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藝馨
(西安美術學院 西安 710000)
剪紙是中國傳統民間藝術之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根據考證,將薄片材料鏤空雕刻制成工藝品,早在紙未出現時就已盛行。古時人們就以雕、鏤、刻、剪、剔的技法在絹帛、皮革、金箔甚至樹葉上剪刻紋樣制作鏤花作品。這些都為剪紙的出現與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1]2001年在成都金沙遺址出土于“太陽神鳥”便是一件金箔剪紙的藝術品,中間鏤空,周圍四只神鳥交相呼應,形成了一件完整的并且具有超高審美的金箔剪紙作品。這一發(fā)現也表明早在距今3000年前的商代,人們就已經熟練的掌握了這一工藝,并且廣為流傳,深受各個階層的喜愛。
在剪紙藝術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受到人們的追捧,形成了小有規(guī)模的民間組織或者獨立的手工藝者。2006年經國務院批準剪紙藝術正式納入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標志著剪紙藝術對于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認同,以及傳承中華文明有著重要的意義。剪紙藝術不單單是紙張上的藝術,更多的是對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個性的“活”的傳承。
中國現代剪紙融合了各個地方的風俗習慣,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剪紙藝術。由于材料易得,創(chuàng)作方式靈活,深受當時的美術工作者的喜愛,于是剪紙以板報、報紙、彩燈等方式活躍在人民的視野里。我們可以將其歸類為北方剪紙和南方剪紙。北方剪紙粗獷大氣,以陜西、山西、河北、山東等地為例,南方剪紙玲瓏精巧,花樣繁復,以浙江、廣東、江蘇、湖南等地為例。剪紙之所以能廣為流傳,一方面是因為價格低廉,材料容易獲取,另一方面是因為剪紙能與許多題材相結合,能創(chuàng)造出廣大民眾喜愛的圖案,這不僅僅是農耕文明的傳承,更是勞動人民審美情趣的體現。
據史料記載,唐代最早將剪紙藝術運用到陶瓷中,如湖南長沙窯、河北定窯、安徽壽州窯。此時陶瓷枕體積偏小,色彩方面多以黃釉、黑釉、醬紅釉為主。詩人張耒在《謝黃師是惠碧瓷枕》中所寫“鞏人作枕堅且青,故人贈我消炎蒸。持之入室涼風生,腦寒發(fā)冷泥丸驚?!倍潭痰亩藗€字將瓷枕的功能寫盡。以唐代壽州窯黑釉松葉紋瓷枕為例,現藏于長豐縣文物管理所。瓷枕長13.5cm,寬8cm,高7.9cm。狀似元寶,枕面微微凹陷,與早期瓷枕形狀大多相同,瓷枕四周釉有松針葉剪紙貼花紋樣,松針葉的形狀栩栩如生,是唐代早期黑釉瓷枕的代表作之一。
宋代政治經濟中心南移,來到了市井文化大繁榮期,茶戲興起,而剪紙貼花瓷的盛行又與茶文化息息相關。到了宋代,茶不再是烹煮的方式飲用,大多是以浸泡的方式飲用,人們以飲茶為樂,茶白為貴,致使宋朝時期生產了大量的黑色茶具,且花樣繁多,諸如剪紙貼花,樹枝貼花等等。黑色的茶具能夠更好的看清茶湯表面的白色泡沫,所以受到文人雅士的歡迎。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不滿足于停留在黑色茶具,而是在茶盞內壁進行了剪紙貼花的裝飾,這樣既不影響茶具的實用性也不會妨礙文人雅士斗茶時觀察湯色,而且在斗茶時還能看到若隱若現的剪紙貼花圖案,更加增添了文人雅趣。
不僅如此正如陳寅恪所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一世?!彼纬鍖W復興,程朱理學的出現,沒有軍閥混戰(zhàn)的局面,動亂、饑荒的次數較少,政局平穩(wěn),商品經濟,文化教育高度繁榮。斗茶,品茶的興起導致汴京城內茶樓數量與日俱增,茶具自然也供不應求。
剪紙貼花在吉州窯黑釉瓷中的運用,大致可分為單色與窯變兩種。其中, 單色黑釉剪紙貼花的制作工藝是將把剪紙圖案直接貼于器胎表層,施一層黑釉,然后揭掉剪紙,就得出與胎色相對的圖案;而窯變黑釉剪紙貼花是將剪紙圖案,進一步運用在黑釉窯變的豐富釉色中,這一技法主要用于生產茶盞,考驗窯工們的陶瓷燒窯工藝技術。[2]剪紙貼花工藝還富有韻律美,在給人帶來靈活、方便、舒展的感覺同時,也給人帶來了美的享受。這一工藝使市井風俗脫離紙張展現在陶瓷之上,將本來平面化的剪紙藝術變得更為立體。
吉州窯剪紙貼花瓷裝飾有不少與農耕、商業(yè)有關的題材,并通過象征、隱喻的手法進行表現,是人們對物質生活的期盼。最常見的就是植物如梅、蘭、竹、菊。動物如蝙蝠,虎,鴛鴦等有著美好寓意的紋樣。剪紙手法如同篆刻一般,分為陰刻和陽刻,這樣剪紙貼花瓷的圖案開始有了細微的變化,陽刻圖案多為精巧細致,陰刻多為磅礴大氣。以南宋吉州窯釉上貼花雙龍戲珠紋盞為例,兩條龍盤旋在盞內,一條是通過對龍形態(tài)的再加工并以剪紙的手法進行表現,精美絕倫,另一條則是以剪影的形式,讓我們僅憑模糊的輪廓就能感受到一條栩栩如生的龍(圖1)。
圖1 釉上貼花雙龍戲珠紋盞
剪紙藝術作為我國傳統民間工藝的瑰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藝術方面,吉州窯剪紙貼花瓷,更是將剪紙藝術與陶瓷藝術完美結合,使其同時具備實用價值與審美價值。為我們提供了耳目一新的創(chuàng)作形式,在文化方面這無疑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吸收再創(chuàng)造,蘊藏著濃厚的市民風俗,貼近百姓生活,表達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創(chuàng)作出更多滿足大眾審美需求的剪紙貼花瓷,在工藝上,我們要繼承傳統推陳出新,為傳統工藝在陶瓷裝飾中的應用開辟一條全新的道路。
剪紙藝術與民俗生活息息相關,再現了中華民族幾千年形成的農耕文明。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吉州窯憑借得天獨厚的地域優(yōu)勢,以市場需要為導向,使得剪紙貼花瓷深受百姓的喜愛。在藝術層面,剪紙貼花瓷是陶瓷史上當之無愧的一顆明珠,裝飾技法繁多,剪紙貼花瓷是民俗藝術與陶瓷藝術結合的典范,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剪紙貼花瓷也呈現出新時代特色,滿足了當代人們對陶瓷多樣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