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軍
今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fā)表重要講話,首次提出“偉大建黨精神”[1],歸結為32個字:“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盵2]
偉大建黨精神,是百年前中國共產(chǎn)黨的先驅們創(chuàng)建中國共產(chǎn)黨時形成的精神寶庫,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精神之源。從建黨精神開始,中國共產(chǎn)黨持續(xù)構筑了自己的精神譜系;而建黨精神本身,也有其產(chǎn)生的深刻歷史邏輯。深刻認識偉大建黨精神的歷史邏輯,才能真正從唯物史觀的角度,看待和判斷歷史必然性。
毛澤東同志說:“說到革命的準備,一九二一年開始的第一個階段,實際上是由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準備的,特別是五四運動,大革命的思想、干部、群眾、青年知識分子都是這時開始準備的,所以嚴格地講,我們研究黨史,只從一九二一年起還不能完全說明問題,恐怕要有前面這部分的材料說明共產(chǎn)黨的前身?!盵3]
五四運動爆發(fā)于民族危難之際,是一場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4]、偉大社會革命運動、偉大思想啟蒙運動和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以其革命性、進步性和廣泛性,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爭登上歷史舞臺創(chuàng)造了條件,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5],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習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對五四運動的價值總結了三個“偉大”:
1.五四運動以全民族的力量高舉起愛國主義的偉大旗幟。五四運動,孕育了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主要內容的偉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愛國主義精神。五四運動時,面對國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愛國青年挺身而出,全國民眾奮起抗爭,誓言“國土不可斷送、人民不可低頭”,奏響了浩氣長存的愛國主義壯歌[6]。
2.五四運動以全民族的行動激發(fā)了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偉大覺醒。五四運動前后,我國一批先進知識分子和革命青年,在追求真理中傳播新思想、新文化。五四運動改變了以往只有覺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覺醒的人民大眾的斗爭狀況,實現(xiàn)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第一次全面覺醒。經(jīng)過五四運動洗禮,越來越多中國先進分子集合在馬克思主義旗幟下[7]。
3.五四運動以全民族的搏擊培育了永久奮斗的偉大傳統(tǒng)。早在80多年前,毛澤東同志就指出:“中國的青年運動有很好的革命傳統(tǒng),這個傳統(tǒng)就是‘永久奮斗’?!蓖ㄟ^五四運動,中國青年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力量,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力量。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從斗爭實踐中懂得,中國社會發(fā)展,中華民族振興,中國人民幸福,必須依靠自己的英勇奮斗來實現(xiàn)[8]。
愛國主義、追求真理、追求進步、永久奮斗,這些五四運動的核心精神,為一批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原理的先驅們注入了強大思想動力,催生了偉大建黨精神。五四運動以后,馬克思主義的政黨思想呈現(xiàn)燎原之勢,各地在1920至1921年間先后建立了共產(chǎn)主義小組。1921年7月,中國共產(chǎn)黨在上海宣告正式成立,中國歷史掀開了嶄新一頁。
習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闡述了中華民族近80年的近代史: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從那時起,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成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國人民奮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吶喊,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接連而起,各種救國方案輪番出臺,但都以失敗而告終[9]。
從鴉片戰(zhàn)爭到辛亥革命,是中華民族的屈辱史,也是中華民族的反抗史、斗爭史。以孫中山先生為例,他與他領導的興中會、同盟會在辛亥革命之前就已經(jīng)組織多次起義,但是都失敗了。1906年12月的萍醴起義聲勢最大,死難者萬人以上,失敗。1907年鎮(zhèn)南關起義,失敗。值得一提的是,鎮(zhèn)南關起義是孫中山平生第一次為推翻帝制而組織的武裝起義。他親赴前線,在鎮(zhèn)南關炮臺上搬運炮彈,鼓勵會黨英勇作戰(zhàn),并親自開炮開槍。1911年4月27日,由黃興擔任總指揮的廣州起義再次失敗,七十二烈士遺骸葬于紅花崗,后改名為黃花崗。1921 年 12 月,孫中山在鄒魯所編《黃花崗烈士事略》一書的序言中寫道:“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云因而變色……”[10]
經(jīng)歷如此多次失敗的沉重打擊,孫中山和他的追隨者們卻從未氣餒,繼續(xù)一往無前地堅持革命,為了振興中華,為了建立心中的理想制度、理想國度而奮斗。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fā),推翻了千年的封建帝制,使得各種變革的種子獲得成長機會,真正打開了近代思想啟蒙的大門,為中國民主革命留下了寶貴政治遺產(chǎn)。
從鴉片戰(zhàn)爭到辛亥革命,振興中華,又何嘗不是中華民族多少志士仁人無悔的追求?為了一個更好的中國,他們前仆后繼地奮斗求索,為之付出鮮血和生命。
1895年乙未廣州起義失敗。陸?zhàn)〇|是這次起義的組織者之一,他此前創(chuàng)建興中會廣州分會,也是青天白日旗幟的擬定者。陸?zhàn)〇|被捕后斬首,成為中國有史以來為共和革命而犧牲之第一人。1903年,鄒容發(fā)表《革命軍》一文,開篇即明確提出革命目的:“掃除數(shù)千年種種之專制政體,脫去數(shù)千年種種之奴隸性質,……使中國大陸成干凈土,黃帝子孫皆華盛頓……”[11]此后,鄒容與章太炎一起因“蘇報案”被捕,被判兩年,鄒容于1905年4月死于獄中。孫中山后來用中華革命軍的名稱,就是為了致敬鄒容。
1905年11月,陳天華在日本投海自盡,冀望以此喚醒國人。他著有《警世鐘》《猛回頭》,其中的名句可謂振聾發(fā)聵:“大地沉淪幾百秋,風煙滾滾血橫流。傷心細數(shù)當時事,同種何人雪恥仇?”[12]1907年7月,鑒湖女俠秋瑾被公開斬首,臨刑前寫下絕筆——“秋風秋雨愁煞人”。1911年3月,黃花崗,林覺民給妻子陳意映的遺書寫在白色手帕上,流傳至今:“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之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來,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然遍地腥云,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夠?”[13]百年之后讀來,依舊讓人拍案心碎。
1916年9月,一代名將蔡鍔病入膏肓。他在護國戰(zhàn)爭期間已經(jīng)患肺結核,病灶浸潤到咽喉,高燒不斷,渾身劇痛,寢食難安,但他依舊佇立在戰(zhàn)場上,在萬分艱難、萬分危險中,令全軍將官兵卒個個都愿意和他同生共死。朱德是講武堂的學生,蔡鍔是他的恩師。朱德回憶他趕回昆明見到蔡鍔時的情形:“我大吃一驚,說不出話來,他瘦得像鬼,兩頰下陷,整個臉上只有兩眼還閃閃發(fā)光,肺結核正威脅著他的生命。那時他的聲音已很微弱,我們必須很留心才能聽得清。當他向我們走來的時候,我低頭流淚,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他雖然命在旦夕,思想?yún)s一如既往,鋒利得像把寶劍”[14]。
梁啟超,中國近代史中影響力最大的學者之一,也是蔡鍔的恩師。他生于1873年,卒于1929年。他的政治理念的演變,幾乎涵蓋了舊中國對于各種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探索。戊戌變法時,他極力主張用改良的方式實行君主立憲制。后來又轉變態(tài)度,認為只有開明專制才是符合中國國情的唯一政體樣式。袁世凱就任大總統(tǒng)后,他又成為共和制的熱誠擁戴者,組織進步黨,希望來主導國會,并寫下政府大政方針宣言書,觸犯了袁世凱的核心政治利益,后辭職宣布脫離政治,寓居天津。1915年籌安會鼓吹恢復帝制后,梁啟超寫下《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嚴詞拒絕袁世凱的威逼利誘。1916年,梁啟超與蔡鍔師徒聯(lián)袂,為反對帝制寫下光輝一頁。蔡鍔去世后,梁啟超極度傷痛。他說:“我這個在歷史里頭湊腳色的人,好比帶著箭傷的一匹小鹿,那支箭不搖他倒還罷了,搖起來便痛徹肝腸。因為這段歷史,是由好幾位國中第一流人物而且是我平生最親愛的朋友把他們的生命換出來,他們并非不愛惜自己的生命,但他們想要換的是一個真的善的美的中華民國。如今生命是送了,中華民國卻怎么樣?”[15]“真不知往后要從哪一條路把我這生命獻給國家,才配做他們的朋友?”[16]
山重水復疑無路,所有的政體都嘗試過了,沒有一個成功的。但冬天來了,春天不也更近了嗎?中華民族在反帝反封建道路上的這些艱苦探索,為今后找到救國真理積累了寶貴的歷史經(jīng)驗。
梁啟超的終極之問很快就有了答案。就在接下來的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把馬克思主義帶到中國。在決定中國命運走向的關鍵時刻,歷史選擇了中國共產(chǎn)黨。從1840到1921,80多年來,無數(shù)仁人志士追求真理的渴望、堅持理想的無悔,甘愿犧牲、不屈不撓、前仆后繼的斗爭精神,不也正是對偉大建黨精神最好的孕育滋養(yǎng)嗎?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偉大的民族,有著5000多年源遠流長的文明歷史,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7]。從文化淵源的角度看,中國共產(chǎn)黨的價值體系厚植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對初心使命的高度認同。“初心”一詞發(fā)源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疤煜屡d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都反映了中國歷代士大夫的家天下情懷、治平的責任與擔當。守初心、擔使命,解決的是個人、組織乃至國家和民族未來走向何方的問題。中國共產(chǎn)黨一經(jīng)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18],并且始終忠于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使命型政黨沒有自己的利益,一代一代的領導集體都是在繼承和發(fā)揚中,朝著同一個目標堅定前行。這些重要的價值觀與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有著高度的內在統(tǒng)一性。
第二,執(zhí)政為民的民本主義思想?!八茌d舟,亦能覆舟”是中國傳統(tǒng)治理思想的核心,為民請命、為民做主,是歷代政治家的政治基點。其中的精華被中國共產(chǎn)黨汲取。1920年南陳北李相約建黨之時,北方大災,餓殍千里??吹胶:哟蟮虨拿癖橐暗膽K狀,陳獨秀發(fā)出了建黨的誓言。李大釗問:你為什么要建黨?陳獨秀哭著說,不為別的,就為眼前的這些難民,為了他們能像人一樣地活著,能夠得到人的快樂、人的尊嚴、人的權利。政黨的核心是信仰。因為中國共產(chǎn)黨信仰人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19]。
信仰人民才能成為人民的主心骨,才能真正構筑起中華民族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共產(chǎn)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倳浽谄咭恢v話中鄭重指出:“中國共產(chǎn)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與人民休戚與共、生死相依,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盵20]
第三,對干部品德、對組織忠誠和對能力要求的極高標準。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修身要求非常嚴格,追求內圣外王,克己忍耐,對組織高度忠誠,對自我嚴格制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五常——仁義禮智信,就是儒家對君子素養(yǎng)的綜合要求。而對照中國共產(chǎn)黨對干部的要求,兩者有許多異曲同工之處,都對個人的自我修煉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每一個干部都必須經(jīng)歷嚴格的自我鍛造,就像武功修煉一樣,不斷更新自我,最后打通任督二脈,同時具備個人的高尚品德、對組織的高度忠誠和優(yōu)秀的治理能力。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滲透在中國共產(chǎn)黨人才培養(yǎng)的理念和實踐之中。
綜上所述,偉大建黨精神催生于五四運動,孕育于中華民族近代史,植根于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偉大建黨精神扎根在中國大地,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迸發(fā)出前所未有的實踐光芒。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我們黨的靈魂和旗幟[21]。作為一個繼續(xù)發(fā)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先進政黨,我們必須堅持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從中國實際出發(fā),洞察時代大勢,指導中國人民不斷推進偉大社會革命。如同習總書記擲地有聲的總結:“中國共產(chǎn)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