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 潔
(西北大學現(xiàn)代學院 陜西 西安 710130)
2020年11月,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召開了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發(fā)布了《新文科建設宣言》。宣言指出新文科需要推動學科融合,培養(yǎng)時代新人,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創(chuàng)新課程思政的理念與模式,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yǎng)體系。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全國人民團結一心,上演了一場波瀾壯闊的疫情防控人民戰(zhàn)爭?!霸谶@場同嚴重疫情的殊死較量中,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以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大無畏氣概,鑄就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1]”在很長一段時間,抗疫精神將都是課程思政教育的富礦,主流媒體及新媒體的抗疫報道對抗疫精神進行了生動呈現(xiàn),新聞業(yè)務類課程中利用抗疫報道實現(xiàn)思政教育就成為應有之義。
以往的課程思政研究多集中于教學環(huán)節(jié),包括教學主體的課程思政意識,教學手段的運用等,對課程思政的對象——學生的狀況研究較少。課程思政中,教師確實占據(jù)相對較主動的地位,但思政效果的最終實現(xiàn)須通過學生對相關內容的認同來完成,為了保證課程思政能夠有的放矢,需要對教學對象進行深入研究,包括他們的信息環(huán)境,意識認同心理等。
當代大學生屬于數(shù)字技術的原住民,互聯(lián)網及各類數(shù)碼技術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在網絡媒體環(huán)境下,當代大學生的信息量非常豐富,而且獲取渠道更加多元。根據(jù)中國傳媒大學2020年12月發(fā)布的《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下,Z世代人群獲取新聞資訊習慣研究報告》,“Z 世代”群體偏向于通過新聞資訊平臺、社交媒體以及短視頻平臺獲取信息。這種信息環(huán)境決定了當代大學生具有以下特點:一是信息的豐富及多渠道使他們的思維更加活躍,對于客觀世界會有多角度的觀察以及多元化的看法;二是由于新媒體的強互動性,Z 世代群體在資訊閱覽中更喜歡通過點贊、評論、彈幕等來表達自己的態(tài)度,這一媒體行為最終會內化為這一群體的生活方式與思維習慣,即更愿意表達自我。同樣,新媒體固有的問題也會給大學生帶來困擾,如新媒體雖然會帶來巨量的信息,但大多是碎片化的呈現(xiàn),同時新媒體普遍采用推薦算法也會帶來信息繭房,這些都會導致大學生接受的信息不系統(tǒng),加之大學生群體的思想處于成熟期,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干擾。
思政教育的本質是社會文化價值規(guī)范被個人接受、內化的過程。社會心理學對這一過程進行了廣泛研究并形成了成熟的理論,包括主體間共識理論、共享現(xiàn)實理論以及規(guī)范焦點理論。在這幾種理論當中,將規(guī)范區(qū)分為描述性規(guī)范與命令性規(guī)范,所謂描述性規(guī)范指通過描述其他社會成員的具體行為完成對個體的教育與引導;命令性規(guī)范指直接向個體提出要求。研究表明,規(guī)范對個人行為的影響是通過對大多數(shù)人行為的知覺來完成的,即描述性規(guī)范及個人對社會現(xiàn)狀的感知對個人行為的影響效果要強于命令性規(guī)范及社會價值觀[2]。
當代大學生大多屬于00 后,這個時期我國經過改革開放,經濟得到長足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加之這一代人大多為獨生子女,在物質方面基本能夠得到滿足,精神文化方面,這一群體獲取的信息更為豐富多元。鑒于這種生活環(huán)境,當代大學生對意識的接受心理有以下幾個特征:第一,相比結論性質的觀點,他們更愿意接受客觀性事實,通過客觀性事實完成對社會的認知,從而內化為自己的思想意識;第二,在對某種價值觀的接收中,通過對其他社會成員行為的描述對大學生的影響更大;第三,無論是客觀事實還是對其他成員的描述,負面的或者否定性的描述對大學生行為的影響會有反向的效果。
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后,《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主流媒體以及各類新媒體在第一時間展開相關報道??傮w來說疫情報道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疫情暴發(fā)初始階段,這個階段的報道主要是圍繞疫情的基本情況,以及疫情中普通人物的命運故事;第二個階段是共同抗疫階段,媒體主要圍繞抗疫情況進行報道,包括全國各地支援湖北抗疫以及抗疫中涌現(xiàn)出的先進人物事跡;第三個階段為疫情得到基本控制階段,主要報道各地復工復產情況。這些報道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
疫情暴發(fā)后,黨和政府在第一時間做出反應并提出有效應對措施,主流媒體對黨和政府關于疫情的重要指示進行及時充分地報道,在這些報道中無不透露出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執(zhí)政理念。如《人民日報》在1月21日頭版報道了“習近平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作出重要指示”,文章中指出“面對疫情習近平總記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及有關部門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堅決遏制疫情蔓延勢頭”。1月26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報道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研究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會議》,報道中“習近平強調,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全面動員,全面部署,全面加強工作,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工作作為當前最重要的工作來抓?!?月27日央視《新聞聯(lián)播》又報道了《習近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團結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1月26日起,央視綜合頻道、新聞頻道并機直播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fā)布會、國家衛(wèi)健委新聞發(fā)布會、國務院聯(lián)防聯(lián)控機制新聞發(fā)布會。通過這些報道,使人民群眾獲悉了黨和國家在疫情面前對人民高度負責,堅持生命高于一切的執(zhí)政理念。同時也清楚了黨和國家關于疫情的部署,堅定了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戰(zhàn)勝疫情的信心。
這次抗疫當中有一個非常突出的特色就是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同呼吸、共命運,形成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戰(zhàn)爭、總體戰(zhàn)、阻擊戰(zhàn)。在這個過程中涌現(xiàn)出了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其中有大國擔當?shù)膶<覍W者,也有義無反顧的“最美逆行者”,但更多的是平凡的普通人響應國家號召,居家自我隔離。在新聞報道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對抗疫的群體畫像,反映舉國同心的中國精神。如人民網文章:戰(zhàn)“疫”十日:眾志成城共克時艱,展示了抗疫十天間,全國人民萬眾一心,八方馳援,凝聚力量打響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的強大合力;《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文章:致敬!“看不見”的戰(zhàn)疫一線,報道了抗疫中的加油站員工、隔離病區(qū)保潔員、大橋“守燈人”等普通工作者在平凡崗位上為抗疫貢獻自己的力量。通過這些報道傳遞出了中國共產黨緊密聯(lián)系人民群眾,依靠人民群眾的工作路線,也呈現(xiàn)出了人民群眾的自覺、勇氣與擔當,這正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
在此次抗疫報道中,除了對全民抗疫的集體畫像以外,也對抗疫過程中涌現(xiàn)出的英雄人物進行重點刻畫。如《人民日報》頭版文章:“沖鋒在一線用心到極致”,報道了火神山醫(yī)院重癥病房一科護士長陳靜不畏風險,沖鋒在抗疫一線?!豆饷魅請蟆肺恼拢骸耙晃蛔o士長的速度與激情”,報道了護士長李曉莉忘我的工作態(tài)度,如文章中人物所講“救人必須爭分奪秒”“速度就是生命,救治就是打仗”。人民日報新媒體攝影報道《10 個瞬間,看完淚目》,通過圖片表現(xiàn)了大國勇士面對疫情的責任與擔當,如疲憊地閉上雙眼的鐘南山院士,與親人告別的軍醫(yī),臉上布滿勒痕的女護士等。通過這些報道,可以感受到在重大災難面前有人挺身而出,網友也將他們統(tǒng)一稱為民族的脊梁。這次抗擊疫情中有一個典型群體,就是參加抗疫的醫(yī)務人員中有近一半是“90 后”“00 后”,《中國青年報》通過專題“筑起防疫青年長城”“戰(zhàn)疫青年英雄譜”等進行了集中呈現(xiàn),他們有一句話感動了中國:2003年非典的時候你們保護了我們,今天輪到我們來保護你們了。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要求新聞媒體具有黨性、人民性、實踐性和規(guī)律性原則。疫情暴發(fā)生后的第一時間,《人民日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主流媒體快速跟進,及時向公眾報道相關情況。如僅1月20日當天,《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發(fā)布《武漢兩天新增136 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北京、廣東出現(xiàn)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病例》,及快訊《習近平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作出重要指示》;1月21日上午推送了《鐘南山:新型肺炎存在人傳人現(xiàn)象,不會重復SARS 疫情》,通過這些報道滿足了公眾的知情權,緩解人們的緊張情緒。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1+1》欄目,自1月20日起持續(xù)報道新冠肺炎疫情,當天連線國家衛(wèi)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鐘南山院士介紹疫情情況。1月27日起,總臺在湖北廣播電視臺設立“戰(zhàn)疫情·武漢直播間”,把演播室設在抗擊疫情的最前線。短片《戰(zhàn)“疫”記者》以及《逆行到武漢,到風暴中心去》更是對記者為了將疫情最新情況傳播給觀眾,不畏艱險,冒著被感染的風險進入疫情核心區(qū)域進行了客觀呈現(xiàn),其中蘊含了新聞媒體的專業(yè)素養(yǎng)與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新聞業(yè)務類課程教學中需要運用大量的新聞報道案例,抗疫報道由于蘊含了豐富的思政元素,在教學過程中,教學主體應該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通過事實呈現(xiàn)、互動討論以及專業(yè)實踐等教學手段,通過對抗疫報道的運用實現(xiàn)對教學對象的思政引導。
1990年,心理學家西奧迪尼(Cialdini)通過實驗提出了規(guī)范焦點理論,這一理論表明描述性規(guī)范對人的行為影響比命令性規(guī)范的影響更大,在描述性規(guī)范中,否定語氣的描述規(guī)范在對人的行為影響中具有反向效果[3]。無獨有偶,在新聞報道當中有一句行話是用事實說話,所謂用事實說話就是記者在新聞報道中聚焦客觀事實,反映客觀事實,盡量不做主觀性的分析、評論與解讀,讓受眾通過客觀事實去領悟其中包含的道理,并形成認識,得出結論;記者需要通過客觀事實實現(xiàn)社會輿論引導,在我們國家就是堅持以正面報道為主。新聞業(yè)務類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應用性,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采用大量的新聞報道案例,包括新聞作品以及新聞從業(yè)者的新聞實踐案例。通過這些案例可以為同學們呈現(xiàn)全國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共同抗擊疫情的真實狀況。
優(yōu)秀的作品能夠鼓舞人,高尚的精神能夠塑造人,為了更好地發(fā)揮教學案例的思政功能,在案例選擇時堅持價值導向。價值導向并不是只說正面的回避負面的,而是堅持以正面案例引導為主,負面問題為輔。價值導向基于這樣的邏輯,一是就社會客觀情況來看,一個最基本的感受或者常識就是正面的人物和事物占據(jù)社會的主流,負面的問題也有但占比極小,這一客觀現(xiàn)實表現(xiàn)在新聞報道中就是正面報道多而負面報道少,這也符合新聞整體真實的要求;二是從思政引領的角度來看,新聞中的人物言行對于讀者具有示范作用,正面的人物事例可以塑造人,同樣負面的人物事例也具有破窗效應。抗疫過程中,新聞媒體對出現(xiàn)的問題也進行了關注與報道,如武漢市初期應對不利,湖北省對抗疫物資處置不當?shù)?。為了更好地達到思政引領的作用,在對教學案例進行選擇與分析講解時還應該堅持以正面的新聞報道作品為主,在作品分析時,也應該重點分析正面報道作品。
密爾在《論自由》中講到,一種思想觀點只有在討論中才能夠得到確立并被接受。新媒體環(huán)境下,當代大學生的信息豐富且多元,對于現(xiàn)實問題,大學生也會積極思考,在課程思政過程中,通過適當?shù)幕佑懻?,能夠達到更好的效果。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適當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形成“意見自由市場”。在學生表達過程中,教學主體通過傾聽,可以掌握學生的思想現(xiàn)狀,同時也可以據(jù)此對學生思想進行針對性地引導。疫情期間,每位同學都不同程度地經歷了這一事件,也通過各種渠道了解了相關信息,思想方面有疑問都很正常,在課堂上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疑惑,才能進行有效地引導。如在課堂上同學問到我國在抗疫那么艱苦的條件下,為什么還要對疫情嚴重的國家和地區(qū)進行援助?也有同學問到,媒體在疫情期間為什么以正面報道為主,負面報道很少呢?針對這些問題,首先讓學生們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可能同學們的意見不盡相同,然后進行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對同學們的意見進行引導,最后,同學們就這些問題達成一致認識。
新聞業(yè)務類課程包含大量的實踐環(huán)節(jié),通過實踐學生練習新聞采訪、寫作、編輯、攝像等業(yè)務,在實踐目標設計方面可以將課程思政融入,通過實踐使思政理論內化為學生的自覺。具體來講,在實踐環(huán)節(jié)首先堅持價值導向與學生興趣相結合。比如,在新聞報道選題方面,鼓勵學生盡量選擇正面的、積極的報道主題,鼓勵學生關注身邊涌現(xiàn)出的人物故事。在全國疫情期得到基本控制后,我們號召學生關注疫情期間身邊的人物故事。圍繞這個選題,學生們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報道了身邊商家店鋪復工復產的情況,也有同學報道了自己社區(qū)疫情防控的情況。疫情期間,有部分同學作為志愿者參與了當?shù)厣鐓^(qū)的疫情防控工作,我們就給這些同學布置了記者手記的實踐作業(yè),希望他們通過體驗式采訪或者現(xiàn)場目擊的方式對疫情情況進行報道。其次,在堅持價值導向的前提下,采取校內與校外相結合。我們鼓勵學生挖掘疫情期間表現(xiàn)突出的同學與校友的事跡或者挖掘普通學生身上發(fā)生的感人故事,或者關注復學后學校疫情防控情況。關注校內的同時,也引導學生適當將目光投向校外,觀察、觸摸我們生活的城市。通過這些專業(yè)實踐,使同學們與所生長的環(huán)境緊密相連,在社會接觸中與時代同頻共振,激發(fā)學生對生活的熱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