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志章 吳家臣
當談到為何要創(chuàng)作《苦難輝煌》時,金一南說:“如果我們不僅能夠站在前人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肩膀之上,也能夠站在前人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肩膀之上,那么未來我們完成的,才真正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本看似著力于重現(xiàn)中國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歷史進程的紀實作品,實則是在揭示當代中國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偉大精神力量。當生動鮮活的歷史故事化作落滿灰塵的檔案故紙,不朽精神將引領整個民族用新的實踐開啟人類歷史新的篇章。
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但別忘了后面一句,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
這一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在《苦難輝煌》這本紀實文學體裁的書中得到了不僅是完整的而且是辯證的表達:洋溢在全書字里行間的,是金一南將軍對歷史與個人、必然與自由的辯證關系的深刻思考?!皻v史與個人”在本書中甚至作為一章的標題出現(xiàn)。
恩格斯曾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提出如下著名論斷:“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其實這句話稍作變格,也可以這樣表達:幾乎在所有思想史中討論的重大基本問題,是個人的有限性與歷史的無限性的關系問題,是人類精神的恒定性與物質生命的流變性的關系問題。金一南在本書中是這樣闡述這些關系的:
與波瀾壯闊的歷史相較,人的生命何其短暫。幸福起來的人們于是不想承認自己曾經是奴隸,也不屑于承認曾經有過英雄。
……
物質不滅。宇宙不滅。唯一能與蒼穹比闊的是精神。
對無限歷史必然性的浩蕩進程與有限個人的艱難抉擇這一矛盾統(tǒng)一體,早在本書的前言部分就已經得到了最初的披露和表達。而本書接下來的任務就是讓這對矛盾運動起來,找到合題。
量變堆積歷史,質變分割歷史。人們能夠輕松覺出每日每時不息不止的量變卻不易覺出行將到來或已經到來的質變。
1936年12月12日,當中國政治包含的量變已經足夠時,所有各方便被一只看不見的手,猝不及防地推到了前臺。
歷史來到十字路口。
如果說博爾赫斯在《小徑分叉的花園》中是將現(xiàn)實中平面的迷宮立體化為歷史的進程,金一南在《苦難輝煌》中就是將歷史的進程二維化為現(xiàn)實中的十字路口。20世紀活躍在中國這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沖突集合體上的四大歷史力量,成功讓歷來強調和合文化的儒家文明圈變成了“遠東巴爾干”。國民黨、共產黨、蘇聯(lián)(共產國際)和軍國主義日本在這里就像現(xiàn)實里十字路口上四面八方的熙攘人群,基于各自所代表的階級立場、民族利益和奮斗目標,在互相推搡中不斷游移。其中有的做到了不忘初心,堅定信念走向正確的道路;有的墮落腐化,選擇了后退;有的則甚至沒能走到路口的盡頭,就被浩浩蕩蕩的歷史潮流沖散在人群之中。
我們當然可以在這個看似偶然的歷史抉擇場域中做出完全不同的假設,可事實就是:
歷史的奧妙,在于它可以包含無窮無盡的假設。
歷史的冷峻,又在于它總把假設永遠置于假設。
大家雖然起點不同卻都走到了同一個地方,但為何又要從同一個路口走向各處,且有的成功有的失敗了呢?這固然有不同勢力面對的大的社會歷史條件的影響,但同時我們也不能忘記這些足以改變世界格局的歷史力量,他們的領袖都全副身心地尋找真理,又都十分自信,手中握有的就是真理。都不乏對歷史的深刻領悟,不乏對未來的精心安排。
將這些勢力推向十字路口的,是各自面對的物質社會條件,而指引這些歷史力量走向勝利、失敗以至于腐化墮落的,卻是精神的力量,是真理的力量,是意志與思想的力量。一個社會或一個民族究竟選擇怎樣的社會意識,走向怎樣的歷史結局,恩格斯同樣有精彩的論述,他在給約瑟夫·布洛赫的信中這樣寫道:
但是第二,歷史是這樣創(chuàng)造的:最終的結果總是從許多單個的意志的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的……這樣就有無數(shù)互相交錯的力量,有無數(shù)個力的平行四邊形,而由此就產生出一個總的結果,即歷史事變。
金一南將軍則說得更加簡潔,卻也更讓人感同身受:
這是面臨十字路口的抉擇。把生命和熱血留給自己還是交給黨的抉擇。
生命只有一次。生活多么美好。還有什么比生死考驗更大的考驗呢?
只是,這種歷史進程中個人選擇的力量的實現(xiàn),絕不是自然而然的,不是由勒龐所述意義上的一群烏合之眾在狂熱的非理性中完成的,更不是那種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所提倡的個人利益的實現(xiàn)會帶來社會總體利益的實現(xiàn),而是在廣大人民群眾的艱苦奮斗中,在偉大領袖、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偉大政黨所做的正確抉擇和努力爭取中,造就了歷史的最終選擇,造就了道路的正確探索。
而在此之前,不論是封建時代專制君主與官僚體系,還是辛亥革命后混戰(zhàn)不休的諸多軍閥,都沒能做到這一點。金一南在書中轉引侵華日軍板桓征四郎的一段話從側面更加強調了這個問題:
1931年4月……板桓征四郎在該師團(第二師團)大隊長以上干部集會上,講了一段我們中國人今天也應該牢牢記住的話:“從中國民眾的心理上來說,安居樂業(yè)是其理想,至于政治和軍事,只不過是統(tǒng)治階級的一種職業(yè)。在政治和軍事上與民眾有聯(lián)系的,只是租稅和維持治安……”
從民族國家的形成歷史上看,任何近代國家之前的國家形式在統(tǒng)治階層和人民群眾的關系上都是如此。明治維新之前的日本老百姓也壓根不在乎自己究竟是被幕府將軍統(tǒng)治還是被天皇貴族統(tǒng)治。更不用說中國歷史上改朝換代的“歷史周期律”所側面揭示的:雖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但“何不食肉糜”的帝王淚似乎總比“婦啼一何苦”的夫妻別更“打動人心”。而中國共產黨在這歷史進程中不僅能夠做出正確抉擇,還能確實地走向正確方向,走出正確道路,恰是因為黨真正代表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而沒有任何自己的利益。為了偉大的共產主義最高理想,為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直接目的,每一個擁有堅定信念和偉大精神品格的中國共產黨員犧牲了自己可以犧牲的一切。不過,只是方向正確、理想偉大是不夠的,還需要前進和面對失敗的勇氣:
毛澤東說過:“革命者是不怕失敗的?!闭嬲膭倮?,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中孕育。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與非凡,毛澤東作為這個黨的領袖的偉大與非凡,并不在于那種充滿佛光神意的神化計劃或預言,而在于它的實踐——不屈不撓、百折不回的實踐。
那是共產黨人最富生機和最為鮮活的靈魂。
只有真正意識到實踐在黨帶領中華民族走向輝煌這一歷史過程中的重要意義,我們才能擺脫這樣一種唯心主義傾向:
需要避免的一個誤區(qū)就是,中國革命的勝利,不是會議的勝利。正確路線不是被一系列會議選擇的。三座大山也不是被一系列會議推倒的。不能因為一次又一次地書寫會議、歌頌會議,我們就忘記比會議不知要堅實多少倍、也強大多少倍的兩個字:實踐。
行至此處,《苦難輝煌》開頭推動那個十字路口中各方抉擇的決定性力量,使黨成為偉大政黨的決定性因素終于得到了答案。本文開頭所提到的個人的有限性與歷史的無限性,人類精神的恒定性與物質生命的流變性之間的辯證運動也終于走向了歷史的合題——實踐。
毛澤東說: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只能從社會的生產斗爭、階級斗爭和科學實驗這三項實踐中來。
中國共產黨連同偉大的中國人民一道,用整整一百年的艱難實踐造就了自己的苦難輝煌。金一南將軍則在毛澤東所說的正確思想的獲得方法指引下,用十五年的嚴謹考證,完成了這本《苦難輝煌》。當我們跟著金一南將軍的講述走完這段激情澎湃又感人至深的偉大歷程之后,再回過頭看本書開頭的第一段,不免有些令人唏噓感慨:
歷史不論多么精彩紛呈、多么驚心動魄,當活動于其中的那些鮮活的生命逐漸消失之后,也就逐漸變成了書架上一排又一排積滿灰塵的故紙。
但是,我們也別忘了本書最后一頁引用的毛主席的那句詩:
“國際悲歌歌一曲,狂飆為我從天落”以及本書的最后一句話:一個民族,就這樣開始了偉大的復興。
責編:王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