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吐峪溝西區(qū)中部高臺窟院的功能空間

      2021-12-21 02:28夏立棟
      敦煌研究 2021年5期
      關鍵詞:功能分區(qū)

      內容摘要:本文通過分析吐峪溝西區(qū)中部高臺西州回鶻時期石窟寺院的功能分區(qū)、連通建筑和公共活動空間等考古遺跡,探討了此期石窟寺院的多院制形制布局、不同院落的儀式程序和各院落之間的內在邏輯關聯(lián),嘗試將石窟寺院遺址視作一處聚落單元,從寺院空間與功能的視角對其整體運作機制進行細致研究。

      關鍵詞:吐峪溝西區(qū)中部高臺窟院;功能分區(qū);連通建筑;公共活動空間

      中圖分類號:K879.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21)05-0067-07

      On the Functional Space of the Cave Complex

      in the Western District of Tuyugou

      XIA Lidong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Beijing 100101)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unctional divisions, connective architecture, and public spaces of a complex of cave temples dating to the Old uighur Xizhou period located on the central tableland in the western district of the Tuyuq Grottoes. Viewing this site as a sort of settlement or village,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layout of the multi-yard monastery, the ceremonial procedures held in different yards, and the logical relation among the various yards in order to obtain a comprehensive view of the community’s overall operation mechanisms, and to more fully understand the functional uses of the temple space.

      Keywords:Tuyua Grottoes; central tableland monastery complex; functional divisions; Connective architecture; space for public activities

      (Translated by WANG Pingxian)

      吐峪溝西區(qū)中部高臺窟院遺址是近年來經(jīng)過全面揭露、整體發(fā)掘的石窟寺院遺址{1}。該窟院始建于麴氏高昌國時期,前后歷經(jīng)麴氏高昌國和西州回鶻時期五次大規(guī)模的營造工程,現(xiàn)存遺址是經(jīng)過歷次擴建、重修改建、多時期疊壓而形成的回鶻時期石窟寺院格局。此期的寺院布局呈現(xiàn)出功能分區(qū)明確的多院制樣貌,并由廊道與門道等連通建筑將各處相對獨立的院落相互連通,且出現(xiàn)面積較大的窟前廣場平臺等公共活動空間,這些建筑功能空間布局特征皆指示出西州回鶻佛教石窟寺院的典型特質。

      一 石窟寺院的多院制功能分區(qū)

      吐峪溝西區(qū)中部高臺西州回鶻窟院遺址呈現(xiàn)出多組洞窟集群分布的規(guī)律,表現(xiàn)出三方面的顯著特點:洞窟群環(huán)繞中心庭院圍合成為一處較為封閉、獨立的小型院落;以獨立通道、門道將院落與其他院落相互連通;各院落內的洞窟類型和功能呈現(xiàn)出較明顯的一致性。以上述三條遺址特征作為判定標準,可將吐峪溝西區(qū)中部高臺窟院自北至南分為四處較為獨立的院落(圖1)。又可通過各處獨立院落在寺院整體中的空間位置和營建規(guī)模來考察院落的地位和等級,并可以各院落中洞窟的類型與功能判識院落的主體功能。下文依次詳敘。

      (一)第16—21窟院落

      該院落位于吐峪溝西區(qū)中部高臺最北端,規(guī)模較小。北臨整個窟院平臺北側的大型自然沖溝,南側為第22窟主室后壁,東側為自然斷崖。院落整體呈方形,第16—21窟環(huán)繞院落南、北、西三面分布,各窟門道或通道皆與中央院落連通。其中,第16、17窟開鑿于北面斬山崖面,第18窟開鑿于西面斬山崖面正中,第19窟為依附西側斬山崖面和南側未完工斬山切壁遺跡所壘砌而成的洞窟,第20、21窟貼附南面第22窟主室后壁壘砌而成,兩窟共用同一通道,需經(jīng)由第20窟方能進入第21窟。院落中部偏北處為一方座覆缽形佛塔。

      此院落的洞窟群中,第18窟為塔廟窟,第20、21窟為佛殿窟,第17窟為僧房窟,第16、19窟為儲藏窟。由此看來,禮懺供養(yǎng)性質的塔廟窟、佛殿窟及佛塔是第16—21窟院落的主體建筑,供僧人生活起居的僧房窟只有一座。此院落主要為一處舉行禮懺供養(yǎng)活動的別院。其中的第18窟位于西面斬山正壁中央,洞窟規(guī)模最大,是該院落中的核心性禮拜窟。

      (二)第22、24、26、62窟院落

      該院落位于第16—21窟院落南側,規(guī)模較小。由第22、24、26、62窟圍合而成,各窟門道皆開向中央院落。南側為窟前平臺上以土坯壘砌的第62窟,北側為斬山崖面前以土坯壘砌第22窟,西側為斬山崖面上開鑿的第24、26窟,東側為自然斷崖。院落中央為面積較小的方形院落。

      此院落的洞窟群中,第22窟為塔廟窟,第24、62窟為兩座講堂窟,第26窟為僧坊窟。其中,第26窟前室兩側小室中殘存大量回鶻文墨書題記,其中明確記有臨近城鎮(zhèn)中的僧眾至此處結夏安居{1}。院落中各類型洞窟規(guī)模皆較大,可容納多人同時使用。塔廟窟主要用以禮懺供養(yǎng),講堂窟供僧眾集會、說法、布薩,僧坊窟供數(shù)量較多的僧徒同時舍夏、禪定。因此,第22、24、26、62窟院落為一處集僧眾禮懺供養(yǎng)、聚集說法或布薩、夏坐禪定的獨立別院。

      (三)第27—39、51—61窟院落

      該院落位于吐峪溝西區(qū)中部高臺窟院中央位置,是該石窟寺院最為重要的主體性院落。院落南側為第51窟,北側為第62窟后壁,西側為以第33窟為中心、兩側對稱布局的上、下兩層洞窟群組,南、北、西三面洞窟圍合成為一處面積頗大的窟前院落平臺,第51窟和西側洞窟群皆朝向此中央平臺。西側為以第33窟為中心的洞窟群組,規(guī)模龐大、布局嚴整,是此院落的中心建筑,也是整座溝西區(qū)中部高臺窟院的主體性建筑群組。

      在此主院中,核心性洞窟第33窟為塔廟窟,其兩側對稱分布有上、下兩層僧房窟,第51窟為佛殿窟。中央平臺為一大型廣場,廣場東面與登臨此窟院的登山踏道頂端門道相接,是一處半開放的窟前院落,可以供公眾自由出入、舉行多人集會活動。因此,第27—39、51—61窟院落是一處集禮懺供養(yǎng)、生活起居和舉行大型活動為一體的場所。

      (四)第40—50窟院落

      該院落位于吐峪溝西區(qū)中部高臺最南端,規(guī)模較小。南臨整個窟院平臺南側的大型自然沖溝,北側為第27—39、51—61窟主體院落,東側為自然斷崖。該院落洞窟分為前、后兩部分,大部分洞窟依附斬山崖面以土坯壘砌,呈上、下兩層布局,少量洞窟以土坯壘砌于窟前平臺。

      此院落的洞窟群中,只有第50窟為講堂窟,第42、43窟為儲藏窟,其余8座洞窟皆為僧房窟,可見此院落為僧眾日常生活起居區(qū)。

      在上述四處院落中,第22、24、26、62窟院落中的第22、26窟屬于麴氏高昌國時期的洞窟。第27—39、51—61窟院落中,只有第51窟屬于回鶻時期增建的洞窟,其余皆為麴氏高昌國時代的營建工程。第16—21窟院落、第40—50窟院落皆為回鶻時代重新斬山切壁、開鑿壘砌出的全新院落。因此,麴氏高昌時代的吐峪溝西區(qū)中部高臺窟院是單一院落制的大型窟院,并未出現(xiàn)相對獨立的功能分區(qū)。但至西州回鶻時期,吐峪溝西區(qū)中部高臺窟院開始形成多院制寺院格局,四處院落主次地位明確,以處于窟院中央位置的第27—39、51—61窟院落規(guī)模最大,占據(jù)窟院所在山體的近二分之一崖面,是溝西中部高臺窟院的主體院落。其他三處院落分布于主院南北兩側,規(guī)模較小,為從屬于主院、承擔寺院日常生活不同功能的別院。

      二 連通建筑

      石窟寺院連通建筑構成寺院的框架脈絡{2},規(guī)劃區(qū)隔出寺院整體的形制布局、功能分區(qū),使寺院內不同建筑單元之間發(fā)生有機聯(lián)系,是促使寺院動態(tài)運行的重要建筑類型。吐峪溝西區(qū)中部高臺窟院的連通建筑可以分為兩個層級,第一層級是同一院落內連接不同洞窟的中央平臺空間。通過院落內窟前的共用空間可以將不同功能的洞窟串聯(lián)起來,并通過不同空間位置的排布使其發(fā)生多種功能層面的內在邏輯關聯(lián)。第二層級是同一寺院內連接不同建筑單元的登山踏道、廊道、院門等連接設施。這些設施可以連通石窟寺院內的不同功能分區(qū),使整座寺院按照固定的內在邏輯機理運作起來。

      關于第一層級的連通建筑,前文第一部分已述及吐峪溝西區(qū)中部高臺窟院四處院落中洞窟群的排布方式。其中,第16—21窟院落,第27—39、51—61窟院落皆通過將核心禮拜性洞窟置于院落中央突出空間位置的方式指示出其在院落中的中心地位。而第22、24、26、62窟院落和第40—50窟院落顯示出的洞窟空間布局并未有意突出某座洞窟的特殊地位,不同類型洞窟承擔著較為均等的不同功能,并當有其內在的使用次第和秩序。

      第二層級的連通建筑,是吐峪溝西區(qū)中部高臺窟院頗為典型的建筑形式,包括登臨整座窟院的登山踏道和出入各處院落的廊道、院門(圖2)。下文依次詳述。

      (一)登山踏道

      登山踏道依附吐峪溝西區(qū)中部高臺窟院南側斷崖開鑿鋪砌,西側為山體,東側為斷崖。先鑿出北高南低的斜向坡道,東緣壘砌土坯護墻,再以土坯、石塊鋪設踏步。踏道由南向北拾階而上,南部下半段已殘毀,北部頂端預留一段山體,其中鑿出門道。門道較為狹窄,正對西區(qū)中部高臺窟院主院(第27—39、51—61窟院落)的中心性塔廟窟第33窟,使進入寺院的門道與中心禮拜窟構成前后對應的視覺軸線空間布局,以此標示出寺院的中心和具有崇高地位的洞窟。

      同時,登山踏道中段西側崖面山體凸出,致使此處成為登山踏道中最為狹窄局促的節(jié)點,于此處凸出山體上方開鑿出第65窟。該窟平面呈縱長方形、縱券頂,窟內無涂層,巖體裸露。洞窟視域范圍開闊,可以隨時觀察河谷底層和登山踏道上、下兩段的人物活動情況,以其所處的特殊空間位置、窟內簡陋的布設和視域范圍推測,此窟可能具備哨衛(wèi)、探察的功能,用以查驗進出寺院及周邊區(qū)域人群的身份,確保寺院及時獲知相關訊息。

      (二)第16—21窟院落通道

      出入第16—21窟院落的通道為院落南側塔廟窟第22窟與僧房窟第23窟之間形成的狹長廊道,此廊道南端與第22、24、26、62窟院落相通,北端與第16—21窟院落相通。同時,在廊道南端入口處以土坯壘砌門道,現(xiàn)殘存門道兩側下部,此門道為進出第16-21窟院落的標志性院門。

      (三)第22、24、26、62窟院落通道

      該院落于南側第62窟東、西兩側開有兩條通道。東側通道為第62窟右壁與寺院臨近東部自然斷崖邊緣所砌土坯墻體之間形成的廊道。此廊道南端與第27—39、51—61窟院落相通,北部原位于下層山體內所鑿洞窟第63窟窟頂之上,現(xiàn)第63窟頂部崩塌,廊道北部的延伸范圍和線路走向不明。廊道上部原為縱券頂{1},西側壁(即第62窟右壁外側)上部較高位置鑿有圓拱形小龕,可能為放置照明油燈的燈龕。西側通道為第62窟左壁與僧房窟第58、59、60、61窟之間形成的寬敞廊道。廊道南端與第27—39、51—61窟院落相通,北部與第22、24、26、62窟院落相通,原為縱券頂,地坪鋪設方形青磚。同時,廊道中部于僧房窟第60窟門道南側以土坯壘砌土坯短墻和門道。門道形制規(guī)整,東側壘砌側墻,西側借用僧房窟第59、60窟外壁,底部做出較為高大的門檻,此門道為進出第22、24、26、62窟院落的標志性院門。

      (四)第27—39、51—61窟院落通道

      該院落中央的大型窟前廣場地面鋪設方形青磚,南側以第51窟與50、52、53窟之間的廊道、院門與整座石窟寺院的南部院落連通,北側以第62窟兩側的廊道與寺院北部院落群連通。此院落為出入寺院其他諸院落的中心區(qū)域,可以視為總匯、分流寺院諸條連通支線的樞紐空間。同時,窟前廣場西側于中心塔廟窟第33窟兩側可能對稱架設有兩組木質梯道,用以登臨塔廟窟第33窟兩側上層的僧房窟區(qū)。這樣可以按需要架設或移撤的木質梯道設施可以允許或謝絕不同群體進入此僧眾日常生活起居的特定區(qū)域,有效地區(qū)隔出寺院不同的功能界域。

      (五)第40—50窟院落通道

      該院落于北側第51窟與第50、52、53窟之間形成的狹長廊道作為通道,與第27—39、51—61窟院落相連通,原為縱券頂,地坪鋪設方形青磚。于第52窟門道南側壘砌土坯短墻形成狹窄門道,此門道為進出第40—50窟院落的標志性院門。

      吐峪溝西區(qū)中部高臺整座窟院不僅以多條廊道區(qū)隔、標示出作為獨立建筑單元的各處院落,而且以各廊道中的院門規(guī)定區(qū)分出不同身份群體進入寺院后的特定活動區(qū)域。如作為寺院主體的第27—39、51—61窟院落,擁有寺院中面積最大的窟前平臺廣場,前來朝拜的俗眾沿著登山踏道拾級而上,首先進入此院落,因而這里是面向公眾俗世開放的活動區(qū)域。但此主院連通寺院南、北部其他獨立別院的廊道中皆設置限制出入的院門,用以阻絕主院中的活動群體進入寺院南部的僧眾生活起居區(qū)和北部的僧眾禮懺修習區(qū)。通過連通建筑規(guī)劃區(qū)隔寺院特定功能院落,便可將吐峪溝西區(qū)中部高臺窟院劃分為部分面向俗世信眾的開放區(qū)域和只供僧眾日常使用的封閉區(qū)域,這樣的功能分區(qū)方式正體現(xiàn)出該石窟寺院所具備的最主要的兩類作用。

      三 寺院公共活動空間

      石窟寺院中的各類型洞窟以特定的組合方式承擔著寺院僧眾生活中的不同功能,是學者重點關注的研究對象。但除了洞窟群等實體建筑之外,以窟前廣場平臺、院落為主的公共活動空間在寺院中占有極大面積,與洞窟群按照既定的營造方案布設施建,是石窟寺院的重要構成部分,承擔著不可替代的特定功能。

      吐峪溝西區(qū)中部高臺窟院除南部僧房區(qū)外,其余各處院落中央皆為面積較大的規(guī)整平臺、廣場。主院第27—39、51—61窟院落在其兩側連通廊道上起券,將第33窟兩側第二層的僧房窟前平臺與營建于第一層窟前平臺上的第51、62窟券頂頂部相連,一方面增加窟院第一層主體活動空間的遮蔽面積,以躲避吐魯番地區(qū)一年中大部分的高溫暴曬和春冬的寒風沙塵。另一方面可以極大地擴充窟院第二層僧房群前的平臺面積,使得在窟前平臺上營建的洞窟和廊道頂部都能得到有效利用,最大化地擴充了寺院面積。這些營建舉措表明公共活動空間對于僧眾寺院生活的重要意義。

      窟前廣場平臺適合僧眾和世俗信徒聚集舉行相關的儀式活動。洞窟內部空間布局、塑繪圖像系統(tǒng)與儀式行為形成相為表里的互動關系。而窟前院落中已經(jīng)消逝的儀式與洞窟內根據(jù)現(xiàn)存遺跡可以重建出的禮懺過程共同構成一套完整的儀式程序。吐峪溝西區(qū)中部高臺窟院第27—39、51—61窟主院和第16—21窟別院正體現(xiàn)出此種窟前公共活動空間與洞窟本體的內在緊密關聯(lián)。

      (一)第27—39、51—61窟主院窟前廣場

      第27—39、51—61窟主院擁有面積極大的窟前廣場,是該寺院中最主要的公共活動空間。其后正對的塔廟窟第33窟是寺院中等級最高、地位最突出的核心禮懺供養(yǎng)洞窟。因而此窟院規(guī)模最大、最重要的儀式活動應該會在此主院中進行。

      第33窟由前室、主室兩部分組成。前室建于以土坯砌筑的高大橫長方形臺體之上,面闊8.25、進深4.56米,無前壁,敞口面向窟前廣場。主室面闊6.58、進深8.79米,但甬道和中心塔柱占據(jù)了主室約三分之二的面積??咔皬V場平臺東西寬約8.91、南北寬約27米,總面積約190.65平方米。由此可知,作為中心禮拜塔廟窟的主室中可以容納的人數(shù)較為有限,洞窟前室中能夠容納人數(shù)多于主室,而儀式活動的主要群體應該位于窟前廣場平臺。若對不同活動空間作三維觀察,可以看出窟前廣場平臺所處平面位置最低,通過踏步連通高于廣場平臺的洞窟前室,再通過前室正壁中央的門道進入洞窟最核心的主室。通過這樣的立體區(qū)位劃分,可分隔出窟前廣場平臺、洞窟前室、洞窟主室三個儀式活動空間,在三處活動空間中布列的儀式群體人數(shù)依次減少,可能暗示三個儀式參與群體身份的差異。能進入洞窟主室舉行儀式的群體身份地位最為顯赫突出,或許為負責唱導、進行禮懺儀式的寺院寺主、上座類高僧和地位崇高、出資較多的功德主;被安排在洞窟前室高臺上進行儀式活動的群體身份地位要低于進入洞窟主室內的群體,或許為寺院中負責宣唱、導引的地位較高的比丘僧眾,可能也包括部分地位較高的功德主;被安排在窟前廣場平臺上的部眾身份地位最普通,或是寺院中低層僧眾和為數(shù)眾多的俗眾。如此,三部身份等級不同的群體通過空間排布的階差共同進行著一套內在邏輯完備的儀式秩序。

      (二)第16—21窟別院

      第16—21窟別院中部偏北位置以石條和土坯壘砌出一座佛塔。佛塔為方形基座,其上為圓形覆缽,中空。佛塔北側的崖面上部開鑿有一處不規(guī)則的長方形大龕,應與佛塔存在內在關聯(lián)。佛塔西側為此院落的中心禮懺供養(yǎng)塔廟窟第18窟。佛塔南側為佛殿窟第20、21窟。如前文第一部分所述,此院落位于寺院最北端,遠離窟院中心區(qū)域,較為封閉獨立,且作為公共活動空間的窟前平臺面積較小,院落中主要為禮懺供養(yǎng)所用的塔廟窟、佛殿窟,因此該院落主要供寺院僧眾舉行禮懺供養(yǎng)活動。繞塔禮拜是寺院中常規(guī)的禮拜活動,因此,在此院落中應該有按照固定儀軌禮敬此座佛塔的特定儀式。同時,塔廟窟第18窟、佛殿窟第20、21窟都應有相應的固定禮拜儀軌。此院落內的禮拜單元應該存在一套完備的儀式活動程序。

      四 結 語

      吐峪溝西州回鶻西區(qū)中部高臺窟院在麴氏高昌國時代早期寺院的基礎上陸續(xù)擴建而成,深刻體現(xiàn)出多時期疊壓型寺院的空間重組和晚期石窟寺院對早期寺院格局營造思想的更替模式。石窟寺院所在的崖面區(qū)段和山前臺地空間往往比較有限,晚期石窟寺院在根據(jù)其具體功能需求重新規(guī)劃寺院格局時,限于營造空間和物力功限,需要將早期寺院建筑單元有機地重新融入到新的寺院布局方案中。如第27—39、51—61窟主院通過在窟前新建第51、62窟,全面借用早期寺院的主體洞窟群第27—39、52—61窟,從而圍合成為相對獨立的寺院主體院落。第22、24、26、62窟院落通過在窟前新建第62窟,巧妙借用早期寺院中的第22、26窟,并在第22、26窟斬山崖面轉角處新開第24窟,從而圍合成為一處獨立封閉的小型別院。第27—39、51—61窟主院和第22、24、26、62窟別院都是在借用早期寺院洞窟群的基礎上,根據(jù)新的功能需要和規(guī)劃方案,改變了早期寺院的形制布局,形成了西州回鶻時期新的寺院功能空間。伴隨著形制格局的變化,各建筑單元之間的關系及其所對應的系統(tǒng)使用方式、寺院整體的內在運作機制都會發(fā)生相應的深刻改變。

      功能分區(qū)、連通建筑和公共活動空間是石窟寺院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寺院的日常運作方式密切相關。雖然不同時期、不同地域和不同譜系的石窟寺院形制各異,但本文通過對吐峪溝西區(qū)中部高臺窟院的考古分析,看出上述相互關聯(lián)的三個方面是討論石窟寺院空間與功能內在邏輯的有效視角。在將石窟寺院遺址視作一處聚落單元,對其運作機制進行整體考察時,不僅要關注引人注目的繪塑洞窟及其它實體性洞窟,還需在探討不同類型和功能洞窟組合關系的基礎上,進一步全面考慮寺院洞窟群以外的建筑空間,通過深入分析考古遺址所呈現(xiàn)出的不同構成單元之間的諸多聯(lián)系,嘗試討論寺院整體復雜、多元的運行機理。

      {1} 參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邊疆民族考古研究室、吐魯番學研究院:《新疆鄯善吐峪溝西區(qū)中部高臺窟院發(fā)掘報告》,《考古學報》2020年第3期。

      {1} Fu Ma,Xia Lidong,Comprehensive Study on Old Uighur and Chinese Wall Inscriptions in Room B of Newly Excavated Cave 26 in Tuyuq Grottoes,Turfan,Acta Orientalia Academiae Scientiarum Hungaricae. 74(2021)2,181-206.

      {2} 魏正中以龜茲石窟寺院遺址為個案,將“連通建筑”(Connective Architecture)的概念引入到石窟寺考古領域,并對其具體意涵和功能進行了細致論述。參看魏正中著,莊妤譯:《龜茲石窟寺院中的連通建筑》,《敦煌研究》2018年第2期,第22—33頁。

      {1} 此據(jù)1902—1903年德國探險隊所攝照片。參看Caren Dreyer,Abenteure Seidenstrasse,Die Berliner Turfan-Expeditionen 1902—1914,Museum für Asiatis che Kunst,Stadtliche Museen zu Berlin,E. A. Seemann,2015,P. 107,fig. 125.

      收稿日期:2020-08-10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高昌石窟寺內容總錄”(18CKG017)

      作者簡介:夏立棟(1988-? ),男,陜西省西安市人,考古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佛教考古。

      猜你喜歡
      功能分區(qū)
      淺談現(xiàn)代圖書館設計方法
      臨沭朱村規(guī)劃設計初探
      淺析森林健康療養(yǎng)產(chǎn)業(yè)與森林生態(tài)旅游產(chǎn)業(yè)相互關系
      融校園、花園、樂園于
      棗莊市東湖公園景觀環(huán)境改造設計
      共享單車爆棚與中國城市空間結構問題
      校園屋頂綠化模式研究
      花卉植物造景在高校校園景觀中的應用探究
      江蘇宜興根大生態(tài)酒店生態(tài)景觀設計
      淺析全自動無人駕駛對地鐵車輛基地設計的影響
      普洱| 哈巴河县| 文化| 顺平县| 常德市| 杭锦后旗| 衡山县| 志丹县| 东至县| 呼和浩特市| 京山县| 革吉县| 自贡市| 溧阳市| 呼图壁县| 咸阳市| 万安县| 张家口市| 奉贤区| 定结县| 南昌县| 外汇| 松原市| 浙江省| 天柱县| 海淀区| 鸡西市| 淄博市| 阳高县| 万年县| 莎车县| 班戈县| 喀喇沁旗| 福安市| 栾川县| 肇东市| 潼南县| 南充市| 靖宇县| 岗巴县| 东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