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
(棗莊市山亭區(qū)畜牧獸醫(yī)服務中心,山東棗莊 277200)
隨著人們健康生活觀念的改變,人們對豬肉的需求逐漸由脂肪型轉變?yōu)槭萑庑停B(yǎng)殖生產中如何提高瘦肉率、提高瘦肉產量成為養(yǎng)殖企業(yè)關注的焦點問題[1]。豬瘦肉率主要受品種、養(yǎng)殖方式等因素影響,養(yǎng)殖戶在養(yǎng)殖過程中需要平衡瘦肉率和養(yǎng)殖成本,既要保證豬肉品質,提高瘦肉的產量,也要降低養(yǎng)殖成本,提高養(yǎng)殖戶的經濟效益。因此,分析影響豬胴體瘦肉率的因素并著力提高豬的瘦肉率成為養(yǎng)豬企業(yè)研究的主要問題。
豬的品種直接影響瘦肉率,由于生豬品種較多,不同品種豬的瘦肉率差異明顯。一般情況下,我國地方豬品種瘦肉率約為38%~45%;國外品種豬的瘦肉率則達60%以上,如杜洛克、長白豬的瘦肉率都超過60%。我國本土品種豬的瘦肉率雖然較低,但具有更強大的適應能力和抗逆性,且品質優(yōu)良[2]。因此,為了提高我國地方豬瘦肉率,多通過國內外品種雜交,通過雜交優(yōu)勢來提高瘦肉率。
不同飼料配方,其營養(yǎng)成分不同,也會對豬的瘦肉率產生影響,尤其是飼料中能量和蛋白質飼料含量,對豬瘦肉率影響巨大,飼料中的蛋白質含量直接影響生豬肌肉的沉積,而能量則關系到脂肪沉積,都影響到瘦肉率。蛋白質攝入和豬胴體瘦肉率存在一定正相關關系。根據(jù)實踐經驗,提高豬飼料中的蛋白質水平,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豬的瘦肉率。但豬攝入能量過高會沉積大量脂肪,造成豬胴體脂肪含量高、瘦肉率相對降低。在生豬發(fā)育的不同階段對蛋白質、能量的需求不同,通過調整飼料中能量和蛋白質水平,可以調控豬的肌肉生長情況,有利于降低飼料成本并提高豬的生長性能。
飼養(yǎng)方式也會影響豬胴體瘦肉率,由于豬在不同生長發(fā)育階段表現(xiàn)出不同的生長特點,生豬體重達到50~60 kg時,主要增長肌肉,日糧消耗量和脂肪、蛋白質沉積、體重增量存在正相關關系。當生豬體重達到60~90 kg時,每日攝入能量充足后,瘦肉和蛋白質會持續(xù)沉積,但隨著攝入能量飼料的增加,脂肪沉積量增加,瘦肉率相對降低,可能造成飼料浪費。
養(yǎng)殖環(huán)境對豬的瘦肉率也有影響,有研究發(fā)現(xiàn),養(yǎng)殖環(huán)境溫度穩(wěn)定在18~20℃時最有利于生豬肌肉蛋白的沉積[3],當養(yǎng)殖溫度升高或降低時,都會對瘦肉率產生不良影響。因此,生豬養(yǎng)殖需要注意對環(huán)境的調控,有利于生豬保持高的生長率,更有利于提高瘦肉率。
嚴格控制育肥豬的出欄時間對保證胴體瘦肉率有重要作用,由于生豬不同生長階段瘦肉率不同,對于已經完成肌肉生長發(fā)育的生豬而言,體重越大,瘦肉率越低,脂肪含量越高,若生豬達到出欄時間后沒有及時出欄仍繼續(xù)飼養(yǎng),可能造成瘦肉率降低[4]。以雜交品種為例,最佳出欄時間為生豬體重達90 kg時,若超過90 kg體重,生豬增重則以脂肪為主,且增重速度緩慢,造成生豬瘦肉率降低,不僅造成飼料浪費,降低出肉率,還可能影響?zhàn)B殖場的經濟收益。
生豬品種直接影響豬的瘦肉率,應優(yōu)先選取瘦肉率高的豬品種進行養(yǎng)殖。目前常見瘦肉率高的豬品種中,杜洛克豬的瘦肉率最高,可以達到62%以上,其次為長白豬、約克夏豬及漢普夏豬等外來品種。為了兼顧適應能力和瘦肉率,我國養(yǎng)豬企業(yè)需要積極推行本地母豬和高瘦肉率外來種豬進行雜交選育,對本地豬的瘦肉率進行改良,提高地方豬的瘦肉率。同時,也能兼顧豬的適應能力,具有良好抗病能力,更能適宜本土養(yǎng)殖[5]。通過雜交選育,能夠讓本土品種豬的瘦肉率提高5%~10%。如使用湖北白豬和約克夏豬進行雜交后,其后代的瘦肉率可以達到63%以上,瘦肉率顯著提高。
提高豬胴體瘦肉主要是促進生豬機體對蛋白質的沉積,因此,需要保證豬飼料中蛋白質或氨基酸的含量達到生豬肌肉生長所需要的標準。由于蛋白質的主要成分是氨基酸,需要選擇包含多種必需氨基酸的飼料,且保證氨基酸之間的比例平衡,才能滿足提高瘦肉率的需要。若飼料中氨基酸含量不足,不僅對肌肉生長率產生影響,同時還可能增加脂肪沉積。目前,有研究指出,飼料中蛋白質含量可以達到9%~18%,在飼料能量充足的基礎下,提高飼料中蛋白質水平,能夠促進肉豬快速增重,提高飼料轉化率。從整體上看,瘦肉豬飼料蛋白質應按照20~60 kg體重給予16%~17%的蛋白質水平,60~100 kg體重豬給予14%~16%蛋白質水平的飼料。賴氨酸作為生豬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對于瘦肉率、日增重及飼料轉化率有重要促進作用。飼料賴氨酸達到6%~8%時,能夠達到最高轉化效率,促進生豬生長發(fā)育。
在保證氨基酸配比合理的基礎上,剩余能量支持脂肪生長。在豬采食量穩(wěn)定情況下,飼料能量占比可以成為影響瘦肉率的主要因素。當生豬體重達到50~60 kg時,由于肌肉快速生長,攝入能量用于肌肉生長。生豬進入生長后期,肌肉生長速度減緩,進食量增加,攝入能量將支持脂肪增長,造成脂肪率增高、瘦肉率降低。因此,生豬生長前期應給予高蛋白質含量的飼料,保證飼料中氨基酸含量合理充足,能夠促進肌肉及骨骼的生長。生豬生長后期應適當減少飼料喂養(yǎng),避免脂肪過度沉積,浪費飼料,影響生豬瘦肉率。瘦肉品種的生豬在30 kg以內均可保持較高速度的肌肉生長,從100 kg后肌肉生長速度快速降低,達到成年后生豬肌肉組織不再生長。除每天攝入能量和蛋白質飼料外,補充纖維素、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yǎng)成分,對于提高生豬瘦肉率也有積極作用,能夠促進蛋白質和能量的轉化,提高生豬瘦肉率。
豬舍環(huán)境也會影響豬的瘦肉率。根據(jù)養(yǎng)殖經驗,人們通過改良豬舍環(huán)境溫濕度等來提高生豬生產能力,但試驗證明,豬舍環(huán)境改善只能增加生豬脂肪含量,讓生豬瘦肉率降低。當溫度達到15℃時,豬維持機體能量降低,提高脂肪沉積能力。但在合適的環(huán)境條件下,會提高肉豬生產性能,對于瘦肉率的影響較小。因此,應改善豬舍環(huán)境,同時兼顧生豬生產性能以及瘦肉率的調控。在溫度管理上,加強對豬舍溫度的控制,借助于溫度對于蛋白質沉積的影響,提高豬胴體的瘦肉率。如表1所示,為溫度變化對肉中氮沉積量的影響[6]??梢姕囟忍幱?6~22℃范圍之內更有利于蛋白質的沉積。
表1 溫度變化對于氮沉積量的影響
由于不同品種的豬,其脂肪和肌肉增長時間段不同,瘦肉豬生長肌肉時間較晚,一般在20~90 kg,而部分品種豬脂肪和肌肉達到最大生長強度較早,但是維持時間段相對較短。因此,提高瘦肉率需要根據(jù)不同品種確定出欄時間。一般情況下地方豬出欄體重為80~120 kg,若出欄時間過晚會造成脂肪量增加,瘦肉率較低。出欄時間過早可能造成瘦肉率較高,但產肉量較低。在出欄時間的控制上,如表2所示,地方豬隨著體重增加,瘦肉率存在下降趨勢,需要在合理時間內屠宰才能達到理想的瘦肉率。對于生豬養(yǎng)殖而言,需要綜合考慮日齡、價格、瘦肉率以及增重情況等,綜合判斷出欄體重和出欄日齡,才能獲取更高的經濟效益。
表2 地方豬不同體重屠宰的瘦肉率對比
養(yǎng)殖模式也會影響生豬瘦肉率,有資料指出,生豬體重達到60 kg以后,對于飼養(yǎng)方式進行限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生豬背膘厚度,提高生豬瘦肉率。限制飼養(yǎng)方式主要體現(xiàn)在飼喂時間、飼喂數(shù)量及飼料質量等方面。如采取吊架子育肥法,通過對飼料量進行限制來調控豬的瘦肉率。在豬的2~3月齡階段,主要給予高質量青綠飼料或者混合飼料,不控制飼喂數(shù)量和飼喂時間,讓生豬自由采食,能夠保證生豬肌肉快速增長。進入3~6月齡階段,則采取吊架子方法進行飼喂,主要給予粗飼料和青飼料,青飼料中含有大量維生素、蛋白質和礦物質;限制精飼料飼喂,確保豬的肌肉、骨骼和腸胃組織的發(fā)育。進入7月齡后,采取快速育肥方法,主要給予混合飼料,包含大量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飼料,提供清潔飲水和青綠飼料,持續(xù)3個月左右,當豬體重達到100 kg時即可出欄。采取吊架子的方法,能夠減少飼料喂量,從而降低養(yǎng)殖成本,更有利于保證瘦肉率。在養(yǎng)殖生產中應根據(jù)市場供需情況、養(yǎng)殖環(huán)境選擇合適的飼養(yǎng)方法,并保證飼料的轉化率,滿足經濟效益需求。一般情況下,限制飼喂會延長肉豬出欄時間,增加飼養(yǎng)成本,降低豬舍使用率。由于豬在保育階段需要較多營養(yǎng)成分轉化為肌肉,促進機體發(fā)育,應保證飼料充足。生豬育肥期則需要限制飼料的使用,避免脂肪過度沉積,造成瘦肉率降低,影響?zhàn)B殖戶的經濟成本和豬肉品質。通過前充足后限制的飼喂方式調控生豬瘦肉率,更有利于兼顧豬肉品質和養(yǎng)殖成本。
綜上所述,影響豬胴體瘦肉率的因素主要為豬品種、飼料配比、飼養(yǎng)方式、養(yǎng)殖環(huán)境、出欄時間。因此,為了提高豬胴體瘦肉率,需要養(yǎng)殖戶選擇瘦肉率高的品種,科學飼養(yǎng),改善飼養(yǎng)環(huán)境,控制出欄時間,采取合適的養(yǎng)殖模式,達到豬肉品質和養(yǎng)殖成本雙贏的目的,嚴格控制影響瘦肉率的各項因素,向市場輸送高品質豬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