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善俊
科舉考試寫詩始于唐代。受制于主題和環(huán)境,考場詩少有佳作。可凡事都有例外,有些“大神”在考場上也可以寫出“神作”。
盛唐詩人祖詠參加科考的詩題是“終南望余雪”。按規(guī)定,要寫一首六韻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祖詠只寫了這幾句:“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 林表明霽(jì)色,城中增暮寒”。
考官看后很震驚,問他怎么回事,祖詠只回了兩個字:“意盡。”意思是都寫完了。這簡直是將前途當兒戲。后來主考官讀了祖詠的詩,細品之下,認為這首詩從側(cè)面入手,表現(xiàn)了雪后天氣明亮的狀態(tài),展現(xiàn)了下雪不冷化雪冷的真實感受,可謂寫出了殘雪的精髓。
被譽為“大歷十才子之冠”的錢起參加科舉考試的詩題是“湘靈鼓瑟”。
錢起揮筆寫了一首《省試湘靈鼓瑟》,結(jié)尾句“曲終人不見,江上數(shù)峰青”描寫了曲終人散后只有一川江水,幾峰青山的場景。畫面極其干凈明麗,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空間,堪稱千古“絕唱”。此詩一出震驚詩壇,錢起最終一舉高中。
16歲的白居易參加科舉考試,寫了一首《賦得古原草送別》,其中“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笔俏覀兂3S脕碓亣@小草頑強生命力的詩句。白居易帶著這首詩去拜訪京城名士顧況。起初,顧況見白居易年輕,便拿他的名字開玩笑說:“米價方貴,居亦弗易?!币馑际窃诰┏遣缓没祜埑?。但顧況讀了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后卻大為贊賞,說:“能寫出這樣的詩,想在京城站穩(wěn)腳跟也不是難事呀!”可惜,雖然這首詩名揚千古,但是白居易卻在那年的科舉考試中名落孫山。
考場詩難寫,大詩人王維估計也有這樣的感覺。王維19歲時參加科舉考試,寫了一首《賦得清如玉壺冰》,從對玉壺之冰的描摹升華到對品格的贊揚,算得上考場詩中的上乘之作。不過后人對這首詩評價卻不高。
隨著時間的推移,考場詩的規(guī)矩越來越多。晚唐,考場詩甚至不允許出現(xiàn)重字的情況。到了宋代,王安石認為寫詩對安邦治國沒什么用,于是變法時直接把“作詩”從科舉考試中刪除了。清代乾隆皇帝很愛作詩,據(jù)學者統(tǒng)計,乾隆一生作詩四萬余首,還讓在考場上消失了近七百年的詩歌重登舞臺。然而,清代考場詩的條條框框更多。
1905年,科舉制度被正式廢除,人們再也不用為了在考場上寫出一首好詩而絞盡腦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