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古鎮(zhèn)縣底

      2022-01-10 10:36:26衛(wèi)漢青
      海燕 2021年12期
      關(guān)鍵詞:高梁臨汾

      衛(wèi)漢青

      臨汾市堯都區(qū)正東十幾華里,有一村名縣底。村有三四千口人,系堯都區(qū)汾河?xùn)|古鎮(zhèn),逢二五八集會,與堯都區(qū)大陽鎮(zhèn)和襄汾縣鄧莊鎮(zhèn)形成臨汾河?xùn)|鼎市。

      此村何謂之古?說來話長。

      古名

      村名縣底,有點古怪。為什么叫此名?源于何時?無從稽考。

      在中國,“縣”作為行政區(qū)劃名稱,始于春秋時期。最早有文字記載的“縣”名,產(chǎn)生于古代晉國。公元前544年,晉平公14年,平公母親悼夫人放食,遇到一位來自絳的老者求于食。問貴庚,老者答曰:“不知紀年,只知經(jīng)歷445個甲子矣!”晉平公認為“絳”這個地方出長壽老人,太可貴了,就將“絳”取名“絳縣”。這也是天下第一縣。

      縣底鎮(zhèn)現(xiàn)屬于臨汾市堯都區(qū),查堯都區(qū)、臨汾市志,此村并無作過縣府所在地的記載。但臨汾市曾是晉國首都和趙韓魏早期首都所在地,此后兩千多年更是兵家爭戰(zhàn)之地,縣既然源于晉,近水樓臺先得月,縣底村是否古代曾短時為某個縣府所在地或備選呢?真難說。

      古堡

      這個古堡很古,同縣底的村名一樣,沒有人說得清建于何時。我們家族算個書香門第大家族,老輩兒也都說古堡很古,鬧不清來歷。

      整個古堡大約百畝來地,周圍一圈兩三丈高、八九尺厚的土墻,東倚臥虎山,南傍黃鹿泉河,北臨10余米深的東河里溝谷,只有西面靠著縣底村,儼然一個古城堡。

      1974年,我離開縣底村到了北京,后來一直在北京工作。大約是上世紀90年代末,我回鄉(xiāng)探親,見到時任村支部書記吉三記。他說:“漢青,你在北京工作這么多年,見識多,幫著想想咱村有什么發(fā)展經(jīng)濟的好路子呢?”

      我因為在北京多年做宣傳文化工作,了解不少旅游經(jīng)濟發(fā)展致富的典型,又出于對家鄉(xiāng)的關(guān)注,翻閱了不少有關(guān)文獻書籍,了解到春秋戰(zhàn)國和此后兩千多年,晉國、韓國、西魏王豹、漢晉平陽侯國、漢趙劉淵等曾設(shè)都于臨汾,更發(fā)生過許多戰(zhàn)亂,那時如果建筑一個土城堡,御敵保民,應(yīng)該是很正常的事情。古堡的規(guī)模很大且滄桑,與古代的哪個縣府產(chǎn)生聯(lián)系,也是大概率的事情。臨汾就先后有平陽故城、乾城、白馬城、臥牛城的筑城歷史。明洪武二年(公元前1369年)平陽衛(wèi)指揮使胡淵主持擴修的平陽主城,外墻包磚,城垣周長達到6797米,高15米,頂寬20米,城角各建角樓一座,護城河寬8米。明正德年間,又增建了周長4000多米的東關(guān)土城,規(guī)模遠超過現(xiàn)在的平遙古城。解放戰(zhàn)爭時打臨汾,徐向前指揮部隊采用挖坑道爆破的辦法,好不容易才突破城墻,還出了個“臨汾旅”,非常有名。在文革期間和后來的城市化運動中,臨汾城墻也基本消失了。90年代以后重視文物古跡,臨汾城西一段殘存的城墻,逐步修建為一個挺有特色的古城公園。

      現(xiàn)在,吉三記書記提到此事,我不假思索地說:“我早想過,咱村的古堡就可大做文章。我查閱了一些資料,這個古堡可能有點來歷,完全可以成為一個古跡旅游景點?!?/p>

      三記書記看著我愣了片刻,然后說出一句讓我至今仍然心悸的話:“沒了,古堡平了!”

      原來,1975年農(nóng)業(yè)學大寨掀高潮,縣底村是當時臨汾地區(qū)農(nóng)業(yè)學大寨的先進典型,戰(zhàn)天斗地建設(shè)大寨田自然走在前面。地區(qū)、縣、公社領(lǐng)導(dǎo)和機關(guān)干部一起上陣,協(xié)助縣底全村人民發(fā)起了拆掉古堡、填平東河里溝谷的大戰(zhàn)役。上千人揮鍬掄镢,肩扛車推帶爆破,整整奮戰(zhàn)了一年半多,終于把古堡消滅,填平了東河里溝谷,增加了一二百畝大寨田。因為這項工程浩大,冬天和節(jié)假日也不休息,有幾對青年男女還在工地上舉辦了集體婚禮。

      我聽完這些,趕緊跑到村東,果然看不見古堡了,過去溝深坡陡長滿山花野草、底部有條小溪的東河里溝谷,也變成了平地,一片青青的麥苗隨風翻卷著綠浪。

      我挺奇怪的一個現(xiàn)象,過去在家鄉(xiāng)時,經(jīng)常挑燈夜戰(zhàn)學大寨,或者春節(jié)不休息積糞整農(nóng)田,但莊稼還是長得不好。離鄉(xiāng)前的十幾個年頭,我最大的記憶就是饑餓。改革開放后的這些年,家鄉(xiāng)的人民不那么忙了,也不折騰什么畝產(chǎn)“跨黃河”和“過長江”的農(nóng)業(yè)學大寨運動了,莊稼倒長好了,徹底告別了饑餓。

      我挺喜歡眼前這片平展展長勢良好的麥田,只是那些爬古堡看遠山、攀河谷摘酸棗的美好記憶,甚至與上千年古跡景點有可能發(fā)生關(guān)系的神奇希望,只能留在記憶和遺憾中了。

      那天,我沿著田埂,邁著沉重的步子,尋找著古堡大約曾經(jīng)坐落過的位置,轉(zhuǎn)悠了好長好長時間。

      古城

      縣底與“古城”產(chǎn)生聯(lián)系,則是近日的事情。

      我寫下這篇《古鎮(zhèn)縣底》的初稿,因是村志邀寫的紀實文章,曾在小范圍里征詢意見,以期核正。有朋友轉(zhuǎn)發(fā)給相關(guān)專家,引起了臨汾市三晉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市政協(xié)文史研究員藺長旺先生的關(guān)注。

      2021年4月3日晚,藺先生加我微信后,告說:“衛(wèi)先生,你的文章寫得很好!實際上縣底還曾是高梁城,明洪武十五年平陽府志有載,該志是1980年國家圖書館清理書庫時發(fā)現(xiàn)的?!?/p>

      我吃了一驚,回道:“藺先生好!平陽府志的詳細記載能找到嗎?請方便發(fā)我?!?/p>

      第二天,藺先生發(fā)來一張明洪武十五年刊印的地圖,圖中明確標注高梁城在臥虎山西麓,旁邊靠近黃鹿泉,大致在縣底村附近。藺先生還特別指出,過去有些說法,認為古高梁城在臨汾城西北汾河邊的高河橋和高河店村一帶,是值得商榷的,明顯與這幅600多年前的平陽府志和地圖不符。

      查考史料,高梁城的歷史很遙遠,至少遠到了春秋時期。那時候,還沒有現(xiàn)今這臨汾城,即使叫做平陽的古城也還在汾河的西邊,平陽城建在現(xiàn)址是北魏時期的事。而在此之前,高梁城就活躍在史書中了。

      《左傳·僖公九年》記載:“齊侯以諸侯之師伐晉,及高梁而還?!惫?51年,晉獻公死去,因為立君之事互相殘殺,發(fā)生了嚴重的內(nèi)亂。齊桓公為穩(wěn)定大局,興師伐晉。不過,大軍到達高梁城時,秦穆公已經(jīng)護送夷吾回國繼位,只好罷兵還齊。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又載:“晉公子重耳殺懷公于高梁?!惫?36年,晉惠公病死,在秦國作抵押的公子圉偷偷跑回去了做了國君,這就是晉懷公。晉懷公一上臺,就和秦國反目,惹惱了秦穆公,派人找到了重耳,愿意護送他回國做晉君,并將女兒嫁給了他。秦穆公率領(lǐng)大軍護送重耳回國,一路攻城奪隘。晉懷公見大勢已去,連忙逃到高梁城避難。重耳回到絳城(今翼城)做了國君,這就是后來稱雄天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晉文公一是不放心臥榻之側(cè)的前君,二來為報答秦晉之好,派人到高梁城殺了那個忘恩負義的晉懷公。

      藺先生說:“好像還有記載,楚懷王逃亡也是在高梁城被捉的。公元前297年,楚懷王逃走。秦伏兵斷絕了其通往楚地的道路,欲留住逼使割地。楚懷王非常憤怒,于是逃到趙國。趙國怕牽連事端,不讓楚懷王入境。楚懷王又企圖逃往魏國,在高梁城被秦國追兵捉住,只好再次進入了秦國,不久郁悶而死?!边@一歷史記載還有待查考。

      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中也有記載:“潏水(今洰河)即巢山(今臥虎山)之水也。水源東南出巢山東谷,北逕浮山東,又西北流與勞水合,亂流西北,逕高梁城北,西流入于汾水。又南,逕高梁故城西,故高梁之墟也。”

      從這些歷史記載中可以看到,高梁城系春秋戰(zhàn)國時期晉國的一個城邑,到北魏時期已成故墟了。

      但高梁城到底在臨汾的什么位置呢?是否如藺先生確定在縣底呢?通過相關(guān)資料來看,藺先生的觀點不無道理。

      高梁城歷史上的記載,基本上是春秋戰(zhàn)國至漢初。到北魏時期酈道元寫《水經(jīng)注》時,高梁城已成故墟。而最具方位依據(jù)的,除了明洪武年的平陽府志和地圖,只有《水經(jīng)注》。

      且看,酈道元寫潏水(今洰河)而不是源于黑山的勞水(今澇河)時,才提到“逕高梁城北,西流入于汾水?!闭f明古高梁城靠近巢山(今臥虎山)和潏水?!坝帜?,逕高梁故城西,故高梁之墟也”一句,也是說源于“巢山之水”的潏水,這是否指的是直到上世紀60年代還成河流,途經(jīng)縣底村南側(cè)流向西面杜村一帶的黃鹿泉河呢?

      藺先生說,完全有這種可能,古代水流量遠比現(xiàn)在大,可看作“潏水”的支流。明洪武年地圖特意標示出黃鹿泉河流,且看上去比較寬闊,何況距今1500年前的北魏呢!縣底和翟村一直有傳說,很早以前的黃鹿泉,曾按照古俗,油鍋里撈錢“七三”分水,縣底七,翟村三,直到1970年。如果黃鹿泉水量太小,何至于如此大動干戈。

      再者,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中還寫道:“汾水又南,逕白馬城西,魏刑白馬而筑之,故世謂之白馬城。今平陽郡治?!爆F(xiàn)在的高河店村和高河橋,距離當時的平陽郡治白馬城(即今臨汾城)只有兩公里左右,且水從東南巢山往西北而來,先傍經(jīng)白馬城東北側(cè)后再到高河店村和高河橋,為什么酈道元說“潏水”時提到了已為故墟的“高梁城”,而不說途徑當時修筑不久且頗具規(guī)模的平陽郡治白馬城呢?從地理和情理上看,似乎難圓其說。只有一種情況:酈道元說到源于巢山的潏水時,順便提到巢山附近歷史上曾存在但現(xiàn)已成故墟的高梁城。至于白馬城,下面記述汾水時再說吧。

      此外,高梁城何以名高梁城呢?“梁”系山梁之“梁”,而非米粱之“粱”。顧名思義,應(yīng)該是建在高梁上。縣底地處臥虎山西麓,可謂高梁上。村東建于高梁上的古堡,前面“古堡”一章中已有記述,挺大規(guī)模、說不清來歷的古堡子,是否就是“高梁城”的整體或部分遺址呢?僅從名字上看,似乎比地處汾河邊平川上的高河店村和高河橋更恰當些。

      還有,明洪武年《平陽志卷第五》臨汾縣的“古跡”一章中,明確記載:“劉元海故城在今治城西南二十里,遺址尚存,今名金店村?!薄案吡撼窃诠食菛|三十七里。平陽志云,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殺懷公于梁郡國,志云即梁之墟。”

      從百度地圖上導(dǎo)航,縣底村步行到十六國時期漢趙開國皇帝劉淵(字元海)金殿故城(舊名金店村,今名金殿村),有18.3公里,約37華里。縣底村也在金殿村正東。

      以上種種,都可佐證藺先生高梁城位于縣底的觀點。

      藺先生還說:“據(jù)相關(guān)資料,高梁臨近武遂,而武遂恰位于縣底東北不遠處,可資佐證。”據(jù)《山西通志》“府州縣志四”中說:高梁,“戰(zhàn)國為韓武遂地”。武遂遺址今名辛城,西距臨汾市25公里,東離浮山城8公里,位于臨浮公路北側(cè)。武遂城以青龍堡為中心,八方城堡環(huán)拱,形成一個城堡連環(huán)的防衛(wèi)群體,民間有八卦城之說。

      就藺先生的觀點,我問詢了臨汾市著名作家、學者、山西文史館員喬忠延。他說:“有此一說。印象中還有一說,縣底是原襄陵城舊址?!?/p>

      我又吃一驚。久居京城,對自己村鎮(zhèn)的歷史真了解不夠。百度“襄陵縣”,在“歷史地名詞典網(wǎng)”中有這樣一段記載:“西漢置,屬河?xùn)|郡。治所在今山西省襄汾縣北十五里古城莊。三國魏屬平陽郡。北齊廢。隋大業(yè)二年(606年)改禽昌縣治,屬臨汾郡。治所在今山西臨汾市東南十八里縣底鎮(zhèn)。唐屬晉州。北宋天圣初移治今襄汾縣西北三十三里襄陵鎮(zhèn)。1954年與汾城縣合并為襄汾縣?!?/p>

      上邊提到了禽昌縣,我再搜索“禽昌縣”的百度百科:公元428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擒獲了西夏國主赫連昌,為炫耀武功,廣筑禽昌城,分開平陽郡置禽昌郡于吉縣。北齊改郡為縣,徙治于曲亭。80年后,徙治于喬李?!暗奖饼R天保七年(556年)又廢襄陵入禽昌。周平齊(577年)因縣治偏北,從禽昌城徙治于廢襄陵故城(今臨汾城東南的縣底)。隋大業(yè)二年(606年)廢禽昌恢復(fù)襄陵縣舊名,將縣治南徙于古城莊。此城歸禽昌約百余年,禽昌縣治此城約30年。臥虎山下一帶地方直至金朝時仍屬襄陵縣。”

      從春秋戰(zhàn)國一直到建國前,臨汾一直是兵家爭戰(zhàn)之地,城頭變換大王旗。許多史料檔案很難完整保存,學術(shù)觀點產(chǎn)生分岐和爭論是很正常的。

      縣底與古代的高梁城、襄陵城和禽昌城到底是什么關(guān)系呢?還需要進一步探討論證。

      古都

      過去我曾想,把自己的家鄉(xiāng)縣底村與縣府沾邊,與春秋戰(zhàn)國時期相聯(lián),也許有點高攀,或者有點牽強,但怎么也沒想到居然還能與堯時期的古都有關(guān)。

      那是2017年底的一天,我在北京民族飯店參加一個堯文化的學術(shù)活動,遇見何弩(本名何努)先生。

      何弩先生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山西工作隊隊長,近20多年主持“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陶寺專項”,成就卓著。2015年6月2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山西省委省政府在北京國務(wù)院新聞辦公室舉辦山西陶寺遺址考古發(fā)布會。中國考古研究所所長、“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王巍宣布,“堯都平陽”正在走出傳說時代成為信史,多年考古形成的一系列證據(jù)指向陶寺很可能就是堯的都城。2017年12月8日,在第三屆世界考古論壇上,陶寺遺址作為唯一一個中國考古項目,獲“重大考古研究成果獎”。

      我特意走向何弩先生,感謝他為老家臨汾堯都做出的卓越貢獻。

      何弩先生問:“你是堯都區(qū)哪個村?”

      我說:“縣底村。”

      何弩先生眉毛一揚:“哦,縣底村呀!根據(jù)我們的考證,縣底村是堯都陶寺的副都,還有一個在曲沃。”

      我有點不大相信地問:“縣底能是堯都的副都?不可能吧?”

      何弩先生說:“我們有考古依據(jù)的。”

      那天活動的組織者,是學者型的臨汾市原人大主任、三晉文化研究會會長劉合心先生。近20年來,劉合心先生堅持推動堯文化和晉南地區(qū)的中華文明根祖文化研究,撰寫出版了《源頭集》《歷史的星空》等10多部很有文化價值和審美情趣的著作,也是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我同他提到此事,劉主任說:“何弩可不簡單,20多年挖掘考證堯都,不會隨便說的?!?/p>

      后來與一些相關(guān)人士聊起這個話題,覺得還是有點道理的??h底村地處堯都區(qū)的臥虎山西麓,南面20公里左右鄰近襄汾的陶寺,北面10多公里大陽鎮(zhèn)北郊村的澇河岸邊,建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堯陵。1984年中國考古研究所專家考證,陵丘屬人為形成,再根據(jù)堯陵附近發(fā)現(xiàn)陶片推測,4000余年前人類曾在此活動居住,這與當?shù)貍髡f葬堯時人們掬土成山成陵相吻合。

      從地圖上就會看到,縣底處于陶寺堯都和北郊村堯陵之間。

      太史公曰:“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碧饭磳憽妒酚洝返乃抉R遷,翻成現(xiàn)在通俗的話:學者多稱贊五帝,上古久遠的事了。然而最可征而信的《尚書》,記載的只有堯以來,而不記載黃帝、顓頊、帝嚳等。諸子百家雖提到黃帝,涉于神怪,不是典雅之訓(xùn),所以當世縉紳們都不愿多說,不可以取以為證啊。

      那天從民族飯店回到家后,我曾特意向縣底村書記劉紅生和村長畢寶玲通報此事,記得還挺認真地說:“以后再有大的挖掘工程,注意看有沒有古陶片之類的東西,好好保護??!”

      古音

      縣底古鎮(zhèn)之古,還表現(xiàn)在一些古字古音的使用。

      許多愛好古典詩詞的人會發(fā)現(xiàn),一些著名詩人的詩句怎么會不押韻呢?

      比如唐朝詩人杜牧那首膾灸人口的《山徑》:“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車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同朝代的韓翃也有一首著名的《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p>

      兩首詩中的“斜”,按現(xiàn)在讀音讀“xié”,明顯與其他的韻腳押不上。其實,在古代人的讀音中,這個“斜”讀“xiá”,完全押韻的。而在縣底鎮(zhèn)的方言中,就保持著這個“斜”字的古音讀法。如說“日頭斜了”“這條胡同有點斜”,都讀“xiá”。

      縣底一帶的方言中,還保留了許多古音古字。如“予”字的使用,這里人們?nèi)粘I钪械摹敖o”不用“給”而用“予”。如“你把碗予我?!惫糯挠?xùn)詁書《廣雅》中:“予,與也?!比纭对姟ば⊙拧罚骸熬觼沓五a予之?”《荀子·大略》:“天下之人,唯各特意哉,然而有所共予也。言味者予易牙,言音者予師曠?!?/p>

      “孰”用的也很普遍。縣底一帶的方言里,“孰”就是“誰”的意思,用“孰”不用“誰”?!笆肽亍本褪恰罢l呢”的意思??纯础稇?zhàn)國策》:“吾與徐公孰美?”韓愈《師說》:“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也是“誰”的意思。

      “荷”似乎是很古典、文雅的用字。如陶淵明《歸園田居》:“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詩中的“荷”就是攜帶的意思,現(xiàn)代人已經(jīng)很少這樣說了,通常說“帶”或“拿”。但是縣底鎮(zhèn)的方言中仍一如既往:“你把鋤荷上?!薄俺鲩T多荷點錢?!倍际菙y帶的意思。

      ?,讀“gu”。《說文解字》:“器也,從皿從缶。古聲。”很古老的字,現(xiàn)代人更少使用。這種形狀類似火鍋、燒木炭的銅、鐵“火?子”器皿,可以在餐桌上蒸煮菜蔬??h底鎮(zhèn)所在的臨汾一帶,這種器皿、這種讀音、這種吃法,自古至今,一如既往。

      這里的人們還有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就是把母親稱呼為“奶奶”或“奶”,而把奶奶(祖母)稱呼為“nüe”,即“娘”的變音。這么基本的稱呼,竟然正好與其他地方相反。

      我在上世紀90年代,曾就這個話題與臨汾的著名作家、學者喬忠延先生探討過。我們的觀點是,似乎臨汾這里的稱呼更接近于古時的本義和源頭。臨汾是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其使用語言是很古老的。一個幼兒呱呱落地,首先要尋找“奶”(乳房),哪個兒女不是叼著母親的兩個奶頭、吃著母親的奶汁長大成人的呢?而吃祖母的奶幾乎是不可能的。在每一個兒童的眼里和心目中,慈祥可親的祖母無疑是最美好的女人,那不就是“良”“女”嘛?

      此外,縣底一帶人稱呼爺爺,讀音為“yaya”(呀呀)。稱呼太陽,也是爺爺和“yaya”讀音,如太陽出來了,說成“爺爺(yaya)出來了”;太陽充沛的地方,發(fā)音為“爺爺(yaya)窩”。而稱呼堯,一直以來是堯王爺,讀音和太陽差不多,或有時混同。萬物生長靠太陽,堯天舜日源頭長,爺爺?shù)姆Q呼竟與這些相同或相近,這似乎是更古老的讀音了。

      縣底鎮(zhèn)翟村人楊春泰先生撰寫了《臥虎山麓方言》一書,對縣底一帶的方言有系統(tǒng)研究,其中也談到這里的古音現(xiàn)象。

      中國的漢字和讀音,是由象形、形聲、表意逐步演變形成的??h底鎮(zhèn)距離陶寺堯都遺址只有20公里,臨汾又是中國古典詩詞著名的“平水韻”的發(fā)源地,這里的古字、古音是否有助于中華文化的溯源呢?值得探討。

      古建

      山西號稱“中國歷史文化博物館”,保留了許多華夏文明的人文遺跡。據(jù)權(quán)威資料統(tǒng)計,山西明以前地上的古建筑,竟占了全國82%,其中包括全國僅存的4座唐代建筑。堯都區(qū)更是華夏文明的發(fā)祥地,古跡、古建、古宅留存不少。如全國僅存的8座元代戲臺,堯都區(qū)就獨占了3座。

      縣底這個古鎮(zhèn),也曾經(jīng)擁有不少古跡、古建、古宅。明清以來晉商興盛,村里有不少人在北京、太原、西安和臨汾城做生意,村里的建筑、民宅都比較講究。臨汾河?xùn)|舊有歌謠:“金城隍,銀北席,另有翟村和縣底?!闭f的就是這幾個村古建很多,規(guī)模宏偉。

      上世紀30年代,縣底村還有長長的村墻和東西南北四個大門樓。尤其北門樓,寬大恢宏,有兩層樓閣,供奉著神像。村西有娘娘廟、火神廟、三義廟和三座磚塔,村北有財神廟和戲臺,村東有城隍廟、祖師廟和戲臺,村南有三級神殿院和戲臺的寺廟,另有土地廟四座。村里有范家胡同、趙家胡同、衛(wèi)家胡同、任家胡同和固本堂等有名的家族院落群,并不遜于今天許多地方的古建民宅。如衛(wèi)家胡同口有精致氣派的牌樓,匾額上書“爰得我所”,兩邊楹聯(lián)是“門外桑麻春百畝,室中弦誦月三更”。胡同往里100多米丁字口,還有一座高大寬敞的門樓。這些砌筑著黃河流域華夏文明的古建,這些經(jīng)歷了千百年風雨洗禮的古宅,可惜都在遠烈于古時的近代戰(zhàn)火和動亂中損毀殆盡。

      村東緊依著臥虎山,此山形似臥虎,神話傳話眾多,自古有“八寶”名勝:黃鹿泉、馬刨泉、珠砂洞、滿水井、酸棗木角柱、羊豆芽檁子、聚寶盆、鋸解石。這“八寶”名勝的傳說,多與李世民等古代人物有關(guān)。如黃鹿泉,相傳是隋末的浮山縣令曹晉原,為解決家鄉(xiāng)縣底鎮(zhèn)的旱情,在臥虎山上尋找水源,忽然一只黃鹿蹦跳而出。曹晉原一箭射去,黃鹿卻沒了蹤影。曹晉原循蹤拔出箭來,一股清泉噴涌而出,是為黃鹿泉。唐武德年間,李世民和劉武周在縣底鎮(zhèn)一帶發(fā)生大戰(zhàn),李世民遭遇埋伏,幸遇曹晉原救駕。戰(zhàn)后,李世民封曹晉原為無佞侯,在臥虎山頂修建了無佞廟(后來老百姓叫浮山爺廟或浮山廟),山下賜名封侯村。封侯村鄰近還有侯村和西侯村,大概都與此有關(guān)。

      2002年,著名電影演員斯琴高娃參加海淀區(qū)文聯(lián)的活動,聽我講話,問道:“衛(wèi)主席是臨汾人吧?”我說:“是,堯都區(qū)縣底鎮(zhèn)的?!彼骨俑咄薇牬笱劬Γ骸拔揖褪强h底鎮(zhèn)侯村人!”我樂了,細一問,原來她父親段青山是抗戰(zhàn)初期從縣底鎮(zhèn)侯村出來參加八路軍的,許多親戚現(xiàn)在還在老家。

      上世紀60年代,黃鹿泉水仍然自上而下灌溉著翟村、縣底村的田地。不知哪一年,兩村人按照古俗熱油鍋里撈錢分水,縣底分得七成。1970年,黃鹿泉水近于枯竭,翟村和縣底村爭水,上千人拿著鐵锨、鎬頭和槍支,氣氛非常緊張,血案一觸即發(fā)。在這關(guān)頭,縣底大隊的黨支部書記趙希胤站了出來。趙希胤是當時臨汾地區(qū)農(nóng)業(yè)學大寨的先進典型,多年來在縣底村民中的威信一直很高。他極力阻止了即將發(fā)生的戰(zhàn)斗,并動員縣底村做出了讓步,黃鹿泉從此不再下流縣底村。

      上世紀30年代,臥虎山上還古樹參天,廟宇巍峨。每逢正月十五,周圍四面八方村民打著“威風”(威風鑼鼓)來此“朝山”,終點就是規(guī)模宏偉的古剎浮山廟??谷諔?zhàn)爭期間,日本鬼子為修碉堡塹壕和消滅抗日武裝,將山上的古樹砍伐殆盡,千年古剎也遭炸壞。

      近幾十年,縣底鎮(zhèn)十分重視環(huán)境綠化和古建的保護。我高中同學郭延山,多年擔任臥虎山麓翟村的支部書記,他們支持和組織村民綠化臥虎山,已見成效。該村村民陳志強1960年出生,高中畢業(yè)后即從事義務(wù)植樹,常年一家獨居臥虎山上,挖深井引水噴灌,為綠化荒山、改善水土做出了卓越貢獻。并走縣串鄉(xiāng),為綠化事業(yè)出力獻策。曾被評為“臨汾市十杰青年”“山西省鄉(xiāng)土人才”“山西省林業(yè)模范”。現(xiàn)在的臥虎山,已是松柏成林,一片郁郁蔥蔥。山頂還新修了廟宇,當然已不復(fù)當年浮山廟古剎規(guī)模。

      村里的古建、古宅自然也難幸免。解放戰(zhàn)爭打臨汾時,我四爸衛(wèi)登嵩家的高宅大院被征用來存放爆破臨汾城墻的巨量炸藥。看守炸藥庫的戰(zhàn)士抽煙不小心,火星濺到炸藥上,當場炸死6個人。四爸家院子全部化為烏有,在外經(jīng)商的七爺衛(wèi)子珍和本家衛(wèi)自強家等幾個院子也被炸塌。我們家隔了幾個院落還遭殃及,屋脊和屋檐震落摔碎。四爸心里太苦,不久去世。四媽著急上火,眼睛也瞎了。上世紀60年代,村里的小學占用的還是娘娘廟和火神廟,后來隨著學校的就地升級改造,古廟拆除后建成幾排教室,“娘娘”和“火神”也上西天了。

      我們家的房子,就建于清康熙年間。西北角有一座十幾米高的碉樓,也是全村的制高點之一。日本鬼子曾占據(jù)了我家碉樓七八年,抗日戰(zhàn)爭結(jié)束時慘遭摧毀。院門樓相當壯觀,磚雕、石雕、木雕精湛。高高的門楣上懸一幀“耕讀傳家”磚雕。兩側(cè)高大的反八字影壁,分別是左圖右史,雕繪著栩栩如生的圖像,下有兩尊石獅和雕花石門墩。1958年,公社機關(guān)占用我家房屋,將石獅子拉走埋到了村外,至今不知所蹤。文革期間,院門樓被縣底中學的紅衛(wèi)兵盯上,義正辭嚴地說:“你們門樓上的這些東西都是四舊,還不砸掉!“家人趕緊用泥糊上。到了80年代初,院門樓在新農(nóng)村運動中遭拆除。

      記得90年代,我曾隨團參觀了門頭溝爨底下村,此村在北京以古建民宅著稱。轉(zhuǎn)完后,我說:“這比我家的門樓差多了?!?/p>

      古俗

      4000多年前,堯定都平陽,劃定九州,協(xié)和萬邦,平章百姓,成為華夏文明最早的發(fā)祥地,素有華夏第一都之稱??h底作為堯都古鎮(zhèn),祭拜祖先、婚喪嫁娶、紅白喜事等,保留了許多古俗。

      我愛人和女兒第一次回家鄉(xiāng),適逢春節(jié),看到家里老人和親戚,吃飯前端著盤子畢恭畢敬地祭拜祖先,挺驚奇。我說:“我從小就是在這種習俗中長大的。”

      山西廟宇道教、儒教等中國傳統(tǒng)歷史文化背景的神仙居多,臨汾尤盛。逢年過節(jié),紅白喜事,動土奠基,立木上梁,祭拜祖宗、財神、灶神、土地神、娘娘、龍王爺、堯王爺、伏羲、女媧、黃飛虎、魯班等各路神仙,五花八門,虔誠莊重。小時候淘氣,春節(jié)到鄰院玩耍,看到院里桌上插著柏樹枝的供神牌位,拿起柏枝就跑。本家奶奶邁著小腳,邊追邊喊:“這色子娃,快放下!”現(xiàn)在想來還后悔。

      說起紅白喜事,縣底一帶更加講究。相傳洞房紅燭的來歷與堯有關(guān),堯都區(qū)姑射山的仙洞溝就有許多傳說。結(jié)婚披紅掛彩吹吹打打坐花橋,老少不論鬧洞房,更比別的地方紅火熱鬧。我席村姥爺家有一抬大花轎,誰家要娶媳婦,就來租賃。后來坐花轎逐步改成騎馬、騎自行車、坐轎車了。

      辦喪更是人生中蓋棺定論劃句號的一件大事??h底鎮(zhèn)自古至今尤重此俗。民國初年,縣底村曾經(jīng)發(fā)生過一樁“劉德成活鬧七”的千古奇事。

      住在縣底村東南頭的鼓樂班藝人劉德成,家境殷實,有女無兒。有一天,他尋思自己死后無人給他摔瓦罐,更怕沒人給他風風光光地辦白事,便起了活著看別人給他做七的念頭。經(jīng)過一番籌劃準備,鬧劇就此上演。一傳十,十傳百,這事傳到了臨汾縣政府??h知事劉玉璣將劉德成抓捕到縣衙,打罰其捐公益款500大洋。賣房賣地湊齊公益捐后,家里陡然間一貧如洗,劉德成連心疼帶悔恨一命嗚呼。妻女四處跪求鄰友施舍,才買了口薄皮棺材草草下葬,荒唐鬧劇演成了凄慘悲劇。

      劉德成籌劃活鬧七之事,傳到了我的老舅爺、時任縣底高等小學的校長楊昌鑫先生耳中。楊昌鑫(1869—1938)字秋蓀,號笨伯氏,又號臥虎山人,縣底鎮(zhèn)翟村人,是一位集詩書琴醫(yī)于一身的多才人杰,一生從事教書育人和治病救人,有大量詩作、書畫和軼事流傳海內(nèi),被后人尊奉為清末民初臨汾學界泰斗。有一年,山西督軍閻錫山前來臨汾督察軍務(wù)民生,看到臨汾第六師范學堂的學生演出的古裝蒲劇,興之所至,出一上聯(lián)“學生學生又學旦”,求對下聯(lián)。此聯(lián)巧用諧音字,出得非常精妙,滿場文武官員和各界名流竟無人對出。適逢楊昌鑫先生為該學堂一老師診完病,在后面觀看演出,稍加沉吟,對一下聯(lián)“督軍督軍且督民”,交一時任永和縣官員的河西蘭村人蘇兆瑞呈上。閻錫山和眾官紳名流一看,拍案叫絕。閻錫山感嘆道:“陶唐故里,端的是一方藏龍臥虎之地,瀟灑士林,不乏高手!”蘇兆瑞告之:“此乃楊昌鑫先生所對?!遍愬a山聞之,立馬起身,因為他早聞其大名。隨后追尋已離場的楊昌鑫先生,請其前排就坐。早些年,桑道之和縣底鎮(zhèn)杜村人、原臨汾市群藝館館長趙成林都曾撰文,對“一代人杰”楊昌鑫先生的事跡有詳細記述。楊昌鑫先生還創(chuàng)作了《山西米糧歌》和《堯廟會大風歌》,分別生動記述了光緒三年山西大饑荒和民國十九年堯廟刮黑風的情景,影響廣泛。

      楊昌鑫先生立即安排數(shù)位學生,分別部署到劉德成活鬧七活動的各個現(xiàn)場,為其搜集素材。整個鬧劇收場后,楊昌鑫先生很快撰稿寫了一首《劉德成活鬧七》的長篇敘事詩。他通篇用三三四字詞組十字句的語言形式,幾乎句句押韻,十分工整,富有節(jié)奏,既有敘事張力,又朗朗上口。加之詩的語言通俗易懂,生動活潑,活靈活現(xiàn)地表現(xiàn)了劉德成活鬧七的荒唐離奇眾生相,以及縣底古鎮(zhèn)豐富多彩的風俗人情。如鋪墊劉德成籌備鬧七的場面:“德泰魁買海味先把賬記,喬積善鋪兒取零碎東西。買青菜東河里照顧老畢,外路人擔得多能賣力氣。合心子送豆腐不知和氣,趕來時割下了吵得不依?!泵枥L劉德成接受親戚奔喪情景:“劉德成穿衣服活活裝死,手中拿旱煙袋坐的圈椅。有親戚換素衣向上來祭,哭一會兒眼無淚光是鼻涕?!睊呙鑵⒓郁[七的各色人眾:“牛春勛坐庫房光管收禮,趙迪昌嘴會說應(yīng)侍親戚。任錫宗寫得好他把賬記,王五爺是村長扭東擺西?!庇洈⑼瑫r段南神廟戲臺的場景:“南神廟唱的是弦子腔戲,楊昌鑫作對子真是出奇。生裝死死裝生生死有地,哭帶笑笑帶哭哭笑不離?!弊ト」臉钒啾硌莸木淑R頭:“小和尚敲鐙鐙再抓銅器,有胎子打鼓兒眼合頭低。有隆祥會吹笙接音換氣,老覺林吹嗩吶常榮嘯笛?!薄敖鹕阶铀4蟮稘M面殺氣,趙武娃耍桿子武藝出奇。梢子棍折腰拐都要練習,扔蛋子并镲兒比比高低。”

      這樁奇事隨著這首奇詩,很快傳遍了省內(nèi)外,甚至到了京城。100年過去了,還經(jīng)常聽人提起,以致有人說前些年馮小剛電影《非誠勿擾2》里的李香山人生告別會,可能就是借鑒了過去劉德成活鬧七的奇案。

      縣底還有一個古俗,名字都愛起一些狗娃、貓娃、臭猴、狗蛋、小丑等挺不講究的名字。用老話兒講,說是起個狼不吃、狗不叼的賴名兒好管,好養(yǎng)活。我大妹妹上六年級時,教她語文、數(shù)學的兩個老師都挺好,就是名字起得不太雅,一個叫茅勺,一個叫屎蛋。有人開玩笑說:“這倆伙計真是臭味相投,怎么就‘臭’(湊)合到一塊了兒!”

      這樣問題就來了,比如小丑、狗蛋,按現(xiàn)在來說似乎大不雅的名字,縣底村居然有好幾個。這是否會重名鬧混呢?不會,村里人不乏機智?!靶〕蟆薄肮返啊庇们昂笞值妮p重讀音、拉長翹聲,或后面帶“兒”與“子”來區(qū)分,如“狗蛋子”“狗蛋兒”“狗蛋!”“狗蛋——”等,誰也不礙誰。

      名字起得俗,沒少鬧笑話??h底村曾發(fā)生過一個讓人啼笑皆非的真實故事。上世紀50年代末的一天,村里干部張青云通知三個人到大隊,好像是上洰河水庫工地干活。哪三個人呢?一個是縣底五隊叫“抓住”的社員,是不是這兩個字未經(jīng)考證,反正就這么叫。另一個是縣底二隊叫“崩嘍”的社員,因其后腦勺長得長,北京普通話叫“錛兒頭”,臨汾一帶叫“崩嘍”。第三個人是住村子?xùn)|北頭三隊叫“小四”的社員。小四人長得矮小,可能小時生過病,腦子有些不太夠數(shù)。有一次跟人打架,讓人摁在了肚子底下。他明明飽受著人家拳頭,卻瞪著眼睛沖上邊喊:“還敢哩么?”

      話再回到前邊,村干部張青云人長得非???,個頭足有一米八,說起話來聲如洪鐘。那天,他在大喇叭里是這樣喊的:“抓住——小四——崩嘍——”并按慣例連著喊了三遍。那年頭,運動挺多,平常人都有根階級斗爭的弦兒,何況小四。據(jù)說小四當時正在地里鋤草,聽到這三遍喊聲,鋤頭一撂,朝東北邊山里南喬村方向,頭也不回一溜煙兒沒命跑去。直到幾天后,村里人才在六七里地外的城隍村,把死活不敢回村的小四殺豬般地拽回來。

      古風

      幾千年來華夏文明的熏陶洗禮,縣底鎮(zhèn)傳承著重文、重仕、重藝、重商、重信義的濃濃古風。縣底鎮(zhèn)一直到今天,仍把教師、醫(yī)生尊稱為先生。我家上世紀80年代搬到新院子,原來老院子的西房空了出來。村里中學有位外鄉(xiāng)老師通過別人住了進來,父母未曾收其一分錢。老西房曾經(jīng)放了過去祖父和父親的一些文學、歷史、醫(yī)學線裝古藉,后來發(fā)現(xiàn)少了許多。弟妹們曾要去找那位老師問詢,父親攔住說:“算了,先生也是喜歡書,不要找了!”

      縣底鎮(zhèn)一帶無論男女,凡讀過書的都喜歡練字兒,因此出現(xiàn)了許多書法篆刻家及愛好者。如近五六十年縣底村的趙榮德、任學毅、衛(wèi)光裕等老先生,正楷書法都寫得端莊瀟灑。我祖父和父親,在《本草綱目》《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線裝書空白處的眉批和批注,十分絹秀的蠅體小楷,頗見功夫。我擔任北京市海淀區(qū)文聯(lián)主席多年,認識不少著名書法家。一次書畫筆會,我拿出祖父的墨跡,張書范、孟繁禧、周持、劉俊京等北京書法名家頗為贊賞。臨汾這里的人講究書法不是偶然的,或許也是一種傳統(tǒng)和風氣。晉朝的衛(wèi)夫人就是晉南人,書法很了得,據(jù)說是書圣王羲之的老師。上世紀90年代,我與海淀區(qū)的書畫家來臨汾藝術(shù)交流。海淀區(qū)的書畫家很有實力,其中有許多是北京的名家,他們還是非常贊賞樊習一、單華駒、裴玉林等一起切磋藝術(shù)的臨汾書畫家。同行來的海淀區(qū)美協(xié)主席杜希賢教授,老家也是堯都區(qū)人。

      臨汾一帶古建眾多,且頗精湛。當?shù)赜性S多能工巧匠,擅長古建的設(shè)計、搭建、磚雕、石雕、木雕等技藝。小時候,看到鄉(xiāng)親叔伯們,刻塑瓦當、脊獸、檐角獸,那嫻熟的技藝和專注的神情,讓我記憶深刻。

      臨汾一帶的戲劇更是興盛,當?shù)氐钠褎?、晉劇、碗碗腔、上黨梆子、北路梆子、眉戶腔、道情戲等門類眾多。全國僅有的8座元代戲臺,堯都區(qū)獨占了3座并非偶然。元曲四大家中的關(guān)漢卿、鄭光祖、白樸均是山西人,前兩者生活在臨汾為中心的晉南。元代平陽還涌現(xiàn)出了石君寶、孔文卿、趙公輔、狄君厚等著名戲劇家。廣勝寺水神廟的“堯都見愛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場”元雜劇表演壁畫,蜚聲海內(nèi)外。上世紀80年代中國首屆戲劇梅花大獎評選,臨汾蒲劇院的任跟心和郭澤民榮獲10位大獎中的雙獎,轟動全國。這項由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主辦的戲劇最高獎,山西是全國獲獎最多的省份。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曾命名臨汾、運城為“梅花之鄉(xiāng)”。2009年,由臨汾劇作家孫巖創(chuàng)作、臨汾蒲劇院演出的大型音樂舞蹈史劇《堯頌》,曾經(jīng)在京城引起很大反響。我曾與中國文聯(lián)戲劇家協(xié)會幾位同志一起吃飯,他們知道我是臨汾人,夸贊說:“你們那兒是中國戲劇的圣地!”

      受此藝風的熏陶,縣底鎮(zhèn)的老輩們都喜歡看戲、聽戲。對王存才、孫廣盛、王秀蘭、閆逢春、張慶奎、楊虎山等臨汾一帶的蒲劇名角兒,許多人耳熟能詳。每逢縣蒲劇團來到南神廟戲臺唱戲,是全村人最歡樂的節(jié)日。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這一帶曾流傳有“誤了收秋打夏,別誤存才(王存才)掛畫”“誤了吃肉喝酒,別誤存才殺狗”“廣盛的走,存才的扭,三狗的亂彈再沒有”等通俗說法。父親曾講過一個小故事,說是蒲劇名角孫廣盛到縣底戲臺演戲,戲間到茅廁小解,一戲迷緊跟著進來,觍著笑臉問:“廣盛哥,你尿哩?”孫廣盛扭頭一樂:“可把他媽兒的,尿還問呀!”

      每逢春節(jié)正月初一到二十,縣底村民總會自發(fā)集聚在娘娘廟、南神廟或固本堂,敲打威風鑼鼓,共同切磋技藝。威風鑼鼓相傳來源于堯王嫁女,這一春節(jié)“打威風”的傳統(tǒng)料想也是源遠流長。1990年,堯都區(qū)的威風鑼鼓曾經(jīng)打進了北京亞運會開幕式,被海內(nèi)外媒體贊譽為“最震撼人心的一幕”。后來,又被張藝謀邀請進入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申奧片。近些年,我的初中老同學趙耀星還組織縣底村的威風鑼鼓隊,到鄰近村鎮(zhèn)企業(yè)助興演出。我高中同學郝福記曾在鄉(xiāng)鎮(zhèn)任職,退休后也是堯都區(qū)鑼鼓協(xié)會活動的熱心組織者。

      2018年和2020年,我同北京的一些文化和企業(yè)界的朋友,參加了兩屆臨汾市和堯都區(qū)舉辦的堯都文化旅游節(jié)活動,祭國祖,聽古樂,看《堯頌》,逛古跡,古色古香的一系列活動精彩紛呈。一行見多識廣的北京朋友,都贊賞不已,說臨汾不愧是華夏古都。

      2018年以來,縣底村連續(xù)舉辦了幾屆“縣底物資文化交流大會”。我從一些網(wǎng)媒上看到,規(guī)模不小,有威風鑼鼓、秧歌、戲劇、歌曲等表演比賽,傳統(tǒng)文化氣味頗濃。這也是古風的傳承,值得稱道。

      此外,臨汾的剪紙、印染、版畫、花饃等民間藝術(shù),也是根基深厚。小時候,看母親和鄰家嬸嬸們巧手制做的各種花饃和窗花,我曾趴在炕上看個不夠,有時竟覺得它們好像是活的會動。

      山西人經(jīng)商做事更重誠意、講信義。這也是晉商能長盛600年,曾與猶太商人、威尼斯商人并稱世界三大商幫的根基。縣底鎮(zhèn)顯然秉持了這一古風傳統(tǒng)。建國前,縣底鎮(zhèn)曾有德泰魁、喬積善、萬順衛(wèi)、衛(wèi)生堂、四海通等商鋪、藥店、旅店、染坊等字號。如今,已發(fā)展到200多家商店,50多家飯店。幾百年來,縣底鎮(zhèn)在外經(jīng)商和開字號的很多。享譽京城的六必居醬菜園,就是臨汾趙氏三兄弟開辦的。經(jīng)過幾百年傳承,上世紀40年代仍由堯都區(qū)三家人合辦。其中一家來自縣底鎮(zhèn)賈墻村,是我家親戚。50年代公私合營,六必居變成了國營企業(yè),原來三家股東每年僅給少量股息,到1966年還停止了。看到親戚家生活恓惶,80年代初,我曾拿著股息憑證,從海淀騎車來回奔波于大柵欄的六必居總店和位于南苑的六必居廠部,以及多個相關(guān)部門,直至找到當時的北京市長。但因涉及到全國性政策,最終不了了之。

      縣底人重誠意、重信義的古風,祖父、父親的身上就很能體現(xiàn)出來。吾家是中醫(yī)世家,曾在縣底鎮(zhèn)街上設(shè)有藥鋪,名“衛(wèi)生堂”。祖父諱名衛(wèi)寶彝,字商珍,系平陽河?xùn)|名醫(yī)。我并未見過祖父,但父親講述過祖父許多高風亮節(jié)的醫(yī)德軼事。凡有鄉(xiāng)親求醫(yī)問診,可賒賬拿藥。確實沒錢,亦可銷賬。在祖父眼里,只有患者和非患者,一律盡心行醫(yī)。抗戰(zhàn)期間,晉南的抗日游擊隊司令“景瘋子”景仙洲和“姚神仙”姚登山,曾與祖父結(jié)拜兄弟。有一年,駐守臨汾城的日本憲兵隊長母親病重,聽說祖父醫(yī)術(shù)高超,派人和保長找到祖父說:“如果進城看好病,可免收縣底村一年賦役。如果不去,將全村連坐?!弊娓嘎犃艘恍φf:“醫(yī)者不分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皆一視同仁?!边M城后守診三天,治愈了老太太的傷寒病。日本頭子安排人挑了幾擔食盒送祖父回村,村民聞訊到村口敲鑼打鼓迎接。

      父親諱名衛(wèi)登嶠,也秉承了祖父的醫(yī)德醫(yī)風。我在家10多年,經(jīng)常刮風下雨的深更半夜有人敲門窗:“先生,先生,娃燒得不行了!”父親本是個慢性子,此時卻會馬上起身。母親則默不作聲尋找衣服。有時出診鄰村,連著幾天才能回來都是家常便飯。那時,縣底一帶還有野狼出沒。一次,父親回來路上,玉米地里躥出一只野狼,蹲在前面不遠處,綠幽幽的目光瞪著父親。有經(jīng)驗的父親并未回頭奔跑,而是不慌不忙地解下醫(yī)藥箱,拿著長箱帶做個圈套狀,來回晃來晃去,野狼見狀才跑著離開。

      文革期間村辦“合作醫(yī)療”,父親丟掉鐵飯碗回村行醫(yī)。經(jīng)常很晚守在合作醫(yī)療站,吃不上晚飯。那時,家里兄弟姐妹5個都上學,生活過得清苦。一天夜里,我去喚父親回家吃晚飯,合作醫(yī)療站藥房只有父親一人在整理藥品。我見桌上有一大疊包藥的草紙,抽出幾張說:“我拿幾張當演算紙吧?”父親正色制止道:“這娃,這是公家的,咱不能拿!”

      縣底村民的大義,在一些特殊事件上更能體現(xiàn)出來。晉南人喜歡吃面食。1970年,在集體經(jīng)濟不富裕的境況下,縣底大隊購置了一臺大型磨面機,裝在新建的兩層樓內(nèi),方便全村幾千人和四周村民將小麥磨成面粉。一天中午,社員“歪脖脖”范金海讓別人回家,他一個人樓上樓下值班看守工作的磨面機。在給皮帶上黃油時,一不小心,胳膊卷進了機器,右手被切斷。范金海強忍著劇痛,血糊糊地爬下樓,艱難地關(guān)掉了空轉(zhuǎn)的機器閘,然后昏迷倒在地上。那時,縣底大隊是臨汾地區(qū)農(nóng)業(yè)學大寨先進典型,當各界人士和領(lǐng)導(dǎo)稱譽其是“麥賢得式的英雄”,問他當時的思想活動時,范金海說:“沒想那么多,村里有臺大機器不容易。”此后,人們發(fā)現(xiàn)失去一只右手的“歪脖脖”范金海,脖子似乎更歪了,但村里人一致評價:“老范人真正!”

      細想起來,縣底鎮(zhèn)這種勤勞、善良、純樸、敦厚的古道熱腸、古風仁心,似乎與生俱來,普通而又普遍。戰(zhàn)亂和三年大饑荒期間,村里陸續(xù)有河南、山東等地逃難而來的老百姓,縣底人從無排斥,從無歧視,一視同仁。

      如今,古鎮(zhèn)的窗口已經(jīng)照進了2021年的陽光。不少年輕人的手機屏幕上,時而會蹦出人工智能、物聯(lián)網(wǎng)、納米技術(shù)、量子通信、獨角獸等色彩斑斕的時代新潮字眼。但我還是希望我的家鄉(xiāng)——縣底鎮(zhèn),繼續(xù)保持一些“古”的特色。

      猜你喜歡
      高梁臨汾
      臨汾:抓緊防治玉米薊馬
      臨汾清廉地圖
      足球抓小偷
      長治至臨汾高速公路開通
      臨汾奇石文化博物館
      中華奇石(2017年7期)2017-09-18 20:52:32
      高梁紅了
      臨汾奇石文化博物館
      中華奇石(2015年7期)2015-07-09 18:32:15
      向日葵的秘密
      淺談伊犁墾區(qū)高梁高產(chǎn)栽培技術(shù)
      江蘇沿海灘涂甜高梁新品種適應(yīng)性研究
      枝江市| 纳雍县| 西平县| 康平县| 泽州县| 千阳县| 襄樊市| 瑞金市| 朝阳市| 双牌县| 孟村| 玉田县| 通州市| 安吉县| 长岛县| 遂宁市| 石城县| 清水县| 宁河县| 古蔺县| 昌宁县| 淮南市| 容城县| 富阳市| 北票市| 衡山县| 广西| 胶州市| 奉贤区| 五河县| 海南省| 镇雄县| 舞阳县| 郧西县| 万年县| 长丰县| 天台县| 安平县| 驻马店市| 沂南县| 新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