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宏
摘要: 德彪西的鋼琴作品中,大部分是對意境進行描繪的,一般都充滿迷惘朦朧的音樂色彩,這就對觸鍵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他的演奏雖稱不上是一種絕技,但他的觸鍵卻及其精妙,音響控制也是恰到好處,音樂是那樣自然、圓滑,似乎沒有用鍵盤和琴褪的參與,而是直接用手指與琴弦的接觸所發(fā)出的音響效果,他還以過去無人嘗試過的踏板,熟練地形成詩一般的效果?!边@是一位意大利音樂家對德彪西的演奏的高度評價。由此看來,他所追求“詩一般的效果”就是要表現(xiàn)他的作品的音色應該是夢幻般的、飄渺的特點。
關鍵詞:德彪西? 鋼琴作品? 觸鍵? 踏板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鋼琴演奏中音色要求就需要極好的控制指尖力度,手指要充分貼著琴鍵橫向走動,彈奏時手指盡量不要離開琴鍵,使之貼著琴鍵。隨著音樂的需要向左或向右的滑行,就仿佛流水一樣。并且當前一個手指還沒完全離開琴鍵,下一個手指就已經(jīng)流動般的彈奏出另一個琴鍵,手指完全避免有敲擊琴鍵的動作。通過這樣的輕撫自然的觸鍵動作所得到連貫、流水般柔美的聲音,在作品里經(jīng)常以長、短琶音的形式出現(xiàn)。
一、德彪西鋼琴作品觸鍵特色
德彪西從不把鋼琴當作打擊樂器,而是看作為弦樂器。著名的鋼琴家莫里斯杜曼斯涅爾對德彪西的演奏非常有研究,他說“指尖的一小塊柔墊必須高度靈敏。也正是由于這塊肉墊的靈敏,通過這幾塊肉墊傳給你的感覺,你應該能夠預知緊隨而來的音的性質,力量應該是均勻的,而運用指尖應產生一種好想像透過一層薄紗去彈奏的感覺。起奏時不應敲擊,更準確的應該說是采用撫奏的方式;在典型的樂曲中,不應出現(xiàn)音的棱角,那是德彪西樂曲中所被避忌的音響。”杜曼斯涅爾非常形象的稱極弱的音樂表情為“間接起奏”,是傾斜的、撫摸般的的起奏,力量非常均勻、輕緩的準備,手指張開以便緩緩觸鍵,盡量的放松手臂力量,用所用的是指尖下富有彈性的肉墊去接觸琴鍵,正是利用這樣的技巧,從而柔化的控制音色和音量。正是由于德彪西對觸鍵有著無與倫比的敏感,對弱音量有著無與倫比的熱愛,以至于他對鍵盤精致地接觸幾乎讓聽眾忘記了琴褪的存在。
例《金魚》這是一段描寫魚兒在水中一閃而過,引起水面小小的漣漪反射出太陽金色的光波,下行的琶音正是對這一畫面的生動描寫,而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則是暗示魚兒的若隱若現(xiàn)的閃動。這在彈奏過程中就要在腦海中形成魚兒戲水的畫面和波光粼粼的意境,就仿佛自己就置身于其中,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最好的演奏效果。琶音就要用上述彈奏方法去演奏,觸鍵不能太深,更不能有顆粒感的效果,而是運用好似流水的彈奏技巧。
《霧》這也是長琶音的一個典型曲例。大量流動中的長琶音來描寫變幻莫測的霧氣,手臂盡量保持放松、輕巧,它讓一個動作能夠貫穿始終,讓自然重量通過手臂傳在指尖上均勻平穩(wěn)地移動,要利用非常連貫的觸鍵技巧,手腕在整個動作中尤為重要,它的運用起到了在力量上和音色調節(jié)的作用。使動作在運動中找到支點,加以手臂重量控制音量的強與弱,使琶音彈奏連綿不斷、起伏婉轉有著渾然天成的音響效果。要診釋出曲目要求表現(xiàn)的神秘莫測、迷離恍惚的意境就要運用指尖、手腕、手臂的協(xié)調運動,達到真正的觸鍵來滿足樂曲的音色要求。
由此可見,在演奏德彪西鋼琴作品中,不同的觸鍵方法能營造出不同的音樂色彩和藝術意境,或淡或濃、或急或緩、亦遠亦近,這正是德彪西音色的精髓之處。
二、德彪西鋼琴作品的踏板運用
德彪西利用不斷探索的全新的和聲音響效果,加入大量的泛音,運用和聲技術把每個不斷變化的和弦連續(xù)的排列起來,在和聲中加入多樣的持續(xù)音,這正是為了追求朦朧感而產生的泛音的使用也是泛音使用的一種變化。而這種泛音就好似一顆石子用力投入水中,不僅僅會產生一個渦旋,還會引起無數(shù)漣漪。德彪西的音樂總是表現(xiàn)一些弦外之音、意外之意的音樂感覺,要體現(xiàn)其深遠的音樂意境,踏板的運用就非常重要了。而踏板的使用又分為半踏板、弱音踏板和淺踏板三種演奏方式。
“踏板不僅僅是延長聲音的工具,而且更是改變音色的工具”這是偉大的鋼琴家約.霍夫曼這樣評價踏板作用。在演奏德彪西鋼琴作品時,選擇踏板有著不同的音色要求,不僅要使用延長踏板營造出具有朦朧感的音樂效果,而對于“半踏板”的使用更能渲染出渾然天成、連綿不斷的音樂色彩這是德彪西利用最多的演奏方式。“半踏板”使用是在彈下一個和弦時立即踩下延音踏板,隨即把踏板有分寸的抬起1/4、1/3,? 1/2,然后再踩下踏板,這種踏板演奏方式極為特殊,通過這種方法避免了音響效果過分強烈,而達不到音樂色彩的要求,從而獲得細致入微的色彩變化,使和聲與旋律渾然一體。
《被淹沒的寺院》這首樂曲是根據(jù)一個古老的傳說而被德彪西所創(chuàng)造,古代被淹沒的寺院常在清晨太陽升起時升出海面,而且還隱約能聽見僧侶們吟誦經(jīng)文,但之后不久寺院又會自然地沉入深海。德彪西借用這一故事題材,以獨特的鋼琴音響描寫了該傳說的神秘氛圍和奇特景象。當寺廟逐步浮出水面時,鋼琴的音量一點一點的增強,讓后出現(xiàn)用泛音所比擬的僧侶的鐘聲,寺院里傳出誦經(jīng)的聲音是在平行三和弦的襯托下,斷斷續(xù)續(xù)的,顯得悠遠而清晰。寺廟的鐘聲消失時,在運用此“半踏板”的奏法的襯托下,持續(xù)的彈奏出重復的低音,樂曲消失前,寺廟的僧侶誦經(jīng)聲音再次響起,就可以使用半踏板來做以音色處理,這樣避免了不同和弦之間所產生的過多的混雜共鳴,又能使這些和弦相連接,而持續(xù)音則是表現(xiàn)寺廟里傳來的古老的鐘聲,而平行的和弦則是表現(xiàn)水面的起伏。
綜上所述,在德彪西的鋼琴作品中持續(xù)低音是創(chuàng)作中經(jīng)常使用的手段,它使音樂聲部感和空間感增強。一個持續(xù)的低音可以延續(xù)多個小節(jié),而其他和弦不斷變化、連接,但持續(xù)的低音和其它聲部的音響距離很遠,僅靠手指去完成是非常困難的,這就需要半踏板的支持,來達到作曲家所想診釋的音色特點。
參考文獻
[1]張代呂. 德彪西鋼琴音樂的音色、觸鍵與踏板的教學[J]. 曲靖師范學院學報, 2002, 021(04):124-125.
[2]劉莉. 德彪西鋼琴作品教學初探[J].? 2021(2013-10):12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