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新福
摘 要:2019年貴州省文史研究館編輯出版的《貴州竹枝詞集》,是目前為止收錄貴州竹枝詞最為全面的文獻,但亦有諸多漏收之作。近來筆者從晚近地方志和報刊文獻史料中檢得四位作者以貴州為描寫對象的竹枝詞四十六首,可進一步補充《貴州竹枝詞集》的收目,以資竹枝詞研究時的文獻考用。
關鍵詞:《貴州竹枝詞集》 白泥竹枝詞 貴陽雜詩 黔苗竹枝詞 黔中竹枝詞 補遺
中圖分類號:I207.22;G2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705(2021)04-125-130
對貴州題材竹枝詞的搜羅整理,歷來是竹枝詞研究領域的重要關注點。貴州是我國幾個少數(shù)民族高度聚集的省份之一,擁有異常豐富的少數(shù)民族文化資源,加之地理位置與竹枝詞的發(fā)祥地巴渝毗鄰,為竹枝詞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天然環(huán)境。因此,不管是客居黔地的官員或商販,抑或是世代居住在貴州的漢族文人,都會將描寫筆觸伸向少數(shù)民族的生活方式及其特異風習,于是形成了蔚為壯觀的黔地題材竹枝詞。但學界對貴州題材竹枝詞的專門輯錄較晚,1997年潘超等編的《中華竹枝詞·貴州卷》1錄載了十七位作者所作竹枝詞四百零五首,開貴州竹枝詞輯錄的先河,但僅收入少量知名作品;2007年丘良任等出版的《中華竹枝詞全編·貴州卷》2大幅拓展,共收六十六位作者的竹枝詞一千二百八十三首,增量兩倍之多,但仍有不少漏收之作;2019年貴州省文史研究館編成《貴州竹枝詞集》3出版,共收一百一十九位作者所創(chuàng)竹枝詞一千九百零四首,是目前為止收錄貴州題材竹枝詞最為全面的文獻。但由于竹枝詞散見于各種手抄本、民間藏書、近現(xiàn)代報刊文獻、文人專集別集等各類文獻中,造成全面搜羅之不易,故所有輯錄本都只能盡量收全,而不能網(wǎng)羅殆盡?!顿F州竹枝詞集》出版后,提供了研究貴州民風民俗的諸多闡釋材料,引起研究者的重視。向德俊在《貴州竹枝詞補遺及其文獻價值述略》4一文中輯錄了莫友芝、貝青喬、張澍等八位作者的四十二首描寫黔地概貌的竹枝詞,不啻為《貴州竹枝詞集》的有益補缺。近年來,隨著文獻數(shù)據(jù)檢索的便利,筆者發(fā)現(xiàn)民國時期一些竹枝詞收于地方志和登于報刊雜志上,共檢得四十六首,目前文獻鮮有涉及,茲錄于下,以資學界研究貴州竹枝詞時考用。
一、詹官《白泥竹枝詞》5四首
清末民初毛肇顯纂《馀慶縣志》收有描寫馀慶縣境內白泥塘的竹枝詞四首,作者詹官,馀慶知縣,嶺南人。這四首竹枝詞置于清代馀慶著名縣令蔣深《折塘歌六首》之后。據(jù)民國《貴州通志·宦跡志》引清阮元修,陳昌齊、劉彬華等纂《廣東通志》,詹官字煥賓,廣東香山人。乾隆庚辰(1760)舉人,由大挑知縣,改發(fā)貴州,歷署青溪、施秉二縣,廣順、鎮(zhèn)寧、開州三州,均有政聲。后補馀慶知縣,值歲荒,設法賑恤,存活甚眾。創(chuàng)他山書院,宏獎士類。嚴緝奸匪,良善以安?;虑拍?,歸里,貧如寒士。詹官《白泥竹枝詞》四首內容如下:
(一)
西關過后又中街,尺咫牛場傍水涯。三六九期周復始,匆匆踏破舊麻鞋。
(二)
銅釵布服淡無華,婦女村妝儉可嘉。戚里自來相見慣,招邀只為煮油茶。俗以芝麻和清油采茶葉炒細研成末,煮水烹調,名曰油茶款客,以此為敬。
(三)
家家茅屋曳青簾,款客休言味不兼。自是膏粱湯最美,任伊醉倒價仍廉。
(四)
金鼓迎神響若雷,遠村未至近村催。花衫窄袖諸苗女,笑指龍旗逐隊來。俗每逢九月賽五顯,遠近悉至,神輿用兩巨木,長數(shù)丈,數(shù)十人扛之而行,旋轉跳躍,以為神人之樂。
詹官這四首竹枝詞主要描寫了馀慶民間喝煮“油茶”的習慣和農(nóng)歷九月迎神的習俗,具有民俗學的認知功能。馀慶縣和今天黔東南的黃平縣、施秉縣等苗族聚居區(qū)接壤,是漢族和少數(shù)民族文化交流的中間地帶,對宦黔的江南文人而言,西南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和江南在文化、民俗上具有較大的差異,容易誘發(fā)江南文人的想象表達和新奇書寫。這些書寫有時候是好,有時候是壞,有時候是真,有時候是假,在某種程度上體現(xiàn)了江南文人看待西南少數(shù)民族文化習性時的矛盾心態(tài),有獵奇、欣賞,有鄙夷、同情。這種心態(tài)代表著當時江南文人對黔中大地的集體想象。
二、阮崇德《貴陽雜詩》1五首
《貴陽雜詩》是阮崇德2因感佩洪亮吉(1746—1809)督學貴州的作為和貢獻而作。洪亮吉乃江蘇陽湖人,字君直,別號北江,經(jīng)學家、文學家,毗陵七子之一,著述頗豐,后人編成《洪北江全集》八十四冊行世。洪氏乾隆五十七年奉命督學貴州,被黔地偏遠的地貌和落后的教育所震動,任內為貴州各府書院購置經(jīng)、史、《通典》《文選》等書籍用于教學,提高了貴州的教育水平,故阮崇德對洪氏有“終日坐堂皇試士,評騭甲乙,弊絕風清。試各府,拔高等生,調入貴陽書院肄業(yè)。歲捐俸金,助膏火,購經(jīng)史子集諸有用之書,俾資誦習”3的高評。阮崇德《貴陽雜詩》八首存五,茲錄于下:
(一)
南明春色上城頭,啼鳥聲聲杜若洲。偶向綠楊深處立,一堤煙雨酒家樓。南明湖
(二)
螺峰亭草碧于云,寒食城東笑語聞。筍蕨盤飧蠶豆盞,幾家兒女上春墳。扶風山
(三)
南岳山高山徑斜,山下參差十萬家。游客年年到山寺,滿山紅遍刺梨花。南岳山
(四)
越人銅柱漢山河,鐵柱牂牁見伏波。今日虹橋流水畔,古祠煙樹夕陽多。鄂文端祠
(五)
一曲溪亭別夢遙,十年征客易魂銷。貴陽古驛頭橋路,紅葉蕭蕭酒一瓢。頭橋驛亭
《貴州竹枝詞集》收有洪亮吉《貴陽元夕燈詞》十首,洪氏于乾隆五十七年(1795)冬抵筑,該詩是他在貴陽過完第一個春節(jié)后的元宵所作,詩歌描寫了貴陽元宵燈會的盛況,對黔地民風民俗進行藝術化的書寫。而阮氏《貴陽雜詩》也是描摹貴陽周邊景致和民間清明前后的食俗,如食用蕨菜、滿山刺梨等貴州特色,有竹枝詞的基調,和洪詩風格接近,二者可對照來讀。
三、王錫晉(仲番)《黔苗竹枝詞》1十七首
與本土作者相比,客居或宦游貴州的作者所作竹枝詞也不少。王錫晉(仲番)《黔苗竹枝詞》就是代表之一,一共三十二首,《國聞周報》卷首的刊載說明云:“王君仲番,隨其先人宦游黔省,黔苗疆也,往來其間,山川風土,悉其梗概,為竹枝詞三十二章,以紀其事,特為錄出,公之于世?!?而《貴州竹枝詞集》僅收有十五首,遺收十七首,每一首前面都有題解,現(xiàn)將其補錄如下:
(一)倮
在大定府屬,本盧鹿而訛,其姓有九,分黑白二種,黑者為大姓,蜀漢有濟火,從武侯征蠻有功,封羅甸國王,即其遠祖。其部長曰更苴,次則慕魁黑乍,職守文字,略同漢俗,性剽悍,為諸苗最。諺曰“水西羅鬼,擊頭掉尾”,言相應之速也。
九姓烏蠻短角齊,慕魁黑乍走征鼙。環(huán)營頭尾休輕擊,羅鬼傳聞駐水西。
(二)西 苗
在貴陽府屬,十月西成,合眾于野。老翁善歌者執(zhí)琵琶于前,男女青衣彩帶吹笙。蹈舞隨之,名曰祭白虎。
蠻靴烏笠走西東,白虎迎神報歲功。四尺銅弦雙鬢雪,癡聾休笑阿家翁。
(三)狗耳龍家
在安順大定間,男女結發(fā),若狗耳狀。立春日,植木于野,謂之鬼竿。未婚男女,剪衣?lián)Q帶,跳躍私奔。
狗耳了鬟馬鐙冠,竹樓深鎖瘴云寒。儂心自綰同心結,莫向東風問鬼竿。
(四)硐葸苗
在古州,居大寨曰爺頭。居小寨曰硐葸,善舟楫,聽爺頭呼喚,小有傷犯,爺頭必罄其產(chǎn)。
團團布傘刷青油,硐竹篙竿燕尾舟。六十五司風浪險,累儂呼喚是爺頭。
(五)僰 人
在普安州,男女皆衣褐,性喜佛,常誦經(jīng)咒。
放下屠刀噩夢醒,木魚敲處石門扃。同心合掌慈云下,口誦蓮花般若經(jīng)。
(六)平伐苗
在貴定,用烏頭煮箭鏃,腰彎弓,獵山澗中,祭享屠狗。雍正間,提督哈公元生征苗,用為向導,頗著戰(zhàn)功。
烏頭煮箭鐵為弓,沙豆關頭說戰(zhàn)功。自古人才須駕馭,何曾屠狗不英雄。
(七)九股苗
在興隆衛(wèi)凱里司,身披鐵甲,用鐵皮裹身,攜藥弩,名曰偏架,三人共張一弓,矢無不貫,常于深山捕虎。
巉巉冰雪樹根枯,獵火蠻云縱鬼狐。九子流星偏架利,暗飛鈴索貫于菟。
(八)八番苗
在定番州,刳木作臼,名曰碓塘,仲春宴會,擊長腰鼓為歡。
稏連村晚稼忙,大田鱗次稻云黃。秋風打疊長腰鼓,早向山橋筑碓塘。
(九)蔡 家
在貴筑、平遠等處,夫死以婦為殉。
黃鵠歌殘紫玉愁,他生連理此生休。南山有鳥高飛去,漫鼓琴心問白頭。
(十)箐 苗
居倚山箐,青苗類也,男勤耕鑿,女子衣服,皆能自織。
怪鳥呼人瘴雨間,密林深箐路回環(huán)。穿梭籠竹裁云布,抉石僮刀種火山。
(十一)東 苗
在貴筑、廣順等處,男女皆著半臂,仲春屠牛陳饌,延巫師祭神。
連山石角走嶙峋,云錦裁成半臂新。篝火野塘春祭散,漫將銅鼓賽江神。
(十二)傜 人
本粵西苗種,自雍正年間,遷居貴定、清平等處。居無定地,喜傍溪水,沿寨行醫(yī),祀神曰槃瓠,藏書曰榜簿,鳥篆魚文,義不可解,風俗謹厚,道不拾遺。
圖書榜簿久模糊,鳥篆魚文事刻模。掛起傜燈春社靜,藥街云管祀糢瓠。
(十三)女 官
即倮正妻,稱之曰耐德。首戴銀絲花,拖長裙二十六幅。
錦傘呼云驛路開,珠幢油幕鎮(zhèn)徘徊。長裙百折銀花綴,駿馬嬌馱耐德來。
(十四)克猛牯牛苗
在安順之金筑司,擇懸崖鑿硐而居,高百仞,構竹梯上下。耕不用牛,以鐵鋤代犁,親死不哭,次年聞杜鵑聲,始哀曰:鳥猶歲至,親死不復來矣。墳前架屋數(shù)椽,置木主其中,曰家親殿。
毛把鋤犁代犢耕,懸崖千仞竹梯橫。新墳夜掃家親殿,腸斷年年杜宇聲。
(十五)水 仡
散處州縣,祀鬼用草龍插五色旗,郊外祀之,居喪七日,延巫歌舞,謂之送七。
老巫槐笏玉腰圍,載酒人家送七歸。亂卷鬼旗春社散,莫龍環(huán)咒白雞飛。
(十六)八寨苗
在都勻府,女子于曠野構竹樓,名曰馬郎房。男女以蘆笙為約,相聚歡謔。
溪山稠疊藹春陽,花布裁云巧樣妝。一曲蘆笙人不見,綠楊深鎖馬郎房。
(十七)紫姜苗
在黃平、清平等處,多入行伍,讀書,不知為苗也。
金汁河邊春柳長,勛名鐵柱表蠻疆。搖笙歌舞升平世,不獨訓苗是姜姜。
以上十七首竹枝詞是對《貴州竹枝詞集》漏收王錫晉《黔苗竹枝詞》的補遺,以供再版或修訂時采用。
對于竹枝詞的內涵,唐圭璋先生指出,其“形式與七言絕句無異,內容則以詠風土為主,無論通都大邑或窮鄉(xiāng)僻壤,舉凡山川勝跡,人物風流,百業(yè)民情,歲時風俗,皆可抒寫。非僅詩境得以開拓,且保存豐富之社會史料?!?詩歌語言高度濃縮,但承載的信息量大。通觀王錫晉三十二首《黔苗竹枝詞》,屬于中等數(shù)量規(guī)模的組詩,但其所涉地域廣泛,幾乎涉及了貴州全境,是對貴州風土人情、民間文化、少數(shù)民族族性的生動描摹,從“以詩證史”角度觀之,不啻是認知貴州少數(shù)民族文化范式、生活方式的重要文獻資料,其審美價值和文獻價值是毋庸置疑的。
四、載言《黔中竹枝詞·農(nóng)村即事》1二十首
《黔中竹枝詞》為署名載言的作者所撰,真名不詳。從詩作內容來看,作者應該是經(jīng)常深入民間、深諳農(nóng)事之人。全詩描寫了一幅舊時代民生維艱的圖景,從中可見出黔中農(nóng)村的舊時鏡像,具有一定的認識價值和社會歷史價值。
(一)
未識天光曙也無,幾番牛角叫嗚嗚。披衣亟起開牛圈,屙屎聲聲連喚呼。農(nóng)家重肥料,每放牛必呼屙屎,農(nóng)亦聽令。
(二)
扣衣無暇敞胸懷,帶束其腰足曳鞋。臉未洗時發(fā)未櫛,紛紛男婦水挑來。
(三)
嫩綠無妨陟彼岡,呼僮割草趁朝陽。一蓑煙雨半鐮月,肥料家家預備忙。
(四)
淋漓臭汗滴田禾,當午陽光直射多。恰好山妻來搕餉,昂頭食罷且高歌。
(五)
火鐮夾子鋼煉成,白石敲光火迸生。莫謂唼煙關細故,燧人遺制看分明。
(六)
阿婦欄邊才喂豬,又聽祝祝把雞呼。休嫌逼業(yè)錐刀逐,養(yǎng)老還兼蓄幼孤。
(七)
打稻剛才喘息歸,紅邊軍帽扣柴扉。正糧未解商采買,俗稱背手曰采買。老土一駝孝敬微。
(八)
昔日農(nóng)場變匪窩,種成莊稼不收多。報官打匪渾閑事,兵去匪來喚奈何。
(九)
多謝官兵打匪勞,匪徒復到把房燒。從今不敢再言匪,敢乞先生留破窯。俗稱匪曰先生,呼房曰破窯。
(十)
順賊原來暫保家,兵來通賊罪名加。賊誠不愿愿兵否,兵賊賊兵孰較嘉。
(十一)
數(shù)日無糧腹正空,升糧換得賣雞公。朝饔獲飽夕仍饑,徒羨鄰家有米舂。
(十二)
無端米粟貴于珠,八口嗷嗷庚癸呼。記得去年上倉日,糶將強半納官租。
(十三)
田里新禾議賣花,未能解款欲搬家。敝親昨日才歸里,為說鄰封款更加。
(十四)
兩兒病瘧臥床頭,包谷吃新貽此憂。欲請大夫來診脈,診金何處可商籌。
(十五)
急如星火正敲門,昨夜區(qū)丁傳令文。打稻雖忙權靠后,軍糧只限月初旬。
(十六)
鄰家阿大未曾歸,翁媼傷心淚滿衣。今早有人來報信,傳言半路被拉肥。俗呼匪綁人曰拉肥豬。
(十七)
昨宵匪劫更燒房,一片荒焦瓦礫場。忽有紅邊軍帽到,傳言火速解兵糧。
(十八)
為富不仁重利貪,鄰村放谷大加三。忍饑出視山原遍,包谷才紅豆未藍。
(十九)
農(nóng)夫憑藉一條牛,性命全家在里頭。為買食糧偏賣卻,臨歧不禁淚長流。
(二十)
莫笑儂為無病呼,吟成一幅難民圖。行將共作溝中瘠,到此還分貴賤無。
該詩寫于民國滇軍據(jù)黔時期,和詹官、王錫晉等仕黔文人所作相比,詩作的藝術成就相對差一些。但竹枝詞大多描寫山野民俗和市井生活,風格并不以典雅為要,作為民國軍閥統(tǒng)治時期社會生活真實描摹的文獻,《黔中竹枝詞·農(nóng)村即事》展示了民國時期貴州的歷史風貌,貴州大地的農(nóng)村生產(chǎn)生活、民風民俗、兵荒馬亂的時代特征,還是頗有認識價值的。
以上所補四十六首竹枝詞,就詩本身而言,由于作者文化素養(yǎng)的差異,其藝術成色也參差不齊。但竹枝詞本身并不以文學性見長,而以通俗性、大眾性名世,主要作用在其“證史”價值。就地域層面的描寫而言,呈現(xiàn)了貴州交通閉塞、大山阻斷了對外交流,自然環(huán)境惡劣,民生多艱的境況;從文化層面來看,主要展現(xiàn)了黔地民族文化的拙稚性、樸實性、原生性、他者性、比照性等;就風俗層面來說,主要渲染少數(shù)民族原始而特異的婚俗以及獨具特色的飲食習慣。但不管這些竹枝詞是夸飾還是寫實,作者是實證還是旁聽,都是人們認識貴州、了解貴州最為鮮活的歷史資料,值得認真梳理和輯錄。
筆者在《歷代竹枝詞中的貴州形象》一文中曾說:“以貴州為書寫對象的竹枝詞,大多為客宦貴州的外省籍人士所撰,它們展現(xiàn)了貴州層巒疊嶂,云生霧起的獨特地理空間……以寫實筆觸強調貴州地理位置的偏遠和民眾生存的艱辛;亦以浪漫夸張手法活現(xiàn)了少數(shù)民族風情尤其是婚姻習俗、飲食文化的獨特等等,內容包羅廣泛,囊括古今?!?本文所輯遺的四十六首以貴州為描寫對象的竹枝詞,希望能為學界研究貴州歷史文化、民風民俗等提供些許助益。
責任編輯:王堯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