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姣姣
近些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成為大眾關注的熱點。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實施,除了依靠專職的心理健康教師,更多依賴于班主任群體。因此,班主任需要掌握教育心理學和兒童心理學知識,并運用心理學進行班級管理,這樣,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為一名從教8年的小學心理健康教師,筆者就心理學知識在小學班級管理中的應用提出一些建議,希望能為班主任老師提供一定的參考。
一、了解學生,看到每個學生的獨特之美
了解學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礎。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不同的認知特征、不同的興趣愛好、不同的價值取向,造就了他們千差萬別的個性,也造就了每個學生的獨特之美。班主任除了通過日常的觀察及家校溝通,還可借助階段性心理測評、繪畫測驗或沙盤測驗等,把握學生的性格和年齡特點,加深對學生的了解。
每年開學,我校都會進行全校學生的心理檔案更新及心理健康測評,以此來了解學生生活和學習中的心理感受。通過測評結果,我們可以看出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及其受生活中事件的影響。班主任根據測評結果,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身上的獨特性,從而因材施教,和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幫助學生全面認識自我。對有需要的學生還可以帶他們到學校的心理輔導室進行專業(yè)的心理輔導。
二、尊重學生,幫助學生建立自信
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的需求是有層次的,由低到高,依次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和愛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需求層次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類行為和心理活動的規(guī)律,掌握該理論可以幫助班主任了解學生某個時期的需求,從而進行有效溝通。
小學低段的孩子,他們的需求更多是生理和安全方面的。我校每年都會對一年級新生進行為期一周的習慣培養(yǎng),幫助他們養(yǎng)成八大好習慣(均衡、安靜、自立、孝順、干凈、有序、傾聽、優(yōu)雅),這樣的好習慣可以使他們受益終生,同時也滿足了他們的基本需求。
當學生慢慢長大,進入中高年級,獨立意識大為增強,對于歸屬和愛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越發(fā)強烈。我校會開展“情感包干”活動,一位老師分管6~8名學生,做學生的生活導師,接納學生的憂傷,分享學生的歡樂,關注學生的內在需求,使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感受到被尊重、被肯定、被認同,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信。
三、疏導情緒,鼓勵學生獨立解決問題
心理學認為,真正決定我們情緒的,不是對方的行為,而是我們對這些行為的認知、看法和評價。同樣的事情,態(tài)度、看法不同,產生的后果也就不同。
小學低段的學生,尤其是一年級新生,開始進入學校學習,對新學校的適應是他們要面對的最大挑戰(zhàn)。不愿去學校,難過、委屈等充滿了他們的內心,作為班主任,接納他們的負面情緒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他們去適應新環(huán)境。
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漸漸步入青春期,情緒會不穩(wěn)定,時而興奮激動,時而多愁善感,遇事易沖動不計后果。作為班主任,要幫助學生了解青春期的情緒特征,發(fā)掘情緒背后的真相,這有助于他們獨立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又能維護學生的自尊心,一舉兩得。
四、學會贊美,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學生
羅森塔爾效應,亦稱“皮格馬利翁效應”“人際期望效應”,是一種社會心理效應,指的是人們的殷切期望能戲劇性地收到預期效果的現(xiàn)象。在教學中,班主任對學生的美好期待可以產生美好的結果。
我校的班級周記、兒童生長日記、期末的兒童“自然生長袋”、班主任給學生的一封信、“我和孩子的溫暖故事”等,都洋溢著對學生的贊美之情。鼓勵的力量是神奇的,教師簡單的一句話、一個微笑、一個擁抱,就能讓學生心中泛起感動,激發(fā)學習的熱情。教師應該用欣賞的眼光發(fā)現(xiàn)每個學生身上不同的美,引領學生在評價中自我肯定、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成長!
總之,運用心理學知識進行小學班級管理,可以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從而順利開展班級工作。同時,班主任也可以從中覺察到自身的心理發(fā)展,實現(xiàn)教學相長,促進自我的提升。
(責 編 清 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