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天工開物》造物的文化意蘊探析

      2021-12-31 16:09:38舒利香
      南昌工程學院學報 2021年5期
      關鍵詞:日用造物人工

      舒利香

      (南昌工程學院 人文與藝術學院,江西 南昌 330099)

      造物的歷史源遠流長,關于造物的起源,“圣人創(chuàng)物”之說一直占據(jù)主流地位,如《三皇本紀》有“神農(nóng)揉木為耒”,《淮南子·本經(jīng)訓》有“伯益作井”,《墨子·韓非子》有“奚仲作車”“巧倕作舟”等。《天工開物》也從“圣人創(chuàng)物”展開,側(cè)重論述百姓日用的造物技藝,強調(diào)造物的實用性。全書分上、中、下三卷,共十八章,按“貴五谷而賤金玉之義”的思想編排章節(jié)順序,系統(tǒng)記載了中國古代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技術,繪制了123幅插圖,直觀地呈現(xiàn)傳統(tǒng)造物的歷史畫面。丁江文先生評價此書:“三百年前言農(nóng)工業(yè)書如此其詳且備者,舉世界無之,蓋亦絕作也。讀此書者,不特可以知當日生活之狀況,工業(yè)之程度,且以今較昔,吾國經(jīng)濟之變遷,制作之興廢,亦于是中觀焉”[1]。明一代讀書者往往傾注于其性理玄學?!短旃ら_物》著者宋應星與宋明理學“性即理”“心即理”的認識路徑不同,重視見聞、調(diào)查與試驗,強調(diào)分析與鑒別,駁斥迷信,堅信萬物皆變,深入挖掘各造物門類之間的內(nèi)在關聯(lián),歸納總結(jié)出造物的一般規(guī)律。

      本文通過整體把握《天工開物》內(nèi)容,透過造物技藝的表層,探析內(nèi)蘊其中的深層文化意蘊?!短旃ら_物》既是傳統(tǒng)造物的延續(xù),又具有時代特質(zhì),講究“天時、地氣、材美、工巧”,更注重造物中人的主體性,強調(diào)人與自然和諧造物,以及造物“效于日用”的觀念。在當下造物實踐中,存在淡化“人與自然和諧”的造物觀,將造物作為刺激生產(chǎn)消費的手段,偏離“日用即道”。因此,本文的研究還具有一定的時代意義。

      一、尊重自然

      在農(nóng)耕文明階段,人們的造物受制于有限的生產(chǎn)力水平,習慣于將造物活動與自然天象、四時輪回、五行相生相克等相關聯(lián),在看似不相干的天與人之間建立起神秘的對應關系,受大自然的四時變化影響較深。古代《月令》概括地告訴君民,他們應當按月做什么事,以便與自然力保持協(xié)調(diào)[2]。古人造物遵循自然運行的時序,如《考工記》論述“弓人為弓”時說到“取六才,必以其時”[3]84,“輪人為輪”時強調(diào)“斬三才必以其時”[3]26,以及造弓的時間要求“凡為弓,冬析幹,而春液角,夏治筋,秋合三材”[3]96?!秴问洗呵铩彆r》:“得時之稼興,失時之稼約?!盵4]強調(diào)時令對農(nóng)作物的收成有直接影響,這些都體現(xiàn)古代“重自然”的哲學觀,與儒家“天人合一”、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一脈相承。盡管造物觀念受社會生產(chǎn)的發(fā)展、文化變遷而不斷演變,但“尊自然”的觀念始終貫穿于傳統(tǒng)造物之中。晚明時期,一位普通文人宋應星深入日常生產(chǎn)與生活中進行廣泛調(diào)研,記述了民間尊重自然之理而造物的現(xiàn)象,總結(jié)歸納于《天工開物》一書中?!澳肆!逼涊d水稻的濕種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名為社種,最遲者后于清明”[5]7。秧分栽最佳時機“秧生三十日即拔起分栽”[5]7,夏稻收割的時節(jié)為“六月乂初禾”[5]7;“乃服”篇記載蠶浴“逢臘月十二即浸浴,至二十四日,計十二日,周即漉起,用微火烘干”[5]63;“殺青”篇記載造紙伐竹的最佳時期“節(jié)屆芒種則登山砍伐”[5]168。農(nóng)耕、飼蠶、造紙活動都按自然節(jié)氣有序開展,不僅是古代人們對大自然規(guī)律的認識與經(jīng)驗總結(jié),更是一種文化的沿襲,傳承中國古代造物的樸素自然觀。另外,著者宋應星效仿宋代鄭樵的敘事方式,繪制了造物工藝流程圖,敘述著天、人、物和諧的造物圖景,對中國古代造物的“天人關系”進行了形象闡釋。自然有其自身的運行規(guī)律,人們要認識自然之理,在尊重自然運行規(guī)律的基礎上,發(fā)揮人工巧智,開發(fā)自然之物,創(chuàng)造日常生活所需物品。

      在“以農(nóng)為本”的生產(chǎn)方式下,民眾“靠天吃飯”,人工尊時令而造物,但大自然依時而生物,人工要與天工協(xié)調(diào)。大自然具有神奇造化,在五谷不生之處仍然有可用的物資“四海之中,五服而外,為蔬為谷,皆有寂滅之鄉(xiāng),而斥鹵則巧生以待”[5]37。但人工之巧也是值得贊頌的,著者宋應星在調(diào)研各種農(nóng)田灌溉機械寫道:“汲灌之智,人巧已無余矣”[5]13??疾旒徔椉夹g寫道:“天孫機杼,人巧備矣”[5]62。人工造物不能違背自然之理,即使運用人工巧智,也應該適度開發(fā)自然物資,給予大自然修養(yǎng)生息的機會?!爸橛瘛逼小胺仓橹褂写藬?shù),采取太頻,則其生不繼”[5]227,“殺青”篇中“樹已老者,就根伐去,以土蓋之。來年再長新條,其皮更美”[5]172,揭示造物要尊重自然規(guī)律,不能索要太頻繁。宋應星反對“飛禽之中有取鷹腹、雁脅毳毛,殺生盈萬乃得一裘,名天鵝絨者,將焉用之”[5]86,認為過度地獵殺是有傷天物的不規(guī)范行為?!拔闾^”是儒道兩家信守的格言,因為“太過”就會有適得其反的危險。造物活動強調(diào)人與自然的協(xié)調(diào),這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已定下了基調(diào)?!白鹬刈匀弧笔侨藗冊谠煳飳嵺`中形成的經(jīng)驗總結(jié),逐漸成為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與人們?nèi)粘I钊跒橐惑w,深深扎根于人們的思想意識之中。即使在科技高速發(fā)達的當下,“尊重自然”的傳統(tǒng)沒有被遺忘,已經(jīng)滲透到人們的觀念、行為、信仰、情感、思維方式、習俗之中,影響人們衣食住用行等方面的造物。

      二、順物性

      大自然依時生物,為人工造物提供豐富物資。自然界包藏著種種有用之物,但需要人們?nèi)グl(fā)現(xiàn)、去打開它,讓物自身從自然界中巧生出來供人使用。所謂的“道法自然”,就是遵循自然而然的本性,順應自然之理而成就之。早在原始時期,人類在造物實踐中就懂得順應自然物的特性,如造獨木舟利用水對木材的浮力,制陶利用了火對粘土化學性質(zhì)的改變,制作弓箭利用了枝干的彈性等?!犊脊び洝氛撌觥安闹馈敝赋觥把嘀牵G之干,妢胡之笴,吳粵之金錫,此材之美者也”[3]14。不同地域之物有其自身特性;“矢人為矢”時講到“水之,以辨其陰陽”[3]270。要充分辨別竹材的陽面與陰面,以此設定劍的末端。造物是自然因素與主觀能動性相互作用的結(jié)果,“天工開物”的“開”字就蘊藏人工的主觀能動性?!伴_”,指打開某“物”,將“物”的本性顯露出來?!拔铩奔瓤梢灾溉?,也可以指自然物、人工物。不管是指人還是物,都強調(diào)其本性本自存在,無需去創(chuàng)造,只需去發(fā)現(xiàn)、去打開。在這一過程中,人工運用工藝技術,基于物的本性開展造物活動?!疤折铩逼涊d燒制瓷器的原料要將硬土和軟土混合,瓷器才能燒制而成,“一名高梁山,出粳米土,其性堅硬;一名開化山,出糯米土,其性粢軟。兩土和合,瓷器方成”[5]149?!拔褰稹逼浭鎏崛〖冦y的工藝,充分認識到銅、鉛比銀容易氧化的自然特性,把摻有銅和鉛的銀放入坩堝,撒上少量硝石,加熱攪拌,銅和鉛就被氧化而沉在坩堝底;記述還原黃金的工藝,“滴清油數(shù)點,伴落聚底”以菜籽油為還原介質(zhì),才能使金質(zhì)聚積在鍋底。這些造物技藝不僅是經(jīng)驗技術層面的傳承,而且是工藝文化的表現(xiàn),更是民族文化心理結(jié)構的體現(xiàn)。中華民族長期處于農(nóng)耕文明階段,民眾在對農(nóng)作物的馴服過程中培養(yǎng)了認識物性、順從物性的勞作方式,逐漸積淀成民眾的觀念意識,自然而然地融入日常生產(chǎn)與生活之中。自古以來,中華民族恪守中庸之道,又富于開拓進取的精神,總能走出困境贏得突破。人工造物要遵循物的本性,但不能受其束縛,可以在充分認識和開發(fā)物的本性基礎上,依據(jù)實際需求巧施工藝,將其轉(zhuǎn)變?yōu)樯羁捎弥铩?/p>

      人類的生存需要各種物資,有時可以直接從自然界獲取,有時需要人工開發(fā),或進一步改善自然特性,從而有益于日常使用。晚明宋應星認為物資的創(chuàng)造要有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天生地宜”,二是“人工運旋”。大自然擁有神奇的力量,巧生萬物供人們使用。“作咸”篇中指出:“凡滇、蜀兩省遠離海濱,舟車艱通,形勢高上,其咸脈即蘊藏地中”。[5]42大自然對那些不能種植蔬菜五谷的不毛之地,舟車不通、運不到鹽的地方,都會有鹽產(chǎn),但需要人工去取用。自然界雖蘊藏豐富的資源,但有些不會自動變成供人使用的物質(zhì),需要人主動運用技術去開發(fā),才能轉(zhuǎn)變成可用之物。如“膏液”篇云:“草木之實,其中蘊藏膏液,而不能自流。假煤水火,憑借木石,而后傾注而出焉”。[5]54人們要對草木施于工藝技術才能得到可用的油品?!疤折铩逼骸昂笫婪酵列ъ`,人工表異,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之象焉”[5]140。人們可以充分利用水火的作用將黏土制成陶器、優(yōu)美的瓷器。“冶鑄”篇:“虛其腹以震蕩空靈而八音起,愿者肖仙梵之身,而塵凡有至像。巧者奪上清之魂,而海遇遍流泉”[5]120。金屬蘊藏于泥土中,人們要通過工藝技術將其提煉出來,運用冶鑄、鍛造的方法制作成多樣化的生活器物。大自然雖有枲、麻、苘、葛等物料,但需要人工織造,才能織成“煌煌山龍,以治天下”“冬以御寒,夏以蔽體”的衣物。這些都體現(xiàn)人工造物充分基于物的特性,將自然物資運轉(zhuǎn)為可用之物。

      《天工開物》不僅繼承順物自然、人工運轉(zhuǎn)的造物傳統(tǒng),還提倡物盡其用的造物觀念,如鑄造釜以廢鐵器為質(zhì),有裂紋的磚可以“埋藏土內(nèi)為墻腳”,制作榨油工具時指出“散木有完木之用也”,這些造物技藝蘊藏深邃的歷史文化。隨著科技不斷發(fā)展,社會生產(chǎn)模式從手工藝到機械工業(yè)再到信息化逐漸走向智能化,給人們帶來了品類豐富的物品,提升了人們的物質(zhì)生活。但技術是一把雙刃劍,給人們帶來便利生活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如全球氣候變暖、濃郁霧霾、洪澇災害等環(huán)境問題。時光的車輪滾滾向前,人們已經(jīng)難以回到淳樸的“天工開物”年代,但“順物自然”的造物傳統(tǒng)卻具有現(xiàn)代意義?!短旃ら_物》給世人留下了一筆豐富的文化財富,不僅是中國古代手工藝資料的寶庫,更是民族精神的瑰寶。著者宋應星肯定自然物質(zhì)在造物中的作用,也強調(diào)人工之巧,延續(xù)圣人“備物致用”的文化傳統(tǒng),提倡造物應效于百姓日用,顯露晚明實學思潮的傾向。在造物實踐中,不僅要充分利用大自然的“造化之妙”,也要發(fā)揮人工巧智,但要適宜、適度,順乎自然法則,達到“中”與“至善”之道,即造器的日常生活之道。

      三、效日用

      在為生存而造物的階段,物的可用性便是主要目的。上古時期的圣人造物就蘊含日用的思想,如庖犧氏“作結(jié)繩而為罟,以佃以漁”[6]402;神農(nóng)氏“斫木為耜,揉木為耒”[6]402;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6]402,這些造物活動的出發(fā)點和基本目的都是圍繞民生和日用。傳統(tǒng)造物創(chuàng)造了生存所需的大量器具、工具、房屋、服飾、武器等,這些器物中蘊含了一個共同的造物觀,就是以“原始功能主義”為第一法則[7]?!吨芤住は缔o上》:“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6]392其中“備物致用”道出了圣人制器的目的便是為民所用。《左傳·邵公十七年》亦有“利器用”的記載,荀子指明工師之職在于“便備用”。墨子也推崇器物之利以利于天下之民,蘊含實用主義的造物思想。凡是能夠有效地實現(xiàn)其實際功利器物即屬于好的、值得加以提倡的器物;反之,凡是不能切實地發(fā)揮其功利性的器物,以及無助于改進其功能的裝飾因素則應予以摒棄[8]?!捌魑镏谩币恢倍际莻鹘y(tǒng)造物的主導思想,即使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佛學思想和士族審美心態(tài)對造物形制具有較大影響,蓮花紋和忍冬紋被用于造物裝飾,但物的實用性仍然沒有被削弱。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審美情趣和思想觀念發(fā)生轉(zhuǎn)變,使造物從絢麗轉(zhuǎn)向追求適用、典雅,日常生活的大量器物被制作出來。再到講究“格物致知”的明代,宋應星通過廣泛考察,總結(jié)了民間造物注重實用的造物特性。明中葉以來,陽明心學對文人士大夫產(chǎn)生廣泛影響,尤其到后期李贄的“童心說”,對晚明的思想解放起到了促進作用。大多數(shù)文人士大夫追求人生自適的生活,將自己的齋堂以儒雅或禪悅的詞語命名標榜的時候,宋應星則在自己稱之為“家食之問堂”處詮釋了“天工開物”思想。宋應星著重記述“呈效于百姓日用”的造物技藝,提倡造物服務于日常生活,體現(xiàn)制器尚用的文化傳統(tǒng)?!短旃ら_物》所展現(xiàn)的“備物致用”造物哲學,與晚明尚奢的社會風氣截然相反,與當時“經(jīng)世致用”的實學思想相呼應。

      宋應星的“實學”實踐并未走向大多數(shù)晚明文人在“經(jīng)世致用”標榜下的一種徒托空言[9]。晚明民間講學盛行,泰州學派“百姓日用即是道”思想引導當時一部分文人士大夫逐漸轉(zhuǎn)向關注下層百姓的生活所需。宋應星也轉(zhuǎn)向關注服務于“百姓日用”的實用技術,認為“道”存在于倫常日用之中,追求“道”就不能否定日常生活與生產(chǎn)?!短旃ら_物》重點記載百姓所需的造物技藝,如谷物的種植及加工、絲織技術、五金及加工、車船制造、陶瓷磚瓦制作等,對貴族階級所用的物品則簡單敘述。從人類的有意識造物活動開始,器物之日用的觀點便是首要因素。《周易·系辭上》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6]381。在中國古代,道是圣人、君子所為,王公坐而論道,百工審曲面執(zhí)。百工造物不斷吸收融合各時代的文化思潮,從儒家的禮制、墨家的實用主義、道家的師法自然,到魏晉玄學思想,再到宋元明的文人審美風尚,造物風格不斷演化與突破。從先秦儒家造物的等級之制,到魏晉的清秀,轉(zhuǎn)變至盛唐的雍容、華麗,再到宋代的質(zhì)樸典雅,至明代上層的造物精巧及下層民眾造物的清新、活潑。明代學術思潮由理學到陽明心學,再到心學異端,最后走向經(jīng)世致用的實學思潮,促使明代知識分子逐漸關注下層百姓生活之需。明代中后期商品經(jīng)濟繁榮,民間經(jīng)營的棉麻紡織、造船、陶瓷、磚瓦、造紙等手工業(yè)生產(chǎn)的規(guī)模超過了官營手工業(yè)。在明末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影響下,日常生活逐漸成為文人關注的對象,知識階層介入造物設計的人數(shù)增多,注重實用器物的制作。平民出身的王艮認為對道的探求要在百姓生活與生產(chǎn)活動中展開,符合百姓生產(chǎn)與生活需要的即為道。宋應星也轉(zhuǎn)向關注百姓日用的農(nóng)業(yè)、手工藝知識,以期從這些知識中尋求到“治亂經(jīng)綸”的妙方,表達家、國、天下的士子情懷,在日常生活技藝之中傳達形而上學之道。因此,宋應星在晚明的文化思潮影響下,《天工開物》中沒有記錄為宮廷階層服務的造物技藝,也沒有造物等級制度的闡釋,而是詳細記述百姓日常生活所需的造物技藝,揭示造物功用性的本質(zhì),展現(xiàn)造物與世俗生活、日常情感的融合?!爸破魃杏谩笔侵腥A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是造物活動的意義所在,啟迪當下造物設計回歸其根本。

      四、結(jié)語

      《天工開物》的敘述不停留于民間造物技藝層面,而是以此為媒介,傳承古代造物文化,展現(xiàn)傳統(tǒng)造物的文化意蘊。著者宋應星深入田間作坊,廣泛調(diào)研、分析,總結(jié)民間造物蘊含的樸素自然觀及強調(diào)實用的特性。從《周易·系辭下》的“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到巧倕“順萬物自然之理而為之”,再到《考工記》的“天時”“地氣”“材美”“審曲面勢”等諸多討論“自然”核心要素的造物觀中,以及以《莊子》為代表的“各有所宜”“各適其性”的“材料觀”中,都體現(xiàn)尊重自然的造物理念。從儒家的“備物致用”、墨子的“非樂節(jié)用”,到“百姓日用即道”等都體現(xiàn)以“用”為本的造物目的。“順應自然、制器尚用”是中國造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體現(xiàn)人工、天工的和諧,人工造物的主動性以及造物的實用性。人們在造物與用物的過程中不斷積累了觀念意識,并反過來影響造物行為。觀念與行為的互動促進造物藝術的發(fā)展,不管造物藝術如何發(fā)展,“尊自然、順物性、效于日用”的文化傳統(tǒng)始終具有時代意義。

      當下,人工可以運用科技手段使物的生長不受氣候、地域的影響;材料及工藝技術不斷進步,也使人工造物不受物的特性制約;造物方式突破傳統(tǒng)手工藝的束縛,可以制作出品類繁多、樣式豐富的物品,刺激消費者的需求,滿足人的物欲追求。古代先哲們就曾告誡后人“毋太過”,認為做得太過和太多,就有適得其反的危險??萍疾粩喟l(fā)展,使人們對大自然的依賴性降低,為人工造物提供了極大的自由度,當人們在享用各式各樣物的時候,也要反思其不利的一面。當傳統(tǒng)的農(nóng)耕方式逐漸被農(nóng)業(yè)機械替代,農(nóng)耕用具已然成為博物館的展品,傳統(tǒng)的牛耕田圖景只能定格在記憶中,然而失去的不是器具本身,而是一種文化精神。當久居城市的人們走近手工作坊體驗館,不僅僅是進行一次手工技藝的巡禮,更是感受傳統(tǒng)造物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整體認識和把握《天工開物》的造物文化,探索內(nèi)蘊其中的造物思想,探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本質(zhì)上是對中華文化的自覺,對當今造物的價值取向也具有啟示意義。

      猜你喜歡
      日用造物人工
      人工3D脊髓能幫助癱瘓者重新行走?
      軍事文摘(2022年8期)2022-11-03 14:22:01
      基于竹材料在當下日用器皿中的應用研究
      河北畫報(2021年2期)2021-05-25 02:06:38
      人工,天然,合成
      人工“美顏”
      哈哈畫報(2021年11期)2021-02-28 07:28:45
      “與造物游”: 第二屆晚明藝術史學術研討會召開
      美育學刊(2020年2期)2020-04-08 01:55:46
      王素娟:讓日用之美,構建出我們的生活美學
      造物新語——重組材料與構造
      《日用俗字》詞語考釋九則
      造物美學
      以木造物
      中華手工(2017年7期)2017-08-08 21:04:15
      易门县| 龙南县| 诸城市| 开阳县| 淄博市| 惠水县| 中方县| 彩票| 怀仁县| 新田县| 台湾省| 错那县| 陆丰市| 富川| 政和县| 嵩明县| 闸北区| 新巴尔虎右旗| 义乌市| 桂平市| 宁德市| 昭平县| 高平市| 卢龙县| 台安县| 宁国市| 山阳县| 双辽市| 库车县| 桃园县| 布尔津县| 探索| 河曲县| 辛集市| 呼图壁县| 买车| 墨脱县| 兴仁县| 潼南县| 衡山县| 霍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