張珠,何勝虎
患者男性,78歲,因“胸悶氣喘2月,加重20 d”于2018-8-7入院?;颊咻p度運動即感到胸悶氣喘,伴心慌乏力。既往高血壓病史5年,平素血壓110/60 mmHg(1mmHg=0.133kPa);有心房顫動、室性早搏病史,未規(guī)律服藥;結核病史50年,經(jīng)正規(guī)抗結核治療已治愈;支氣管擴張1年余。入院查體:體溫36.5℃,脈搏70 次/min,呼吸20 次/min,血壓:106/64 mmHg,神清,兩下肺可聞及散在濕啰音。心前區(qū)無異常隆起,心界不大,心率80 次/min,心律絕對不齊,第一心音強弱不等,各瓣膜區(qū)未聞及雜音及心包摩擦音,雙下肢無浮腫。實驗室檢查:肌鈣蛋白Ⅰ測定(免疫熒光法)0.163 ng/ml,N末端腦鈉肽16 300 pg/ml,免疫球蛋白LAM輕鏈陽性。超聲心動圖示: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51%,左房增大,室間隔及左室壁增厚,光點增粗,回聲增強,呈毛玻璃樣改變,舒張功能減退,三尖瓣輕中度返流,二尖瓣輕度返流,少量心包積液,肺動脈壓62 mmHg。心電圖示:心室率快速型心房顫動;肢導聯(lián)QRS低電壓;ST-T改變。初步診斷為:肥厚性心肌病?心肌淀粉樣變?心房顫動;心功能Ⅳ級;高血壓??;支氣管擴張。入院后MRI:心肌內彌漫不均勻強化,提示心肌淀粉樣變可能(圖1)。行心內膜活檢提示:心肌淀粉樣變;冠脈CTA示前降支、回旋支及右冠脈近中段多發(fā)鈣化斑塊,呈輕度狹窄。最終診斷:心肌淀粉樣變(AL),心房顫動,心功能Ⅳ級;高血壓?。恢夤軘U張。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于2018-08-22行PDT方案(硼替佐米2.197 mg/m2d1、8、15、22,DEX 30 mg/m2d1、8、15、22,Thal 100 mg qd)化療,因患者原因未能完成化療出院。
圖1 患者發(fā)作時心電圖
2018-10-10患者因胸悶氣短癥狀加重,伴持續(xù)低血壓再次入院,可平臥。診斷:癥狀性持續(xù)性低血壓;心肌淀粉樣變(AL),心房顫動,心功能Ⅳ級。入院后觀察血壓60~84/40~52 mmHg,給予補液、持續(xù)多巴胺(10 μg/kg·min)靜脈滴注,2周后仍處于持續(xù)低血壓狀態(tài)??紤]低血壓原因與心肌淀粉樣變,心功能差有關,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后,給予PDT化療,血壓逐漸回升并穩(wěn)定在90~100/60~70 mmHg,多巴胺逐漸減量直至停用,胸悶氣短好轉后出院。出院后患者狀況良好,血壓120/70 mmHg左右,無胸悶氣喘等不適。
心肌淀粉樣變是一種細胞免疫性疾病,早期表現(xiàn)為心臟舒張功能與收縮功能障礙,后期可轉變?yōu)橄拗菩孕募〔?。目前國際公認的心肌淀粉樣變分為五種[1],原發(fā)性免疫球蛋白輕鏈型(AL)、野生型甲狀腺素運載蛋白基因 (ATTR-wt)型、家族型甲狀腺素運載蛋白基因型(ATTR-m)、繼發(fā)性(AA)和心房特發(fā)性(IAA)。心內膜心肌活檢是確診的主要依據(jù)。AL是心肌淀粉樣變最常見的類型,其臨床表現(xiàn)最為嚴重,伴有心力衰竭者未經(jīng)治療者,中位生存期僅為6個月[2]。心肌淀粉樣變治療主要有化療、干細胞移植及原位心臟移植?;熓悄壳靶募〉矸蹣幼冎饕委熓侄危委熌繕耸乔宄a(chǎn)生淀粉樣物質前體的漿細胞。心肌淀粉樣變(AL)一線治療方案是烷基化劑馬法蘭(HDM)和蛋白酶體抑制劑硼替佐米。硼替佐米常與環(huán)磷酰胺、地塞米松聯(lián)合應用[3]。有報道稱采用大劑量馬法蘭后行自體干細胞移植術(SCT)的治療方案能使心肌淀粉樣變性患者存活期延長。原位心臟移植(OHT)對于心肌淀粉樣變患者,尤其是AL型,術后5年生存率僅30%。
本例為老年患者,經(jīng)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心臟磁共振、實驗室檢查、心內膜心肌活檢病理學檢查,確診為心肌淀粉樣變(AL)。因患者原因,首次化療周期未能完成,自行出院。此后,病程中出現(xiàn)持續(xù)性低血壓狀態(tài),經(jīng)補液、多巴胺持續(xù)靜脈泵入等治療后血壓仍不穩(wěn)定。再次接受化療(PDT方案)后,患者血壓逐漸回升至正常,病情好轉出院。本例患者持續(xù)低血壓狀態(tài),考慮與原發(fā)病加重,淀粉樣物質在心肌細胞中沉積,導致心肌舒張與收縮功能障礙,引起頑固性低血壓。給予相應化療后,血壓逐漸恢復到正常水平,提示原發(fā)病治療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