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元陽
在每年的“雙十一”和“雙十二”電商促銷之后,大量的訂單很快發(fā)往全國各地。據國家郵政局統(tǒng)計,今年雙十一期間,全國郵政、快遞企業(yè)共處理快件47.76億件,11月11日當天共處理快件6.96億件。
這么多的訂單,在經過物流和快遞系統(tǒng)處理時,都會生成一張面單,清晰地寫明收件人的姓名、電話和地址,再貼到商品包裝上,以方便送達用戶手中。這些面單中的個人信息,都是非常敏感的隱私信息,無形中就又產生了眾多的安全隱患。
快遞包裝丟棄后,上面的面單如果沒有破壞,就可能泄露個人的隱私,甚至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進行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目前正是電信詐騙猖獗的時期,各種電信詐騙往往都需要先收集大量的個人信息,在全面撒網中尋找詐騙的機會。這些個人隱私信息的獲取渠道,其中之一就來源于快遞面單。而快遞信息的泄露,讓騙子可以偷窺我們的生活,掌握到精準的網購信息,也使得“明碼”的快遞面單成為“網購理賠”類詐騙的幫兇。
一張張快遞面單,其實就相當于快遞包裹的身份證,不但包含了個人敏感信息,而且能藉此延伸查找出相應的微信號和支付寶賬號。面單信息的價值,吸引著一條灰色的產業(yè)鏈在快遞行業(yè)背后野蠻生長,大量貼在快遞包裹上的面單在網上被明碼標價批量售賣,少則不到1元(歷史單),多則可達幾元(實時單)。
為了避免信息泄露,有的用戶會揭掉、撕毀或涂抹面單。網上甚至有一種快遞涂碼筆,專門用來處理快遞面單。不要以為你在收到快遞后把面單標簽處理后再扔掉就萬事大吉了。傳統(tǒng)的復寫面單多達五聯,在運轉過程中陸續(xù)撕下,分別留給不同環(huán)節(jié),即使簡化為單張的膠貼面單,從攬收到分揀,從運送到派件,在快遞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面單上的信息都有可能被泄露。
面單對快遞公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不同的快遞公司面單格式也各不相同,與電商平臺的對接也比較麻煩,在這樣的背景下,電子面單應運而生。
作為快遞行業(yè)的龍頭,順豐很好地發(fā)展了電子面單,并由此拉開了與其他快遞公司的差距。之后中通也迎頭趕上,其電子面單率甚至高出了順豐。2018年,京東推出了自己的電子面單,2019年拼多多也推出自有電子面單系統(tǒng),2021年8月,抖音開始推廣自己的加密電子面單。各自為戰(zhàn)的原因是,面單系統(tǒng)的海量大數據,是分析和挖掘用戶消費行為并為用戶畫像的最好工具和資源,誰都不想拱手送人。
早在2014年5月,阿里菜鳥就聯合申通、圓通、中通等十幾家快遞公司推出了標準化的快遞業(yè)務系統(tǒng),打開了電子面單時代的大門。但是僅僅有了電子面單還不行,電子面單還需要打印出紙質面單來貼到包裹上,收件人的信息沒有屏蔽,上面增加的條碼反而更容易泄露快遞信息。為了更好地保護用戶信息,京東、中通等快遞平臺此前推出過“隱私面單”,包裹面單上用戶的關鍵信息用“*”號屏蔽,派件時從系統(tǒng)的電子面單中讀取完整信息。但這種隱私面單卻沒有得到很好地推廣。
今年11月1日起,《個人信息保護法》正式實施,將對大數據殺熟、過度收集個人信息等進行嚴格限制。從多聯面單到單聯面單,從紙質面單到電子面單,從裸奔面單到隱私面單,面單的革命還在進行中。
電商發(fā)展到今天,網購已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它不僅催生了快遞行業(yè),見證了時代變遷,也豐富了無數人的日常生活。但是,與便捷相對應的信息安全,仍是一道不夠完善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