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守成、改良與革新
      —— 清末至民國中期樂教改革探究

      2021-12-18 01:19:01劉佳鑫棗莊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山東棗莊277160
      關鍵詞:樂歌樂教禮樂

      劉佳鑫(棗莊學院 音樂與舞蹈學院,山東 棗莊 277160)

      清末至民國中期是近代中國文化觀念革新巨變的一個特殊歷史時期。近代中國在學術領域和文化藝術教育領域都鐫刻著十分明顯的時代烙印,也反映了這一時期文化嬗變的內在動力和歷史趨勢。中國傳統(tǒng)學術形態(tài)也同時受到影響,在“興學堂、廢科舉”的現(xiàn)代學術轉型過程中,新形態(tài)的學術分科體系下產生了知識組合新系統(tǒng)。中國傳統(tǒng)樂教體系下的不分科的“通人之學”被打破,向西方現(xiàn)代學術分科體系下的“??浦畬W”轉變?!拔鲗W東漸”帶來的科學技術革命和人文思潮的裂變對中國文化形成了前所有未的沖擊,傳統(tǒng)儒學巨變,文化分化與演進,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掀起的文化思潮對傳統(tǒng)禮樂文化和樂教思想也形成了史無前例的挑戰(zhàn)。

      本文從樂教思想學術發(fā)展的內在理路切入,考察清末至民國中期樂教思想的現(xiàn)代學術轉變過程。重點選取官方學制政令、文化思潮和樂教活動為案例,具體結合清末至民國中期社會各階層具體進行的樂教改革,梳理清末民初社會結構、教育制度、思潮涌動等因素對于傳統(tǒng)禮樂思想的守成、改良與革新的三種文化改革態(tài)度。

      一、清末學堂與學制樂教改革中的樂歌實踐

      中國近代史意義上的學校是基于清朝末年,在西方文明侵入的文化背景下,受到新的知識系統(tǒng)及西方分科性學術體系影響而產生的。隨著西學進入學術主流,中國傳統(tǒng)古代知識系統(tǒng)從傳統(tǒng)私塾學堂式教學轉為學校學制分層分級的教學模式。此前,中國還未普遍建立新式學堂,全國大多還是沿用的官學或私塾的教育組織形式。清末洋務派推行新政,廢除科舉制,進行教育制度的改革。中國傳統(tǒng)學術受到西方學術分科體系和近代科學思潮的影響,傳統(tǒng)樂教思想和樂教制度也隨之面臨如何融入近代學術體系和學術分科的困境?!敖袊茖W主義音樂思潮的主要內涵是對音樂實踐中理性主義、實用主義的強調和系統(tǒng)的音樂理論分科之學的推崇,認為西方音樂的理論與實踐是科學的,而中國音樂是不科學的。因此就要學習引進合乎科學精神的西方音樂,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造中國新音樂?!盵1]維新變法運動催生了探求“西學”或“新學”的社會風潮,學堂樂歌在1898年維新變法運動的高潮中應運而生。

      清朝末年爆發(fā)的中日甲午戰(zhàn)爭失敗后,在朝中文人士大夫階層中,借鑒日本的明治維新以求富國強兵的情緒高漲,興起了變法運動??涤袨楹土簡⒊粩鄰娬{政治變革和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廢除科舉制度,制定了近代化的學制。洋務派認為可以借鑒歐美日本等國學制和教育觀念,更新和輔佐中國古代舊制進行革新。洋務派起初按照“西體中用”的知識配置模式,按照實用的原則對引進的西方學制與課程采用相對保守的汲取。處于內憂外患的清政府借鑒西方的教育模式對開辦的學堂進行改革,其中雖然在課程體系中加入美術課和音樂課,然而,在學堂中并未能將其完全轉化和推行。1866年,清政府創(chuàng)建的福建船政學堂還未計入藝術類課程。1898年,京師大學堂成立,學制中有關藝術類課程僅有圖畫課,未涉及音樂科目。1898年5月,康有為上奏光緒帝的《請開學校折》中,介紹了德國學制,并且建議仿效日本定學制,明確提出將“歌樂”作為學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科目。在“百日維新”期間,雖然政變失敗,但全國建立了大量的新式學堂。上海的南洋公學、中西女塾等開設了圖畫工藝課、體操課和“音樂歌唱”課。

      以清末洋務派張之洞和維新派代表梁啟超和康有為擬定的學堂章程為例證, 1903年,榮慶、張之洞和張百熙等人重新修訂了《學堂章程》,之后經過商討又《重訂學堂章程折》。清政府對在新學堂中設置樂歌課予以認可。張百熙在《進呈學堂章程折》中提出了古今中外學術風氣不同,當以西學為中用。這封奏折代表著清末政府及知識分子之間大多奉持著“以西學為中用”的文化守成態(tài)度?!肮沤裰型鈱W術不同,其所以致用之途則一,值智力并爭之世,為富國政治之規(guī),朝廷以更新之故而求之人才,以求才故而本之學校,則不能不節(jié)取歐美日本諸邦之成法,以佐我中國二千余舊制,固時勢使然?!盵2]195

      “樂”作為傳統(tǒng)樂教思想體系下的主要形態(tài),貫穿知識教育體系和社會文化活動的各個層面。在興辦學堂的初期,傳統(tǒng)樂教制度現(xiàn)代性轉化的最大問題即出現(xiàn)在由私塾轉入學堂教育的課程設置轉換過程中。中國傳統(tǒng)禮樂制度中的樂教,如何適用于西方學術分科體系下的音樂??瓶颇??張之洞親自參與起草了《奏定中學堂章程》,此章程參照日本明治時期課程。其中規(guī)定了12門具體課程,唯一未被采用和照搬的就是唱歌課。清末學堂中以“中小學學堂讀古詩歌法”取代了日本課程設置中的“唱歌課”,保留了中國樂教中“詩教”的傳統(tǒng)。張之洞認為,中國雅樂由來已久,與西方中小學校中的音樂歌唱科目性質不同。西方學制中設置的音樂課難以體現(xiàn)和效仿中國古代樂教詩書中體現(xiàn)天人合一的禮樂大道?!巴鈬行W堂皆有唱歌音樂一門功課,本古人弦歌學道之意,唯中國雅樂久微,勢難仿照。”[2]424

      顯然,清末擬定的學制中,不論洋務派還是保守派的代表均秉承和堅守周代以來的樂教傳統(tǒng)。清末的中小學堂課程設置中,唯獨沒有采納將音樂作為一種單獨教學的科目,依舊沿用禮樂文化體系中的“中國雅樂”為主。在清末官方制定的學堂章程中,摒棄近代西方學制中的音樂教育,否定唱歌音樂作為一門功課。清末學制和學堂章程中,依舊遵奉周代樂教中“樂舞、樂語、樂德”,沿用傳統(tǒng)樂教中的“詩樂禮教”,倡導在學堂中吟誦詩樂。在《中小學堂讀古詩歌法》《奏定初等小學堂章程》《奏定高等小學堂章程》《奏定中學堂章程》《奏定初級師范學堂章程》中,相關章程規(guī)定文字全同。可見,當時清政府在廣泛接納西方學制和教育思想時,唯一沒有被替代的就是中國傳統(tǒng)樂教。如:

      外國中小學堂,皆有唱歌音樂一門功課,本古人弦歌學道之意;惟中國雅樂久微,勢難仿照。然考王文成《訓蒙教約》,以歌詩為涵養(yǎng)之方,學中每日輪班歌詩。呂新吾《社學要略》,每日遇童子倦怠之時,歌詩一章,擇淺近能感發(fā)者令歌之。今師其意,以讀有益風化之古詩列入功課?!杂泻嫌诠湃嗽娧灾尽⒙珊吐曋?,即可通于外國學堂唱歌作樂、和性忘勞之用。[3]19

      清代末年,受西方近代以來新的學術分科和知識系統(tǒng)重構的影響,教育觀念、體制和內容各方面都進行了革新。清政府積極倡導“廢科舉、興學堂”,向西方科學文明學習的同時,興辦的新式各學堂章程開設“歌樂”課程。梁啟超等改良派文人也積極推行在學校中設樂歌課,發(fā)展中小學的音樂教育。但事實上,學堂并沒有被全盤西化,其中也傳承沿襲了古代的樂教傳統(tǒng)和人文精神。在光緒三十二年(1906),不論大小學堂,經學課上演唱的音樂均源自傳統(tǒng)雅樂歌詩的內容。“作贊揚孔子之歌,以化末俗澆漓之習;春秋釋菜及孔子誕日,必在學堂致祭作樂以表歡欣鼓舞之忱?!盵3]19另一方面,留學歸來的知識分子組織了音樂社團講授西方音樂,并且將日本以及歐美的流行曲調填寫新詩編新曲以推廣新樂。

      作為中國近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康有為的教育思想與樂教革新意識具有政教特色。康有為和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大力主張推行西方教育制度,在繼承傳統(tǒng)德性道義之學基礎上,吸收西方近代先進教育理念。但面對兒童音樂教育內容時,仍然堅持以詩歌音樂為主體,強調仁智并重、以禮入教、寓教于樂的傳統(tǒng)樂教理念。康有為于1891年,在廣州創(chuàng)辦了“萬木草堂”,在學堂中設置西方哲學、社會學、政治學,還有繪畫課、體操課、演講課和音樂課。但音樂課教授內容還是歌詩雅樂??涤袨樵凇洞笸瑫分性敿毭枋隽恕敖桃愿瑁蕴找鄙硇摹盵4]的觀點。梁啟超在教育上倡導恢復詩樂合一的樂教傳統(tǒng),他認為:“蓋欲改造國民之品質,則詩歌音樂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盵5]其教育觀念主要刊載于《飲冰室合集》中,強調發(fā)揮情感的教化作用??涤袨閺娬{以禮入樂,倡導在音樂教學中以禮儀貫穿樂的表演過程,感染習樂者心靈和人格,從而達到禮樂教化的目的?!犊涤袨槿分性敿氄撌?,“朔月、月半行相揖之儀。以鼓為節(jié),考鐘磬吹管,撫琴,案《開元詩譜》而歌詩,升歌《詩經》三篇、間歌國朝樂章三篇。笙入漢、魏詩三篇,散歌唐、宋詩,以管和之。禮畢投壺,論學而散?!盵6]

      光緒三十一年,在清政府頒發(fā)的《女子小學章程》和《女子師范章程》中,首次增定納入了音樂課程。《女子師范章程》中規(guī)定一二年級音樂課每周一小時,三、四年級音樂課每周二小時。該章程中規(guī)定“學習平易雅正之樂歌,凡選用或編制歌詞,必擇其切于倫常日用有裨于風教者,俾足感發(fā)其性情,涵養(yǎng)其德性”。由此可知,雖然當時學制和教學內容接受了西化的音樂教育,教學方法發(fā)生了改變,但教育思想和宗旨還是沿襲了傳統(tǒng)樂教的路數(shù)?!扒逭鲝埖母柙娧艠?,民間傳統(tǒng)戲曲界的教化觀,內涵是傳統(tǒng)儒家式的倫理價值。學堂樂歌、美育所宣揚的,則是面對西方現(xiàn)代文明沖擊后的回應?!盵7]

      民國初期,西方音樂在中國的廣為傳播,主要力量并非依靠傳教士,而是中國的有識之士為了改造中國做出的歷史選擇。在改革的路徑上,是通過學堂樂歌活動以及相應的音樂啟蒙教育開始的。學堂樂歌的創(chuàng)作主要是據已有曲調填新詞,曲調大多選取日本和歐美流行曲調。歌詞內容主要反映富國強兵、抵御外侮的愛國思想,宣傳女子自強、男女平等的女權思想,宣揚民主平等和科學文明的思想。

      綜上所述,清末官方的樂教改革思路依舊是立足于儒家樂教詩教立場,首先強化了關于詩書禮樂等傳統(tǒng)六藝的教化作用,進而圍繞著“涵養(yǎng)德性”“陶冶性情”等教化功用展開學制改革,表面上雖然回應了近現(xiàn)代科學思潮的沖擊,但實際上則采用文化守成主義的態(tài)度傳承古代儒家樂教體系及思想。面對歷史的境遇和現(xiàn)實的緊迫感,清末政府和文人士大夫企圖塑造新的國民精神和啟發(fā)救亡圖存的國民性。樂教改革的過程中,引進了西方的教育思想、教育體制和教學方法,從文化心理上影響和促進了傳統(tǒng)的知識體系變革,在組織形式上產生了新的音樂活動方式,預示著中國音樂教育的發(fā)展開始進入新的文化轉型期。樂教改革、樂歌活動及早期音樂啟蒙教育各個層面表現(xiàn)出的改良與變革,歸根結底是由于文化變遷的主動性選擇,意味著新的文化征程的開啟。

      二、清末民初學堂樂教改革與國樂改進思潮

      “中國近代學術分科的演變的歷程,與西方新式教育之引入及確立息息相關;而從舊式書院到新式學堂及其學科與課程設置的變化,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學術分化與引進西方新學術門類在初建時之情形。”[8]9920世紀上半葉,也是中國政權頻繁更迭和社會思潮劇變的時期。此時,中西多種思潮林立,表現(xiàn)出社會變革時期音樂教育思想和體制迅速變化的特點。中國近代音樂史的研究中,應當將社會思潮納入學術史的考察中。中國音樂學學科的奠基人王光祈曾在其代表性論著《歐洲音樂進化論》中,強調了音樂思潮之于中國音樂史研究的重要性。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的研究專家張靜蔚教授認為:“近代中國音樂思潮,是指鴉片戰(zhàn)爭至五四運動前后這一歷史時期內,在音樂領域里反映出來的,代表資產階級和新的知識分子階層利益和要求的音樂思想傾向,也即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音樂思潮?!盵9]學堂樂歌的出現(xiàn)是中國近代新音樂思潮興起的必然,與詩歌和文學界的文藝思潮共同帶動了中國文化的革新。

      學堂樂歌的產生伴隨著西方音樂的進入,中國傳統(tǒng)禮樂無法適應新文化運動進入的社會,取而代之覺醒的是一種音樂啟民思潮的興起。中國傳統(tǒng)禮樂與樂教思想源遠流長,清末時的中國,上至國家官吏下涉庶民,都習慣性地堅守著中華禮樂觀和樂教思想?!爸袊ト怂越倘?,必先之以樂歌,所以宣志道情,以和人之心性。聞此歌辭,亦足使人忠愛之意油然以生。三代禮樂,無加于此矣?!盵10]學制章程的制定,雖然都借鑒了西方學校藝術教育的形式和分科,但在實際教學實施過程中取而代之的還是傳統(tǒng)樂教中的“古詩歌”。

      1902年,《欽定小學堂章程》中有“中小學堂讀古詩歌法”,在評價西方音樂課程時的論述十分清晰:“外國中小學堂皆有唱歌、音樂一門功課,本古人弦歌學道之意;唯中國雅樂久微,勢難仿照。然考王文成《訓蒙教約》,以歌詩為涵養(yǎng)之方,學中每日輪班歌詩;呂新吾《社學要略》,每日遇童子倦怠之時,歌詩一章,擇淺近能感發(fā)者令歌之。令師其意,以讀有益風化之古詩歌列入功課?!盵11]424此時,樂歌作為兒童教育的重要途徑,意在涵養(yǎng)性情和滌蕩心靈。顯然,清末學堂教育中依舊奉行古代樂教思想,教以唐宋七言絕句詩詞,協(xié)聲律而唱誦。

      留學思潮影響下的“學堂樂歌”時代的到來,雖然標志著清末學制中開設了“音樂課”,但顯然,西方學術分科體系下的“音樂”與我國傳統(tǒng)教育中的“樂歌”指代的意義不同。例如,張之洞曾親力親為參與了學堂樂歌的撰寫,其中包括學堂歌曲和軍隊整隊的曲目(學生重大活動、節(jié)慶、日常整隊或者體操列隊時所使用的歌曲)。1903年,清政府頒布的官方規(guī)定,《奏定蒙養(yǎng)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中非常具體地指明童蒙學習內容是歌謠,而且實質上也并非指代的西方音樂歌唱曲目,而是中國古代詩禮聲詩。

      歌謠俟幼兒在五六歲時漸有心喜歌唱之際,可使平和淺易之小詩,如古人短歌謠及古人五言絕句皆可,并可使幼兒之耳目喉舌運用舒暢,以助其發(fā)育,且使心情和悅為德行涵養(yǎng)之質。[11]389

      民國教育部在1912年公布了一系列國家教育教學改革的一些政令與規(guī)章制度,更加明確地提出了有關音樂普及教育的問題,具體參見《小學校令》《中學校令》《師范教育令》和《大學令》等國家律令。如在《小學校教則及課程表》第十條中對唱歌內容做出了規(guī)定:“唱歌要旨,在使兒童唱平易歌曲,以涵養(yǎng)美感,陶冶德行。初等小學校宜授平易之單音唱歌,高等小學校宜依前項教授,漸增其程度,并得酌授簡易之復音唱歌,歌詞樂譜宜平易雅正,使兒童心情活潑優(yōu)美?!盵11]459可見,民國時期的音樂教育融入了西方音樂的歌唱技法和教學體系,甚至使用了區(qū)分單音和合唱的教唱技法,但最終目的還是本著涵養(yǎng)孩童心性與德行的傳統(tǒng)禮樂教化思想。此時,依舊視樂教為教育思想與目的,并不強調音樂技術的教育。

      20世紀初期,國民政府在文明現(xiàn)代化的進程中,依舊將中華禮樂文化和樂教傳統(tǒng)奉為文化繼承和治國施教的關鍵。樂教作為德性人格教育的重要實施路徑,并沒有拆解到細致的西方“七科”體系中,成為單科的音樂唱歌課程。面對近代科學主義的西方人文思潮,國民政府仍然選擇堅守中國古代樂教傳統(tǒng),發(fā)揚禮樂文化的風俗教化作用。不論是文化政策的推廣、教育制度的改革,還是音樂教育和研究機構的增設,均遵循樂教傳統(tǒng)和圍繞禮樂文化的弘揚而進行。

      但隨著新式教育和文化普及的發(fā)展,改進國樂的思潮卻如一縷春風,逐漸滲入到有識文化階層,致使固有的文化保守思維逐漸松動。1927年,劉天華、曹安和聯(lián)合文化音樂名流倡議成立了國樂改進社,通過創(chuàng)辦雜志、舉辦活動、創(chuàng)作樂曲等致力于國樂改進工作。而身處上海的大同樂會,則本著整理中華國樂和恢復樂教向當時的國民政府發(fā)出建立國樂館的申請。不僅如此,會長鄭覲文文等同仁還以改進國樂并謀中華本民族禮樂文化普及為宗旨,提出了“借助西樂,研究國樂”的倡議。一方面創(chuàng)辦學校,組織成立國樂專屬研究機構;另一方面積極收集整理研究民族優(yōu)秀音樂和弘揚樂教思想,倡導積極發(fā)展民族樂器和民族音樂。這一時段形成的振興國樂和改進國樂思潮與西方近代科學思潮爭相抗衡。國民政府和有志之士達成共識:主張借鑒西方現(xiàn)代音樂創(chuàng)作技術和理論觀念,改造中華民族自有的國樂。

      國樂改進思潮反映了以“音樂救國”的一種國民訴求,以音樂鼓舞士氣和激發(fā)國民愛國主義思潮和斗志。馮長春教授在其專著《中國近代音樂思潮研究》中,認為這時期的國樂改進思潮包括了愛國主義情懷、西方科學精神與人文思潮、社會關系融合以及人格思想完善等諸多方面。學堂樂歌正是國樂改進思潮和音樂啟民思潮的歷史產物。

      三、留學知識分子樂歌運動與啟蒙主義的思潮

      清末社會一直發(fā)展至民初,大批中國知識分子留學歸國,其中以歐美和日本留學者居多。自洋務運動之時,中國知識分子紛紛留學英國和歐美為了尋找救亡圖存的良方。早在1867年,一位留學英國的王韜對倫敦的教育就有了詳細考評。他感嘆西方學術所學“非止一才一藝”,學校中所設科目繁多,“歷算、兵法、天文、地理、書畫、音樂,又有專習各國之語言文字者。如此,庶非囿于一隅者可比?!盵12]1876年,曾任清政府駐英大使參贊的黎庶昌將英國的音樂教育詳細推介至清朝官員中。他十分認可樂歌宣志氣和揚愛國的思想,他說:“教人必先之以樂歌,所以宣志導情,以和人之心性。聞此歌詞,亦足使人忠愛之意,油然以生,三代禮樂盡在是矣?!盵13]

      日本作為亞洲最早實現(xiàn)近代化的國家,對于清政府而言是個便于借鑒學習的參照。1901年至1906年,中國赴日留學生高達一萬人。近代音樂教育史上開啟學堂樂歌創(chuàng)作的著名音樂家曾志忞和沈心工就是這批留學浪潮中的一分子。曾志忞于1901年赴日本留學,專攻法律。沈心工1902年4月東渡日本,與魯迅同期進入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曾志忞與沈心工留學日本期間,先后在鈴木米次郎開創(chuàng)的東京音樂學校學習過,兩人在日本組織發(fā)起了“音樂講習會”。1903年,沈心工回國后在南洋公學附屬小學執(zhí)教,開設了中國最早的唱歌課。同年,清朝學部大臣張之洞在《重訂學堂章程初級師范學堂課程規(guī)定》中,將音樂列為必須科目,不過對象僅限于師范學堂的學生群體。沈心工仿效在日本學習的“唱歌”創(chuàng)作方法,依靠歐美及日本歌曲的旋律填入中文歌詞。1904年,曾志忞在東京出版了《教育歌曲集》,之后,又翻譯和補充匯編了我國第一部系統(tǒng)介紹西方音樂體系的樂理教科書《樂典教科書》。同年起,沈心工在國內出版了第一本《學校唱歌集》后,幾年的時間里陸續(xù)出版了十幾本唱歌集。這些歌曲以簡單的旋律填入充滿民主、愛國等啟蒙思想的歌詞,被譽為“學堂樂歌”,在全國流傳開來。

      清末隨著近代科學主義思潮的影響,中國學人接受了西方學術分科的觀念。西學各學科的建構與中國傳統(tǒng)學術文史哲不分家的治學特點相比而言,分科主要依據不同科目的內容特點進行細化、分類,無論是研究上還是學習上都依據學科及其專業(yè)的相近關系組織和架構,研習西學一般為分門專攻。中國傳統(tǒng)經學的“四部之學”分類盡管也有其自身的特定,但所涉范圍以及學科建構原則顯然與西方不同,特別是自然科學相關內容少之又少。清末開始,西方教育體系及觀念逐漸被介紹進來后,我國原有的以經學為首的傳統(tǒng)體系被打破了,改為西方七科之學的學科分類法。從西學移植到中學的過程中,作為綜合性的覆蓋人生各層面的禮樂體系難以對應音樂單科體制。伴隨著中國近代學術分科體系的西學影響和演化,直到民國初期的學校課程中才陸續(xù)增加了相應的音樂課程。

      時任“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的蔡元培,明確提出了“美育”方針,并且在北大率先組織了“音樂研究會”。與此同時,國外學成歸來的沈心工、李叔同等人,開始選用西方(歐美或者日本)流傳至中國的曲調進行填詞。此外,也采用中國民間小曲旋律或世俗歌謠曲調進行填詞,編創(chuàng)一些新的歌曲為學校歌唱所用。其歌詞內容大多展現(xiàn)“富國強兵”“科學文化”“男女平等”“破除迷信”的近代科學思想,這就是著名的“學堂樂歌”。隨著學堂樂歌的傳播和推廣,西方音樂的創(chuàng)作技法、譜式、樂器演奏和風格逐漸融入,整個教育領域開始采用學堂樂歌形式進行音樂普及教育。影響較為深遠的專著有:曾志忞編創(chuàng)的《教育唱歌集》(1904)、沈心工創(chuàng)作的《學校唱歌集》(1904)以及辛漢編創(chuàng)的《唱歌教科書》(1906)等。

      沈心工于1902年創(chuàng)作的學堂樂歌《體操—兵操》,是我國最早的一首學堂樂歌,這首作品后來改名為《男兒第一志氣高》。此后較為著名的學堂樂歌還有:《送別》《蘇武牧羊》《春游》《祖國歌》《中國男兒》《木蘭辭》《何日醒》等。這一時期的政府、官員教育家和音樂家既表現(xiàn)出對于現(xiàn)代性的迫切追求,又渴求在科學思潮的巨變中尋找到民族文化的立腳點。辛亥革命后,學堂樂歌中充斥著男兒保家衛(wèi)國的家國情懷和軍國民精神。以樂歌宣揚愛國主義思想與革命精神,反映抗日救亡的思想,如《革命軍》《今從軍》《當兵》。其中,《當兵》的曲調旋律并非中國原有,而是通過改編甲午戰(zhàn)爭時的一首日本歌曲《勇敢的水兵》填入新詞而成。

      1906年1月,李叔同在東京創(chuàng)辦了《音樂小雜志》,標志著中國音樂普及過程中,留日熱潮對中國音樂啟蒙思想起到的影響。“這本最早由中國人創(chuàng)辦的音樂雜志,其中內容一半以上從日本的音樂書籍中翻譯過來,像貝多芬的傳記、樂理等。”[14]

      在清末至民國中期的教育改革中,音樂科目作為近代學制中的一門獨立學科列入國民教育中,并以“學堂樂歌”的形式存在。20世紀初有關音樂與科學之關系的思考,并無形成具有影響力的文化思潮。“音樂學”的概念才開始由留學德國、日本的少數(shù)新音樂家介紹給中國,未獲得官方的認可和大力推行。此時,西方科學思潮影響下旅德音樂家蕭友梅主張用西方科學的樂理取代研究中國傳統(tǒng)音樂。

      樂歌運動的發(fā)展標志著我國民主主義新文化在樂教改革領域內的深刻影響。它不僅在進行啟蒙思想教育方面給予當時的學生和知識分子群體以重要引導,而且使得這種新的文化傳播形式——群眾集體歌唱的形式得到了全社會的認可。為此后軍歌、工農革命歌曲以及群眾歌曲體裁的發(fā)展與傳播奠定了基礎。通過學堂樂歌的發(fā)展,才真正系統(tǒng)地將西洋音樂的基本理論和表演方式推廣開來。簡譜和五線譜在一定程度上的普及和流行,促使我國出現(xiàn)了一批音樂教育工作者和音樂教育家的出現(xiàn)。“五四”以后我國的近現(xiàn)代專業(yè)音樂文化的建立就是在繼承學堂樂歌傳統(tǒng)的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展形成的。

      正如黃炎培先生為沈心工的《重編學校歌唱集》所做的“序”中所言:“一時從而和之如響,斯應論藍篳之功?!贝朔Q贊不僅僅贊美音樂家,更指代學堂樂歌活動在宣揚民主革命思想對于近代文化思想運動的作用。在近代中國建立學校音樂教育的過程中,學堂樂歌運動更像是一場具有啟蒙主義的思想運動。

      四、國民政府的樂教改革與國立禮樂館的樂教實施路徑

      儒家樂教思想即便是經歷了現(xiàn)代化狂潮的五四運動抨擊,但民國二十年的國民大會上仍有教育委員提議恢復讀經和樂教。蔡元培和陳立夫也曾聯(lián)合提議特設管理建設禮樂的國樂館??谷諔?zhàn)爭后,隨著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國民政府重組了專門的音樂教育機構,選取最具代表性的三個機構來推進音樂文化政策,分別是教育部音樂教育委員會、國立禮樂館和國立音樂院。其中國立禮樂館是專門針對禮樂文化傳承和樂教思想實施路徑改革的專屬機構。這部分討論似乎已溢出了本論題的范圍,之所以堅持在此分析,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國立禮樂館的成立,反映出在中西文化博弈中,清末民初所奠定的在逐漸接受西方文化教育體制過程中,政府官方以及一部分位居高位的知識分子對繼承中華傳統(tǒng)禮樂精神的堅持。

      1943年,國立禮樂館在“陪都”重慶成立,隸屬國民政府教育部,是官方禮樂研究和管理機構。國民政府領導人蔣介石、陳立夫等倡導樂教,特設禮樂館負責國家體制的制禮作樂活動。此外,也曾專門增設和成立禮樂編訂委員會和孔學會古樂研究組。時任國民政府教育部政務次長的顧毓秀擔任首任國立禮樂館館長一職。關于國立禮樂館對制禮作樂和樂教思想的重建,其存在意義依存于禮樂教化與國家施政實踐的互涉過程中。對于國立禮樂的研究主要圍繞以下三個層面來考察,關于國民政府制禮作樂的宗旨為第一個層面;禮樂教化的政策制定與實施細則為第二個層面;制禮作樂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與國民政府的具體實施路徑研究為第三個層面。

      國民政府遵照“從禮樂作起”的宗旨,編纂典禮音樂的訓示,專門設定了傳承樂教的國立禮樂館。自1943年成立之初,舉行了多次會議探討民國禮制和樂制的制定。具體制定了《“中華民國”禮制》,后被收錄于國民政府官方刊行的《北泉議禮錄》中。禮樂館特別為孔子誕辰日及祭祀孔廟舉行過專題討論會議。1944年,國立禮樂館圍繞制禮作樂的主題一共完成了17項具體工作,較為突出的有:編訂校對了《北泉理禮錄》,制定禮制通論,繪制五禮演習圖,編創(chuàng)國歌和軍歌,出版禮樂??s志等。國立禮樂館如同周代“大司樂”的職能與功用,具體分別設立了禮制組、樂典組和總務組。沿襲了禮樂制度中以樂從禮的思想,以“禮”區(qū)分國家等級秩序和遵規(guī)法制,以樂來和同融合禮的秩序,禮樂相須為用。禮制組執(zhí)掌國家禮制典禮儀式的厘定和禮書編纂;樂典組掌管音樂教育制度和禮儀用樂的具體事項;總務部掌管禮樂所需財務收支、文書簽發(fā)制定、人員管理、樂隊演習、禮樂操練等事務性工作。盧冀野管禮組,楊蔭瀏管樂組,張充和負責創(chuàng)作和復原中國古樂。禮典儀式用樂類型包括:慶祝樂、紀念樂、會同樂、閱兵樂、交際樂、宴餐樂和悼祭樂。這幾種禮儀用樂的類型實際上沿用了古代“吉、兇、軍、兵、嘉”五禮用樂的形式,從昆曲、傳統(tǒng)戲曲、民族音樂和古詩中選取詞調進行編創(chuàng)。國立禮樂館創(chuàng)作的禮樂用于振興中華民族精神、黨政宣化和道德教育。

      時任國民政府考試院院長的戴季陶論述五禮制定的最終目的是在教育。“禮制之大者,不外吉兇軍賓嘉五禮。就主管言之,吉兇賓嘉,主于內政,軍禮主于軍政,賓禮主于外交,研考以通之,教習以行之,職在教育?!庇纱丝梢姡瑖裾畧允貍鹘y(tǒng)禮樂文化中的樂教傳統(tǒng),將制禮作樂貫穿于國家禮制和教育的各層面。國樂館樂隊“練習中央核定各種禮典樂曲及藝術音樂;中央黨部及國民政府舉行各種典禮擔任奏樂”。[15]此外,國樂館負責成立音樂教育教員速成培訓班,還下設附屬國民小學,編創(chuàng)和教習學生古代雅正之樂和歌舞聲詩。

      樂典組編訂了《樂典初步工作草案》,一方面積極制定典禮用樂,另一方面發(fā)動民間音樂團體的力量,廣泛征集和審定各地詞譜和音樂。當時國統(tǒng)區(qū)最為著名的音樂家劉雪庵、江定仙、陳田鶴、應尚能等紛紛加入進行制樂工作。我國民族音樂學的奠基人楊蔭瀏曾任國立禮樂館主任,他帶領音樂工作者編訂了禮典用樂,整理了歷代史料中的禮樂文獻,改良了民族器樂。當時還積極開展國際音樂交流,組織國際音樂比賽。樂典組工作者在楊蔭瀏的帶領下,編纂了《歷朝典樂集》《禮樂雅論樂》《風雅十二詩譜考》《昆曲集》《時熏室琵琶譜》等古代樂教相關的研究史料。在中國古代民族樂器的改良和制造方面,樂典組也身體力行地進行了實踐。早在1943年,國立禮樂館樂典討論聯(lián)合會與國民政府教育部音樂教育委員會會議都提議,獎勵制造和改良中國國樂的人才。樂典組的音樂家們根據古代史料文獻和畫像磚、壁畫,繪制古代樂器圖示,對古代樂器進行改良,仿制復原古律。研究成果詳見于后期出版的《古樂叢考》和《先漢樂律初探》等專著中。

      國樂禮樂館還刊印《禮樂雜志》《禮樂半月刊》,主要研究的就是古代禮樂制度和樂教思想,商榷音樂教育實施路徑和禮典用樂。雜志中將古代樂論和音樂思想采用簡練的語言解釋和普及古代禮樂文化,甚至繪制表格和圖畫便于晦澀難懂的樂教知識變得通俗易懂。其中不乏有影響力的理論創(chuàng)作,例如楊蔭瀏對儒家樂教研究的幾篇文章:《儒家禮樂設教的集中理論》(南京國立館《禮樂半月刊》第3期)、《儒家的音樂觀》(《禮樂半月刊》第5期)等?!恫娠L》雜志是國立禮樂館的禮制組效仿西周以來的采風制度,搜集全國各省市歷代風俗歌謠和民間小曲,并且組織音樂教員進行深入研究與分析。

      “中國文化之源泉,禮樂實司其管鑰。自唐虞而下,代有專官,用司職掌。遜清末葉,亦有禮樂館之設?!盵16]國民初年,盡管孫中山效仿英美,建立了“共和制”政府,但中國傳統(tǒng)的禮樂文化和樂教思想仍然占有主導地位。民國中期還設立專門掌管禮樂的國家行政機構國立禮樂館,效仿西周履行采風制度,組織音樂專員進行深入研究與分析,體現(xiàn)了官方主流意識形態(tài)下國家文化建設和教育制度的面貌,試圖以崇尚禮樂、實施樂教,振興中華民族精神、進行黨政宣化和道德教育。

      五、結論

      近代中國樂教改革的形態(tài)在不均衡的中西方兩種文明的碰撞中進行,在救亡與侵略勢如水火的社會背景下交涉?!皣鴺贰迸c“西樂”既彼此沖突又相互融合的矛盾過程中,中國樂教思想觀念首次從內帶外進行了重新審視,在自我衍化與蛻變中,呈現(xiàn)出三種鮮明的文化態(tài)度:守成、改變與革新。

      首先,引起中西方音樂文化沖突的主要原因,在于中西兩種音樂文化的生態(tài)背景、文明特質與內涵、形式等方面的差異。中國傳統(tǒng)教育體系中,以禮樂教化為先,以綱常刑法為后,高揚儒家禮樂文化的教化作用?!耙骑L易俗,莫善于樂”是禮樂教化的核心功能,禮的道德規(guī)范通過樂的內在自覺,從而達到美善同一的和諧社會。禮樂制度的建立通過官方經學體系中經典思想的闡釋、建立教育與科舉制度,以及建立樂教系統(tǒng)和與之相應的禮樂文化風氣。清末至民國中期,中國傳統(tǒng)學術和知識系統(tǒng)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嬗變過程。傳統(tǒng)禮樂文化存在于經、史、子、集的四部傳統(tǒng)學術系統(tǒng)中,受到近代西方學術分科的知識重組的挑戰(zhàn)。中國傳統(tǒng)知識系統(tǒng)在晚清面臨著重大轉軌:“從以‘四部之學’為框架的知識系統(tǒng),轉向近代西方以學科為框架之新知識系統(tǒng),簡單地說就是從‘四部之學’轉向‘七科之美’?!盵8]5清末民初秉承著“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原則進行知識系統(tǒng)和教育體制的革新。近代主張變法和改革的思想家,企圖通過傳統(tǒng)儒家樂教與西學的匯通,一方面力保儒學的道統(tǒng)地位又努力克服和摒棄傳統(tǒng)儒學的弊端,提出了“中體西用”的樂教改革模式。實際上,這種文化態(tài)度最終從“守成”走向了“改良”,提倡西學作為一個開端,開啟了近代樂教的革新之路。

      其次,清末至民國中期,不到百年間,社會文化形態(tài)等各方面充斥著尖銳復雜的矛盾和抵牾。洋務運動、學堂樂歌運動、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及無產階級革命音樂文化思潮的初啟,顯示出近代中國樂教改革思想觀念形態(tài)轉型的四大潮流。中西方音樂文化的碰撞,由此引發(fā)了樂教改革中的“古今之爭”“中西之爭”“新舊之爭”,中西音樂文化的交融和中國樂教改革的歷程中,“民族化”與“全盤西化”的激烈沖突始終貫穿。民族意識、家國情懷與樂教觀念交織成一幅救亡圖存的愿景。樂教為傳統(tǒng)儒家實現(xiàn)以禮治國和以德治國的良策,在清末民初的社會劇變中依然堅挺。樂教奉行“建國軍民,教育為先”的施教傳統(tǒng),蘊含深厚的中國禮樂文化神韻。中國傳統(tǒng)禮樂觀和樂教思想與西方科學主義音樂思潮分庭抗禮,形成勢均力敵的局勢。中國古代樂教傳統(tǒng)在中國近代學術轉型和學科體系重組過程中,既要迎接中國傳統(tǒng)知識體系被瓦解的挑戰(zhàn),又要融入近代西方新的知識系統(tǒng)轉型和學術分科后的知識領域。大多國樂家還懷揣一種頗具國粹主義的音樂情懷,所以,國樂改進思潮興起。前期音樂家主張西學中用,以西方音樂技術改進國樂。戊戌變法后的學堂樂歌運動,由于國外留學歸國知識分子的教學改革,開始真正引進“西樂”,首次付諸大規(guī)模實踐的一次音樂思想和制度的改良運動。學堂樂歌運動以西方精神文明沖擊了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特別是傳統(tǒng)禮樂詩樂的體系與觀念,形成了近代中國音樂思想觀念的新形態(tài)。

      另外,隨著西樂的不斷輸入和傳統(tǒng)文化形態(tài)的衰微,中國樂教實施的形式體裁到具體內容都發(fā)生了深刻的變異。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在新式學堂所開設的“樂歌課”,運用西方音樂觀念、音樂語言和音樂創(chuàng)作技法的過程中,中國傳統(tǒng)禮樂文化中的禮樂和古歌詩難免出現(xiàn)削足適履的境況。從價值觀念來講,傳統(tǒng)樂教重視社會功能的“禮”,而忽視“樂”的審美功能。而西方音樂在操作模式上,樂藝、樂理、樂思并舉的復合型模式更適用于文化傳播的普遍性。國人精神之求索在樂教改革中首先被打開,“樂歌”的普及也成為一種社會的呼聲和文化思潮被予以思想革新的要義。民國中期,伴隨著國人對于西方音樂、教育和文化的了解,結合中國近代社會變革的需求,有志之士把樂教改革的關注點投射到了“新人格”與“新國民性”的培養(yǎng)和塑造上。新式學堂中的樂歌作為新音樂被賦予了新的時代使命。正如李叔同所言:“蓋琢磨道德,促社會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效用之力,寧有極歟?!?/p>

      猜你喜歡
      樂歌樂教禮樂
      樂教 善教 教有特色 愛學 會學 學有方法
      ——長春市第一中學學校特色
      《朱載堉<六代小舞譜>學術復原與“樂教”》(插圖)
      中國音樂學(2022年3期)2022-10-27 09:49:36
      《禮樂》系列刊物述論
      中國音樂學(2021年4期)2022-01-12 06:25:04
      寄秋聲
      龍榆生與錢仁康:新體樂歌的創(chuàng)作實踐研究初探
      周人傳統(tǒng)與西周“禮樂”淵源
      音樂研究(2019年5期)2019-11-22 06:48:28
      學堂樂歌對中小學音樂教育之影響
      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孔子樂教思想研究述評
      用莊嚴禮樂慰英靈勵軍民
      學堂樂歌對當代音樂教育的啟示
      大理市| 苏州市| 秭归县| 湘潭县| 黄骅市| 泗阳县| 安丘市| 天峨县| 德令哈市| 洛浦县| 香格里拉县| 巴彦县| 金堂县| 台北县| 田林县| 明星| 长垣县| 凤庆县| 菏泽市| 黄平县| 罗源县| 中阳县| 监利县| 应用必备| 理塘县| 山阳县| 浦县| 奉贤区| 双鸭山市| 乌兰县| 津南区| 宿迁市| 马公市| 兴国县| 黄石市| 伊川县| 新邵县| 娱乐| 六枝特区| 蓬溪县| 商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