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波
(作者:南京師范大學附屬徐州市大學路實驗學校)
教育的路上,無數(shù)的媽媽們太難了,養(yǎng)娃簡直就像是升級打怪。孩子越長大,各種問題越層出不窮,滿滿的心力交瘁感和無助感,身邊雖然似乎有無數(shù)個“導航”,但卻沒有一個人能循著你的心思真正教給你一個妙招,讓你一張嘴、一揮手,孩子就立即服從、變優(yōu)秀,所有的問題瞬間化為烏有。
于是,就出現(xiàn)了一類稀有物種——“別人家的孩子”!
這“別人家的孩子”永遠完美無缺,永遠有無限多的優(yōu)點和長處,似乎無所不能,無所不好,可以供天下每一個撓頭的媽媽,拿來擠兌自己孩子身上各種各樣的不足。但,每個媽媽(如我)卻很少反思:這“別人家的孩子”的“媽媽”長什么樣?人家是如何培養(yǎng)出我們眼里的“別人家的孩子”的呢?!
今天就描摹描摹那些“別人家的孩子”背后的媽媽們的精神長相。
一個媽媽的溫柔與和善,是來自心底對孩子的最真實的無條件的愛,這愛讓她的言語行動充滿著溫暖,我愛的和尊重的是孩子本身,與孩子的優(yōu)秀與否無關。盡管孩子有時做錯了事,考砸了試,也會在言語上小心翼翼地給孩子尊重,在行動上給孩子指引??傊?,盡一切可能呵護孩子的心靈不受傷害,永遠和孩子站在一起,堅定不移地打敗各種問題,帶著孩子盡可能地朝向健康、幸福和美好的未來。
不得不說,一個沐浴在愛中(不是溺愛)長大的孩子,他的眼也更容易看到愛,他的心也更容易感受到愛,往往更容易看到世間的美好。
相反,一個在指責抱怨中長大的孩子,他的心中也許更容易滋生出指責和抱怨。久而久之,他似乎也看不到成長的美好和未來了。
每個媽媽都是孩子最初的老師和榜樣,你呈給孩子怎樣的方式,也許以后孩子就會還你以怎樣的方式。
就像那個大家熟知的故事:一個媽媽很早就把孩子送進了全寄宿學校,只偶爾才去看一次。有一次去,她發(fā)現(xiàn)孩子并不快樂,心里滋生一點內疚:孩子,原諒媽媽,媽媽都是因為想掙更多的錢,將來好把你送到最好的學校讀書啊。
孩子答:媽媽,不怪你,我一定會努力學習的,將來考上好的大學,可以掙更多的錢,把你送進最好的養(yǎng)老院。
其實每一個問題學生的背后,都有一個大概率基本相似的共同點,那就是缺少陽光普照的溫暖,缺少來自心靈的尊重和關愛。
總的來看,改革開放40年來的城鎮(zhèn)住房產權改革和演進,最大成就是推動了我國房地產市場的培育和繁榮,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民生。但是,也帶來了房價高、負擔重、購房難、住房難等問題。這表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鎮(zhèn)住房產權改革的過度私有化已經(jīng)帶來了一些負面效應。因此,新時代城鎮(zhèn)住房產權改革的理念應當繼續(xù)發(fā)揮城鎮(zhèn)住房產權改革的積極成果,同時抵制城鎮(zhèn)住房產權過度私有化傾向,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zhèn)住房產權制度。
一個幸福的孩子是怎樣的狀態(tài)呢?作家張曉風的文字最有感染力,她說:
在一個落雨的下午,我回家很晚,獨自一個人吃“午餐”,小女兒早已吃過了,但她看見媽媽回來了,便快樂地偎依在我身邊,要夾一塊豆腐。
我就夾了一塊給她?!鞍?!”女兒高興地叫了起來,“媽媽,你的筷子好溫暖?。 ?/p>
世人會贊美佳釀,贊美豐盛的宴席,贊美足以稱為偉大的東西,但一個小女孩,卻會對一雙簡單的筷子的溫度表示這樣由衷的愉快!
一個在愛中長大的孩子,更容易對周圍的一切報以純真和洶涌的愛意。
也只有那些被愛的目光鍍過金的日子才會在記憶里閃閃發(fā)出光來。
所以,一個和善懂愛的媽媽是何其重要??!
從心理學上講,幼年時,如果媽媽與孩子長時間不在一起,往往會導致親子關系的“中斷”,容易在孩子的性格中埋下自卑、敏感和不信任的種子。而且,這顆種子隨著成長的不斷推進,會呈現(xiàn)出越來越多的問題,以致影響生命的健康成長,更影響親子關系,而良好的親子關系,勝過最好的教育。
縱觀那些優(yōu)秀的孩子,大多都是媽媽舍得花時間陪伴的孩子,不僅舍得花時間陪伴,更舍得花大量的精力關注孩子良好品格的養(yǎng)成。
比如:引導孩子讀書、認真寫字,培養(yǎng)孩子做事的專注度、思考力和責任心,保護和激發(fā)孩子的好奇心與想象力……
每一種好習慣的養(yǎng)成,都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習”,“習”就是指反復地去做,靠時間的磨煉,靠人為地去約束,不斷去做。每一種好習慣的養(yǎng)成,無不靠一個勤字,外加一個恒字,不日進,就會日退。
在所有美好的生命品質里,自驅力尤為重要,也最難生成。自驅力是什么?
是歐洲開明的專制君主第一人腓特烈大帝,每天強迫自己凌晨四點起床,并命令他的仆人,如果他哪天不愿意起床時,一定要扔一條冷毛巾砸他的臉。
是巨星科比那一句擲地有聲的話:我的成功并不是因為天賦或才能,而是每天凌晨四點就開始的苦練。
自驅力是一個人不需要外界推動,而自己卻發(fā)自內心地想讓自己變得更好的能力。
所以,“別人家的媽媽”往往具有這種高級智慧——在最和諧的親子關系中,去慢慢開啟孩子的自我覺知,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并愿意為之奮斗的目標和理想,然后漸漸地成為一個有自驅力的人。
我們太多焦慮的媽媽們,恰恰忽略了對孩子生活能力的培養(yǎng),過多地盯著考試的分數(shù),以致不僅分數(shù)不滿意,還把孩子該養(yǎng)成的諸多良好習慣、該擁有的一些熱愛給扼殺了。殊不知,一個有著良好習慣和熱愛的孩子,作為副產品的分數(shù)也一定不會差。
這一點,媽媽們可以學習池莉的教育觀:
“我的孩子和我是一體的,我們共同成長!共同生活!”
“家里的生活方式,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
“教育真沒有那么復雜,把你有興趣的事情盡著才能做好,把你喜愛的人兒盡著力氣愛好,把你喜歡吃的東西盡著熱情吃好,把你討厭的人事盡著寬容躲好。”
沒有焦慮,沒有競爭,沒有壓制,沒有雞飛狗跳。這樣的教育觀不正是前段時間“網(wǎng)紅校長”唐江澎的話嗎?
“好的教育應該培養(yǎng)終身運動者、責任擔當者、問題解決者、優(yōu)雅生活者?!?/p>
或者,蘇霍姆林斯基說的:
“教育上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在于使每一個孩子的心都能受到人的崇高欲望的鼓舞,然后給別人帶來歡樂、幸福、順利、好處和安寧?!?/p>
所以,即便烏泱泱的學校和人們都在急吼吼地奔著分去,媽媽們也要擦亮眼睛,放下焦慮。不同的花兒花期不同,給成長一點時間,學習“別人家的媽媽”,盡可能把孩子的當下幸福與生命良好品格的培養(yǎng)作為成長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須知,幸福才是人生的終極目的,正是因為它,我們才做那些有意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