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怡超(中石化綠源地熱能(陜西)開發(fā)有限公司)
項目全生命周期指項目從投資建設到運營管理再到項目結束整個生命周期,通過對項目全生命周期的經濟效益分析,評價項目盈利能力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水平。
目前,最常用的項目經濟盈利能力分析分為靜態(tài)分析和動態(tài)分析,主要計算指標有投資利潤率、財務內部收益率、財務凈現值、投資回收期等,本文以水熱型地熱供暖項目為例,計算項目建設期及運營期內的經濟評價指標,分析項目全生命周期內的經濟效益,為后續(xù)類似項目的投資運營提供決策依據和建議。
地熱能作為清潔能源,具有儲量豐富、分布廣泛、資源穩(wěn)定的特點。在我國探明的儲量巨大,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huán)境地質研究院對中國地熱資源及其潛力進行了評估,對水熱型地熱資源進行估算,我國主要平原及盆地的地熱資源儲量約為2.5*1022J,其中可開采量為0.75*1022J[2]。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南方等地區(qū)供暖需求的增長,集中供暖趨勢帶動地熱能供暖迅速發(fā)展,“十三五”發(fā)展規(guī)劃首次將地熱能列入新能源發(fā)展規(guī)劃,據統(tǒng)計2015年底地熱能供暖面積已達到4.94億平方米,地熱能年利用量約2000萬噸標準煤。2019年底,地熱能供暖面積達到11.23億平方米,《關于促進地熱能開發(fā)利用的若干意見》(國能發(fā)新能規(guī)[2021]43號)文件指出,到2025年,地熱能供暖及制冷面積要比2020年增加50%,到2035年力爭比2025年翻一番。地熱能供暖比例將實現迅速增長。
地熱能供暖與普通燃煤供暖相比,節(jié)能減排效果顯著,有利于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因此多地政府紛紛出臺各項鼓勵地熱能供暖的政策及相關補貼措施,積極推進和鼓勵地熱能等清潔能源供暖模式,并建議結合各地區(qū)地熱能開發(fā)利用經驗和實踐效果,推廣典型項目,鼓勵地熱能的綜合利用和開發(fā)。例如資源利用方面的中央專項資金,節(jié)能減排補助,冬季清潔取暖示范項目等各類政策補助,促使地熱能在居民冬季供暖方面發(fā)展迅速。在政策導向的引導下,一方面促使更多的社會資源加入地熱能供暖領域,另一方面經濟效益的增加也加速了地熱能產業(yè)的快速發(fā)展。2021年6月開市的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碳交易首筆成交價格為52.78元/噸,對于地熱能供暖企業(yè)來說意味著,供暖面積越大,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越大,產生的潛在碳收入越大,則地熱供暖項目的經濟效益越大,各方面的政策導向都進一步促進地熱能供暖的快速發(fā)展。
項目經濟評價主要對項目經濟可行性和經濟效益進行分析和研究,通過系統(tǒng)分析、數學建模、敏感性分析等方法確定項目經濟效益參數、評價指標和評價標準等,從而進一步分析項目經濟效益。本次水熱型地熱供暖項目經濟效益的評價參數通過對同類型水熱型供暖項目選取主要評價參數,并參考同類項目后評價數據,對地熱供暖項目基礎數據進行梳理和分類,為水熱型地熱供暖項目經濟效益分析提供基礎數據支撐。
1.計算期(評價期)
項目計算期分為項目建設期和供暖運營期,根據水熱型地熱項目地熱井的折舊年限25年估算,假設項目當年建成并開始運營供暖,項目評價期按20年計算,地熱井剩余五年的折舊按評價期最后一年固定資產殘值回收進行計算。
2.項目營業(yè)收入
項目收入主要包含三部分,供暖收入、熱源建設費及碳資產收益,供暖收入為項目運營期按供暖季收取,熱源配套費和碳資產收益為一次性收入,按當年營業(yè)收入計算。
3.項目費用支出
項目費用支出包括建設期項目投資支出及運營期運行成本費用支出。投資主要包含水熱型地熱井建設投資、換熱站及回灌站相關投資(各類設備購置費,原、輔材料購置費,建安及其他工程費),項目資金來源一般考慮企業(yè)自籌和融資的方式,項目融資成本建設期將資本化,運營期將作為財務費用估算成本;運行成本費用主要包括設備動力、原材料、水消耗費用,運行熱源工資福利,維護費,地熱資源稅及分攤管理費等運行費用。
根據項目管理理論,項目經濟效益評價主要分為盈利能力和償債能力分析,本次項目經濟效益分析主要對項目盈利能力進行分析。盈利能力指標又分為靜態(tài)分析和動態(tài)分析指標,靜態(tài)指標分析一般依據利潤表數據計算,最常見的有總投資收益率(ROI),動態(tài)分析考慮數據的時間價值,利用折現的方式處理數據,常用的指標有財務內部收益率(FIRR)、財務凈現值(FNPV)[1]。經濟效益分析以項目投資、運營收入、運營成本費用等估算作為基礎數據,得出全生命周期(計算期)內現金流入和現金流出情況,編制項目投資現金流量表和利潤表,計算各項財務指標。
由于計算財務凈現值時需參照和確定基準收益率,且行業(yè)內標準不能統(tǒng)一,為了反映項目真實效益情況,不受稅收等因素影響,本次經濟效益評價指標擬選擇稅前財務內部收益率。
由于水熱型地熱資源如水溫、水量等參數存在明顯的區(qū)域差異,影響項目的供暖能力及運營情況,從而進一步影響供暖項目的經濟效益分析結果,因此,本次水熱型地熱供暖項目選取地熱資源相對穩(wěn)定和良好的陜西區(qū)域作為項目分析區(qū)域,根據以上參數分析情況,選取典型案例,確定各參數數據,計算各評價期(包含建設期及運營期)項目經濟活動的現金流,計算項目前(稅后)財務內部收益率,分析項目經濟效益。
建立經濟效益評價模型,首先,選取確定評價基礎參數(包含投資、收入、成本、評價期等方面);其次,確定各基礎參數數據;最后,根據選取的經濟效益評價指標,建立評價模型,得出評價結果。
(1)基礎參數確定與選?。哼x取水熱型地熱井,井深2800-3200米,地熱井水溫80-100℃,水量80-90m3/h,供熱建筑熱指標為40w/m2,末端形式參照地板敷設建筑;投資:按同層回灌設計地熱回灌井,項目建設期實際建設投資及貸款利息均計入項目總投資,總投資按150-160元/平方米,單井能力按12-15萬/平方米估算;收入:包括供暖收入、配套費收入、碳資產收入(本次評價暫不考慮),每年供暖季按120天計算,居民供暖價格5.4元/平方米(空置房及不用暖繳納基本費,按暖費30%收?。用窆┡杖朊饫U增值稅,配套費40元/m2;成本費用:項目主要設備動力、水等費用成本,居民供暖項目均按居民水電價格執(zhí)行,運行人員分為站長及季節(jié)工(供暖季運行人員),折舊采用直線法計提,其中地熱井不考慮殘值,折舊年限25年,地熱站、站內設備及管網等折舊按10年考慮,殘值率3%,運營期10年后維修費考慮部分大修費用;資源稅按地熱水回灌的情況考慮,1元/立方米。
(2)案例解析與綜合分析
本文選取案例項目按供暖能力匹配供暖面積,供暖小區(qū)均為節(jié)能建筑,建設期一年并同年實現運行供暖。供暖能力為10-13萬m2,單位面積投資124-150元/平方米,具體收入、成本數據及稅前財務內部收益率如表1所示。
表1 案例數據分析表
通過項目經濟效益指標(稅前財務內部收益率)分析,項目在運行穩(wěn)定、資源、技術可行及政策允許的前期下,稅前財務內部收益率均大于0,當供暖面積達到10萬m2以上時,稅前財務內部收益率高于銀行中長期貸款利率4.9%,當供暖面積達到12萬m2時,稅前財務內部收益率高于行業(yè)基準內部收益率8%,供暖面積越大稅前財務內部收益率越高,進一步表明水熱型地熱供暖項目具有一定的經濟效益。
水熱型地熱供暖項目技術成熟,具有一定的經濟效益,針對地熱資源較好的區(qū)域,實施水熱型供暖具有資源、經濟等多方面的優(yōu)勢,為國家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助力,并且按照2021年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開市價格52.78元/噸,進一步增加了水熱型供暖項目的碳收益,不斷提高此類項目的經濟效益。目前,在節(jié)能減排、環(huán)保等多方面地熱能供暖政策導向的引導下,將促使水熱型供暖項目大力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