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雯文
(武漢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湖北武漢 430021)
道路綠化是城市綠地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改善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提升城市品質、增強城市吸引力的基礎,也與人民的幸福生活息息相關。
近10 年來,隨著城市的發(fā)展和人們認知的改變,道路綠化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不同的時期,大致可分為4 個階段。
道路綠化往往作為市政道路工程的配套附屬工程,要求不高,投入不多,關注不夠,滿足基本的覆綠、見綠即可,審美方面以人工雕琢為美,色彩多紅、綠、黃搭配,形態(tài)多模紋拼花、修剪成球等,品種選擇較單一,欠缺多樣性,設計千篇一律,施工便利粗糙,管理簡單粗放,大規(guī)模使用模紋花壇,也帶來了后期管理養(yǎng)護上的諸多問題。
為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充分發(fā)揮道路綠化在遮陰、防塵、降噪、美化、改善小氣候等方面的作用,道路綠化從單一的功能配套向多功能生態(tài)方面轉變,但似乎走入了一個誤區(qū),認為生態(tài)就是多種樹。因此,隨處可見綠化帶內大喬木——亞喬木——灌木——地被的搭配種植一應俱全,繁瑣堆砌,即使在很窄的綠化帶內,也必然是有至少3 個層次的種植方式。這個時期,道路綠化植物品種多樣性明顯增加,種植間距較近,種植密度高,造景層次豐富,短期效果得到保障,但隨著植物自然生長演變,原本的高密度種植容易演變?yōu)殡s亂無章,給城市增添繁瑣累贅之感。
當城市建設進入到一定階段,人們的關注重點從功能化轉向了景觀化,道路綠化不僅要“好用”,更要“好看”,隨著城市美化的需求提升,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大樹進城運動,反應了人們在景觀及時性方面的急功近利,建成即見效,忽視了植物枯榮增長、四時變化的自然規(guī)律。很多超大規(guī)格喬木的使用,使工程造價提升,施工種植水平相應要求更高,后期養(yǎng)護進一步要求精細化。對“大樹”的理解出現(xiàn)了不同的聲音,有的認為“大樹”即“大規(guī)格的樹”,胸徑、高度、冠幅等指標在種植時應達到成年穩(wěn)定時期的景觀效果;有的則認為“大樹”即“大喬木”,在道路綠化中應多種植高大喬木,滿足遮陰、三維綠量等多方面的效果。
現(xiàn)如今的道路綠化已演變?yōu)榈缆肪坝^的一部分,與建筑前區(qū)、口袋公園、街道慢行空間、道路設施等共同構成了街景空間。并且城市的道路基礎設施建設也日趨復雜,道路綠化包含的內容除了常規(guī)綠化帶,還有橋上綠化、橋下綠化、垂直綠化、隧道綠化、口袋公園等,可視范圍內皆為景觀。如果說杭州新塘路的道路綠化是一種自然與規(guī)整對比的跳躍之美,那么成都天府大道的道路綠化則體現(xiàn)出大氣通透之美。在道路綠化中進行了越來越多的嘗試,海綿設施與道路綠化的結合、花境在道路綠化中的使用、新品種的運用、文化特色的體現(xiàn)等,為道路綠化帶來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道路綠化無有定式,在常青路改造之前,這條路上的欒樹每到秋季都碩果累累、掛滿枝頭,一年四季的風景變幻已成為人們對這條路的印象,郁郁蔥蔥的桂花形成了濃綠的屏障,將道路內和道路外劃分為兩塊天地,路外的建筑影影綽綽,公園、綠地等綠色空間也無法一覽無余。但城市高架橋的橫穿而過,導致這些景象難以保留,如何去其糟粕、留其精華,是設計急需解決的問題。
常青路是武漢市橫貫全程的長江大道的起點段,長江大道跨越武漢三鎮(zhèn),途徑王家墩商務區(qū)、漢正街、中南商圈、魯巷商圈等經(jīng)濟中心;龜山、漢江、長江、黃鶴樓等自然山水軸線;首義廣場、長春觀、寶通寺等人文風景線及高校林立的科教中心,將武漢市的發(fā)展脈絡連成一線,展現(xiàn)了武漢近1 個世紀的城市建設史。結合武漢市山水架構,傳承悠久歷史,突出文化地域特色,將長江大道建設為一條暢通三鎮(zhèn),顯山、透水、浸綠的生態(tài)“綠廊”,穿越城市年輪,重塑武漢精神(見圖1)。
常青路突出快速交通特質,打造綠色宜居城市,重點展示沿街風景,突出商貿華彩的城市氣質,沿線營造大尺度綠化森林,以整潔疏朗、繁花似錦的綠化景觀,營造出流淌的風景線,彰顯武漢大氣的城市氣息。
常青路的道路綠化包括行道樹、分車綠帶、橋下分車綠帶、橋上中分帶、渠化島綠化、立交綠化、路側綠化、垂直綠化。
2.2.1 行道樹。考慮到原行道樹欒樹生長健壯,且得到人們和管理部門的普遍認可,因此,新種行道樹優(yōu)先選擇欒樹,為凸顯道路綠化大氣通透的效果,加大了行道樹的種植間距至8m,且行道樹與分車帶內大喬木呈品字形種植,增添綠量。
2.2.2 橋下綠化。高架橋下綠化是城市道路綠化中常見的形式,對阻擋炫光、消納橋面雨水、改善環(huán)境具有重要意義。
在較寬的綠化帶中增加豎向設計,營造龜背地形,一方面,有利排水。另一方面,使植物種植更有層次更飽滿,地形坡度控制在1∶5~1∶10,效果良好。
橋下生境特殊,缺少光照及水分,因此可供選擇的植物品種有限。在種植之初,需要進行光照分析,根據(jù)道路走向、高架橋凈空、寬度、兩側建筑高度、退距等多種影響因素,綜合分析橋下的光照范圍及光照時長,合理選擇植物品種,一般來說,東西走向的道路,橋下光照時間少于南北走向道路,橋面越寬橋下光照時長越短,橋的凈空越高橋下光照條件約好。
常青路高架橋梁大體為南北走向,橋下凈空6~11m,經(jīng)過光照分析,橋下中分帶基本全年無光照,橋下兩側分車綠帶基本上每天上午或下午能保證約2h 光照,因此,在中分帶選擇種植耐陰的八角金盤、海桐、細葉麥冬,在兩側分車帶有間歇性光照處,以八角金盤、海桐為主種植,另增加了金邊闊葉麥冬、大吳風草、春鵑等種植,建成后,植物長勢茂密,層次豐富,極大地豐富了車行體驗。
2.2.3 橋上綠化。橋上綠化具有非常重要的防眩光的功能,對植株高度、耐高溫、耐粗放管理、種植尺度方面都有更高要求,植物選擇一般以紅葉石楠、金森女貞等為主,常青路橋上綠化為了凸顯特色,借鑒其他城市的成功經(jīng)驗,增加種植了不同品種的豐花月季,花開時節(jié),色彩繽紛,花量大,具有良好的景觀效果。
2.2.4 見縫種樹。常青路的綠化設計中,始終堅持一個中心,即“想盡辦法種下去最后一棵大樹”,當然,此“大樹”非彼“大樹”,是指有條件的地方盡量優(yōu)先選擇大喬木種植。
有時一些邊角地會被粗放的設計忽略,但往往這些地方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高架橋垂直投影線邊緣,視凈空高度,控制3~5m 的安全距離,種植大喬木可以起到很好的削弱高架壓迫感的作用;兩幅匝道橋中間區(qū)域,距離足夠的話增加大喬木種植,從地面看起到弱化高架體量的效果,從橋面看,宛如從林梢飛躍;渠化島內避開交通桿件,種植大喬木,既可以在道口處增添三維綠量,還可以為人們遮陰擋雨。
高架橋在常青路全線貫通,橋墩林立,為了削弱鋼筋混凝土帶來的壓迫感,全線實施垂直綠化,織一片綠網(wǎng),讓人觸目所及,皆是一片盎然綠色。
高架橋墩綠化品種優(yōu)選爬墻虎,生命力頑強,約半年時間,攀爬至一半掛網(wǎng)一半高度,長勢喜人,秋季在陽光直射處,葉片轉為深紅色,真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近2~3 年更有枝葉逐漸蔓延至橋腹的趨勢(見圖2)。
在分車帶的護欄上,同樣實施垂直綠化,選擇攀爬力較弱的花葉蔓長春、藤本月季等,實踐證明,花葉蔓長春在光照較弱的橋下,長勢良好,覆蓋度高,枝葉茂密;藤本月季則對光照要求高,光照充分則開花茂密,林蔭下則花量稀少,且隨著時間推移,植株上部枝條茂密,下部則脫腳光桿嚴重,觀感一般。
常青路沿線有非常多的城市公園、防護綠地,綠量充足,在臨近這些地塊,道路綠化種植一是減少層次——以喬草空間為主,二是加大喬木種植間距——讓視線深遠開闊,將道路工程紅線外的自然之景巧妙借景至車行、人行視野之中,令人心曠神怡。沿線有很多高大喬木,樹冠覆蓋面大,綠化建設中盡量保留,承擔了行道樹的功能(見圖3)。
常青路的道路綠化中創(chuàng)新使用了花境點景,在重要道口、綠化帶端頭、視線焦點區(qū)域,采用花境造景,增添了設計細節(jié),豐富植物層次,提升景觀效果。
隨著城市建設的發(fā)展,道路綠化的未來會發(fā)展出怎樣的風格不得而知,但是基本的功能是永恒的,審美的變化是必然的,這種變化會逐漸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潤物細無聲”,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