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昭
原計劃出售一個月的年票幾小時售罄,異常爆火的背后,是否物有所值?誰在搶購成了社會關注焦點。
故宮博物院(下稱故宮)年票遭遇前所未有的“搶購潮”。
12月1日20時,2022年故宮年票開售。然后,由于短時間內購買年票的觀眾數(shù)量過多,導致銷售系統(tǒng)一度癱瘓;經過排查修復,年票銷售系統(tǒng)在第二天上午11時30分恢復了銷售,但僅用了不到三個小時,原計劃出售一個月的年票就銷售一空。
往年數(shù)據(jù)顯示,在故宮年票采用實名制之初,2014年10月開始發(fā)售的2015年故宮年票,20天內只售出184張;直到2020年,每年兩萬張限量的年票才首次售罄。為滿足觀眾一年多次參觀和收藏年票需求,2021年,故宮特意將2022年年票限量總數(shù)提高到5萬張。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成了2022年故宮年票異常爆火?
誰在購買故宮年票
據(jù)了解,2022年故宮年票分為全價300元、半價150元兩種,每人限購一張,每年限用10次。其中,半價年票購買條件為60歲以上老人、6-18歲未成年人、18歲以上在校學生和持有北京市社會保障金領取證人員。無論全價票、半價票,適用范圍均不包含珍寶館、鐘表館。
故宮年票是否物有所值?又是誰在搶購故宮年票呢?
媒體調查發(fā)現(xiàn),購票觀眾既有工作時抽不出時間游玩、退休后實現(xiàn)“參觀自由”的老年人,也有對歷史文化抱有興趣的80后、90后,以及各個年齡段的攝影愛好者、古裝漢服愛好者。
一位攝影愛好者表示,故宮一年四季的景色都非常好看,對故宮歷史有了深入了解后,就對它不同季節(jié)的變化充滿好奇——春天拍滿樹的玉蘭海棠、夏天看故宮貓慵懶打盹、秋天觀火紅的柿子掛枝頭、冬天賞紫禁城雪景,無論四季景觀變化,還是恢宏大氣的建筑,都展現(xiàn)出獨有的魅力,所以愿意用鏡頭記錄下來,而故宮年票為這種訴求提供了便利。
此外,故宮近兩年推出的“敦行故遠:故宮敦煌特展”“林下風雅——故宮博物院藏歷代人物畫特展”“絕域蒼茫萬里行——絲綢之路(烏茲別克斯坦段)考古成果展”“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千古風流人物——故宮博物院藏蘇軾主題書畫特展”等精品展覽,也對游客形成了足夠的吸引力。
“故宮敦煌特展很震撼,讓人不禁感嘆古代匠人的智慧和技藝。”一名購買了2022故宮年票的漢服愛好者表示,身穿漢服走在故宮,能夠近距離感受古代生活、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用創(chuàng)意煥發(fā)青春活力
為更加生動地傳播傳統(tǒng)文化品格,增強對游客尤其是年輕人的吸引力,2019年,故宮正式提出了“數(shù)字故宮”“活力故宮”等建設體系。
“活力故宮”方面,通過推出故宮角樓咖啡以及“奉旨旅行”行李牌、“朕就是這樣漢子”折扇、朝珠耳機、頂戴花翎官帽傘、紫禁城祥瑞擺件等文創(chuàng)產品,聯(lián)合騰訊、QQ音樂、瑞幸咖啡等品牌,開展跨界營銷;并通過《我在故宮修文物》《上新了·故宮》《紫禁城》等節(jié)目或紀錄片講述文化歷史,讓故宮更接地氣,使超過600年歷史的故宮煥發(fā)出更多的青春活力。
“數(shù)字故宮”方面,在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背景下,游客通過“數(shù)字故宮”微信小程序,足不出戶便可深入了解故宮文化內涵;此外,新一期1.5萬件高清文物影像的對外發(fā)布上線正在籌備當中,“全景故宮”將新增200個采集點位、“故宮名畫記”將新增200件繪畫作品的超高清影像、1000篇相關學術論文也將上線。
而官網、微博、微信公眾號多渠道宣傳,都有效吸引了公眾注意力,促成了2022年故宮年票的“大賣”。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國文化和旅游產業(yè)研究院副教授吳麗云認為,故宮年輕化的營銷方式吸引了許多年輕游客;基于新媒體平臺的營銷手段,也是使其“爆火”的原因之一——年輕消費群體有著更高頻的消費需求,同時他們也喜歡這種時尚且有文化底蘊的博物館。
博物館經濟異軍突起
實際上,受疫情變化影響,不少旅游愛好者逐漸從跨省游、長途游轉變?yōu)橹苓呌?、本地游,也是促成故宮年票爆火的原因之一。
攜程發(fā)布的文博游大數(shù)據(jù)顯示,2021年上半年,通過攜程平臺預訂博物館門票的游客比2019年同期增長75%,親子家庭預訂博物館票量比2019年同期增長21%。
就在故宮年票開售前不久,《2022年北京博物館通票》也正式首發(fā),通票匯集了歷史、科技、紅色教育、藝術、名人故居、文化場館六大類123家旅游景點,幾乎將北京市博物館“一網打盡”,且絕大多數(shù)參加館點提供了兩人次免費或優(yōu)惠折扣。
此外,2021年“五一”期間,三星堆博物館接待游客超8萬人次、秦始皇帝陵博物館每日限流6.5萬人,都成為2021年博物館游覽“熱潮”的新代表;而在“十一黃金周”期間,馬蜂窩站內熱度排名前20的景點中,博物館占到了三分之一。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chuàng)新規(guī)劃》提出,到2025年,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數(shù)量由21000處增至23500處;博物館、紀念館年觀眾人數(shù)達14億人次,全國備案博物館達6500家;實施10-15個標準化試點示范項目,推動有代表性的博物館、對外開放的文物保護單位加入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綜合標準化試點。
政策支持下,博物館經濟勢必會走上發(fā)展的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