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海軍
任意拿出一張比例準(zhǔn)確的地圖左右對折,中線基本與隴山相合。沒錯,隴山和賀蘭山南北縱貫,將中國分成了東西兩半。今天,溝通中國東西的交通大動脈,依然沿著絲綢古道,在翻越隴坂時,都借助相對易于開道的渭河河谷。中國版圖的地理幾何中心,基本就在渭水與隴坂相交的地方。
行走渭河峽道,提前托老友白峰找了向?qū)?。最先接頭的是在麥積城里打工的一位老者,他自號布衣秀才,一路吟詩,一路往微信上發(fā)。秀才是總向?qū)?,根?jù)不同的走訪目標(biāo),細(xì)致貼心的白峰還安排了不同的向?qū)Х侄晤I(lǐng)我參訪。郭師傅的責(zé)任是帶我參觀史家窩古棧道。郭師傅的家在渭河南岸,古棧道在渭河北岸。過到河對面,沒有橋、沒有路,只能借助寶蘭鐵路復(fù)線的橋梁。鐵路橋凌空飛架,有兩百米高。在橋隧連接處借助隧道口的懸空崖面才能上到橋頂。先用梯子登高,在二級臺階處,改用拉著麻繩踩著一根彎曲的鐵絲往上爬。這個過程比較驚險。橋面行走能看到游動的河水,忍不住股顫。好在此刻沒有火車經(jīng)過。在另一端隧道口下鐵路,就到了渭河北岸。
沿河攀爬,遠(yuǎn)看無路的山坡卻有一條小徑,不過全在荊棘叢中。郭師傅在前帶路,我在后面緊跟。不一陣覺得兩腿刺痛,低頭一看,只穿了短褲的兩條小腿被劃出了橫七豎八的血印。半小時了,郭師傅還沒有停下來的意思。“正午過了,小心會有蛇”,郭師傅提醒說。我心頭一驚,我可是只穿了短褲??!趕緊問了句棧道快到了嗎?郭說還有一點路。
在一處凸出的山埂上,出現(xiàn)了一米五左右的石路,靠山的一側(cè)全是人工開鑿而成,坡體整齊,經(jīng)風(fēng)化,已看不見鑿痕。而腳下的路面,有一半是搭建出來的棧道。站在棧道上面,根本不敢靠邊查看下方的結(jié)構(gòu),只能看見山下河水湍急,一片渾黃。棧道只能在渭河南岸借助照相機鏡頭放大看清:山體鑿洞,插入石條,石條上覆石板,石板上蓋土,就成了路。這一處棧道修于何年?誰也說不清楚。地方史料鮮有介紹,當(dāng)?shù)匕傩罩徽f過去的官爺騎馬、坐滑竿,由此經(jīng)過,耀武揚威。渭河峽谷的公路是在1990年代才修通的。沒有修公路以前,渭河兩岸村落的農(nóng)民趕集、務(wù)農(nóng),都是走這樣的路,根本不能行車。郭師傅說自己小時候去鄰村,直線距離只有兩公里,但要跨河翻山,行走20里。
返回的時候,隧道處的塑料篷布房里,坐著一個人,看到郭師傅,他丟來一圈麻繩,“剛才前面的隧道一個人被碰死了?!薄澳蔷筒荒茏屓松蠘颍俊薄笆堑?,上面要求焊死?!弊叩剿淼揽冢也琶靼?,那根麻繩就是我們剛才上橋時用過的繩子。
整個渭河峽谷彎彎曲曲有170公里。今天,通過渭河峽谷的路有國道、有高速公路,有鐵路、有高速鐵路。但這些路的歷史都不長。
在渭河峽谷,不管修什么類型的路,都很艱難。隴海鐵路是貫穿中國東、中、西部最主要的鐵路干線。1905年動工,1952年建成,前后經(jīng)歷了40余年的分段建設(shè)。寶雞至天水段是整個隴海鐵路工程最復(fù)雜最艱巨的區(qū)段,這一段正在秦嶺與隴山夾峙形成的渭河峽谷中。國民政府曾組織修此鐵路、終因質(zhì)量問題未能正式通車,被諷喻為西北干線上的“盲腸”。新中國成立后,彭德懷率領(lǐng)的解放軍19兵團(tuán)64軍和陜西軍區(qū)部分部隊修建寶天鐵路,56人殞命河谷。這是生產(chǎn)力相對發(fā)達(dá),已經(jīng)擁有炸藥、機械工具的時代,渭河峽谷修路如此困難,那更加久遠(yuǎn)的古代,在渭河峽谷修路難度有多大可想而知。李白感嘆“蜀道難難于上青天”,渭河峽谷左右聳峙,道路危艱程度亦不亞于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