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立松 王左佐
《好物有匠心——影響世界文明的中華匠人》可謂小切口、大視野,從中華工匠文明角度切入中華文明,宏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
《好物有匠心——影響世界文明的中華匠人》是由作者潘天波先生為央視“百家講壇”所做的“好物有匠心”系列節(jié)目改編而來,講的是15 位中華杰出匠人的造物故事,塑造的是數(shù)千年中國歷史上一個默默無聞的群體形象——工匠,按時間順序,每位工匠獨立成篇,涉獵中國古代手工藝生產(chǎn)的重要門類,如車輛交通、冶煉、制筆、造紙等等。此書以平民化視角與語言敘述這些手藝人在不同歷史環(huán)境下造物過程之艱辛探索與智慧才華,頌揚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創(chuàng)造的不平凡的業(yè)績,讓讀者在品讀中華工匠故事同時,品味中華工匠精神,分享中華工匠文明。
應該說,憑感覺這是一個好選題,一本具有“中國好書”氣質(zhì)的選題:一是以平民化視角講述工匠故事,故事性強;二是從故事中總結出工匠精神,所選15 位匠人是中華工匠的杰出代表,也是中華工匠精神的典范;三是突出工匠地位與影響??芍^小切口,大視野,從中華工匠文明角度切入中華文明,宏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作者潘天波教授,是國內(nèi)研究工匠文明的中青年優(yōu)秀學者,在工匠文化研究中卓有成就,該選題是他多項工藝文化國家級研究課題的成果,有學術研究支撐,全書做到了學術與通俗的結合和學術主張的通俗化表達。
講好工匠故事不易,因為歷史上的工匠文獻資料十分缺乏,二十四史鮮有記錄,因此,要理清故事線索,說清工匠歷史,而不憑空臆造,在人物形象上立得住,在學術上站得穩(wěn),除依托少有的文獻資材外,還要借助考古發(fā)現(xiàn)和工藝產(chǎn)生的土壤——民間傳說,加上合理的推斷。好在作者潘天波先生有深厚的學術功底,有對材料的熟悉駕馭能力和學術研究能力。沒有深厚的學養(yǎng),很難在浩瀚的歷史上梳理出點點滴滴的線索,并撰著成篇。書稿脫胎于“百家講壇”演講稿,怎樣把15 個故事融為一本書,其過程也是經(jīng)過反復打磨的:首先受央視播放時間的制約,原計劃該書出上下兩冊,上冊先出,下冊待央視播放后再出,或兩冊與央視播放時同步出版,蹭趕央視效應,但央視播放檔期不定,經(jīng)與央視協(xié)商,可合成一冊先期出版。
為了講好故事,一方面我們請專業(yè)人員專門核對文中的史料與引文出處,另一方面,為了增強故事的可讀性,在每篇故事前,增加導讀,同時增配文中插圖,增添閱讀美感。歷史上古代工匠圖像幾乎不存,用藝術創(chuàng)作來呈現(xiàn)其形象,還原其造物之過程,也是為匠人樹碑立傳和正名。我們邀請南京藝術學院插畫系姚紅教授擔綱指導,從故事本身出發(fā),根據(jù)重要的勞作場景和節(jié)點,就人物的特點組織團隊進行角色設定和手繪,在表現(xiàn)手法上采用粗獷的筆觸、厚重的線條、溫婉的色調(diào)勾勒出15 位工匠的歷史形象,營造圖文融合的氣息。這些插圖或置于卷首,或置于文中,形象生動,增強全書的生動感和可讀性。另外,演講稿多口語表達,雖鮮活生動易懂,但不適于書面表達,存在大量重復的廣告用語,編輯時作了刪改,使故事讀起來連貫緊湊??傊珪云綄崢闼卣Z言講述無名工匠的故事,呈現(xiàn)湮沒于歷史典籍中的匠人形象與歷史面貌,以器正名,還匠人應有的歷史地位。
工匠精神是故事的精髓,也是全書的主旨,這些匠人不僅造物技藝超群,更有造物者的情懷與匠心。正所謂好物有匠心,匠心出好物。所以全書在講述故事同時,重拾中華匠心,提煉中華工匠精神的內(nèi)核。15位工匠是中華工匠精神的代表,體現(xiàn)了工匠的價值與追求,如黃道婆淪落崖州,學得紡織技術,歸得故里,教學鄉(xiāng)人,衣被天下;童賓為燒造大龍缸,投身窯爐,以身殉道,用烈火成就其窯變?nèi)松稽S成并未因科舉失敗而消沉,在近乎與世隔絕中完成《髹飾錄》;蔡倫與李廷珪,不斷實驗,不斷創(chuàng)新,造成“蔡侯紙”和“天下第一墨”等。中華匠心源遠流長,15 位匠人之匠心總結起來就是:為民造福、為人民辦實事的天下情懷;孜孜以求、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敬業(yè)精神;挑戰(zhàn)自我、永不停止、追求進步的創(chuàng)新精神。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書中還有一條故事暗線,即在故事中暗含講中華工匠精神史,在選擇每個朝代工匠時,作者很是用心,如在夏朝的工匠里,作者選擇了車神奚仲,奚仲身上所體現(xiàn)出來的精神就是“工正精神”,這正是中華工匠精神的源頭;在秦代的工匠里,作者選擇了筆神蒙恬,蒙恬正是中國工匠精神中“司空精神”的代表;在漢代的工匠里,作者選擇了蔡倫,蔡倫正是中國工匠中“少府精神”的杰出人物;在唐宋的工匠里,作者選擇了楊慧之和畢昇,他們正是中華工匠精神中“工部精神”的代表;至明清時代的工匠里,作者選擇了蒯祥、陸子岡、陳曼生、唐英等,他們正是中華工匠精神的杰出典范。因此,《好物有匠心》又可以看做一部中國古代工匠精神簡史,借助故事表達而梳理了中國古代工匠精神的發(fā)展脈絡。在中國經(jīng)濟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重提工匠精神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無論是“中國制造”還是“中國創(chuàng)造”“中國智造”,都需要工匠精神的回歸,都需要“工匠精神”作為所有工作者的內(nèi)在素質(zhì)。從這個視角看,《好物有匠心》的出版有著獨特的時代價值,對于弘揚中國工匠精神也是十分有益的。
為了體現(xiàn)全書之關鍵之“眼”,從編輯角度,凝煉這一主題,我們一方面把古代關于工匠精神的經(jīng)典妙語摘出,置于每位工匠之前,反映其思想理念,凸現(xiàn)其故事內(nèi)核,也說明中華工匠精神之豐富內(nèi)涵;另一方面,封面護封上,突出“一部中華工匠精神簡史”廣告語,作為全書的書眼,置于醒目位置。
本書有三條線索:一是故事敘事,二是精神敘事,三是文明敘事。即在故事中闡述精神,在精神中點出中華工匠文明對世界文明的影響,反映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獨特貢獻。這也是我們編輯此書時的匠心所在,要求作者在每章結尾處增加“文明影響”內(nèi)容,突出無名者創(chuàng)造文明之貢獻與意義,從而呼應當下傳承中華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樹立文化自信的時代要求。的確,這些被歷史遺忘的陌生人,所創(chuàng)造的萬千器物,有的成為我們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有的至今還在使用,成為我們?nèi)粘I畹囊徊糠?,有的遠播海外,對世界經(jīng)濟、技術、文化的發(fā)展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從而影響了世界文明的進程。如奚仲發(fā)明車輪,大大解放了勞動力,為跨距離運輸提供了技術支持,聯(lián)通了中國與世界,促進了社會交往與集中;歐冶子的鑄劍意義,影響了東亞文明,對西方騎士兵階層影響深遠;蒙恬制筆意義深遠,一支筆書寫了中華文明的傳奇,正因為有了毛筆,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被完整地記錄,中華文明才歷久彌新;蔡倫,被稱為“影響世界文化發(fā)展的巨匠”,在美國國家造紙博物館有“蔡倫畫像”陳列室,法國安貝爾市有“蔡倫博物館”,日本建有“蔡倫宮”;黃道婆發(fā)明的“三錠腳踏紡車”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的紡織機械,是世界紡織史上的一大奇跡,為全球紡織技術的發(fā)展提供了難得的技術粒子,為全球棉花產(chǎn)業(yè)發(fā)展提供了中國經(jīng)驗……
從這些“小人物”身上,我們感受到中國的發(fā)明何止“四大發(fā)明”。這些技藝早已潤澤世界,惠及眾生,他們才是真正的世界級工匠,今天重溫歷史,我們深為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的貢獻而自豪驕傲。這是一本講述中國故事的好書。所以我們?yōu)闀丶由弦桓睒祟}“影響世界文明的中華匠人”。封面設計整體取調(diào)素雅,關鍵詞突出,主題鮮明,書名燙金而深凹,呈現(xiàn)雕刻厚重之匠意。
中國工藝美術的歷史發(fā)展遵循一個基本邏輯:人造物,物養(yǎng)人,薪火相傳。前者是工匠造物之過程,后者是結果,是傳承,是對后世不同時代、國家文化、民族性格、世界文明的影響,養(yǎng)人的不僅是杰出的技藝,更是造物者的匠心精神,不僅是豐富的物質(zhì)文明成果,還有深厚的精神文化遺產(chǎn)。古往今來,有多少獨具匠心的中華瑰寶,就有多少默默無聞的工匠,有多少燦爛輝煌的工匠文化,就有多少不可磨滅的文化傳承。《好物有匠心——影響世界文明的中華匠人》一書,就是遵循這一邏輯來敘事,是一部較全面闡述中華工匠精神歷史與價值,突出中華工匠文明歷史貢獻的“中國好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