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凝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仿佛被偷偷安裝了加速器。要趕緊起床、迅速地吃點東西、開車、上班、在期限內完成工作、回家、迅速做完晚飯、輔導孩子做作業(yè)……到了周日晚上,壓力又來了,因為馬上又要開始計劃周一的工作。這樣一來,我們的壓力就會持續(xù),從而沒有什么時間可以去散步、讀書、做白日夢……
上學時“多考一分,超越千人”;上班時“多干一點,擠入核心”。生活上要考慮買車買房,情感上要抓緊結婚生子,規(guī)劃上要趁著年輕走上人生巔峰……于是我們一路狂奔,很怕有人突然喊停。
從什么時候起,“慢”成了社會公敵?為什么我們不能慢下來?
回想一下,看過的相關文章,幾乎都是教我們如何集中注意力,如何高效工作和學習,如何將一天過成25小時的方法。慢一點也沒關系?在翻開《慢一點也沒關系》一書前,我很少聽到誰說過這句話。
怎么會沒關系呢?工作拖延下班必晚,拖嚴重了還會扣錢,然后就會被別人超過,被取代,出現失業(yè)危機,經濟窘迫,家庭失和,從此走向人生低谷……
“慢”真的這么罪大惡極嗎?作者在書里說:“對很多人而言,做白日夢有著負面的內涵,代表著心不在焉、浪費時間,工作效率有待提高。可事實卻與此南轅北轍,讓大腦離線對我們大有裨益,因為我們的創(chuàng)造力會在大腦離線的時候達到頂峰。”
在盲目加速快了這么多年之后,人們沒有預料過的,由“快”引發(fā)的問題,也已經開始浮出水面。慢性壓力、職業(yè)倦怠、過勞死,這不是聳人聽聞,而是一種快慢失衡后的必然結果?!堵稽c也沒關系》不是文藝勵志或心靈雞湯,它是由健康管理專家基于腦科學撰寫的一本實用減壓心理書。作者將大腦工作狀態(tài)分為“在線狀態(tài)”和“離線狀態(tài)”兩種。
以前人們普遍認為集中注意力、速戰(zhàn)速決的“在線大腦”更值得推崇。而經常發(fā)呆、溜號、做白日夢、慢悠悠的“離線大腦”聽上去就不太靠譜。但其實,恰恰是“離線大腦”負責創(chuàng)意想象部分的工作比較多,過度要求效率,抑制大腦的離線行為,反而成了抑制創(chuàng)造力的罪魁禍首。所以,看著窗外嘰嘰喳喳的麻雀發(fā)呆,坐在長椅上沐浴著陽光什么都不做,任由思維自由聯想,都不是沒有意義的無聊行為。那是大腦在用離線方式建立某種創(chuàng)意鏈接的寶貴時間。
無聊、無所事事、做白日夢,對應的其實是創(chuàng)造力、聯想、靈感和共情力,這些寶貴的能力需要在慢節(jié)奏中慢慢發(fā)酵。從小,我們就聽說過很多科學家在散步、吃飯甚至睡覺做夢時靈感泉涌,那也并不是天才、偉人才有的特異功能,而是大腦本身的運行機理,是我們普通人也能獲得的神奇瞬間。不過作者也寫了——積習難改。讓大腦離線其實也沒那么簡單。
首先,我們已經習慣了把閑暇時間交給電子屏幕去接管,看手機,玩電腦,看電視,雖然看似沒在工作和思考,但那時的大腦根本不是離線狀態(tài),而是被侵占狀態(tài)。其次,日常工作壓力引發(fā)的焦慮,也不會輕易放過大腦,總是在離線狀態(tài)里時不時冒出頭來。
針對各種“假離線”和“無法離線”,書中提供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幫我們擺脫擔心和焦慮之類的心理阻礙,讓離線大腦進入最佳狀態(tài)。同時,失眠煩躁、職業(yè)倦怠、纖維肌痛癥等現代病也會隨之消失。
努力雖好,過猶不及。其實無論是大腦還是生活,平衡才是王道。
編輯 鐘健 12497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