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援軍
科技期刊是一種發(fā)表自然科學及技術的雜志,不論是綜合性期刊、檢索性期刊,還是學術性期刊、技術性期刊、科普性期刊,它們都具有連續(xù)性、時效性、創(chuàng)新性、滲透性等特點。本報今起開設“科技期刊說科技”欄目,通過解讀科技期刊,展示科技領域所蘊含的精彩紛呈。
百度一下可知,1981年發(fā)明的納米技術,是用單個原子、分子制造物質的科學技術,研究結構尺寸在1~100納米范圍內材料的性質和應用。這是以許多現(xiàn)代先進科學技術為基礎的科學技術。1999年,巴西和美國科學家在進行納米碳管實驗時發(fā)明了世界上最小的“秤”,它能夠稱量十億分之一克的物體,即相當于一個病毒的重量;此后不久,德國科學家研制出能稱量單個原子重量的秤,打破了美國和巴西科學家聯(lián)合創(chuàng)造的紀錄。新世紀來臨,納米技術逐步走向市場,全年基于納米產品的營業(yè)額達到500億美元。2001年,一些國家紛紛制定相關戰(zhàn)略或者計劃,投入巨資搶占納米技術戰(zhàn)略高地。日本設立納米材料研究中心,把納米技術列入新5年科技基本計劃的研發(fā)重點;德國專門建立納米技術研究網;美國將納米計劃視為下一次工業(yè)革命的核心,美國政府部門將納米科技基礎研究方面的投資從1997年的1.16億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4.97億美元。中國也將納米科技列為中國的“973計劃”,并大力發(fā)展與其相關的產業(yè)。
在人類與癌癥的斗爭中,有一半的勝利是得益于早期的檢測。納米技術使得癌癥的診斷更早更準確,并可用于治療監(jiān)測。納米技術也可以增強甚至完全變革對組織和體液中生物標志物的篩查。
納米機器人是根據(jù)分子水平的生物學原理為設計原型,設計制造可對納米空間進行操作的“功能分子器件”,也稱分子機器人;而納米機器人的研發(fā)已成為當今科技的前沿熱點。每一種新科技的出現(xiàn),似乎都包涵著無限可能。用不了多久,個頭只有分子大小的神奇納米機器人將源源不斷地進入人類的日常生活。
納米雨衣傘是雨傘與雨衣的結合體,納米雨傘收傘有三折傘和直桿傘的收傘形態(tài)(簡單說,收傘時有長短兩種選擇)。納米雨衣可由納米雨傘轉變而成,納米雨衣又不同于一般的雨衣,因為納米雨衣可以保證從頭到腳絕對不濕。因為納米材料,所以這雨傘可以一甩即干,雨傘轉變?yōu)橛暌潞?,這雨衣也只需穿著時輕輕一跳也即可全干。
納米技術可制造出粒子小于人類血管大小的物體,美國國家標準與科技協(xié)會(NIST)稱已研究出一種生產一致的,且能夠自行組合的納米細胞(Nanocells)的方法,以應用在封裝壓縮藥物的治療工作上。這種技術當前可被運用在藥物的包裝技術上,可以更精確地確保藥物的用量,未來將運用在癌癥化學治療的相關技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