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文化認同視域下中華體育精神的思想溯源

      2021-12-31 10:43:57楊默衍段全偉張倩倩
      南京體育學院學報 2021年7期
      關鍵詞:體育精神民族精神

      楊默衍,段全偉,何 英,張倩倩,謝 煒

      (1.西北工業(yè)大學體育部,陜西西安710072;2.北京體育大學中國武術學院,北京100084;3.上海交通大學體育系,上海200240;4.廣東工業(yè)大學體育部,廣東廣州510006)

      中華體育精神既包含中華民族文化因子,又包含體育精神要素,在幫助民眾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以及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振奮民族精神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2013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接見全國體育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代表時也指出,廣大體育工作者在實踐中總結的“為國爭光、無私奉獻、科學求實、遵紀守法、團結協(xié)作、頑強拼搏”中華體育精神彌足珍貴,應當繼續(xù)發(fā)揚。

      中華體育精神雖是奧林匹克精神在中國的具體體現(xiàn),但為了進一步強化民族文化認同,仍須追本溯源。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牢固的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中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綿延不絕的‘根’和‘魂’,割掉傳統(tǒng),就等于舍棄自己的精神命脈?!保?]

      “認同”是指對人與人之間或個人以及群體間的共同屬性的確認。按照范圍和屬性的不同可細分為“國家認同、民族認同、群體認同、自我認同以及文化認同”等多種類型。其中“文化認同”是所有認同的核心,因為不論是國家認同還是社會群體和自我認同,都不可避免地包含著文化的內容和屬性,也就是說文化認同是其他認同的中介和基礎[3]。

      文化認同的本質是價值取向和價值觀的共同確認,是特定文化理念、思維模式以及行為準則的趨同,是區(qū)分“我”與“我們”以及“我們”與“他們”關系的身份標簽。文化認同不僅僅包含著認知,還蘊含信任與承諾要素,要求彼此存在相同的文化媒介,以此互相聯(lián)結并增加信任了解、降低空間與情感隔閡。文化認同即涂爾干所指的“集體良知”,是將個體聯(lián)合為共同體的精神紐帶,是所有共同體成員信仰與感情的總和。

      伴隨電子信息化的發(fā)展以及經濟全球化所促成的跨國聯(lián)系更加緊密,信息的傳遞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增強了國家和地區(qū)間文化的碰撞與交融,也不可避免地加劇文化間的沖突,文化認同中的歸屬感和安全感也產生動搖。在此背景下,為了避免“以界他國而自立于天地”的民族特性受到侵蝕,近年來國家強調要大力弘揚傳統(tǒng)文化,目的就是夯實認同基礎,增強國家民族的凝聚力。如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意見指出要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全方位融入到教育實踐中,就是希望通過以學校為媒介,將扎根于民族土壤的精神文明財富滲透于學校教育中,以提高我國青少年對于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及自覺性。

      先秦諸子百家思想是天命思想向人文思想轉變的開始,更是后續(xù)兩漢經學、魏晉玄學以及宋明理學和明清心學展開的基點。其主要指春秋戰(zhàn)國時期涌現(xiàn)的主流思想流派,在《史記》末篇題為《論六家要旨》一文中,作者將諸子百家劃分為6類,分別為“儒家、墨家、道德家、陰陽家、名家以及法家”。

      因此,本研究欲以先秦諸子百家為立足點,并結合新中國成立以來各代領導人有關體育之論述,探索中華體育精神的思想來源,為中華體育精神的弘揚提供思想支撐。

      1 中華體育精神與諸子百家思想

      中華體育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和體育精神共同作用的結晶,是中國體育的靈魂和精髓,是普遍性的體育精神在中國的具體實現(xiàn)和獨特表現(xiàn)[4]。因此,對中華體育精神的思想來源探索將基于體育精神的共性以及中華民族精神的特性,研究分析諸子百家思想中的中華體育精神要素。

      1.1 為國爭光精神的主要思想來源

      毛澤東在《體育之研究》開篇提出“國力苶弱,武風不振,民族之體質日趨輕細,此甚可憂之現(xiàn)象也”[5]。他對國民體質日趨衰弱、國力羸弱的擔憂流露出對民族的深切情感,思慮通過何種途徑能促進中華民族的發(fā)展,抵御外敵的侵擾。恰如20世紀30年代劉長春的“單刀赴會”,20世紀50年代容國團、侯加昌、王文教等大批運動員、教練員懷著為振興與發(fā)展新中國體育事業(yè)做貢獻的決心,毅然從國外投身祖國的懷抱。

      先秦時期,雖以宗法制和衍生的分封制架構社會網(wǎng)絡,按照“同姓從宗合族屬”(《禮記·大傳》)的原則進行血緣親屬劃分,但該時期已經有了“國”的概念?!睹献印るx婁上》提出“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認為個人、家與國是互相依存、相輔相成的關系,共同構成有機的利益共同體。

      為此,先賢們提出“茍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儒行》),“竭力盡能以立功于國”(《禮記·燕義》)以及“利于國者愛之,害于國者惡之”(《晏子春秋·內篇諫上第七》)的價值觀念。突出了以“奉獻”為底色,以“愛國主義”為內核的“為國爭光”精神,與中華體育精神的實質內涵是同構延續(xù)的關系。

      此外,較之于先秦時期所提出的“國”與“爭”,當下還包含著一種兼愛的思想。其相較于儒家的親親、仁民以及愛物的由己及人之愛,更加突出超越“禮”規(guī)定的尊卑有序,是超越國界、超越種族的愛。競技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彼此文化的溝通與交融,正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主題口號“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習近平總書記與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會見時也指出:“體育不僅可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還可以促進各國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誼?!保?]

      1.2 無私奉獻精神的主要思想來源

      無私奉獻即“無私為公”,是基于對立詞“公”與“私”提出的,強調無目的、無私欲地向奉獻的作用對象——國家、社會以及集體,奉獻自己的價值與余熱。原國家體育總局政策法規(guī)司司長謝瓊桓認為,中華體育精神維度“無私奉獻”主要是指“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的精神和氣度[7],是在國家以及集體利益與自我利益的權衡中,選擇國家和集體,犧牲小我、成就大我,以國家社會公眾的利益為先。在訓練場以及競技場上則體現(xiàn)為選擇忍受痛苦、孤獨以及傷痛,只為鮮艷的五星紅旗能在世界領獎臺上冉冉升起。

      本研究認為最能體現(xiàn)無私奉獻精神的是以“天本論”為代表的墨家的“摩頂放踵”以利天下的精神以及儒家“博施眾濟”的奉獻精神,兩者分別從“兼愛”和“仁愛”的角度強調奉獻利他精神。

      1.2.1 “摩頂放踵”的利天下精神

      《孟子·盡心上》評價墨家“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墨家的兼愛精神強調“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墨子·兼愛中》)。

      墨子對于“國之與國之相攻,家之與家之相篡,人之與人之相賊,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調(《墨子·兼愛中》)”提出“兼相愛”,即以“愛人若愛其身”的思想改變該局面并興天下之利。

      兼愛的重要特點在于道德意義上的愛被漸漸加強,“相”的概念被逐漸弱化[8],主體間的他者越來越強,血緣濃度愈發(fā)淡化,更加突出無私為公、不分彼我的一體化精神。

      《兼愛》上篇的“愛”指代的還是父子、兄弟以及君臣之間,強調不利己,而應是相互相向的“兼相愛”。而《兼愛》中篇提到的“兼相愛、交相利”的群體范圍已經擴展為“強不執(zhí)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同時更加強調以愛他者為己利,以達到天下大同,實現(xiàn)共榮。《兼愛》下篇的涉及廣度更甚之,擴至愛寒者、愛饑者、愛疾病者與愛死喪者,并強調“以兼易別”,將“愛”他以及“利”他根本之“兼”完全替代“惡”他“賊”他的“別”,如同《泰誓》提到的“文王若日若月乍照,光于四方,于西土”。即此言文王之兼愛天下之博大也,譬之日月,兼照天下之無有私也。如無欲之于無欲者般,不期待任何回報地恩澤他人。

      總的來說,愛的對象由強調具有血緣關系的相向性到無血緣、無社會網(wǎng)絡交際的陌生人的利彼如利己,再到最后的不分彼我,消融身份區(qū)分認同“別”的轉換。從側面講,以兼易別的精神實質就是奉獻。

      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民本位”思想,將“人民”的利益置于首位,以人民是否受惠為標準,檢驗工作的成效。自毛澤東提出“發(fā)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以來,黨中央一直將“群眾體育”置于國家戰(zhàn)略層面。一方面,全民健身是全體人民增強體魄、健康生活的基礎和實現(xiàn)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只有提高全民素質,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轉變,助推中國夢的實現(xiàn)。即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互為前提。

      1.2.2 “博施眾濟”的奉獻精神

      “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對于“道”,《孟子·盡心下》指出“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春秋時期“仁”還只是“德”之一目,而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將其推衍為“忠、信、知、勇、誠、敬、恕、禮、義、廉、恥、溫、良、恭、儉、讓”等諸德的總綱領[9],即儒家對道的追求主要是以“仁”為核心的道德操守和行為準則,并將仁置于生命價值的實現(xiàn)過程。

      而如何行德施仁,《孟子·盡心上》指出“窮則獨善其身,達者兼濟天下”,同時《論語·學而》和《孟子·梁惠王》分別提到“泛愛眾,而親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首先,儒家并非要求所有人遵循此理,而是針對有余力之人,在能兼顧己身時思慮他人。另外,對于“泛愛眾”的博愛無私精神,儒家更多的是一種自我鞭撻和追求目標,因為孔子認為“如能博施于民而能濟眾”就已達圣人境界,對此堯舜都未必能做到圓滿,而“殺身成仁”以及“舍生取義”等價值理念就是其最高理想表達式,強烈表達了對于該境界的孜孜追求。

      乒乓球是我國的國球,長期處于領頭羊地位,鮮有其他國家能夠撼動。優(yōu)勢地位的形成絕非依靠某一個體的努力,而當歸功于無數(shù)站在幕后的無名英雄。為了集體的榮譽,他們甘當陪練,犧牲自我,模擬異國選手的技術風格體系,以完善競賽隊員的技術體系,只為參加奧運會的選手得以站在最高領獎臺上。如同儒家將“仁”奉為人生理想的自我激勵和約束般,將集體榮譽的實現(xiàn)蘊于個人理想中。

      綜上所述,墨家“摩頂放踵”的利天下精神以及儒家的“博施眾濟”的奉獻精神與中華體育精神“無私奉獻”維度的總體價值旨趣是相同的。墨家的“兼相愛”精神主要從現(xiàn)實功利主義出發(fā),以天下大同為理想目標,期望人人放下“別”之私利,將集體的利益視為己利,視人國若己國,以興天下之利。儒家的“博施眾濟”精神更多的是基于道德理想主義,正如儒家所強調的“憂道不憂貧,謀道不謀食”的理想信念,視奉獻自己的余熱于國家社會為榮耀和價值目標。而中華體育精神則是兼而有之,兩者共同組成無私奉獻精神的價值內涵。

      1.3 科學求實精神的主要思想來源

      “科學精神”包含“創(chuàng)新求異精神、注重事實的客觀精神以及實事求是精神”3個維度,“求真”“求實”以及“求新”是其本質特征[10]。

      相關政策以及方針的制度要基于事物發(fā)展的實際情況,既要“學眾家之長,不故步自封,也要避免邯鄲學步,在注重銳意創(chuàng)新的同時也要兼顧優(yōu)良傳統(tǒng)的繼承”[7]??梢?,中華體育精神中的科學求實精神內涵更多地涉及認識論層面,是科學精神的進一步細化。

      先秦時期諸子百家中,稷下道家所倡導的“靜因之道”、莊子的“相對認識論”、后期墨家所提出的“知,接也;智,明也”的思想以及法家思想所提出的“世異則事異”的進化史觀都是基于認識論,分別側重于客觀性、批判性、感性與理性認識的統(tǒng)一以及創(chuàng)新性4個方面。

      首先,稷下道家認為所謂靜因之道?!吧峒憾晕餅榉ㄕ咭玻卸髴?,非所設也;緣理而動,非所取也?!保ā豆茏印ば男g上》)也就是指我們要如實地反映客觀事物,不附加任何主觀因素,無益無損,重心點在“客觀”。強調我們在賽場中要沉著冷靜,觀察對手時要避免主觀因素的干擾,受外部環(huán)境因素和內在心理狀態(tài)的影響,阻擾正常水平的發(fā)揮。

      莊子強調由于利害關系的沖突以及社會背景的不同,會促使認知主體對經驗對象產生截然不同的認識,即“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莊子·齊物論》)。此外,《秋水》篇提到“井蛙不可以語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強調時空結構的改變以及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會導致主體認知的相對性,并認為個體認知的有限性不可能認識絕對的真理知識。但其投射出的懷疑批判精神,仍為思想的解放以及科學的自我批判提供了精神引領和啟示。我國田徑運動員蘇炳添未將起跑腳改為左腳前,一直存在后程能力不足的問題,始終無法突破百米10秒大關。懷疑精神促使其深信身體形態(tài)與機能的不同就會存在技術特性,并不存在適用所有運動員的共性規(guī)律,為此調整起跑腳,最終在國際田聯(lián)鉆石賽美國尤金站男子百米大賽中成功突破10秒。

      《墨子·經說上》指出“知也者,以其知過物”和“智也者,以其知論物”的思想,強調感性與理性,表象思維與本質思維的結合,認為通過感性的認識可以形成對事物表象的了解和認知,但若想實現(xiàn)對事物本質的把握,則需通過“心”加以分析、整理以及論證。毛澤東在《體育之研究》指出“夫知識之事,認識世間之事物而判斷其理也。于此有須于體者焉。直觀則賴乎耳目,思索則賴乎于腦筋,耳目腦筋之謂體,體全而知識之事以全。故可謂間接從體育以得知識”[5]。知識是認識和把握客觀事物的工具,而身體作為承載知識的器皿,那么認識事物就需要以身體為中介去感知事物,并加以判斷分析。

      法家則提出“法古則后于時,脩今則塞于勢”(《商君書·開塞》),認為按照刻舟求劍的思想去治理國家,社會將停擺不前,即“伊尹毋變殷,太公毋變周,則湯、武不王矣;管仲毋易齊,郭偃毋更晉,則桓、文不霸矣”(《韓非子·南面》),并提出“事因于世,而備適于事;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的新治國方略,對孔孟、墨子以及道家等訴諸權威所存在的歷史倒退觀念提出了批評,認為如果總是將古人的思想作為行事圭臬,不變革,商湯以及周武王也不可能建立新政權,齊桓公和晉文王也不能稱霸于諸侯間。強調要從“動態(tài)”的角度分析和解決問題:過去的經驗可作為參考依據(jù),但絕不能照搬;換言之,歷史是曲折向前的,因此要不斷創(chuàng)新,銳意進取。在歐美同學會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時,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唯創(chuàng)新者進,唯創(chuàng)新者強,唯創(chuàng)新者勝?!?/p>

      總的來說,科學求實維度主要強調的是認識論層面的精神價值。先秦諸子各家思想在其求真、求實以及求新層面都有所體現(xiàn)和側重,共同構成科學求實精神思想來源。

      1.4 遵紀守法精神的主要思想來源

      中華體育精神“遵紀守法”維度主要表達的是運動員在訓練場中要依循教練的訓練計劃,在日常生活遵守紀律,在競賽中維護規(guī)則、不使用興奮劑等破壞公平性的違禁物品[7]。

      先秦法家重“法”守“紀”的精神以及強調“壹刑”的公平公正精神分別從“遵紀守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實現(xiàn)“法之公正”兩個維度進行闡述。

      1.4.1 重“法”守“紀”精神

      從《管子》法家思想的發(fā)軔于慎到、申不害以及商鞅等人的實踐發(fā)展,再到韓非的法、術、勢三位一體思想整合,“法治”是貫穿始終的核心重點。

      商鞅認為“法者國之權衡也;法令者,民之命也,為治之本也”(《商君書·定分》),即“法”是保證國家穩(wěn)定繁榮發(fā)展的立身之本。另外商鞅還指出,“言不中法者不聽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為也(《商君書·君臣》)”,將“法”作為人民、社會以及國家的行事準則。

      基于此,《管子·七法》中強調治理國家若“不明于法,而欲治民一眾,猶左書而右息之”,《商君書·弱民》中指出“背法而治,此任重道遠而無馬、牛,濟大川而無舡、楫也”。因為法家學派認為人都有“好利惡害”本性,只通過德治是行不通的,其批判孔子儒家學派的重禮教、通過德的施教感化于人、重罪輕罰的治理觀念,認為其是烏托邦式的愿景。只有通過“法”構建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才能更好地幫助國家實現(xiàn)由“法”致“治”,由“法”致“強”,即“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韓非子·有度》)。

      2014年2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上提出“立善法于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國,則一國治”。為此,自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頒布以來,我國又相繼頒布了《反興奮劑條例》《全民健身條例》等多個體育行政法規(guī)。從宏觀而言,它是我國全面深入法治改革、推進依法治國的顯現(xiàn);從微觀而論,是“重法守紀”精神在體育領域中的進一步凸顯。

      1.4.2 強調“壹刑”的公平公正精神

      在重法守紀的基礎上,商鞅提出法行之有效的前提是“法之必行”,而法之必行的必要條件之一就是“公信力”,即制度的法令法規(guī)需具有“公正性”和“平等性”。因為一旦身處上層的權貴破法不罰,身處下層的民眾也就難以建立起對新法和國家的信賴,即“民信其賞則事功成,信其刑則奸無端”(《商君書·修權》)。

      而公正性和平等性建立的基石就在于處理好“公私”這對矛盾。春秋以前所立之法——刑不上大夫,是上層士大夫階層鞏固權力的私人工具,屬于劃分社會等級階層的“禮治”而非“法治”。因此,商鞅為了在秦國推行法治,其以“天道無私”為出發(fā)點,提出在天和大自然面前人人平等,不存在優(yōu)劣之分,指出國君應“為天下位天下,而非私天下之利”,即把社會公眾的利益放在首位。因此,強調在立法和執(zhí)法時要秉持“立法為公,任法去私,公私分明”的公正性。

      在法的公正性的基礎上,商鞅又提出了“壹賞、壹刑、壹教”的政治思想,強調用統(tǒng)一的準繩,使法令法規(guī)具有“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的平等性特征,即“刑無等級,自卿相、將軍以至大夫、庶人,有不從王令、犯國禁、亂上制者,罪死不赦”(《商君書·壹刑》)。換言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該思想為后世治國理政者提供了重要啟示。

      具化于體育領域,運動競技應具有統(tǒng)一的標桿并蘊含普適性及公正性,以規(guī)范競賽主體的行為,賦予體育競賽中不同民族和國家地區(qū)運動員平等的機會和相同的待遇,保證無人能凌駕規(guī)則、踐踏于平等之上。競技賽場中有一個破壞公平的頭號公敵——“興奮劑”。針對該“公敵”,我國秉承“嚴令禁止、嚴格檢查、嚴肅處理”的三嚴原則,摒棄置金牌于體育基石之上的“錦標主義”。

      總的來說,較之諸子百家思想提出的“法”之精神,中華體育精神“遵紀守法”的應用更寬泛,因為先秦法家思想所提出之法,主要是希望通過法的建立促成社會秩序的安穩(wěn)有序,以強軍強國作為理想目標,是基于國家政治以及軍事層面而提出的。而中華體育精神所囊括的內涵已不僅僅停留于見之于文字的法規(guī)法令,同時還作為一種精神理念滲透于生活的方面,延伸為一種規(guī)則意識、原則意識以及法律意識,表現(xiàn)為在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聯(lián)系中自覺地遵守特定的規(guī)則,并將其內化為行事的價值標準與價值尺度。

      1.5 團結協(xié)作精神的主要思想來源

      團結協(xié)作傳遞的是一個團隊的信任與默契,團結協(xié)作洋溢的是一個團隊的相互關愛。郎平曾表示,在她的字典里,女排精神包含著很多層意思,其中特別重要的一點就是“團隊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重要講話中也強調:“團結精神是中國人民在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中培育出來的歷久彌新的偉大民族精神之一”。

      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根本力量[11]。鄧小平指出,人民群眾是我們黨和國家事業(yè)的力量根基。習近平總書記在論述新時代體育強國的建設時也提出,建設的力量來源于人民群眾,建設的根基培植于人民群眾,人民群眾對于體育強國的向往和貢獻出的力量是建設體育強國的堅實根基。

      伴隨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fā)展,知識的快速更迭、不斷分化與細化標示著個體成功論的時代已成為過往。在體育賽場上,不管是集體項目還是個人項目都需要依托隊友的協(xié)調配合和背后的服務團隊才能贏得勝利。因此,將個人奮斗融入集體智慧中,將集體的力量與個人的努力高度統(tǒng)一,才能形成強大的合力并釋放出巨大能量。

      從歷史角度分析,中華民族最早將“群”思想體系化的應是荀子的“明分使群”思想。荀子認為“群”是區(qū)別人與動物的本質特征,是人得以站在食物鏈頂端的重要原因。因為“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荀子·王制》)。個體的力量是有限的,人很難兼技兼官,只有在社會的大齒輪中各司其職,通過群體協(xié)同配合,集整體之力才能促進國家的穩(wěn)定和繁榮富強。

      但“明分使群”如何得以實施和實現(xiàn)?其理論依據(jù)和基礎是什么?荀子認為是“隆禮重樂”即通過后天的社會環(huán)境教化所促成的個體道德性。因為荀子認為人性本惡,并指出這種惡是一種非道德的自然本質屬性,如同“饑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荀子·性惡》)。而克制和改善的有效方法就是通過后天“義”的道德性約束,并指出為何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荀子·勸學》)。換言之,人的原始本性是相同的,而導致后天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環(huán)境的作用,因此提出通過“隆禮”對人與人之間的親疏、尊卑、貴賤、職業(yè)以及等級加以區(qū)分和規(guī)范,以約束人的行為。但禮只能起到外部制約作用,并無法深入人心來防止內心謙恭禮讓之心的缺乏,維持的依然只是表面上的穩(wěn)定與和諧,混亂局面的發(fā)生就會使這種美好分崩離析,因此還需通過“重樂”感化人的內心。即“夫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俗易;樂中平則民和而不流,樂肅莊則民齊而不亂”(《荀子·樂論》),通過樂可以改變人性中惡的因子,使社會穩(wěn)定有序,為此荀子提出“人不能無樂”。

      其路徑可概括為通過“禮”與“樂”養(yǎng)成“義”,通過“義”保證“分”,通過“分”促進“群”。

      綜上所述,荀子的“明分使群”精神主要是強調個體與群體力量的強弱懸殊,其“群”的精神實質是機械冰冷的,缺少人本主義關懷的溫度。即和中華體育精神“團結協(xié)作”精神維度相比較,缺少信任以及關愛因子,其重點更加集中于社會群體按照社會所賦予的角色職責有序分工上。

      1.6 頑強拼搏精神的主要思想來源

      頑強拼搏是從運動員的心理以及意志品質等方面予以強調。在訓練場上要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傷,在比賽場上要敢打敢拼,具備狹路相逢勇者勝的心態(tài)[7]。

      而在先秦諸子百家中,儒家“為仁由己”的自強不息精神、“反身而誠”的自我超越、墨家的“非命、尚力”的人定勝天以及道家的“反者道之動”的絕境求生精神都是從精神層面強調個體的奮斗拼搏,是頑強拼搏精神強有力的呼應。

      1.6.1 “為仁由己”的自強不息精神

      孔子作為儒家學派的開創(chuàng)者,確立了積極的入世“人文哲學思想”。在他的哲學思想中,最重要的兩個概念就是“命”與“仁”——子罕言利,與命與仁。而深入分析可發(fā)現(xiàn)這兩個概念具備一個共性特征,即都著重強調人的“自我覺醒”和“自我能動性”。

      首先,孔子認為“命”是“四時行焉,百物生焉”的自然客觀規(guī)律,指出“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論語·憲問》),強調人的活動受“命”支配。但是另一方面又強調“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逆上精神??v使人的活動受制于命,成功的概率渺茫,但依然不應放棄,只要無愧于己,無愧于心,縱然失敗,于己也是不同形式的成功。

      其次,關于“仁”的方面,其強調“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論語·顏淵》),“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表示施仁道,行義事的主動權在于己,而不受外力因素的影響。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會見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會的中國體育代表團時說:“我們不以勝負論英雄”,只要勇于戰(zhàn)勝自我、超越自我,即使成績不理想,同樣值得尊敬和表揚。在十三屆人大第三次會議中,中國女排隊長朱婷也說:“女排精神不只是勝利時才存在,而是一直存在,即使失敗,我們依然秉持竭盡全力的精神信念?!笔恰爸洳豢蔀槎鵀橹辈幌⒕褚约啊盀槿视杉骸弊詮娋竦挠辛ν癸@。

      1.6.2 “反身而誠”的自我超越精神

      孟子的“性善論”提出人皆有善端,即怵惕惻隱之心,并認為“人皆可為堯舜”以及“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孟子·告子上》)。并由此得出結論“萬物皆備于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孟子·盡心上》)。

      而對于如何挖掘自身的潛能,孟子在“性善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孟子·盡心上》)的天道論,為人的自我超越提供了方法學指引。

      對于起始的如何盡心,《孟子·盡心下》強調養(yǎng)心莫大于寡欲?;诖?,《孟子·告子上》指出“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也就是說盡心的前提是不能被物欲名利所蒙蔽,如若不然,心就無法實現(xiàn)其固有官能,止于思考,導致無法盡心知性,而無所得。

      毛澤東也曾強調堅實在于鍛煉,鍛煉在于自覺。今之提倡者非不設種種之方法,然而無效者,外力不足以動其心。因此,欲圖體育之有效,非動其主觀,促其對于體育之自覺不可[5]。換言之,強身健體之法門,在于自覺,而自覺的養(yǎng)成需回歸己心,思考體育之本真價值與意義。

      總而言之,就是通過發(fā)揮“心”的作用以認識感知自身固有之本性,并充分發(fā)揮仁、義、禮、智之“四端”,向善而善,實現(xiàn)由“心”向“天”的內在超越。

      另外,結合孟子在《孟子·告子下》強調的“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將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增益其所不能”的論斷,可知人人都能成為至善之人,但超越的過程絕非一蹴而就,需通過后天不懈努力,在艱難困苦的磨礪中,不斷打破自身的桎梏。

      1.6.3 “非命、尚力”的人定勝天精神

      儒家學派的觀念是“道之將行也與,命也;將廢也與,命也”,即個體自誕生起,成功與否多以注定,人無法過多地改變客觀的自然規(guī)律性和必然性。墨家則持相反觀點,該學派持“非命”的觀點,認為“執(zhí)有命者,此天下之厚害也”。

      墨家認為如果每個人都持孔子“與命與仁”的信念,堅信命運是注定的,那么就會造成“貪于飲食,惰于從事……不知曰我罷不肖,從事不疾,必曰我命固且貧”(《墨子·非命》)的問題。換言之,都將“命”作為自己逃避責任和失敗的托詞,成為暴王所作、窮人所術的心理慰藉。

      因此,在“非命”的觀念基礎上,墨家學派提出“夫豈可以為命哉!故以為其力也”(《墨子·非命》)的“尚力”的處世觀念。警醒人們不要將貧窮和失敗都將其歸納為“命”,而應反求諸己,從自身找問題,強調人定生天,事在人為。其在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命題基礎上,除了突出“自為”,更強調“有所為”的精神理念,認為人“賴其力則生,不賴其力者不生;強必治,不強必亂;強必寧,不強必?!保ā赌印し菢飞稀罚┑摹拔颐晌也挥商臁钡牟磺瘛S诖?,毛澤東在《體育之研究》一文也指出,勤體育則強筋骨,強筋骨則體質可變,弱可轉強,身心可以并完。此蓋非天命而全乎人力也[5]。

      我國著名乒乓球運動員鄧亞萍曾因為先天的條件不足,多次被省隊國家隊勸退,認為其不適合打乒乓球,但鄧亞萍并沒有向命運妥協(xié),而是奮發(fā)向上,通過個人的后天努力去彌補先天個子矮以及胳膊短的缺陷,將缺點轉化為優(yōu)勢,長期稱霸于女子乒壇。

      總而言之,墨子的“非命”以及“尚力”更加強調了失敗與成功轉化中的“人力”作用。意指個體先天基因天賦的缺乏可以通過后天的努力彌補,自身的拼搏和奮斗可以實現(xiàn)“由寡變眾,由弱變強,由量變向質變”的突破。

      1.6.4 “反者道之動”的絕境求生精神

      反者道之動之“反”有兩層含義,分別表達相反、對立以及往復、返歸,前者強調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后者則強調矛盾的相互轉換[12]。相對和對立強調萬事萬物是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以及高下相傾的。往復以及返歸則強調萬物負陰而抱陽:無平不陂,無往不復。概括講,“對立轉化”是萬物總規(guī)律“道”的運動特征,一切事物都包含著該事物否定的一面,不存在靜止不動或朝單方向持續(xù)運動的事物。

      “反者道之動”雖主要是闡述宇宙萬物運動變化的法則,但作為引申,依然能為人們的社會生活提供重要啟示,幫助人們在最困難之際心懷希望的火苗,在生活至暗時堅信“黎明終將到來”。馮友蘭先生也曾說道家的“反者道之動”的精神幫助中華民族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渡過了許多艱難困苦,是中華民族向前發(fā)展的精神支柱[13]。毛澤東也強調“強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因為“蓋生而強者,濫用其強,不戒于種種嗜欲,以漸戕賊其身……故至強者或終轉為至弱。至于弱者,則恒自憫其身之下全,而懼其生之不永,兢業(yè)自持,……增益其所不能,久之遂變而為強矣”[5]。

      另外,從體育視角看,正是依托于該精神,我國運動健兒才得以在現(xiàn)代體育戰(zhàn)場上多次反敗為勝。2018年世界錦標賽女排進軍6強賽中對陣美國隊,在1∶2落后以及第四局比分被追平的不利絕境下,實現(xiàn)逆轉,獲得勝利;2019世界女排聯(lián)賽收官戰(zhàn)對陣勁敵意大利,在前兩局比賽中以18∶25、22∶25的比分連輸了兩局的逆境下,連扳3場實現(xiàn)反轉。

      概而論之,儒家的“為仁由己”更加強調自為,但不強調有所為,而孟子“反身而誠”的自我超越以及墨家的“人定勝天”在強調“自為”的基礎上,又更進一步,強調要有所為,因為每個人都具備無限的潛能,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通過自身的努力去挖掘,同時非命尚力的思想還指出了后天的努力可以彌補先天缺陷,強調人力是成功重要的砝碼。而道家的“反者道之動”的精神則為不言棄提供了精神念力。

      2 文化認同視域下中華體育精神弘揚策略

      2.1 以民族文化為根、異域精神為枝的弘揚理念

      中華民族文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和黏合劑作用[14]。在歷史的發(fā)展演進歷程中,中華民族經歷許多朝代,但朝代更替的結果并非舊文化的湮滅與強勢文化的更替,而是以漢文化為主體,不斷吸收、同化外來文化并有機地轉化為自身的一部分,將56個民族聯(lián)結在一起,使各民族具有共同的源與根。

      “命運共同體”及“一帶一路”理念與倡議的提出不僅象征著世界各國利益高度融合過程,也表達著多元文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和諧共生趨勢。在此背景下,中華體育精神的弘揚要進一步強化突出民族傳統(tǒng)文化“水”的兼容性特征,秉持“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內之弗失固有之血脈,取今復古,別立新宗”[15]的理念,以民族主體文化為根基,積極汲取西方的諸多普適價值,并依據(jù)中國土壤將外來文化本土化,突出“包攝性”及“和而不同”的特征。換言之,中華體育精神的傳播并非要突出文化中心地位,而是要重拾自信,與他者文化和平對話,促進文化的新生。

      此外,文化適應理論指出,文化差異性越大,個體就越難以對特定文化加以適應[16]。東西方文化在價值理念和思維方式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為了提升國家軟實力,助推民族文化的國際化傳播,一方面,需加強文化的交融,弱化兩者的差異,為和諧對話構建語境;另一方面,也需突出民族體育文化要素,免受霸權文化主義的侵蝕。

      2.2 以民族傳統(tǒng)體育為載體、課程思政為手段,強化民族文化認同

      發(fā)展心理學認為民族認同屬于文化認同的一種,個體民族認同的形成機制同樣可以解釋文化認同的發(fā)展過程。民族認同三階段發(fā)展模型強調,個體對于民族的認同形成包括3個階段,分別是未確認階段、探索階段以及形成階段。個體的文化認同始于兒童期,通常會在青春期前期對自己的民族進行探索,并在青春期末期17歲左右形成較為穩(wěn)定的民族認同[17],換言之,在中小學階段,學生的文化認同或者民族認同還處于未確認階段,此階段是有效提高個體文化認同的窗口期。

      中華民族傳統(tǒng)體育是一種“身體文化”,是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它或源于生產勞動,或根植于節(jié)日慶典,或附著于宗教民俗活動,以自在的形式將民族意識、文化精神和價值追求融入民族成員的生活血脈之中,自發(fā)地存在并發(fā)揮規(guī)范作用[18]。另外,作為身體表達形式的一種,其不僅凝結著民族文化的價值理念,同時還具有體育精神強調的自強不息、頑強拼搏以及團結協(xié)作等精神共性。

      以民族傳統(tǒng)體育為載體,通過身體運動產生的生理變化、情緒體驗可強化學生的頑強拼搏、迎難而上等體育精神。另外,為了更好地傳遞“技以載道”的文化元素,則可以課程思政為教學手段,通過潤物細無聲的形式,將教學內容與具體事例相結合,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和學生的積極性,將民族精神結晶等滲入學生的價值觀念中。譬如在講解動作技法時,可引入戚繼光、霍元甲以及蔡龍云等武術人的故事,生動描述國人在家國危難之際的英勇事跡,激發(fā)學生內心深處的愛國情懷。另外,民族傳統(tǒng)文化強調“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可將“武術抱拳禮”作為切入點,引出“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精神,向學生傳遞待人接物要謙卑、不要居功自傲、不可盛氣凌人的價值理念,加深對民族文化的認知,促進民族文化認同的形成與穩(wěn)定。

      3 結語

      任何文化都有其固有的根本,只有牢牢把握本源才能保證在文化的碰撞中不迷失方向。先秦諸子百家思想作為我國哲學思想的重要根基,中華體育精神各維度于其中皆有所體現(xiàn)。雖以當下視角觀之仍存有糟泊之處,如法家本質上是一種統(tǒng)治術,完全不符合現(xiàn)代民主政治的原則,但其強調“壹刑”的公平公正精神和重“法”守“紀”精神仍對當下具有啟示和借鑒意義。

      在全球化語境下,中華體育精神的弘揚要立足于根源,與他者文化和諧共生。此外,青少年作為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者;為了更好地傳遞好交接棒,需加強民族傳統(tǒng)體育進入校園的進程,因為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能很好地溝通、聯(lián)結體育精神和民族精神,不僅能傳遞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同時也能通過身體運動所引起的生理與情緒狀態(tài)的變化,加強學生團結協(xié)作、頑強拼搏等體育項目所共有的精神價值。

      猜你喜歡
      體育精神民族精神
      加油,沖吧,體育精神!
      我們的民族
      虎虎生威見精神
      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體育精神
      初心,是來時精神的凝練
      當代陜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一個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只為娛樂,無關輸贏——古人的體育精神
      拿出精神
      多元民族
      乌拉特后旗| 雅安市| 汕尾市| 搜索| 庐江县| 延长县| 英山县| 岗巴县| 开封县| 富宁县| 和顺县| 贡山| 蒲城县| 杂多县| 苏州市| 桑日县| 察哈| 荔波县| 汝南县| 洛扎县| 靖安县| 东乡县| 邢台市| 宁夏| 古交市| 观塘区| 老河口市| 常山县| 安宁市| 丰宁| 兴化市| 平阴县| 同仁县| 抚宁县| 永济市| 惠州市| 调兵山市| 渑池县| 永宁县| 天门市| 怀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