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昕
我國西南地區(qū)歷史上曾經誕生過許多古老的國家,它們曾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化,卻又在歷史的長河中神秘消失??脊虐l(fā)現讓我們重新見識了它們。
提起“巴人”,人們也許會想起“陽春白雪,下里巴人”這一典故。4000多年前,在現在的重慶、湖北以及四川境內曾經生活著一個遠古族系,他們被人們稱作“巴人”。史籍中的巴人是一個神秘莫測的民族,他們以剛勇尚武而著稱于世。古代巴人在長江流域創(chuàng)造了可與中原文化相媲美的古老文明。然而,在2000多年前,這個古老的民族卻突然神秘消失了,伴隨著文獻資料和種種神話傳說,巴文化像一團云蒸霧靄的謎,留給后人無盡的想象空間。
巴人文化與中原文化是否同根生
三峽庫區(qū)大規(guī)模的考古為揭開巴人神秘面紗帶來了歷史性機遇??脊艑W家在三峽庫區(qū)發(fā)掘出大量的精美青銅器。讓人震驚的是,這些青銅器竟與遠在千里之外的殷商青銅器有完全相同的樣式。因此很多考古學家認為,巴國的文化與中原文化本是同根生。
據考證,巴人起源于湖北清江(古稱夷水)下游長陽的武洛鐘離山。巴人為奪取鹽業(yè)資源曾與以“鹽水神女”為代表的某個母系民族展開爭戰(zhàn),并贏得了戰(zhàn)爭。這是巴人與鹽的第一次結合。巴人領袖廩君戰(zhàn)勝“鹽水神女”后,在清江邊建筑夷城,建立了巴王國。巴人以虎為圖騰,好鬼神,實行祖先崇拜。此后巴人在長期的發(fā)展中遷入四川,在險山惡水中,獨自產生了高度發(fā)達的文化。在以后的歷史中,巴國的軍隊參加了周武王伐紂的聯(lián)盟軍,成為前鋒部隊,戴著百獸面具,跳著“巴渝舞”沖鋒陷陣,打敗了殷商軍隊。戰(zhàn)后巴國受封子國。這就是《華陽國志》中所稱的“巴子”“巴子國”。此后,巴國在楚國和秦國兩大強國的夾縫中艱難求存,節(jié)節(jié)退守,終被秦國所滅。
考古發(fā)現巴人文化
從考古成果來看,巴人在三峽地區(qū)各條長江支流上建立了相當多的聚居點,并留下眾多的戰(zhàn)士墓葬。巫山大寧河谷曾是巴人早期的活動中心地帶。重慶云陽和開州的澎溪河一線已發(fā)掘出200多座巴族戰(zhàn)士的墓,每座巴人墓都陪葬有巴式矛、巴人柳葉劍、巴式鉞及其他銅器、陶器。史學界一度認為巴國是個好斗的邦國,但卻發(fā)掘出了禮樂用的編鐘,顯示了巴國具有完整的禮樂制度,而且采用高超的飾金銀工藝。在迄今為止發(fā)現的巴國的許多文物上,都有被專家稱為“巴蜀圖語”的符號。巴國還有獨特的生活方式、風俗,如至今讓人迷惑不解的“船葬”和“懸棺”。
巴人失蹤之謎
關于巴國的一個未解之謎是巴人為何突然失蹤了,此后在歷史中變得杳無音訊。
有些考古學家認為,巴國被秦軍滅亡后,其人口也被全部坑殺,這種說法也許更多是基于秦軍的殘暴和坑殺趙軍幾十萬人之說上的猜測。
還有考古學家認為,巴人在亡國后便大規(guī)模遷移了。近年來考古學家在探尋陜西商洛地區(qū)900多個神秘洞窟起源時,又有了驚人發(fā)現。據了解,商洛發(fā)現的神秘洞窟均面山臨水,故每每進洞,須越過湍急的河流。洞窟呈長方形,四壁平整,人工開鑿痕跡明顯。神秘洞窟與巴人在川生活有著許多相似之處??脊艑W家還發(fā)現了船棺葬的殘存物,而且出土文物與三峽地區(qū)出土的巴國文物幾乎如出一轍,其器具上的符號也驚人地一致。于是有人產生了一個大膽的猜想:一度失蹤的巴人是否為了躲避戰(zhàn)亂而隱居起來?神秘洞窟莫非是已經消失了的古代巴人的桃花源?
第三種說法是巴人并沒有失蹤,也沒有離開本土,他們就是現在土家族的祖先。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專家利用DNA遺傳技術試圖分析古代巴人和今天土家族的關系。通過多次對三峽和清江流域一帶的土家族人的血液和懸崖峭壁上的骨骸進行基因對比實驗,提出“今天的土家族人就是古代巴人的后裔”的觀點。不過這種說法尚沒有得到公認。
2000多年前,滇池沿岸有過一個古老的王國。司馬遷在《史記》中把這個王國稱為“滇”,但關于滇國的記載也只有寥寥幾百字。有趣的是,滇國雖然是小國寡民,卻一點不自卑。有一次,漢朝使者來訪,酒席之間,滇王認真地問使者:“漢孰與我大?”翻譯成今天的話就是:“漢朝與滇國相比,哪個大?”在他的眼里,世界不會比滇國的地域大多少??墒?,不久之后,這位可愛的滇王連同他的王國,便在歷史上銷聲匿跡了。
史書中的古滇國
據《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滇國的第一個君主是來自楚國的莊蹻,他是有文獻記載的內地第一個進入滇池地區(qū)的官方人物。公元前278年,楚國遣將軍莊蹻率領一支隊伍到達滇池地區(qū),目的是征服當地的滇人歸附于楚國。征服當地人后,因為回去的路被秦國所斷,莊蹻就留在滇池地區(qū),以滇池為中心建立了滇國。直到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王朝“以兵臨滇,滇王舉國降,請置吏,入朝”,漢武帝接受滇王歸附以后,“于是以為益州郡,賜滇王王印,復長其民”。漢朝在滇中地區(qū)設置益州郡,并賜滇王王印,讓其仍然統(tǒng)治他的百姓。雖然滇國地方不大,但深受漢朝寵愛??墒遣恢裁丛?,不久后,滇國竟從此淹沒于歷史塵埃中。此后,在中國的史書上再也沒有滇國的記載,滇國就這樣消失了。直到2000多年后,滇王金印終于在一次考古中被發(fā)現。
考古發(fā)現的古滇國
1955年的一天,在滇池東岸一個叫作石寨山的小山崗上,考古隊員掀開土層,一個被遺忘的久遠的文明展露在人們眼前。原來這個小山崗是一個巨大的墓葬群,從這里出土了各式各樣精美的器物。6號墓里出土的一枚金印吸引了眾人目光,這枚金印上赫然刻著“滇王之印”。史書上記載的滇國終于在考古中證實了它的真實存在。此后,更多的考古發(fā)現進一步揭開了中國歷史上古滇國的秘密。
出土于石寨山、李家山等古滇國墓葬群的大批青銅器物,可謂描摹了滇國社會的“清明上河圖”。排排房屋長脊短檐,人居其上,牛羊居其下,彼此相安和諧;與百姓所居干欄式建筑的清淡素雅不同,青銅器上描繪的王族宮宇則散發(fā)著一種莊嚴神秘。凡此種種,怎能讓人不念及當年古滇國的山水田園生活。
古滇國是如何失蹤的
2006年,考古專家在云南省澄江縣舊城村東邊的金蓮山上發(fā)掘出了一座令人毛骨悚然的墓葬。金蓮山并不高,只有25米左右,面積大約12萬平方米,但是它的地底下卻都是密密麻麻的人體遺骸,它們互相堆疊著,初略估算,至少有上萬具之多。因為人體遺骸中還有不少青銅器之類的隨葬品,和石寨山墓葬中的青銅器完全是一種工藝和風格,所以一些考古專家確定這是古滇國的墓葬。可這些密密麻麻的人體遺骸又是從何而來呢?
考古學家一開始認為,因為滇國挑戰(zhàn)了漢朝廷的權威,被出兵鎮(zhèn)壓,滇國軍民在戰(zhàn)斗中被屠殺死傷無數,所以才有了這上萬具相互疊壓的人體遺骸,也直接導致了滇國的滅亡和從歷史的長河中消失。雖然這樣的推測看起來似乎有理有據,但是卻經不起仔細考究。如果真是戰(zhàn)爭造成了這么多的人體遺骸和古滇國的滅亡消失,這些遺骸上就應該有很多被刀劍砍傷的痕跡??墒聦嵣?,考古學家發(fā)現有刀劍砍傷痕跡的遺骸只占了非常小的一部分,大部分遺骸都是完整的,而且還有不少婦女和嬰兒的遺骸。考古學家翻遍了所有古滇國僅存的文獻和史料,終于得出了一個比較靠譜的結論,那就是作為少數民族部落的滇國當時雖然有很多方面都被漢化了,但是依舊保留了和中原地區(qū)不一樣喪葬習俗―二次葬:人去世后先安葬在自家墓地,到了一定的時間就會在祖墳上建造一個墓穴充當公墓,然后把眾人的遺骸都收集起來全都安葬在公墓里。這也說明了,古滇國的消失和這上萬具遺骸并沒有任何關系。
關于古滇國的消失還流傳著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滇國臣服之后就有大量的漢族人進入滇地,滇人融入漢人中,其文化也漸漸被同化而“消失”在歷史中。另一種說法認為,滇國歷史突然中斷消失,是因為全族在遷徙的過程中遇到了自然災害,導致全族瞬間滅亡,所以文化再也得不到傳承記載。
古滇國是怎么消失的,至今仍然是未解之謎。
夜郎古國因“夜郎自大”這一成語而家喻戶曉。后世就用“夜郎自大”來形容膚淺無知的妄自尊大。直到20世紀80年代,考古學家發(fā)現,夜郎國的自大還是有點“資本”的。夜郎國的疆域究竟有多大?
考古發(fā)現夜郎國
1983年,在貴州省一個叫作龍樹腳的偏遠山村,考古人員意外發(fā)現了一個巨大的、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古墓群。古墓里出土了600多件青銅器,件件做工精湛。有工藝水準極高的、通過彎頭和插孔拼裝起來的青銅樹;還有能夠拼接的青銅馬車,馬車的零部件竟然多達260多塊,工藝之精湛復雜,令人咋舌。2000多年前貴州偏遠的山區(qū),那里人不應該是過著刀耕火種的原始生活嗎?他們怎么能夠有如此精美的青銅器呢?當時有人就懷疑,這些東西是不是有人從中原帶到貴州去的呢?然而,古墓中出土的一盞連枝燈,卻推翻了這種想法。燈有一個非常特別的地方,就是上面的人物像。這些人物梳著錐形的發(fā)髻,高高的鼻梁、大大的眼睛,尤其是他們的臉型和服裝,明顯跟中原人不一樣。專家經過仔細研究和對比,發(fā)現這種發(fā)髻就是2000多年前當地土著的發(fā)型,高高的鼻梁也是當地土著的典型特征。這說明這些青銅器并非來自中原。還有,在距離龍樹腳古墓群不遠的銅鼓山,專家又發(fā)現了陶模和石范,這是干什么用的呢?經過研究,這些東西正是當年專門用來制作青銅器的器具。這個發(fā)現再次證明,龍樹腳出土的數量眾多的青銅器的確就是本地制造的。而比這更晚期的青銅器在貴州卻再也沒有出現過。也就是說,這種精湛的青銅工藝,此后就像是人間蒸發(fā)般消失了。那么當地的青銅工藝從何而來,又為什么憑空消失呢?經過深入的調查和研究,專家推測這種文明可能就是消失了的夜郎文明。
根據有限的史料,我們知道,夜郎國大概從戰(zhàn)國時期興起,到西漢時期,已經發(fā)展成為西南地區(qū)最強盛的藩國之一,前后大概存在了300多年。而在龍樹腳發(fā)現的這些青銅器,它們鑄造的年代正是夜郎國最強盛的時期,所以專家有了這樣的推斷。
這個發(fā)現說明當年的夜郎國,跟咱們想象中的夜郎國不一樣,夜郎國的確不是一般的大。根據考古發(fā)現,專家推測,夜郎國鼎盛時期的疆域包括今天的貴州全省,東到今湖南的新晃,南抵今廣西的玉林、南丹,西轄今云南的曲靖、陸良,北到今川南。難怪司馬遷在《史記·西南夷列傳》中說:“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
公元前28年至前25年,夜郎最后一個國王“興”興兵與周邊諸侯發(fā)生戰(zhàn)爭,漢朝官員派使者去勸說。但夜郎王興并不買賬,還殺了使者,于是漢朝發(fā)兵滅了夜郎國,夜郎古國從此退出歷史舞臺。
夜郎國首都在哪里
正是因為夜郎國不是一般的大,所以許多地方都發(fā)現了夜郎民族的重要文化遺存,于是今天很多地方都被認為可能是夜郎古國的首都。
一些考古學家認為,夜郎國的首都應該位于貴州西部一帶,尤其是黔西南最有可能。目前所發(fā)現的夜郎國時代的遺址,主要分布于貴州西部一帶。其中最重要的是赫章縣的可樂遺址,這里發(fā)現了戰(zhàn)國到西漢的墓葬一共108座,出土了許多青銅器,如銅釜、卷云紋莖首銅劍、銅鼓等??蓸愤z址墓葬最引人注目的是奇特的“套頭葬”。另一個非常重要的遺址是普安縣的銅鼓山遺址,這里被確認為青銅冶煉基地,被譽為夜郎國的“兵工廠”。在安順發(fā)現了寧谷遺址,出土了大量的漢代文物,很可能是漢代夜郎都尉所在地;在興義、平壩也發(fā)現了夜郎國時代的遺址,其中興義出土的東漢銅車馬,是貴州出土的最大的青銅器,現在為貴州省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