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是乎
近日,攝影師陳漫的一幅作品,在網(wǎng)絡上引發(fā)巨大爭議。這是一張她為《迪奧與藝術》展覽拍攝的宣傳照,名為《傲慢的矜持》。照片中的亞裔女性,眼睛狹長、眼神陰鷙、頭發(fā)油膩,手捧迪奧經典款戴妃包,長長的銀色護甲撫上掛滿珠串的包帶……
不少網(wǎng)友產生了強烈不適,怒批其“太陰間”“丑化國人”;也有人為其辯護,聲稱“審美是多元的”,甚至用“不懂藝術”“全網(wǎng)都被美顏濾鏡PUA了嗎?”來抨擊反對觀點。
11月23日,隨著輿論持續(xù)發(fā)酵,陳漫在微博上正式道歉,迪奧也發(fā)表聲明,強調“一如既往地尊重中國人民情感”。
審美當然是多元的,很多經典藝術品也不是以“美”(有時甚至因“丑”而震撼人心)取勝。問題關鍵是,這張照片是攝影師自己的審美投射,還是打著藝術的旗號,對某種刻板印象的迎合?
作為當紅的時尚攝影師,陳漫被稱為“拍明星第一人”。在她的鏡頭里,明星們光鮮時尚,與《傲慢的矜持》的女性并置,同是東方形象,卻是兩幅面孔。
這幅《傲慢的矜持》,以及被網(wǎng)友挖掘出的《中國十二色》系列,毋寧說是陳漫鏡頭下的“西方特供”。照片中的女性,濃妝下面目模糊,大多是瞇瞇眼、大臉盤,披掛著帶有中國元素的夸張飾品,表情詭異,正邪難分。
這完全是按照西方審美創(chuàng)作出來的“中國人”,充滿“東方主義”的傲慢與偏見,讓人聯(lián)想起早期好萊塢的一系列華裔形象。女性的典型是黃柳霜,在銀幕上不是演縱欲過度、抽鴉片抽壞腦子的妓女,就是演帶有危險異國風情的東方妖婦;男性的典型則是反派角色傅滿洲,這個留著辮子、穿著長袍馬褂的中國巫師,成為20世紀“黃禍論”的化身,也成為西方世界妖魔化中國的頭號面孔。
此次風波或許就此平息,但這絕不會是西方涉嫌丑化華裔形象的最后一起爭議。近一個世紀里,西方國家在多個領域強勢掌握話語權,肆意將自己的審美偏好奉為圭臬,把其他民族、其他國家指認、貶抑為與自己相異的“他者”。
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西方世界對中國的想象和描述也在改變,但那種高高在上的“傲慢與偏見”卻沒有根本改變。前有《花木蘭》后有《尚氣》,這些電影都由華裔演員擔當主角,卻沒能俘獲中國觀眾的心。究其根本,在于它們只是浮皮潦草地羅列東方元素,而沒有對中國文化的深層體認,骨子里還是迪士尼公主和漫威英雄的東方版翻拍。就像不少奢侈品大牌也爭相融入中國元素,圍巾上繡個“福”、運動鞋縫個“發(fā)”,以及各種“外星生物”般的生肖系列,只能引發(fā)中國消費者的“群嘲”。
在此背景下,陳漫這套“自我東方主義”的操作,注定不靈了。今日的中國,無需在西方的鏡頭下被塑造和凝視。我們有信心和力量,用自己的話語、自己的文明,講述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