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輝
(安徽大學 社會與政治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在快速城市化和工業(yè)化的進程中,家庭作為古老的人類社會基本的組織形態(tài)不斷呈現(xiàn)新生態(tài),具有家庭規(guī)模趨勢縮小和家庭結構演化簡單的新腳本[1];同時,隨著流動人口城市融入的加快,人口流動呈現(xiàn)出從個體式、臨時性人口流動到家庭式、固定式人口流動的新特征。家庭跨代同住問題仍然需要關注。中國家庭動態(tài)跟蹤調查數據表明,城市中已婚子女約有40%和父母同住[2]。在社會轉型和社會老齡化的雙重背景下,家庭代際同住具有社會結構和個體選擇的多重邏輯機理。特別是流動家庭,制度性保障不足和受傳統(tǒng)孝道文化影響,以及城市融入的經濟資本力量薄弱和社會支持網絡不健全等因素的存在,使得家庭代際互助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家庭代際互助可以提供代際經濟互助、生活照顧、精神慰藉,也可以提高贍養(yǎng)老人的責任和傳承孝道的美德[3]。研究表明,子女情感支持、代際互動和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顯著相關[4]。老人和子女同住的多種模式形成學者眼中的臨時主干家庭模式[5]。
跨代同住家庭有助于親子間的情感交流和經濟互助,但在個體需求差異和代際不平衡的影響下,代際同住家庭在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存在矛盾和不適。代際之間的多種不適和隔閡可以統(tǒng)稱為代溝或代差[6]。形成代差的影響因素有很多,包括時代更迭、環(huán)境變化、社會化進程出現(xiàn)中斷或轉型,導致代際之間在社會價值取向、行為模式選擇方面出現(xiàn)差異、隔閡及沖突[7]。代際同住家庭因家庭成員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的不同會產生分歧,也會因為家庭關系和家庭權利變化產生矛盾[8]。
家庭的代際沖突和矛盾在人類社會進程中一直存在。當然,在社會轉型和人口流動頻繁或加速的新背景下,轉型社會具有風險社會的特征,個人遭遇危機的風險加大,社會生活個體化、私人化,傳統(tǒng)的鄰里互助和社區(qū)幫助減少,家庭矛盾主要依靠內部成員調適解決,處理家庭代際不適需要新的方式方法。理論視角包括社會變遷和家庭變遷、文化變遷、代際差異等,實踐視角包括家庭權利結構調試、家庭關系緩和等。如跨代同住家庭的老人讓渡權利,退居家庭補充位置[9];家庭成員之間通過建立親密關系化解矛盾[10]。筆者嘗試從空間社會學的分析角度出發(fā),探討代際同住家庭的沖突類型和化解矛盾的協(xié)調機制,從而豐富代際同住家庭的代際關系研究,推動代際同住家庭生活和諧有序。
筆者選取H市的部分社區(qū),在社區(qū)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及獲得調查對象的同意后,選取15戶代際同住家庭作為調查對象,采取參與觀察和訪談法的方式,梳理每戶家庭的基本情況,包括家庭人口、經濟收入、教育水平等,同時了解每戶家庭的日常生活安排、家務勞動分工、家庭互動和家庭關系,以及家庭沖突的解決方式等。本次調查共計訪問20人,其中,8人為子女,12人為老人。受訪對象有本地居民和外來流動人員,在文化水平和經濟收入等方面都存在差異,體現(xiàn)受訪對象的全面性。受訪對象都認為家庭存在代際沖突或者分歧。分歧的原因有生活習慣、育兒方式甚至個性脾氣等方面的差異,以及年輕夫婦與老人在家庭事務處理上的差異等;發(fā)生分歧的時間和形式隨著沖突內容呈現(xiàn)多樣性??傮w而言,在受訪代際同住家庭中,多數老人因幫助子女進行家庭再生產或滿足晚年養(yǎng)老需求,選擇和子女長期同住,因此大部分老人認為這是子女的家,自己主要協(xié)助幫忙,在家庭事務上居于參與狀態(tài)。家庭內部也往往采取多種方式應對代際分歧,緩和家庭矛盾,保障家庭事務順利運作,并使家庭成員和睦友愛。
20世紀中后期以來,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出現(xiàn)了“空間轉向”;進入21世紀以后,社會學、人文地理學和管理學等學科借助空間化的視角重新審視和聚焦相關領域的學科問題。就社會學而言,其以社會空間的類型學,思考社會空間、社會關系和社會行為之間的關系[11]。社會空間是人類社會生產和活動的場域,并在其中建構社會關系和進行社會交往[12]。列斐伏爾以“辯證空間法”構建空間表征—表征空間—空間實踐的分析框架,??乱劳小叭俺ㄒ曋髁x”分析空間中的權利關系,從而將權利嵌入社會空間中[13]。筆者借助空間社會學理論,嘗試從物理空間、社會空間、精神空間、文化空間等多個層面,思考家庭空間的社會關系和社會互動,從而實現(xiàn)由“社會空間”向“社會關系”的轉變,思考代際同住家庭的社會關系及產生的問題,進而從空間化的視角去構建協(xié)調機制。
已有研究表明,代際同住家庭在家庭成員互動、溝通、合作等方面存在關系不適情況。因此,筆者嘗試從空間社會學的視角出發(fā),以空間化的思維方式建構代際同住家庭的空間形態(tài),分析多元主體在空間中的互動機制和互動結果。代際同住家庭的代際關系不適體現(xiàn)在家庭經濟生活空間、家庭社會生活空間和家庭文化生活空間等方面,具體包括代際經濟緊張、代際慣習沖突和代際文化差異。
家庭的經濟發(fā)展是家庭生活的基礎和物質保障,家庭經濟關系也是家庭成員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成員的經濟貢獻是家庭參與的重要方式。研究表明,家庭經濟矛盾已經成為家庭沖突的主要原因[14],因個體勞動技能和社會資本的差異,家庭成員在獲得經濟回報和支持家庭物質、精神消費的能力不同,形成家庭內經濟地位不平等。尤其是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個人能力可以通過獲得經濟價值顯性化,家庭成員獲得經濟能力的高低是影響家庭地位的重要因素,也會發(fā)生因家庭成員經濟消費不當而引起其他家庭成員的指責。
就代際同住家庭來說,家庭經濟矛盾表現(xiàn)形式多樣,包括不同家庭成員在家庭經濟的決策和支配權利不平等;家庭成員經濟收入的個體化和家庭消費的整體性差異;家庭成員經濟的貢獻能力和經濟依附需求不平衡。以周女士和吳先生一家為例。周女士只有初中學歷,工作不穩(wěn)定、工資收入少,而丈夫吳先生是高級技工,具有高收入。家庭在購買房屋時存在十幾萬貸款,家庭計劃早日還清銀行貸款。周女士喜歡消費,家里老人認為周女士收入少還花費多,婆媳之間經常在家庭消費方面爭吵,尤其是針對周女士的個人物品消費。
家庭社會生活包括社會交往、情感生活、休閑時光等,代際同住家庭中不同成員的社會生活安排不同,造成家庭社會生活空間的矛盾,包括不同成員日常生活習慣差異難以有效協(xié)調、休閑娛樂方式不同難以在家庭內整合、生活觀念和生活態(tài)度不同造成價值觀沖突等。年輕人脫離周而復始的工作后樂于享受休閑時光,周末有晚睡晚起的習慣,而老年人習慣早睡早起,代際家庭時常在家庭成員生活作息和日常飲食方面有所不同。再者,年輕人喜歡購物、享受美食調節(jié)生活,老年人習慣忙碌起來,在零碎時間中休閑。家庭代際之間不同的生活方式在家庭空間中經常因為情感交流和休閑娛樂方式不同而出現(xiàn)成員之間的不理解和不愉快[15]。以王先生的家庭為例。王先生和妻子在企業(yè)從事高級管理工作,收入可觀,閑暇時主要是出入商場消費,節(jié)假日經常外出旅游;而同居的父親是退休教師,習慣早睡早起,作息規(guī)律,同時,老年人注重孝道文化,認為子女工作之余應該多陪陪老人。一家人經常因為休閑時間如何安排發(fā)生矛盾,老人也對子女的時間安排頗有微詞。
家庭代際文化在快速的經濟發(fā)展、社會急劇變革、文化價值多元影響下,代際文化差異在家庭觀念、價值信仰、教育等方面變得顯著[16]。隨著家庭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輕人熱衷超前消費、過度消費,不再認同老年人勤儉節(jié)約的傳統(tǒng);年輕人喜歡獨立自由,不再認同老年人對于愛情、婚姻的理解;年輕人在網絡文化的影響下,和老年人的共同語言減少,關心的社會生活主題也不同。李女士家庭就存在這樣的問題。李女士有一個上小學的兒子,夫妻二人認為孩子需要培養(yǎng)文體藝術素養(yǎng),孩子的課余時間和大部分周末時間都在各種培訓機構中度過,李女士的公公、婆婆很少有時間和孫子一起享受天倫之樂。老人心疼孫子太辛苦,認為孩子還小,不應該把所有時間都花費在各種學習上,和子女有時會因為孩子的教育培訓產生分歧[17]。
從空間社會學的視角出發(fā),依據代際關系不適的空間化分析,就代際關系調試而言,需要通過情感溝通、中間人黏合、自由空間保留這些方式緩和代際沖突,推動代際同住家庭生活和諧有序。
代際同住家庭在家庭生活私人化的進程中,家庭生活的情感化也逐漸增強,包括親子情感和代際情感。面對代際沖突,情感溝通可以促進家庭成員的矛盾緩和,包容性理解可以促進矛盾雙方的包容互信、互相支持和妥協(xié)[18]。從社會性別視角出發(fā),實現(xiàn)家庭成員情感溝通的基礎是建立良好的代際關系平等互惠格局;只有在權利平等和代際互惠的道德基礎上,才能發(fā)揮包容性支持的有效力。如周女士在家庭經濟參與和貢獻上支持力度小,但在家庭生活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私人領域的貢獻同樣具有價值,需要得到家庭成員的認可和尊重。在此基礎上,周女士家庭的經濟矛盾可以得到更好的包容性協(xié)商和解決。
情感溝通依賴家庭成員的相互理解和互相包容。當家庭成員之間情感關系強度不夠或者存在缺陷時,往往需要關鍵中間人調節(jié)家庭成員間的關系[19]。關鍵中間人需要具有核心力,包括化解矛盾的技巧和能力;處理矛盾的個體資源;擁有家庭成員認可的權威等。在矛盾調節(jié)過程中能有效制止矛盾升級,弱化矛盾,促進沖突雙方重新合理商談;同時,關鍵中間人還要擁有足夠的權利和資源,推動家庭成員的關系和解,解決存在的問題。如馬先生家因為家庭生活費的問題,婆媳之間總是爭吵。馬先生在穩(wěn)定雙方的情緒后,帶著一家人計算每個月的家庭生活開支,同時考慮到母親需要部分人情支出,而母親現(xiàn)在幫助自己帶孩子做家務無法從事其他勞動,因而決定額外給母親一些錢,解決母親需要從家庭生活開支中節(jié)約出人情費用的問題。這樣便有效化解了婆媳之間的矛盾沖突。
代際同住家庭成員本身存在個體需求差異和代際差異的情況,只有保持代際之間正常的空間自由,才能夠更好地處理代際同住家庭各種形式的分歧。從社會空間視角來看,代際空間自由理論綜合年齡、性別、階層等交叉性分析視角,以全面的態(tài)度看待代際差異的不同,不僅考慮物理空間的自由,也考慮社會心理空間的自由。就物理空間而言,代際同住家庭需要合理安排家庭的空間使用,盡可能保留個人私有空間,給予代際之間相對休閑、娛樂的自由空間。特別是對于因物理空間不足而導致家庭基本生活功能無法有效實現(xiàn)的家庭,更需要合理使用家庭空間。就社會心理空間而言,代際之間存在一定的文化、社會認同差異,代際之間在處理家庭事務上有不同的看法,在決定家庭資源的使用上有不同的選擇和分配。因此,尊重代際差異,應給予代際之間處理自身問題的自主選擇權和決策權,對于家庭公共問題的解決應當采取民主和諧的決斷方式。特別是在處理容易引起緊張關系的矛盾時,家庭成員需要在相對自由的空間里使用柔性的方式化解矛盾,避免緊張氛圍的產生。
通過研究代際同住家庭的關系現(xiàn)狀,探討家庭代際關系不適的表現(xiàn)及相應的協(xié)調機制,提出通過情感溝通、關鍵中間人黏合、自由空間保留這些方式緩和代際沖突,推動代際同住家庭的生活和諧有序。但是,這些方式以具體的實際沖突形式為腳本,沒有有效分析不同代際家庭的基本生態(tài)和家庭成員之間沖突的關聯(lián)性,也沒有證實良好的代際關系如何推動代際家庭的和諧運作,還需要進一步研究相關措施的作用機理及提升其作用效果,從而完善代際同住家庭關系協(xié)調機制,促進代際同住家庭關系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