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聰
在信息化技術飛速發(fā)展的時代,“臨場感”英文“online presence”,指網絡環(huán)境中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體驗,是個體與對方共同相處過程中的意識程度,反映了學習者在在線學習過程中的心理狀態(tài),體現學習者與同伴之間在情感、環(huán)境、行為、動作、認知等方面的相互作用和過程?!芭R場感”理論的先驅是國外學者Garrison、Anderson和Archer等。后期國外學者如Shea、Cleveland-Innes以及國內學者如吳祥恩等,對這個理論不斷進行完善?!芭R場感”一般包括教學、社會、情感、學習、認知等要素。這些要素彼此間相互作用、相互融合,在不同的時間、階段和場合發(fā)揮著各自的價值,助力學習者學習效果的提升。
國內外學者“臨場感”研究普遍注重對“臨場感”的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并且一直認為在在線學習環(huán)境中,學生感知到的“臨場感”,如教學、社會以及認知“臨場感”,這三者對學生的在線學習效果有積極的作用。在線“臨場感”往往能幫助在線學習者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因此,對于在線學習環(huán)境中學生在線“臨場感”的研究非常重要?!芭R場感”理論對于當前我國在線課程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在知網中輸入關鍵詞“臨場感”或者英文“online presence”,發(fā)現目前國內外學者對“臨場感”的研究非常熱,可見學術界對“臨場感”的關注和重視。“臨場感”值得人們去研究和探索。然而,目前專家學者對于如何幫助在線學習者建立在線“臨場感”(包括教學“臨場感”、社會“臨場感”和認知“臨場感”)的研究關注度和重視度不足,對這方面的系統(tǒng)性研究更是少見??紤]到在線“臨場感”對學生在線學習效果的重要作用,以及當前國內學者對職業(yè)院校在線“臨場感”建立研究實踐的不足,本文以職業(yè)院校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實踐探索,為學生設計在線“臨場感”,希望通過在線“臨場感”的設計,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臨場感”,從而提升學生的在線學習效果。
2020年上半年期間,上海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的中高職貫通班級教學團隊響應“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采用校本自編系列教材,在超星學習通平臺建課,實施在線授課。在線教學初期,團隊教師們普遍有困惑:面對冰冷的屏幕,看不到學生,怎么能及時知道學生學沒學、懂沒懂,從而有效組織教學,實現教學目標?教學團隊進行了大量的理論學習和研究,決定通過增強學生在線學習的“臨場感”,保證教學效果。
教學團隊在具體教學實施過程中,根據中高職貫通學生學習興趣不高、自主學習能力相對較差的突出特點,以校園網超星學習通為基礎,輔以騰訊會議、QQ視屏共享平臺等,加強學生學習過程評價設計和持續(xù)的情感關懷,目的是突破線上和線下教學的時空距離,增強學生在線學習的“臨場感”,努力實現在線教學與線下教學的“同質等效”。
(一)注重過程評價設計,增強“臨場感”。以超星學習通平臺為主,QQ共享等平臺為輔,在課前、課中和課后各個階段設計各種形式的測評。測評結果既能作為學生參與學習的證據,也能體現他們學習上的進步。教師對評價結果進行及時反饋,有助于學生加強自我管理,對自己的學習成效有更清晰的認識,增強彼此的“臨場感”。
1.課前。在超星學習通上,把小測驗設計成與課程背景介紹相關的問題,對背景知識的探查能讓學生了解他們將要學習的內容。也可以設置2~3個開放式問題,組織學生在開課前,羅列出與課程主題相關的觀點或見解。
2.課中。課中加強互動。教師在整個學習階段利用學習通的“課堂互動”功能按鈕,巧妙設置“參與投票”“章節(jié)測驗”“搶答”“評分”“小組任務”“調查問卷”以及“討論”等任務,了解學生學習成效,評估他們對課程內容的理解程度,作為是否進行下一階段學習的參考。
3.課后。課后主要以“音視頻觀看任務點”“考試”“作業(yè)”“討論帖”等作為評價指標。以“討論帖”為例,教師可以對學生所發(fā)的每個帖子打分點贊、送花、轉發(fā),甚至寫評語,也可以根據學生發(fā)帖的數量、熱度和貼切度,進行打分,綜合評定學生的學習情況。
(二)注重持續(xù)關懷,增強“臨場感”。如果只重視過程評價,忽視學生情感需要,是不可能長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不可能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時間久了,學生甚至會產生厭煩情緒。
以超星學習通平臺為主,騰訊會議、QQ共享等平臺為輔,在課前、課中和課后各個階段加強對學生學習的支持和情感關懷,最大化在線教學的“臨場感”,能夠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保證教學效果。
1.課前。技術上,為學生進行在線教學培訓與輔導,提供學習支持,使學生從心理上盡快適應在線教學。內容安排上,除了選用自編教材外,還根據學生已有的英語水平、接受能力,適當補充學生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學習流程上,利用超星學習通平臺的“通知”功能按鈕,提前發(fā)布課程流程和任務通知,引導學生學習章節(jié)內容和任務點,為學生創(chuàng)造“親和”的在線學習環(huán)境。
2.課中。主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是學生展示學習成果,教師點評和反饋。教師及時的反饋有助于學生調整學習策略和狀態(tài)。教學內容要精選、要合理傳遞。同時要盡量使用接近性行為,比如合理使用超星學習通平臺的課堂“討論”、教師視頻上傳等,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
最難上的課型是大班討論課,經驗是提前分配好任務,然后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每個小組一個QQ群。這樣一個班級有多個QQ群。然后教師變成多個小“孫悟空”,同時進入多個不同的群,指導學生在線交流。這種“分身術”不僅保證所有的學生開口,而且也讓他們得到教師的點評或表揚,感覺到教師的關注和期待。學習路上不惶恐不孤單。
此外,教師實時在線,隨時接收學生的答疑解惑,積極主動關心學生的生活、學習,鼓勵他們好好生活、鍛煉身體、提高免疫力、保護好自己,讓學生感到溫暖。
3.課后。在課后作業(yè)的督促方面,為了不傷學生自尊,盡量不要請課代表、班長、班主任、輔導員或者家長等第三方幫忙督促,主要采取以下3種更加人性化的方式:一是通過超星學習通平臺的“教學預警”功能按鈕,自動提醒學生按時提交作業(yè);二是用超星學習通平臺的“導出名單”按鈕,下載學生的電話號碼,直接電話聯系,避免學生不在線的尷尬;三是采用QQ、微信等和學生單獨交流溝通,搞清楚作業(yè)未交的真正原因:不會做、不想做,還是網卡提交失敗。
(一)經驗成效。在線教學實施過程中,師生在時空分離的狀態(tài)下產生了教學距離。距離是在線教學中需要解決的最大障礙。然而,一個多月在線“臨場感”的教學實踐探索,教學團隊找到了答案:無論線下還是線上教學,教育的根本屬性沒有變化。加強學生過程評價、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是非常重要的。教師不能因為面對冰冷的屏幕,“看不到”學生而放棄師生情感的交流。相反,加強過程評價設計,給予學生持續(xù)關懷,增強“臨場感”,可以彌補距離產生的缺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實現在線教學與線下教學的“同質等效”。
統(tǒng)計學生調查問卷顯示:90%學生普遍反應,過程評價和情感關懷,使他們在線學習不再感到孤獨與無助,不再感到缺乏監(jiān)督與自我管理。相反,他們感到被關注被關愛,有歸屬感,激發(fā)了學習動機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了學習興趣。
(二)存在的問題。實踐證明,增強“臨場感”是學生成功進行在線學習的關鍵。然而,2020年上半年短時間這樣大規(guī)模的在線教學在我國或者世界上還是第一次?!芭R場感”的研究在職業(yè)院校層面的研究和實踐目前還不多見?!芭R場感”呈現出不斷變化的動態(tài)態(tài)勢,涉及到很多知識,如心理學、教育學等社會科學,也涉及數學、統(tǒng)計學等理科知識。團隊教師們缺乏相應的知識,也缺乏長期的實踐,雖然在高職貫通班級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大規(guī)模的組織實施還需要不斷實踐和摸索。
(三)下一步工作考慮??v觀國內外研究現狀,在線“臨場感”研究具有較廣闊的覆蓋面。其中加拿大Garrison教授及其同事一直引領著在線“臨場感”研究的發(fā)展,在線“臨場感”研究方面他們是領頭羊和奠基人。自2000年以來國際在“臨場感”研究的熱點不斷進行演變與拓展,基本覆蓋了大部分在線學習以及混合學習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從總體上看國際在線“臨場感”研究有2大趨勢:一是向學習者為核心的學習體驗研究逐漸取代以教育者為中心的知識活動推送研究。二是高階的認知“臨場感”研究逐漸取代低階的教學“臨場感”研究。
本文探討的在線“臨場感”的教學實踐探索還停留在知識活動推送階段,學生的參與度及粘性普遍不強,和國內外知名專家和學者的研究對象相比較還比較被動。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還有待提高,面向學生體驗的高階“臨場感”環(huán)境遠沒有建立。希望在以后的在線教學中不斷研究和探索,逐漸從由教育者為中心的知識活動推送研究向學習者為核心的學習體驗研究轉變,從由低階的教學“臨場感”研究向高階的認知“臨場感”轉變,從而提高在線教學或者混合式教學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