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陽 (哈爾濱師范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數學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見,不僅是人類生活的工具,更像是人們交流的語言.而小學數學學科主要是培養(yǎng)小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實踐能力,因此這就對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更高水平的要求.在小學階段,學生們主要以教師講授的知識為學習內容,因此教師的教學水平會直接影響學生的知識獲得.本文針對小學生主要的學習方式,結合奧蘇伯爾所提出的有意義接受學習理論,探討我們應如何培養(yǎng)小學教師的教學能力,應如何看待“有意義接受學習”.
奧蘇伯爾和布魯納是同時代的兩位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他們根據學生學習的方式把學習分為接受學習和發(fā)現(xiàn)學習,接著根據學習的材料以及學習者原有的認知結構將學習分為機械學習和有意義學習,最后認為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就是有意義的接受學習.所謂有意義學習,就是將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和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觀念建立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lián)系.與之相反的是,如果學習者沒有理解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而是只掌握了字面之間的聯(lián)系,死記硬背某些詞語或者段落組合,這便是機械學習.
通過了解有意義學習的實質,我們知道有意義學習所產生的條件受兩方面影響,一是學習材料本身性質(客觀條件)的影響,二是學習者自身因素(主觀條件)的影響.
從客觀條件來看,在有意義學習中,所學習的材料自身要具備邏輯意義,此種邏輯意義是學習者自己能夠理解的.在小學階段,學生學習的內容大多以教材上的知識點為主,多數都具備邏輯意義,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時刻注意引導學生理解教材,掌握知識.從主觀條件來看,學習者自身應具備實現(xiàn)學習過程的心理條件,這主要包含三大方面:第一,學習者應有從事學習的欲望和心向;第二,學習者的認知結構中應該具備能夠用來同化新知識的舊知識,這強調了原有舊知識要起到固定的作用,應具有穩(wěn)定和清晰性,以免產生混淆;第三,學習者必須積極主動地實現(xiàn)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和轉化,從而真正理解新知識的邏輯意義.以上條件必須全部滿足才能夠進行有意義學習.
接受學習的學習材料主要是以現(xiàn)成的、或多或少已成定論的形式呈現(xiàn)給學習者的,通過教材或者教師的指導,教給學習者學習材料的定義,使學習者接受這些已有的知識,并能掌握其意義、理解其概念.另一方面,接受學習并不是完全被動的,學習者在接受學習過程中仍然處于主動狀態(tài),因為學習者將在教師的指導下,嘗試著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吸收新的知識,最后理解并變成自己的知識.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學生由接受學習而產生意義學習的過程并不是完全主動的,而是靠著教師的指導和教學技巧完成學習過程.
小學生學習數學的方式有兩種,一是嘗試記住課本給出的結論,按照所給定的程序去解答一些問題;二是記住結論和在解題過程中試圖理解數學結論.在這兩種典型的學習方式中,第一種屬于數學機械學習,其主要靠聯(lián)想機制來實現(xiàn),其數學語言和符號都是字面上、感覺上的刺激,而學生此時是習慣性的、機械的;第二種是指數學有意義學習,其主要靠同化機制來實現(xiàn),數學的新知識將納入學生的原有認知結構中,此時數學的語言和符號將與學習者原有的認知觀念建立實質性、非人為的聯(lián)系.
當今我國小學數學課堂上主要采用接受學習的有效形式,雖然現(xiàn)代新教學模式已經廣泛應用,但接受學習的有效性仍然適合我國目前的學校教育實情.總之,接受學習仍然是我國當代學校課堂學習的主要方式之一,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1.不恰當的教學方法.小學數學教師在上數學課時,不注意接受學習的使用程度,很多時候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忽略了學生對某個知識點的理解程度,使學生失去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下降.
2.受應試思想的束縛.“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種教育思想一直延續(xù)到當下的課堂教學中,尤其是小學階段的數學課堂中,在各種考試的影響下,還存在著一些數學教師采用“復習、學習”的循環(huán)教學模式,讓學生死記硬背,對一些知識點機械記憶.
3.教學形式單一.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學方法是改革的重點,但就目前小學數學教學情況來看,教師還是以傳統(tǒng)單一的教學方法為主要教學模式.
奧蘇伯爾強調,知識和能力應統(tǒng)一起來,在學生的認知結構中進行培養(yǎng),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并不是簡單地將新的學習內容在自己的認知結構中簡單記錄,而是在記錄的同時進行一系列的思維活動,使其認知能力也能夠得到發(fā)展.以下是針對上文有意義接受學習的理論應用的不足提出的建議:
1.教師應注意創(chuàng)設有意義接受學習的條件.一方面,教師應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動機,讓學生具備有意義學習的心向.另一方面,教師應注重教學方式的指導作用,精心安排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注重數學教學的邏輯性,了解學生的認知結構,真正地引導學生理解教材.
2.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具.小學數學課堂應對小學生的實踐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進行培養(yǎng),因此教學內容更應向多元化方向發(fā)展,教師備課的過程中,應注意學習者的認知結構中是否具備能夠用來同化的舊知識,再去鉆研教材內容,開展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將接受學習與其他學習模式相結合.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改變單一的教學模式,注重將多樣的教學方法相結合,從而提高教學效率,不能片面地理解接受學習,也不應該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這也是每個學科教學實踐中都應注意的一點.
首先,要正確使用“雙主體”的教學理念,這與胡塞爾“交互主體性”思想相一致,在數學課堂中,“雙主體”主要是指教師為教的主體、學生為學的主體,每個主體相互理解、相互作用,當然確立了教師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并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才能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其次,教師應注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包括學生的認知驅動力、自我提高內驅力和附屬內驅力,結合數學學科的教學內容,合理設計教學方案,使學生的自主性得到穩(wěn)定發(fā)揮.
小學數學教師應具備科學的態(tài)度,掌握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數學教學過程并不是使學生單純地解決幾個數學問題,或者僅僅教會學生解決問題,對于小學生而言更多的是在探索知識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受到數學思想方法的指導和熏陶.另外,教師也應該積累數學的活動經驗,利用有意義接受學習的條件,使學生具備學習的心向,使數學學習內容具備潛在的意義,讓學習過程更加生動有趣,同時讓學生享受課堂,主動地去探索知識的奧秘,真正熱愛數學知識和理念,養(yǎng)成數學學習習慣,從小奠定數學思想基礎.
奧蘇伯爾強調,有意義接受學習是為了讓學生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非人為和實質性的聯(lián)系,因此教師在講授新課程之前,應了解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是否具備同化新知識的舊知識,即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情況、學習的基礎情況、學習潛能等,特別要注意的是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應深入了解小學生的知識經驗和能力水平,這樣才能夠找到學生的起點,并對其進行精準定位.教師還要積極地去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探索問題思考答案,注重區(qū)分新舊知識的不同,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將新知識充分地呈現(xiàn)在課堂上,幫助學生掌握所學內容,理解公式、定義等數學法則.
有意義學習的主要心理機制是同化,而同化主要指新舊知識之間的相互作用的過程,也是學習者不斷主動地充實和完善認知結構的過程.尤其是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教師更應該注意學生的認知結構的完善程度,其認知結構主要是指學生現(xiàn)有知識容量、清晰度和組織方式,這些都是由學生自身能夠回想出的事實、概念、理論等構成的,因此不管是學習公式還是認識圖形,都要實現(xiàn)新舊知識的有效同化,時刻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發(fā)展.
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和深化,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基礎教育的任務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和技巧,鍛煉主動學習和思考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方式和行為習慣.實際上在學校教學過程中,接受學習方式也是一個主動學習的過程,這就促使教師徹底地轉變“滿堂灌”的教學做法,采用多樣的教學手段讓學生真正地理解知識,享受學習,享受課堂.總之接受學習的合理運用,將對教學質量的提高起到極大的作用,將為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