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珊
現代社會的社工機構對于其資源的需求,是機構為了自身的發(fā)展與環(huán)境產生作用的一種方式,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社工機構對于資源的獲取、開發(fā)以及利用也在不斷地變化,并且對資源的使用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社工機構的發(fā)展方向。社工機構作為一種特定的組織機構,受現代社會各個因素的影響,在資源的獲取以及和其他組織機構的聯系中會產生不同作用。
(一)社工機構資源獲取的觀念較為落后。社工機構自建設運營以來,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組織機構。但是建設至今,運行時間只有二十幾年,再加上社會不斷地變化發(fā)展,導致社工機構的資源獲取觀念跟不上時代的變化,在現代社會中,其資源的獲取觀念還是比較落后的。按照資源依賴理論的觀點,社工機構的生存和發(fā)展需要依賴周圍的環(huán)境來獲得相應的資源,它與環(huán)境是相互依存的關系[1]。因此我們說,社工機構的資源獲得之所以要與環(huán)境進行交互,是因為其本身就缺乏相關的資源,需要從環(huán)境中獲取資源。這些資源的形態(tài)沒有固定的要求,可以是無形的能力,也可以是有形的物品,而這些資源也不是以一種固定的形式存在的,或許部分資源可以被人們感知以及加以利用,但是還有一部分資源暫時尚未被人們感知。人們對這些資源的感知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當時的各項外界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又受制于自身對于資源的認知水平和視野范圍。就當下的資源獲取情況來看,人們對于社工機構的資源獲取認知還不夠全面,當下的社工機構管理中,政府處于主導地位,這會導致一些社工組把政府作為獲取資源的唯一途徑,沒有考慮到對其他資源的利用。
(二)社工機構獲取資源的模式比較單一。社工機構的資源獲取會受到技術條件、環(huán)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約,導致其呈現出來的特點也是有所不同的。當下我國的社工機構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政府運作下的社工機構;二是社會運作下的社工機構;三是政社合作運作下的社工機構。從理論上來說,社工機構可以獨立自主的開展社會工作,但是實際會發(fā)現這三類組織機構最為明顯的一個特點是受政府的影響較大,對政府的依賴程度較高,這就導致社工機構在自行運作時容易出現獨立性缺乏的情況,不利于社工機構正常工作的開展。比如工業(yè)、農業(yè)和人力資源等他們對于資源的獲取模式是有所不同的,但是當下的資源獲取方式還是依賴于政府的扶持,社會的投入力度不夠,僅僅憑借政府的支持就會導致在實際的工作中,社工機構的造血能力不足,進而影響到整個社工機構對于資源的獲取。
(三)社工機構資源獲取的渠道和技術不夠。據調查顯示,社工機構在資源的獲取上不僅和社工機構的起始狀態(tài)有聯系,而且更多的還是依賴于社工機構自身的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少部分發(fā)展較好的社工機構可以靈活運用各種網絡技術來獲取所需要的資源,同樣的,這些資源也會相應地朝著這些社工機構聚集,從而促進社工機構更好的發(fā)展[2]。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社工機構都是如此,在大部分的社工機構資源的獲取中,其獲取渠道和技術還是不夠成熟的,而且在社工機構建設中,其資源獲取的相關制度也是比較落后的,雖然有的社工機構已經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而且已經出臺了很多相關的制度文件,但是從大體上來看,在現代社會的發(fā)展中,較多的社工機構還是需要進一步完善自身的資源獲取制度,把社工機構的資源獲取渠道拓寬,運用多樣化的手段和方式,盡可能地實現社工機構的自主發(fā)展、自主獲取和運用資源。
(一)技術水平的提升促進資源形態(tài)和擴散的改變。社工機構的資源獲取受其資源的形態(tài)和擴散的影響,現代社會中,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促進了網絡技術、信息技術等數字化的變革,引發(fā)了一場技術性的革命,這種技術變革在社工結構中對于資源的獲取也產生了一定的作用。大數據技術將資源的獲取方式進行了變革性的創(chuàng)新,依靠傳統(tǒng)獲取方式已經不適應于現代社會中社工機構的資源獲取,但是在現代社會中,大數據技術自身對于數據的存儲和分析能力本身就是優(yōu)于傳統(tǒng)的技術,而且這些數據也不僅僅是指在互聯網上流通的數據,還包括溫度、運動等甚至于是化學物質的變化而產生出來的數據,這些數據的處理必須依靠發(fā)達的信息技術進行處理,最后呈現出來的則是人們可以看到的各種物質的變化和反應,這對于社工機構的資源獲取來說,無疑拓寬了資源獲取的渠道,使其發(fā)生了質的改變。
(二)對制度環(huán)境的重構改變了資源的依存關系和運輸途徑。制度環(huán)境是社工機構在進行資源獲取時,用來建立資源的生產和交換的基礎,簡單來說,就是可以影響和制約制度制定的各種有關因素。經過有關人員調查顯示,在現代社會中,一些社工機構發(fā)展緩慢的地方,他們的技術條件和資源的容量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落后于發(fā)展較好的社工機構的,這也導致其個體人員在具體的工作實施過程中,也是比較傾向于傳統(tǒng)落后的工作方式和管理制度的,甚至還有部分社工機構對于資源的利用完全依賴于政府部門的扶持[3]。在現代社會中,科技的發(fā)展對個體人員的思想觀念和行為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其社會管理的水平和服務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這代表了一種新型的制度環(huán)境的出現。那么對于社工機構來說,其自身的組織關系發(fā)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進而會出現全新的關系結構。
(一)建構資源獲取問題解決的理論模型。社工機構在資源的獲取模式上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同時也會影響到對于工作價值的判斷,因此在進行社工機構的資源獲取前,應該以相關的理論建設為基礎,要考慮到現代社會對社工機構的資源獲取的影響,進而解決社工機構資源獲取的相關問題。當下在社工機構的資源問題上,出現了一些比較著名的理論,如資源配置理論、資源基礎理論等等,這些理論的提出為社工機構的資源獲取及其模式的建構提供了相關的理論指導,但這也并不意味著這些理論對于社工機構的資源獲取指導是非常精確的,是萬無一失的,只是相對來說,在社工機構獲取資源時,可以提供一些理論指導,或者說社工機構在進行一些資源決策時可以用相關的理論來進行解釋。那么從這些理論中,可以發(fā)現,在社工機構的資源獲取中我們有了相應的理論指導,比如資源的配置問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現階段的社工機構中對于資源配置較為明顯的一個問題是可利用的稀缺資源正在逐漸減少,相關的理論在這一類問題上也做出了分析和回答,現代社會中,社工機構中稀缺資源的配置以及在市場中的作用,是現代社會社工機構的資源建構所應該考慮的問題。資源的獲取對于所有的社工機構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應該根據社工機構所處的制度環(huán)境和自身的發(fā)展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進行?,F代社會中資源的獲取需要考慮到方方面面的問題,以此建立起本社工機構的資源獲取理論框架。
(二)選擇資源獲取的恰當模式和路徑?,F代社會中,在社工機構中進行資源獲取模式建構,僅需要在全面分析的基礎之上,根據社工機構的制度環(huán)境選擇恰當的模式和路徑。當下,在我國的社工機構中,大致可以將其分為體制內的社工機構和社會化的社工機構,體制內的社工機構主要是指由政府部門內部所組織的社工行業(yè)協(xié)會,社會化的社工機構則是指民辦的非企業(yè)性質的機構、社會團體性機構等等。這兩種類型的社工機構在組織框架和制度上都各有不同,其自身的資源基礎也是有所不同的,因此在具體的資源獲取中應該采用不同的方法路徑來進行[4]。與此同時,受現代社會信息技術等各方面條件的制約,其資源獲取的技術水平有所提升,相關人員的觀念也不盡相同,再加上政府和社會部分層面對于社工機構的認知發(fā)生了變化,導致社工機構的資源訴求和獲取模式也會發(fā)生改變。這些模式的變化,都是需要在制度環(huán)境中來進行的,通過對模式的篩選,促進各種信息化的模式產生。除此之外,社工機構的資源獲取還應該要選擇恰當的路徑。根據社工機構的工作其具體的情況,從資源的各個方面進行恰當的安排。
(三)優(yōu)化資源獲取的策略和組織方式?,F代社會中社工機構的資源獲取模式建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是資源獲取策略和組織方式的優(yōu)化。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資源的獲取模式的最終確立都沒有在具體工作中體現出來,它是由社工機構在不同時期對資源的訴求以及不同階段的策略實施來決定的。因此,在現代社會的社工機構中,應該怎么獲得資源,以及獲得怎樣的資源,就是要根據社工機構的不同階段的發(fā)展來決定的。不管是體制內的社工機構,亦或是社會化的社工機構,都應該根據相關的理論依據,并且按照實際所需要的資源類型和社工機構自身的發(fā)展模式進行優(yōu)化,積極創(chuàng)新模式,使其對社工機構的資源獲有更大的幫助。在現代社會中,社工機構在工作中還在不斷的完善,雖然其模式和發(fā)展也在不斷地成熟,但是還應該在模式選擇之后進行大膽的嘗試。在社工機構的發(fā)展前和發(fā)展中,都應該積極探索,尋求一種合理的方式進行嘗試創(chuàng)新,以此促進資源的整合,使得資源在獲取和利用上,都能達到一個較為理想的效果模式,從而促進社工機構的科學發(fā)展。
總而言之,資源獲取以及模式建構是現代社會中社工機構持續(xù)發(fā)展、科學發(fā)展的有效對策。在現代社會信息技術發(fā)展的背景下,社會資源所呈現出的狀態(tài)也在不斷的變化和發(fā)展,這就要求社工機構要從思想意識上高度重視各種資源要素的作用和價值,利用有效的手段來應對多樣化的社工機構資源,解決好當下在社工機構資源獲取中存在的問題,促使社工機構資源能夠被更好地獲取與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