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田鹿
這一次,我們將目光鎖定到唐僧師徒到達靈山前的最后一難:銅臺府監(jiān)禁。
故事講唐僧師徒來到銅臺府寇員外家化緣,受到寇員外的熱情款待和苦苦挽留。唐僧勉強留了一個月,誰想寇員外的妻子張穿針和兩個兒子又要以自己的名義再留一個月。唐僧斷然拒絕,這就讓張穿針惱羞成怒??軉T外見無法挽留,于是大辦宴席,并以極其盛大的儀式歡送唐僧。鋪張的場面引來了強盜,他們不但將寇家的錢財洗劫一空,還殺害了前來阻攔的寇員外。張穿針一來憤恨唐僧前日不肯接受自己齋僧的請求;二來覺得這場災(zāi)難是因為送唐僧而起,于是誣告唐僧師徒搶劫殺人。官府將四人逮捕,投入監(jiān)獄。悟空弄起神通,逼官府釋放唐僧;又到陰曹地府將寇員外帶回陽間,讓他自己將前后的原委向官府說明。一場官司完畢,唐僧師徒繼續(xù)向著近在咫尺的靈山進發(fā)。
不出預(yù)料的話,對于這一難,大家大概都沒什么印象。但所謂“至味無味,真水無香”,作者在師徒四人到達靈山的關(guān)頭,讓他們回歸人間糾葛,其實是意味深長的。
它告訴我們,在很多時候,弄清“我不要做什么”的“消極清單”,比“我要做什么”的“積極清單”更為重要。寇員外一家挽留唐僧當然是好意,可他們沒想到的是,自己的熱情帶給唐僧的卻是極大的煩惱。眼看靈山將近,唐僧見佛求經(jīng)之心如箭在弦,寇員外的挽留只能讓人焦急;而八戒貪吃恨不得就此住下,又導(dǎo)致了師徒矛盾??軉T外按照自己認為最好的方式對待唐僧,但在唐僧而言,什么豐盛的酒宴、什么熱情的款待,都不如安靜地放他離開。
它告訴我們,做到“課題分離”,對于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多么重要。在這個故事中,張穿針對唐僧師徒的態(tài)度轉(zhuǎn)變之快,是一個讓人深思的細節(jié)。一言不合,翻臉比翻書還快,這樣的人和事,我們在生活中其實是司空見慣的。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他們不懂“課題分離”的原則?!罢n題分離”是著名心理學(xué)家阿德勒提出的理論,在他看來,人際關(guān)系煩惱最廣泛的原因就是很多人分不清自己和別人的事。若分不清這二者,就很容易變得敏感而偏激。一個行動直接后果的承擔者是誰,這個行動就是誰的課題,要解決人際關(guān)系問題,就要分清自己與他人的課題。
它還告訴我們,“遷怒”這個人性的弱點是多么頑固而普遍。張穿針何以紅口白牙,將無辜的唐僧送入牢獄,必欲置其于死地?就是因為她把丈夫之死歸咎于唐僧的到來。這就把“遷怒”的瘋狂與非理性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不遷怒,是一種極其可貴的品質(zhì)。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死后,孔子對他有一個崇高的評價,就是“不遷怒,不貳過”。我們不要小看這個“不遷怒”“不貳過”?!安贿w怒”,就能正視自己的錯誤,勇于改正;“不貳過”,同樣的錯誤不犯第二次,時間久了,你就會日趨完美。
當然,靠了悟空的神通,寇員外重返陽世,寇家家道如初,結(jié)果是令人滿意的。這也告訴我們,作為一個普通人,雖然難免有各種缺點,但只要本心向善,總配得上一個好的結(jié)果。不過,如果想在這基礎(chǔ)上有所提升,不如就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區(qū)分開自己和別人的“課題”,勇于接受、不遷怒于人這三點當作為人處事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