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丹,韓帥,郭江洪,帥正彬
(1.成都市農林科學院園藝研究所,611130;2.四川省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絲瓜(Luffa cylindrica)營養(yǎng)豐富,是我國重要的夏、秋蔬菜之一,其作為四川省主要瓜類蔬菜品種之一,種植面積逐年增大。同時,因絲瓜較其他瓜類蔬菜耐澇性、抗病性好,而被廣泛應用于苦瓜嫁接[1]。但若常年在同一塊地上種植絲瓜或者連續(xù)使用絲瓜作砧木,會受到枯萎病為害。枯萎病是絲瓜生產上的主要病害之一,由尖鐮孢菌侵染所致,屬土傳病害,在絲瓜整個生育期均可發(fā)病,以開花、抽蔓至結果期發(fā)病最多,發(fā)病情況也逐年加重,病株率達20%~40%,個別嚴重田塊在結瓜前甚至整片枯死。國內對黃瓜、西瓜和苦瓜等瓜類蔬菜枯萎病的相關研究較為成熟,但對絲瓜枯萎病的研究較少,目前僅蔣植才等[2]對成株期絲瓜枯萎病發(fā)病病狀與藥劑防治效果做了初步研究,羅方芳等[3]開展廣東絲瓜主要品種對枯萎病的抗性室內人工接種鑒定,吳波等[4]利用不同LED光質對絲瓜枯萎病菌及枯萎病發(fā)生的影響做了初步研究。
枯萎病菌在土壤中腐生性強,能存活5 a或更長的時間,化學農藥防治效果欠佳,生物防治室內防效尚可,但大田應用效果仍普遍不佳,研究表明,選育和種植抗病品種是目前防治該病最有效、最經濟的措施[5]。因此,亟需篩選和鑒定絲瓜枯萎病抗病材料,以期為絲瓜抗性育種提供科學依據。為了解本課題組多年來收集和選育的絲瓜種質資源對枯萎病的抗性水平,采用室內人工接種方法進行抗性水平的鑒定,為今后四川省絲瓜抗枯萎病新品種的選育及推廣應用提供科學依據。
供試絲瓜材料共68份,均為普通絲瓜,其中65份由成都市農林科學院園藝研究所絲瓜課題組提供,為該課題組多年來選育的品種或高代自交系;3個對照品種從市場購買,分別為云南綠力種子有限公司銷售的綠浪、長沙新萬農種業(yè)有限公司銷售的新早冠406及常德市鼎牌種苗有限公司銷售的三比2#。
供試菌株為尖鐮孢菌絲瓜?;停‵usarium oxysporum f.sp.luffae)的單孢菌株,由四川省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提供,于2020年8月分離自成都市農林科學院園藝研究所崇州羊馬基地的絲瓜病樣,命名為SGKW-1。
培養(yǎng)基:馬鈴薯葡萄糖瓊脂(potato-dextrose agar,PDA)培養(yǎng)基,馬鈴薯200 g、葡萄糖20 g、瓊脂12 g、蒸餾水1 L;馬鈴薯葡萄糖肉湯(potatodextrose broth,PDB)培養(yǎng)基,馬鈴薯200 g、葡萄糖20 g、蒸餾水1 L。
表1 不同絲瓜種質資源對絲瓜枯萎病抗性鑒定結果
①接種用絲瓜苗準備 2020年10月底,將絲瓜種子外殼側面破殼后用50℃溫水浸泡6 h,取出播于50孔育苗盤,待幼苗長至2~3片真葉時進行人工接種。育苗采用新購買的無菌基質。
②孢子懸浮液的制備 將菌株SGKW-1轉接于PDA平板活化培養(yǎng),然后取菌落邊緣菌塊接種于PDB中,于25℃、150 r/min條件下振蕩培養(yǎng)7 d。然后用雙層紗布過濾收集濾液,使用血球計數(shù)板測定分生孢子懸浮液濃度。
圖1 不同枯萎病等級發(fā)病情況
③絲瓜材料室內苗期抗性鑒定 采用傷根浸根法接種。待絲瓜苗長至2~3片真葉期,拔出幼苗后用消毒剪刀剪斷根尖,置于孢子懸浮液中浸根30 min后移栽于穴盤中,在白天24~28℃、夜間20~22℃的溫室中生長,每份絲瓜材料為1個處理,每個處理3次重復,每個重復30株。于接種7 d和14 d后進行病害調查,計算發(fā)病率和病情指數(shù)。
病情分級標準參考行業(yè)標準(NY/T 1857.3-2010)和羅方芳等[3],并作部分修改:0級,無癥狀;1級,子葉黃化;2級,子葉黃化并萎蔫;3級,除心葉外所有葉萎蔫;4級,所有葉片萎蔫;5級,全株枯死(見圖1)。依據上述分級標準調查病情,計算病情指數(shù)(DI)。DI=∑(各級病株數(shù)×代表級數(shù))/(植株總數(shù)×最高代表級數(shù))×100。
抗性分級標準如下,高抗(HR):DI<10;抗病(R):10≤DI<30;中抗(MR):30≤DI<50;感?。⊿):50<DI≤70;高感(HS):DI>70。
由表1可知,參試的68份絲瓜種質資源接種菌株SGKW-1充分發(fā)病后,對枯萎病表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抗性,表現(xiàn)高抗的材料有2份,分別是材料21、39號,其中抗病性最強的是21號,病情指數(shù)為6.25,39號的病情指數(shù)為8.26;表現(xiàn)抗病的材料有18份;表現(xiàn)中抗的材料有33份;表現(xiàn)感病的材料有12份;表現(xiàn)高感的材料有3份。
通過對供試的68份絲瓜種質資源的室內抗性鑒定結果可以看出,供試材料中沒有對絲瓜枯萎病免疫的材料,其中高代自交系材料21號和39號這2份材料表現(xiàn)為高抗,占供試材料的2.9%;表現(xiàn)抗病的材料有18份,占供試材料的26.5%;表現(xiàn)中抗的材料有33份,占供試材料的48.5%;表現(xiàn)感病的材料有12份,占供試材料的17.6%;表現(xiàn)高感的材料有3份,占供試材料的4.4%;其中市場購買的3個栽培品種(對照)均表現(xiàn)為中抗。
試驗結果還表明,不同絲瓜材料的抗性與病害的潛伏期有一定關系,抗病品種的潛伏期較長,而感病品種的潛伏期較短,這與吳之濤等[5]的研究結果相似。
總體而言,本課題組多年來收集和選育的種質資源中,高抗和抗病材料有20份,占自有材料的30.8%,且高代自交系占18份,可為絲瓜抗枯萎病新組合的選育提供抗病親本,并有望選育出抗枯萎病新品種。總之,明確絲瓜種質資源抗病情況,對挖掘抗病機制調控基因、提高絲瓜抗病育種效率和種質資源利用率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