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青
初中歷史教學一直存在“教師講得多,學生發(fā)言少,教師不提問,學生不發(fā)言”的課堂沉默現象。學生在其他學科學習中都能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為什么在歷史課堂卻保持沉默呢?
一、歷史課堂學生沉默的原因分析
針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筆者做了一次調查,發(fā)現在課堂上能積極發(fā)言的學生很少,課堂討論時也很少有人主動發(fā)言。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沒有教學激情,學生沒有學習熱情。初中歷史課堂上學生沉默的原因有很多,有學生的原因,也有老師的原因,還有教材內容的原因。
1.老師的原因。
在歷史教學中,許多老師習慣于講授教材內容,為了打動學生,還會引入一些動人的情節(jié)。學生聽得津津有味,根本沒有發(fā)言的機會。
2.學生的原因。
許多學生認為學習的是歷史事件,沒有討論的必要。
3.教材內容的原因。
對于歷史事件的發(fā)生時間和經過不需要評價,這也是歷史課堂上學生沉默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改變沉默現象的有效策略
學生在課堂保持沉默,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要想改變學生在課堂上不能主動發(fā)言、不能主動參與教學的局面,教師可以從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入手。
1.建構師生互動的歷史課堂。
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是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學生在課堂上沉默的關鍵是老師講得太多,導致學生沒有話語權,時間長了,就會養(yǎng)成課堂沉默的習慣。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在初中歷史課堂上,教師一般只會解讀歷史教材上一些較為生硬的歷史事件,使學生被動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知識。
要改變學生在課堂的沉默現象,首先要改變教師的“一言堂”,讓學生有發(fā)言權,讓學生能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例如,在介紹五四運動時,就可以讓學生思考五四運動發(fā)生的背景、五四運動的經過、五四運動的意義等,并組織學生討論:為什么5月4日被定為我國的青年節(jié)呢?為了讓學生深入學習,可以引導學生討論:在新形勢下,青年學生應怎樣繼承和發(fā)揚五四運動的精神呢?利用問題引導學生主動發(fā)言。初中生在初中之前并沒有系統地接受過歷史教育,對于歷史課程只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在實際接觸到歷史課程之后,對于一些年代久遠、晦澀難懂的歷史事件自然不能很好地進行理解。因此,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一些現代化的教學方式,如播放歷史紀錄片、參觀歷史博物館等,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關內容。
2.充分利用教材插圖引導學生參與討論和發(fā)言。
學生在歷史課堂上沉默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教學內容缺少直觀性,導致學生對教學內容沒有興趣。新編寫的初中歷史教材增加了大量的插圖,增加了教材的直觀性,使學生能主動參與學習,主動發(fā)現問題、討論問題。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看圖,明白歷史事件的經過,更好地把握歷史事件發(fā)生的來龍去脈,在大腦深處加深對歷史事件的記憶。一些歷史插圖往往也會透露出重要的歷史信息,也可以使學生真實地感受歷史事件,產生身臨其境的課堂教學效果。
3.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意識。
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能提升學習效率。例如,歷史練習中有許多是記憶性的關于時間、地點和人物的內容,有些主觀題目需要學生自己理解。這樣,通過題目可以培養(yǎng)學生在歷史課堂的思考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