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 西
日本馬拉松宿將山田本一,先天條件一般,個子又矮,但是,他跑贏了。
1984年,在東京國際馬拉松邀請賽中,名不見經(jīng)傳的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奪得了世界冠軍。
當記者問他憑什么取得如此驚人的成績時,他說了這么一句話:憑借智慧戰(zhàn)勝對手。
聽起來好玄乎。
1987年,意大利國際馬拉松邀請賽在意大利米蘭舉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參加比賽,他再次獲得了世界冠軍。
記者又請他談經(jīng)驗。山田本一回答的仍然是:用智慧戰(zhàn)勝對手。
10年后,在山田本一的自傳里,他公開了這個“智慧”:
每次比賽之前,他都要乘車把比賽的線路仔細地考察一遍,并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志畫下來。比如第一個標志是銀行;第二個標志是一棵大樹;第三個標志是一座紅房子……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的終點。
“比賽開始后,我就奮力地向第一個目標沖去,等到達第一個目標后,我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沖去。40多公里的賽程,就被我分解成這么幾個小目標輕松地跑完了……”
而最早的時候,山田本一并不懂這些“智慧”,他把目標鎖定在40多公里外終點線上的那面旗幟,結(jié)果跑了十幾公里時就疲憊不堪了,很容易生出“無望”感,“我被前面那段遙遠的路程給嚇倒了”。
我們都有一個經(jīng)驗,去一個陌生的地方,去時,感覺很遠,原路返回時,就沒有那種越走越遠的感覺,仿佛換了一條路。
“陌生”與“熟悉”會帶給我們不同的心理感受。
所以山田本一總是先熟悉環(huán)境,其實就是找“熟悉感”。將40公里的全程劃出不同段落,就是把大“理想”截成不同的小“目標”,每個目標都很明確,很“熟悉”,就更有信心,發(fā)揮更穩(wěn)定。
小時候玩追逐跑,扮演“追人”的角色時,往往神勇無比,因為有個目標,斗志很容易被激發(fā),腳下生風,很快就追上獵物;而扮演“被追”的角色時,往往很容易腳軟,沒兩下就被逮到。
理想或夢想太渺茫,很容易讓人泄氣,因為遠方不確定。而目標讓心更篤定、有力。
(丁強摘自《婦女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