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瀑浪 熊文娟
(作者單位:咸寧廣播電視臺)
采寫新聞報道既講求事件真相,也要通過報道揭示事物的本質。這就要求記者在新聞采訪實踐中熟悉心理學特點,避免個人主觀因素的干擾,通過與受訪者的良性互動,提高采寫質量。實際上,電視記者的新聞采訪能否順利開展,和受訪者是否配合有很大的關系。因此,電視記者在新聞采訪實踐中不能總是被動尋找符合采訪條件的采訪對象,而是要化被動為主動,有效掌握采訪雙方的心理活動規(guī)律,并通過相關方法積極調節(jié)雙方的心理狀態(tài),最終成功達到采訪的目的。
由于記者經常需要外出采訪,在面對一些突發(fā)事件、一些新鮮事物時,心理不可避免地出現波動,從而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不是每一位記者都能夠較好地駕馭好自身的心理,特別是電視記者,因為長期在外采訪,有時會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如災難、暴力等,會讓記者不由自主地裹挾其中。
比如,在一次雨后野外采訪中,筆者無意中目睹了一次山體滑坡,看到不足百米遠處的山體,在地動山搖中“嘩嘩”地傾倒下來,這導致筆者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只要在外出采訪時看到山體就會產生莫名的緊張情緒。
再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筆者和許多記者一樣,需要參與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報道。特別是在封城隔離期間,在絕大多數人都居家隔離時,一線記者不僅要報道城市封控、物資保障等情況,更需要深入感染小區(qū)、定點救治醫(yī)院等高危場所。毫無疑問,每一名記者都會經歷內心的掙扎,然后勇敢地去面對,這實際也是一個想辦法克服自身心理障礙的過程。
根據哥倫比亞大學達特新聞與創(chuàng)傷中心的研究,復原力是人類在逆境、創(chuàng)傷、悲劇和重大壓力之下的應對、反彈和適應能力。新聞業(yè)的創(chuàng)傷暴露比一般行業(yè)高,盡管記者的心理承受能力比從事其他職業(yè)的人更高一些,但仍然無法避免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發(fā)生。心理創(chuàng)傷一旦產生,對記者來說會有很大的不利影響[1]。
記者的情緒對新聞采寫能否順利實現有很大影響。每一位記者的經驗不同、認識不同、職業(yè)愿景不同,在面對不同的新聞事件時,就會有不同的反應。因此,在報道相同的新聞事件的過程中,這種不同的反應會表現為不同的情緒狀態(tài),而情緒狀態(tài)的不同最終會導致新聞報道效果的不同。如果記者在此過程中不能有效地調節(jié)好情緒狀態(tài),就極有可能影響到新聞采寫過程,甚至影響到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客觀性。
由于自身經歷限制,一些記者面對求助者的淚水和話語,極易產生憐憫之心。例如:在采訪中有低保對象向記者求助,該記者覺得其故事非常具有勵志意義,未經深入了解調查,就對外進行了報道。報道立即引起了當地相關部門注意,相關部門通過大數據調查發(fā)現其有一位子女在其他城市注冊有個人公司,因此并不符合低保要求。最終,不僅報道的效果沒有達到,而且其低保也面臨著被取消。很顯然,僅從新聞采寫角度來看,這是一次失敗的報道。
不同的情緒體驗,也會帶來不同的報道效果。例如:對于美食、旅游等電視節(jié)目,記者如果親身參與,通過沉浸式、體驗式方式,講出其中好故事,就更能引發(fā)觀眾情感共鳴。
另外,記者在采訪過程中,還有可能出現個人主觀情感色彩的提問和討論,這種不可能避免的主觀價值判斷也有可能影響到客觀事實的表述。
記者自身的意志力也會影響新聞采寫的效果。某些記者薄弱的意志力,漸漸成為新聞采寫過程中的攔路虎。在當下的新聞采寫工作中,由于采編與經營難分,導致一些記者無法堅持采訪初心,有意或者無意地把手中的采訪權變成特權,特別是一些進行輿論監(jiān)督的記者,甚至有可能違反新聞行業(yè)法規(guī)和新聞職業(yè)道德。
從個人層面來說,也有個別記者有一些片面的認識,進而在思想上甚至道德上產生退化,不僅無法專注于自身業(yè)務,甚至還會利用輿論監(jiān)督“劍走偏鋒”。記者如果無法堅持采訪初心,不僅會損害新聞媒體的公信力,還會影響新聞工作者的良好形象,甚至走向違法犯罪的深淵。
記者自身的性格也會影響新聞價值。因為在新聞采寫中,記者自身的性格會影響新聞采寫的角度、新聞采寫的進程、新聞采寫的結果。
一般來說,記者是一群渴望親身體驗每一件影響人們生活和事件的人。他們希望將自己發(fā)現的故事告訴大家,并希望能夠從中揭示出一些關于“人和事”的真相,從而激勵、引導大家采取一些行動。然而,人的氣質又一般分為膽汁質(興奮型)、多血質(活潑型)、黏液質(安靜型)、抑郁質(抑制型),每一種氣質造就的性格也不盡相同。雖然每一種氣質并無好壞之分,但不同的性格類型往往對記者的工作風格產生了不同的影響,使記者形成了不同的工作風格。
在實際中,膽汁質、多血質類型的記者,擅長與各種人打交道,能在各種復雜的關系里應付自如,一些尷尬的場面也能巧妙化解,并能時不時拿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采訪素材。但過于開放的思維能力,可能會使得他們在采訪中無法長時間集中注意力,采訪后無法拓展思維的深度。
而黏液質、抑郁質類型的記者沉著、冷靜,能夠嚴格遵守既定的生活工作秩序,不會輕易為一些外界的環(huán)境分心,遇到突發(fā)事件也不會輕易亂了手腳。同時在人際交往中能夠保持適度原則,情感能自制不輕易流露,能洞察到新聞背后的真相。但由于思維縝密,他們對突發(fā)新聞的響應不夠迅速,而過于謹慎的性格,使其信息來源也較為單一。
雖然各種類型的性格在具體的新聞采訪中各有優(yōu)勢,但需要注意的是,受到采訪者自身成長環(huán)境因素的干擾,記者往往無法控制或完全磨滅掉自身性格對采訪過程、撰寫內容帶來的影響。
在新聞采訪過程中,記者要善于對自身心理進行調整[3],要在采寫中時刻關注采訪對象的變化,進行有效把控,促進采寫活動順利進行。同時,記者還要關注受訪者的心理變化,采用恰當的采訪互動方式,減少與受訪者之間的距離感、陌生感,讓受訪者在愉悅的心理狀態(tài)下受訪,從而獲取到更精準、更有價值的新聞信息。
記者在采訪時需要爭取被采訪對象的信任。在采訪者與受訪者關系中,第一印象十分重要,這也是新聞采訪互動中講究的首因效應。首因效應,又稱為最初效應,指的是人們交往中的第一印象。一些采訪對象特別重視對人的第一印象。記者如果不能給采訪對象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就很難獲得采訪的機會,或者很難獲得深層次交流的機會。因此記者要對“首因效應”足夠重視,這樣新聞信息的獲取才能最大化,新聞采寫活動才能深入進行[2]。
在與受訪者的初次見面時,記者要根據對方的職業(yè)、服飾、言談、表情等信息,有針對性地選擇采訪方式,以贏得受訪者好感。同時,對于一些管理者、明星等,也要表現得不卑不亢,通過專業(yè)素養(yǎng)贏得尊重。
“近因效應”恰恰與“首因效應”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給人留下的印象。在采訪實踐活動中,記者與受訪者不應只是“一次性”的交往,而是要通過初次見面建立起更加熟悉、更加信任的關系。實踐證明,一些高質量的新聞素材往往來源于后續(xù)的深入采訪。筆者曾經采訪過一個專業(yè)領域的專家,因為是初涉該領域,筆者缺乏一些基本常識,導致專家面露不悅。感覺到異常后,筆者立即將采訪話題轉換,聊一些生活、學習話題,在取得了對方好感后,友好地結束了第一次采訪。回去后,筆者立即對該專業(yè)領域進行學習,在認真準備后,與對方進行了第二次約訪,最終順利地拿到了新聞采訪素材。
另外,在采訪中,記者盡量要用求教或者商量的方式與采訪對象溝通,滿足對方的情緒需求,營造出良好的采訪氛圍,這樣更有利于雙方的深入交流。有效的溝通交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采訪的成功與否,一個善于溝通交流的記者,往往能夠幫助采訪對象打消顧慮,進而促進采訪的深入。
記者自身的采訪表情也會對采訪對象產生影響。采訪是一個雙方深入溝通的過程,也是一個雙方情緒共同體驗的過程,如果記者能夠管理好自身的表情,不僅可以適當地引導采訪對象,也會促進采訪過程向著良性的方向發(fā)展。因此,在采訪中,記者一定要管理好自身的情緒。面對正能量宣傳時,一定要有積極飽滿的精神面貌;面對自然災害報道時,一定要嚴肅嚴謹,避免煽情式提問。在國內外有不少因為在災難現場笑場而引發(fā)的輿情事件,值得每一位新聞人引以為戒。
同時,想方設法調動受訪者的情緒,這點對于電視記者尤為重要,有時無論多么繪聲繪色的配音旁白都比不上一個情緒恰當的同期聲。在訪談中,記者一個微笑、一個手勢、一次點頭,都有可能讓受訪者得到正面反饋,因此要善于捕捉受訪者的興奮點,并有針對性地進行提問,調動受訪者談話情緒,對待有心理創(chuàng)傷的受訪者,要避免單刀直入,應該先交心后訪談。
在新聞采訪實踐中,記者要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避免采訪活動陷入被動。
首先,要堅持主動出擊。在電視同期聲采訪中,由于有上鏡要求,所以心理素質好、表達意愿強的采訪對象更能達到節(jié)目效果。記者要在不影響新聞真實性的前提下,主動篩選采訪對象,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要學會收放自如。在采訪中,要避免先入為主的思想灌輸,應該先給受訪者足夠的發(fā)揮空間,讓受訪者在寬松的氛圍中開啟話題。但是,一定要避免受訪者思維過于發(fā)散而偏離采訪主題等問題,記者可以在采訪過程中適當進行修正和引導,讓受訪者按照采訪的大主題進行聚焦。筆者在電視采訪中,總是從簡單的問題開始,一般是先讓采訪對象進行自我介紹、背景介紹,然后根據其回答再有針對性地進行交談,這樣從采訪對象熟悉的問題開始,往往可以減少采訪對象面對鏡頭的緊張情緒。
再次,要懂得堅持不懈。新聞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yè),要采集到獨家新聞和深度報道比較有難度。在采訪中,有吃“閉門羹”的可能,有陷入窘境的可能,還有進退兩難的可能。因此,記者一定要有“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
記者在采訪實踐中,要有較強的預測能力,這樣才能讓報道客觀公正。
在對典型人物、先進經驗等進行正面宣傳時,記者要深入了解,既要生動形象地表現典型人物、先進經驗,同時也要加強對典型人物、先進經驗的預判。例如,對一些地方的先進經驗要慎之又慎,記者要進行多方采訪,不僅要了解先進經驗的優(yōu)越性,還要了解先進經驗可能會帶來的不良后果,在報道中要么盡量弱化或淡化,要么直接點明還有待改進,以便新聞報道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如果對現在開工的項目進行采訪,記者一定要深入了解項目詳情,不要項目還沒真正落地見效,就把報道寫得天花亂墜。
另外,采訪活動的預見性不僅僅體現在對結果的預判上,還體現在對采訪過程的預判上。例如,可以根據采訪的主題來預設話題,增強采訪的針對性和可視性,既避免采訪內容千篇一律,還可以通過細節(jié)加深觀眾或讀者的印象。
記者有著“社會活動家”之稱,除了要有基本的政治理論、專業(yè)素養(yǎng)以外,最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新聞輿論工作影響較大,在日常采訪工作中,記者要牢記自己的社會責任,時刻維護黨和人民的利益。在采訪實踐中,要深入“三教九流”但不“入流”,加強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把報道健康內容作為自身的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堅持弘揚真善美,鞭撻假惡丑。
在新聞采訪中,記者要堅持客觀真實、平等公正原則,但這不代表記者在新聞采訪中不能帶入任何情感。恰恰相反,在一些報道中,記者適當加入自己的情感表達,不僅不會影響報道的客觀,還有利于獲得觀眾情感的共鳴。例如,2020年3月22日,咸寧人民送別為咸寧流過汗、拼過命的云南援咸醫(yī)療隊時,咸寧廣播電視臺一名主持人在直播訪談中,不由自主地哽咽數秒,這個意外的情緒表達,雖然打斷了直播的原有節(jié)奏,但讓觀眾感同身受,引起了共鳴,達到了更好的傳播效果。
因此,記者應該具備豐富的情感、高尚的品德,只有這樣才能更有理性地進行采訪,才能寫出可以打動觀眾內心的電視新聞。
新聞采訪過程是一個充滿互動的過程,對于電視記者來說,因為更講究報道的可視性,所以在正式采訪前,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學知識,這樣不僅有助于在采訪過程中掌握采訪對象的心理狀態(tài)和活動方式,更有利于有效把控采訪過程,提高采訪效率。
當然,記者也要注意不能濫用心理學知識,否則有可能對采訪對象造成不好的心理暗示,片面地順應記者的思維來進行采訪互動,反而會影響新聞的真實性,也有可能丟失一些更具新聞價值的內容。
總之,一個合格的電視新聞記者,要注意新聞采訪實踐中互動環(huán)節(jié)的心理學應用,應通過科學合理運用心理學知識,使電視采訪變得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