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華,徐立軍,申屠蘭欣,黃窈軍,石一珺
(桐廬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浙江 桐廬 311500)
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在分類上隸屬于木耳目(Auriculariales)木耳科(Auriculariaceae)木耳屬(Auricularia),被稱為“素中之葷”,是我國主要的食用菌之一,具有1 300多年的采食歷史,是一種營養(yǎng)豐富、藥食同源的食用菌[1-3]。黑木耳富含蛋白質、多糖、黃酮等有效成份,具有抗氧化、抗腫瘤、降血脂、提高免疫力等作用,非常符合當今三高人群的養(yǎng)生需求[4-11]。杭州地區(qū)黑木耳栽培主要以長袋-出菇架的形式出菇,短袋栽培黑木耳以北方為主。短袋栽培與長袋栽培相比,具有節(jié)省生產成本(無需出菇架)、管理方便、受光均勻、保濕效果好等優(yōu)點。通過試驗集成短袋栽培相關參數(shù),并通過技術熟化,達到降低菇農成本、增加菇農收入的目的,進一步提升黑木耳栽培的關鍵技術水平。
以麗水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和黑龍江省農業(yè)科學研究院提供的5個菌株為試驗材料,菌株相關信息見表1。
表1 供試品種信息Tab.1 Information of tested varieties
1.2.1 品種試驗
以黑山、黑4、新科、麗耳3號、916為參試品種。栽培配方為:木屑94%、麩皮5%、石膏1%。每個品種進行3次重復,每個重復接種100袋,共接種1 500袋,在相同條件下培養(yǎng)菌株并進行出菇管理。
1.2.2 配方試驗
以黑山為供試菌株,設置4種木屑和麩皮添加比例,對照(CK)組:木屑94%,麩皮5%,石膏1%。共5個處理,每個處理進行3次重復,每個重復接種100袋。各配方情況詳見表2。
表2 不同的培養(yǎng)料配方Tab.2 The different formulas for substrates
1.2.3 刺孔試驗
以黑山為供試菌株,待菌絲滿袋后,將菌包分為7組進行刺孔處理,刺孔數(shù)分別為120個、140個、160個、180個、200個、220個和240個。菌包刺孔后在光照條件下催耳芽。共7個處理,每個處理3次重復,每個重復接種100袋,一共接種2 100袋。
1.3.1 制作栽培種
制袋:采用規(guī)格為17 cm×33 cm×0.004 5 cm的聚乙烯塑料袋,每袋濕料質量為1.2 kg。
滅菌:用常壓方法進行滅菌,5 h內溫度達到100℃并保持12 h,自然冷卻出鍋。
接種:接種前應對接種室進行清洗;待接種室干燥后,將料袋和菌種(表面消毒)一起移入接種室,使用食用菌專用氣霧消毒劑(4 g~8 g熏蒸,30 min)進行消毒;待料袋溫度降到自然溫度(不燙手)時開始接種,每棒接3個穴,每袋菌種接50棒(記錄接種時間);接種后將菌棒置于出菇大棚內進行菌絲培養(yǎng)。
1.3.2 刺孔及出耳管理
在棚內對長滿菌絲的菌棒進行刺孔,刺孔形狀為圓形,孔直徑為2 mm~3 mm,刺孔深度為1 mm~2 mm。在品種試驗及配方試驗中,每棒刺孔數(shù)量為180個~200個,并按黑木耳常規(guī)出耳管理方法進行管理。
1.4.1 菌絲活力的測量
不同處理隨機抽取10袋進行統(tǒng)計,重復3次。包括觀察菌絲長勢(粗壯、濃密程度、顏色);記錄滿袋時間,測量培養(yǎng)料長度;依據(jù)測量數(shù)據(jù)計算菌絲生長速度。菌絲生長速度(V,mm·d-1)的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L為培養(yǎng)料的長度(mm);t為菌絲長滿袋的天數(shù)(d)。
1.4.2 子實體農藝性狀觀察與測量
觀察和記錄各試驗組中第1潮黑木耳原基形成的時間和類型,耳片性狀(顏色、絨毛、皺褶),干耳腹面及背面顏色。稱取第1潮成熟木耳干品8 g,在常溫下泡發(fā)10 h,瀝水10 min后稱質量,每組3個重復,根據(jù)稱量結果計算泡發(fā)率(即發(fā)泡前干耳質量與發(fā)泡后鮮耳質量之比)。每組從發(fā)泡后的鮮耳中隨機抽取10朵單耳,測定單耳質量,耳片的長度、寬度和厚度。
1.4.3 雜菌感染率
觀察每個處理中雜菌污染及爛棒的情況,記錄數(shù)量,并計算雜菌污染率。雜菌污染率(P,%)的計算公式為:
式中:N為被雜菌污染袋數(shù)(袋);C為檢查總袋數(shù)(袋)。
1.4.4 產量統(tǒng)計
木耳成熟后進行采摘,分別稱量每次采收的子實體質量,然后測算單袋產量。每個處理3次重復,每個重復統(tǒng)計100袋。
1.4.5 分析方法
采用SPSS 17.0對試驗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
2.1.1 參試菌株菌絲生長情況比較
不同品種在相同培養(yǎng)條件下菌絲生長情況詳見表3。
表3 不同品種菌絲生長情況Tab.3 Mycelial growth of different varieties
從表3可知,黑山菌絲生長速度最快,平均為3.6 mm·d-1;新科菌絲生長速度最慢,平均為3.3 mm·d-1;麗耳3號菌絲平均生長速度為3.4 mm·d-1。經方差分析表明,麗耳3號與916、新科差異不顯著,與其他品種之間達到差異顯著或極顯著。從菌絲長勢來看,各菌株菌絲均表現(xiàn)為粗壯、濃白。916污染率最低為2.15%,麗耳3號最高為5.37%。
2.1.2 參試菌株子實體農藝性狀比較
同一培養(yǎng)條件下不同品種子實體的性狀特征見圖1、表4。
圖1 不同品種子實體形態(tài)特征Fig.1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varieties fruit bodies
表4 不同品種子實體性狀特征Tab.4 Characteristics of fruit bodies characters of different varieties
從圖1和表4可以看出,單個耳片平均質量依次為黑山(0.36 g)>麗耳 3 號(0.33 g)>916(0.32 g)>新科(0.30 g)>黑4(0.27 g);耳片長度依次為黑4(44.34 mm)>916(39.87 mm)>黑山(36.82 mm)>麗耳3號(36.61 mm)>新科(28.81 mm);耳片寬度依次為916(51.37 mm)>黑4(50.76 mm)>麗耳3號(43.95 mm)>黑山(40.43 mm)>新科(37.70 mm);耳片厚度依次為黑山(1.79 mm)>麗耳 3號(1.38 mm)>黑 4(1.28 mm)>916(1.26 mm)>新科(1.08 mm)。從泡發(fā)率來看,順序為916(18.33%)>黑 4(17.50%)>麗耳 3號(13.67%)>新科(13.30%)>黑山(12.60%)。
同時可以看出,耳片形態(tài)也有所不同,黑4褶皺少,而其他4個品種褶皺多;麗耳3號、黑山、新科的耳片碗狀且邊緣圓滑,耳背顏色分別為褐色和黑色,而其他品種耳片平展、邊緣少量波浪型,耳背顏色為黑褐色。
2.1.3 不同菌株產量分析
同一培養(yǎng)條件下不同品種的單袋產量見表5,原基形成情況見圖2。
表5 不同品種單袋產量情況Tab.5 Single bag yield of different varieties
圖2 不同品種原基形成情況Fig.2 Formation of primordia of different varieties
由表5和圖2可知,麗耳3號原基形成時間最早,為58 d;新科最晚,為76 d。不同品種的單袋產量依次為麗耳3號(54.50 g)>黑山(53.33 g)>新科(47.17 g)>黑 4(36.60 g)>916(29.63 g)。麗耳3號產量最高,平均54.50 g/袋,較最低產量的916(29.63 g/袋)高84.12%;黑山平均單袋產量為53.3 g/袋,位居第二。從方差分析表明,麗耳3號與黑山之間差異不顯著,與其他品種之間差異顯著或極顯著。
從原基的形成情況分析,麗耳3號、916原基形成整齊度好,黑山次之,黑4最差。
2.2.1 不同配方中黑山菌絲生長情況比較
不同配方條件下,黑山菌絲生長情況見表6。
表6 不同配方菌絲生長情況Tab.6 Mycelial growth in different formulas
從表6得出,配方1中菌絲生產速度最快,平均為3.5 mm·d-1;配方5菌絲生長速度最慢,平均為2.8 mm·d-1;配方1比配方5快25%。配方1與其他配方相比,菌絲生長差異極顯著,配方2與配方3、配方4與配方5之間菌絲生長差異不顯著。污染率配方1最低,為3.42%;配方5最高,為25.32%,說明隨著麩皮量增加污染率逐漸增加。
不同配方條件下,黑山菌絲發(fā)菌情況見圖3。
圖3 黑山不同配方的發(fā)菌情況Fig.3 Growth of mycelium of Heishan in different formulas
如圖3所示,黑山在配方1(麩皮含量5%)和配方3(麩皮含量11%)上菌絲生產較快,在配方4和配方5(麩皮含量超過11%)上菌絲生產速度變慢。
2.2.2 不同配方中黑山產量分析
不同配方條件下,黑山單袋產量情況見表7。
表7 不同配方的單袋產量情況Tab.7 Single bag yield of different formulas
由表7得出,配方1中原基形成時間最早,為64 d;配方5原基形成時間最晚,為78 d。不同配方的平均單袋產量依次為配方3(55.93 g)>配方 2(51.13 g)> 配方 1(45.33 g)>配方 4(39.97 g)>配方 5(24.78 g)。產量最高為配方3,比產量最低的配方5高125.71%。方差分析表明,配方3與配方 2、配方 4的單袋產量之間差異不顯著,其他配方間差異顯著或極顯著。
不同的刺孔處理下,黑山單袋產量情況見表8。
表8 不同刺孔處理單袋產量Tab.8 Single bag yield of different puncture treatmerts
從表8得出,以處理5(刺孔數(shù)為200個)的平均單袋產量最高,為51.17g;處理4(刺孔數(shù)為180個)平均單袋產量次之,為49.57g;處理1(刺孔數(shù)為120個)平均單袋產量最低,為20.57g。處理5與處理1、處理2、處理3間袋產量差異極顯著,與處理4、處理6、處理7間單袋產量差異不顯著;處理1、處理2和處理3間單袋產量差異極顯著。
不同刺孔處理下,原基形成情況見圖4。
圖4 不同刺孔處理及原基形成情況Fig.4 Different piercing treatments and primordia formation
由圖4可知,刺孔數(shù)量為120個或140個時,原基形成最不整齊;刺孔數(shù)量為180個、200個和220個時原基形成均較整齊;刺孔數(shù)量為240個時原基形成最為整齊。
經過品種比較試驗表明,麗耳3號菌絲潔白、濃密、均勻、整齊,子實體簇生、耳基根部褶皺多,干耳背面顏色為褐色;原基形成時間為68 d,出耳較早,耳芽整齊;單個耳片平均質量為0.33 g,平均長度為36.61 mm,平均寬度為43.95 mm,平均厚度為1.38 mm,平均袋產量為54.50 g。黑山菌絲潔白、濃密、均勻、整齊,子實體單生、耳基根部褶皺多,干耳背面顏色為黑色;原基形成時間為64 d,出耳時間較麗耳3號晚,耳芽整齊;單個耳片平均質量為0.36 g,平均長度為36.82 mm,平均寬度為40.43 mm,平均厚度為1.79 mm,平均袋產量為54.33 g。從發(fā)菌速度、產量及品質分析,這2個品種較其他品種更適合南方的短包栽培。
從配方試驗表明,不同的麩皮含量對產量影響較大,其中配方3(麩皮11%、平均袋產量為55.93 g)產量最高;配方5(麩皮17%、平均袋產量為24.78 g)產量最低。配方1(麩皮5%)污染率最低,為3.42%;配方5最高,為25.32%。污染率隨著麩皮量的增加逐漸增加。配方1菌絲生長速度最快,平均為3.5 mm·d-1;配方5菌絲生長速度最慢,為2.8 mm·d-1。從以上幾方面說明配方3(麩皮11%)為最適配方。
從刺孔試驗得出,刺孔數(shù)為200個時平均單袋產量最高,為51.17 g;刺孔數(shù)為180個時次之,為49.57 g;刺孔數(shù)為120個時最低,為20.57 g。因此菌包刺孔數(shù)量以200個為宜。
綜上所述,南方短包栽培黑木耳,品種以麗耳3號和黑山為最佳;配方3(麩皮11%)為最適配方;最適刺孔數(shù)量為200個。同時短袋栽培黑木耳具有無需菇架、管理方便、受光均勻、保濕效果好、產量高等優(yōu)越性。但栽培場地土地不平整、機械設備不全、培養(yǎng)階段發(fā)菌慢、液體菌種應用少等問題仍存在,還具有很大的探索空間,需要進一步改進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