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劍
(山東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文獻與文化研究院,山東 濟南 250355)
腧穴理論是針灸理論體系中的核心部分,梳理其理論內涵,不僅是傳統(tǒng)針灸理論闡釋的必由之路,而且對于針灸的現代應用以及針灸效應原理的理解也有重要意義。當前教材中對腧穴理論的表述比較籠統(tǒng),而且較多地強調其功能與應用,以及與經絡的關系,對于腧穴的早期意義缺乏闡述,以至于今人對于腧穴概念產生了許多誤解。腧穴到底是什么,古人如何認識與理解腧穴,這個基本的問題至今不明。本文基于腧穴概念的產生語境,檢梳文獻,從腧穴的基本形態(tài)、阿是穴的意義、全球視野下不同流派對腧穴理論的挑戰(zhàn)與啟發(fā)三個方面討論腧穴的古今意義。
理解腧穴首先要問腧穴是否具備形態(tài)基礎?也就是說腧穴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腧穴一個比較敷衍的表達是“氣血輸注的部位”,這既令人難以理解,又不具備應用意義,稍微清楚一些的說法是,腧穴是疾病的反應部位與治療部位,這是基于近代以來的醫(yī)家認識與相關研究所得到的概念,但是對于反應部位與治療部位究竟有什么形態(tài)特征,還是未有明確說明,而且,疾病的反應區(qū)域是一個現代概念,古人未必會有此認識,所以,腧穴的基本特征首先還是應該從經典論述中分析。
事實上,從《內經》看,古人對于腧穴的形態(tài)是有明確認識的。筆者梳理了《內經》中腧穴的相關描述,可以看出腧穴的七種基本形態(tài)。其一,氣穴?!端貑枴庋ㄕ摗肥请蜓▽F瑲庋ㄒ彩恰秲冉洝分袑﹄蜓ǖ某S梅Q謂,氣穴即藏氣之孔穴??疾椤稓庋ㄕ摗分械臍庋?,多數可在體表診察到凹陷,說明體表的陷穴是古人對氣穴的直觀認識。其實,這一稱謂本身就含有腧穴的形態(tài)意義,穴字的本義即是凹陷,今人將腧穴的概念抽象化之后反而對于其本義生疏了。其二,骨空。骨空從字面上理解當是骨之孔竅,考查《素問·骨空論》中涉及的骨空,多在關節(jié)間的凹陷處,如:風府、髓空、寒府等。骨空后來成為腧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臨床上習用的腧穴明顯有骨空形態(tài)特征的非常常見,如八髎、四白、膝眼、大椎等。其三,谿谷?!端貑枴庋ㄕ摗吩唬骸叭庵髸楣?,肉之小會為谿,肉分之間,谿谷之會,以行榮衛(wèi),以會大氣。”[1]410谿谷是一種比喻的說法,本義是指陸地上的河澗深谷,用于人體,可以理解為肌肉、肌腱、骨骼的間隙處,這一腧穴的形態(tài)特點也符合臨床的取穴實踐。其四,絡脈?!端貑枴庋ㄕ摗酚小皩O絡三百六十五穴會”[1]410的稱謂以及孫絡“溢奇邪,通榮衛(wèi)”[1]410的功能敘述,反映了該篇作者將細小絡脈(體表可見的細小靜脈)視為腧穴的認識。在經脈與腧穴理論的形成初期,有一個以砭刺脈的過程,以砭刺脈最初是用以排膿,是一種外科手段,脈作為直接刺激的部位,本身即有腧穴的特征。其五,脈動。刺脈的部位多是靜脈,動脈雖不能作為常規(guī)的砭刺部位,但是古人對動脈的觀察非常細致,脈動之處多認為是氣之出入之門戶或藏氣之所。對脈動的診察既是古人認識經脈的方法,也是古人發(fā)現腧穴的途徑。從這種意義上說,經脈與腧穴的概念在早期是難以明確區(qū)分的,這一認識符合古人將腧穴稱之為氣府、氣穴的觀念。從后來有了固定名稱與部位的諸多腧穴名稱中,也可以看出這部分腧穴是來源于動脈,如太沖、急脈、沖陽、氣沖、人迎、大迎等。其六,筋結?!鹅`樞·刺節(jié)真邪》提出“解結”的概念:“視其病,脈淖澤者,刺而平之;堅緊者,破而散之,氣下乃止,此所謂以解結者也”[2]455,又“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此必有橫絡盛加于大經,令之不通,視而瀉之,此所謂解結也”[2]456。所謂“橫絡盛加于大經”,未必是血脈,以臨床證之,應當視為局部筋膜、肌肉的損傷區(qū)域。以針具疏導局部氣血,松解局部筋肉結聚,稱為“解結”。這些筋結之處既是病灶的反應點,又是針刺的治療部位,具備腧穴的特征。其七,壓痛。局部的壓痛也可以視為腧穴的形態(tài)內容,因為壓痛本身即是腧穴取用的有形指標。壓痛的經典描述出于《靈樞·經筋》,主要論述了十二經筋的起止結聚的部位與十二筋痹的癥狀,除手太陰之筋外,每一段末均有該句:“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以痛為輸的字面意思即以疼痛的部位作為腧穴,痛處即腧穴,即針刺治療的部位,這在某種程度上是符合臨床實際的。對于經筋病癥而言,疼痛是最為常見的癥狀。多數情況下,病痛處即為病灶,也是治療部位。另外,除了上述的腧穴形態(tài)之外,隨著針灸臨床的發(fā)展,我們尚可以發(fā)現其它形態(tài)的腧穴,如皮膚的突起、皮損、色素沉著等。
從《內經》看,腧穴并非如當前部分觀點所認識的那樣,是一種無所形跡的體表的“點”,古人對于腧穴的認知大部分是來自于體表解剖的標志,許多如今我們熟知的腧穴名稱原本就是古代解剖學名詞,如缺盆、人迎、頰車、髀關、臂臑、太沖等。古人對部分體表解剖標志,如骨性突起、體表凹陷、淺表血管等作了命名,這體現了古人于身體細致觀察的智慧,氣穴、骨空、脈動、谿谷等多屬此類。這些解剖標志在腧穴理論的形成過程中逐漸被納入到腧穴系統(tǒng)中,成為經絡腧穴理論意義上的名詞,又由于后人,尤其是當代人對古代解剖名詞的不熟悉,更加深了對古人腧穴命名的誤解。至于筋結、以痛為腧與部分絡脈,尤其是病理性絡脈,則是古人對體表病理性組織的觀察,但是因為病理性變化并非常態(tài),所以多數未能有專名?!端貑枴ご萄雌分校湃嗣牟±硇越j脈如解脈、衡絡之脈等亦未能進入腧穴系統(tǒng),這是考察古人如何認識體表的一個思維標本。
將腧穴視為無形的體表的“點”實際上背離了古人對腧穴的認識,腧穴是有形的而非無形的,每個腧穴都是有其解剖學意義或者病理意義,理解了這一層,才能理解腧穴理論與其治療功用。
在腧穴有形的觀念之下,臨床取穴可以基于其形態(tài)特征而非死板的教科書定位,如此腧穴的臨床應用則更為具體可法,而腧穴的特異性應該表現在形態(tài)異常的基礎上。定位是人為的設定,而形態(tài)才是人體生理或病理有形指標,在體表形態(tài)基礎上取穴,可以視為是一種阿是取穴法。
阿是穴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詞,其在醫(yī)學文獻中最早出于唐代的《千金要方》?,F在的教科書中將阿是穴與經穴、奇穴并列分類,是對于腧穴形態(tài)與病理認識的失誤導致的。腧穴有形,有治療意義的腧穴更是具備病理特點,如壓痛、筋結、病理性絡脈等,如果膠柱鼓瑟地按照針灸處方與骨度定位去選穴取穴,則可能去古人原意甚遠。阿是穴概念的提出,其實質并非腧穴分類,而是舉出了臨床診斷與取穴的方法,可稱為“阿是法”。阿是法的臨床思想不是從唐代才有,根據文獻查考古人尋取的治療部位,多不拘泥于骨度分寸,也不像后世所想象的具有嚴格的尺寸標準,如《靈樞·五邪》曰:“邪在肺……取之膺中外腧,背三節(jié)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2]183;《靈樞·背腧》云:“皆挾脊相去三寸所,則欲得而驗之,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2]331可見,古人在選穴治病時,十分重視經脈與腧穴的切診,切有陽性反應,病者痛或快然,然后或針、或灸、或刺血。所以,阿是法實是導源于《內經》,不過這一思想在《備急千金要方》中有更為細致的表述,而且孫思邈還對其作出了理論解釋:“凡孔穴在身,皆是藏腑、榮衛(wèi)、血脈流通,表里往來各有所主,臨時救難,必在審詳……以意消息,巧拙在人。其言一夫者,以四指為一夫,又以肌肉、紋理、節(jié)解、縫會、宛陷之中,及以手按之,病者快然,如此仔細安詳用心者,乃能得之耳?!盵3]在肌肉、紋理、節(jié)解、縫會、宛陷之中以手按之,病者快然,這里才是阿是之法的真意。后世對這一取穴法另有一術語,名之“揣穴”,首見于《普濟方·針灸門》:“或有人手長身短,或身長手短,或人長胸腹短,或人短胸腹長,揣穴尤宜用意。”[4]《針灸大成·三衢楊氏補瀉》中對揣穴法有詳細的描述:“凡點穴,以手揣摸其處,在陽部筋骨之側,陷者為真。在陰部郄腘之間,動脈相應。其肉厚薄,或伸或屈,或平或直,以法取之,按而正之,以大指爪切掐其穴,于中庶得進退,方有準也”[5],與《千金要方》所述的取穴法一脈相承。
阿是穴在后世亦有其他稱謂,如天應穴、不定穴等?!稏|醫(yī)寶鑒·針灸篇》中記載:“散刺者,散針也。因雜病而散用其穴,因病之所宜而針之,初不拘于流注,即天應穴?!顿Y生經》所謂阿是穴是也?!盵6]《東醫(yī)寶鑒》云天應穴“不拘于流注”,即是《千金要方》之“不問孔穴”?!睹銓W堂針灸集成·卷一·別穴》記載:“阿是穴:謂當處也,又名天應穴也”[7]。丹波元簡則將“以痛為腧”釋為天應穴:“以痛為腧,馬云:其所取之俞穴,即痛處是也。俗云天應穴者?!盵8]王國瑞在《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中首載《玉龍歌》,載:“渾身疼痛疾非常,不定穴中宜細詳。有筋有骨須淺刺,灼艾臨時要度量”[9],提出了不定穴,國瑞注曰:“不定穴:又名天應穴,但疼痛便針,針則臥,針出血無妨,可少灸”[9]?!夺樂搅じ结樈洸惠d諸家奇穴二十八》中謂:“天應穴,即《千金方》阿是穴,《玉龍歌》謂之不定穴?!盵10]
將阿是穴作為類穴認識,是基本孔穴定位漸漸固化之后的觀念。如前所述,早期的腧穴多具有實體形態(tài),如氣穴、骨空、谿谷、絡脈、脈動、筋結、壓痛等,現在發(fā)現皮膚的突起、皮損、色素沉著、溫度敏感區(qū)域等也可以視為腧穴的形態(tài)。所謂阿是穴,并不局限于痛處,以上所述的諸種體表異常形態(tài)都可以是阿是法取穴的依據。作為臨床上尋找腧穴的過程,阿是取穴法可廣泛適用于所有腧穴。從此意義上說,所有腧穴都可以被視為阿是穴(這里的腧穴是指有治療價值的腧穴,單純的體表標志而沒有治療意義的腧穴不在其內)。事實上,凡是有治療意義的腧穴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即是局部的異常變化,這正是阿是法取穴的依據,找到異常變化的區(qū)域即是治療的區(qū)域。由此可以設想,如果人體處于生理狀態(tài)下是不需要治療的,所謂的阿是穴(腧穴)不會反映出來,即使有異常變化亦無臨床意義,從這一角度言,腧穴在臨床上應用,只有在一定的病理狀態(tài)下才有意義。
隨著現代針灸的進展,許多新的針灸流派不斷產生。這些針灸新流派在豐富臨床技法的同時,也對針灸理論尤其是腧穴理論有所發(fā)明。當前比較重要針灸臨床流派可以歸納為解剖學派與微針學派兩大類。解剖學派是以解剖學為基礎的針灸,如干針、浮針等;微針學派是以局部刺激為特點的針法,如眼針、耳針等。它們均貢獻了與傳統(tǒng)的腧穴理論不一樣的理論,部分理論其實是與《內經》等經典論述相一致的,可以視為是對《內經》腧穴認識的現代解釋。
伴隨著現代醫(yī)學與中醫(yī)學的交流與融合,現代針灸醫(yī)家在實踐中自覺地應用解剖與生理學的原理去理解與實施針灸,出現了迥然不同于傳統(tǒng)中醫(yī)針灸的現代醫(yī)學針灸流派。如針刀是將針刺工具加粗后在尖端部加了扁平的刃口,改良后的針具便于切割與松解軟組織,主要治療部位是軟組織異常區(qū)域。干針是由西方理療師創(chuàng)立與發(fā)展起來的現代針灸流派,其操作主要是刺激激痛點,所謂激痛點,也譯作觸發(fā)點,是指骨骼肌內可觸及的緊繃肌帶所含的局部高度敏感的壓痛點。再如浮針,其針體較硬,套有軟管,治療時先找到局部敏感緊張的肌肉,即患肌,然后確定施治部位,皮下進行掃散,掃散完畢后,拔出針身,將軟管留置皮下,以增加刺激時間。浮針的治療機制目前還未完全明確,但因其也考慮肌肉解剖及其運動生理,且治療部位表淺,著重在皮下淺筋膜層,亦是在特定的解剖區(qū)域,所以亦將其劃歸于解剖學派。以上三個針灸臨床新流派,大約可以簡要地稱為軟組織外科針灸(針刀)、激痛點針灸(干針)、淺筋膜針灸(浮針)。三者的針刺部位雖然有意無意地避免了腧穴這一名詞,但實際上其理論卻是對《內經》腧穴的現代解釋,無論是患肌還是激痛點,或是軟組織異常區(qū)域,都沒有脫離《內經》對腧穴形態(tài)的涵括,而且,解剖學派的針灸臨床更加注重局部病理變化,其取穴方法也是阿是之法。我們之所以認為針灸臨床新流派與傳統(tǒng)針灸不同,是因為我們對《內經》的傳統(tǒng)理解有誤或者止于片面。新流派的產生恰恰是對傳統(tǒng)針灸臨床理論的一種回歸。我們現在更為熟知的以毫針刺激穴位為主的主流針法,其實是在針灸的發(fā)展過程中被不斷強化與固化的結果。
微針是一個約定俗成的稱謂,其實這一學派所應用的針具并不“微”,多數是使用常規(guī)的針灸針。這里的“微”是指治療部位微小,多是身體的某一局限區(qū)域,如耳、目、鼻、第二掌骨側等。微針亦為一系列局部針法,如耳針、眼針、頭皮針、腹針等,在局部施針治療全身各系統(tǒng)與部位的病癥。不同的微針流派,其理論解釋各逞其巧。微針系統(tǒng)的發(fā)現是針灸臨床,甚至是人體生理現象的重要發(fā)現。雖然許多微針流派極力從傳統(tǒng)針灸的理論,如經脈理論中去找尋依據,但是單純依靠傳統(tǒng)的經絡理論去解釋微針系統(tǒng)卻是十分勉強。古人也有局部診斷全身疾病的意識與樸素實踐,但是缺乏理性的解釋。所以,微針系統(tǒng)算得上是一個全新的生理學領域,為什么局部的刺激可以治療全身的疾病,傳統(tǒng)的針灸穴位與微針系統(tǒng)之間的關系如何,這些課題值得針灸學家與生理學家去進一步深入地探索。
腧穴是一個抽象的名詞,在針灸理論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對于針灸醫(yī)生而言,幾乎每天都要與腧穴打交道,然而教科書中對腧穴沒有一個具體的解釋,以至于臨床在應用腧穴時,許多醫(yī)生依靠的是骨度分寸來定點,至于這一點是否是“真”的穴位,胸中實無著落。有些醫(yī)者還有一種傾向,就是將穴位視同于中藥,將方脈中理、法、方、藥移植到針灸臨床中稱為理、法、方、穴,將每一個穴位也按照中藥藥性一般賦以穴性,或能養(yǎng)元補虛,或能化瘀行滯,這一理路雖然看上去很美,但于針灸臨床而言,卻是“一雙不合腳的鞋”(黃龍祥語)。為什么會走這樣的彎路,根本原因還是在于對經典缺乏真正的理解。
古人認識身體首先借助于體表觀察,體表的解剖標志往往會被命名,這些組織在腧穴理論的形成過程中漸漸被歸于某某經脈上,由具體的組織轉變?yōu)橐粋€一個的點,這是腧穴概念的主要來源。這些腧穴或為骨空,或為谿谷,原本都是有形有象的體表組織。今天我們經常說的腧穴是疾病的反應點,在《內經》中涉及的表達是解結、以痛為輸,解結與以痛為輸在解剖學派的針法中得到廣泛應用。但是如今我們對于疾病反應區(qū)的認識已經超出了解結與以痛為輸的范疇,多種異常的形態(tài),如皮損、熱敏區(qū)等都是疾病的反應區(qū),也即廣義的阿是穴。微針學派的刺法實踐也強調反應點,在相應的局部尋找最敏感的點來治療,其實也是尋找阿是穴。所以,無論是解剖學派還是微針學派,其臨床治療都沒跳出廣義的阿是穴法,即使是按照教科書的理法方穴的辨證思路去選穴療疾,在具體的操作上,醫(yī)者也大都會按照阿是穴法來揣穴。阿是穴法是針灸臨床的普遍取穴法。
對于傳統(tǒng)概念的理解與應用是當下的一個重要問題,我們習慣用今人的思路與知識去解讀經典,所以對于腧穴的認識往往摻雜著現在的知識,而現在的知識往往是教科書給予的,在強大的前經驗影響下,我們離古人的認識越來越遠。因此,理解古人的知識首先要理解古人,而理解古人首先要進入古人的語境。以腧穴為例,由于今人對古人的語言與思想認識上有所偏差,所以在接受腧穴的概念時,創(chuàng)造了一種理論化的腧穴。臨床上具備創(chuàng)新意義的新的流派,其理論基礎實際上與古人相通。以此出發(fā),對于古代解剖生理語言的重新理解與深入闡釋,可以起到溝通古今認識與填充傳統(tǒng)醫(yī)學與現代醫(yī)學的理解溝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