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爽 毛 紅
華北理工大學研究生學院,河北 唐山 063000
一個國家所體現的文化必定是該民族千百年來歷史沉淀的產物,適應于社會發(fā)展的某一階段且有其自身運行的規(guī)律和道理,文化代表著國家的精神理念,是民族的靈魂。武術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其走出國門不僅代表了武術知識和精神內涵的傳播,更加彰顯了我國的文化軟實力。我國武術多年對外傳播取得的成果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中華武術機構的成立、中華武術影視作品的海外放映;自1985至1990年間,國際武術聯合會共成立了五個洲際會員組織。在中華武術影視作品中,李小龍先生等一批功夫明星率先通過電視、電影等影視媒體向世界人民展示中華武術,此后中國的功夫電影和武術節(jié)目也通過各種媒體渠道傳向世界各地。近些年,遍及世界各大洲陸續(xù)建立的孔子學院成為擴大中國武術影響力的重要力量。孔子學院開設的太極拳等課程和各種中國武術文化活動為當地的中國武術愛好者提供了學習的機會,推動了全球中國武術“學習熱”,彰顯了中國武術獨具魅力的文化和精神內涵。
新媒體利用一根網線將全世界聯系在了一起,中國武術的教授不僅限于課堂,還有YouTube、TikTok、Facebook、Twitter等平臺。教學對象不僅限于教室里的學生,全球人士都可以通過一部智能手機了解中國武術知識。中國武術網絡學習模式也因此呈現出互動性、即時性和廣泛性的特點,網友們的每一條點贊、評論、回復和轉載都可以在幾分鐘之內進入到全球人們的視野當中。相比于傳統(tǒng)的課堂教授,新媒體平臺的武術傳播更具影響力。
數字化將復雜多變的信息轉化為可以度量的數字、數據,新媒體平臺上武術作品的播放量可以作為武術傳播進展的評價標準。隨著各國不斷加大互聯網建設的力度,新媒體技術逐漸發(fā)展成熟起來,成為武術對外傳播的有力保障。智能手機、電腦等成為了信息傳播的載體,更多的群眾開始關注和利用互聯網資源,新媒體平臺成為了人們了解外部世界和學習知識的重要途徑。例如,武術大師陳師行道長在YouTube平臺上傳中國武術的視頻贏得了許多外國人的喝彩,外國網友的評論翻譯成中文是這樣的:“這是真正的功夫!這是真正的武術!非常棒!大師,我喜歡功夫。他從20英尺高處雙腳著地,膝蓋沒問題,天啊!”等,從網友的評論中可以看出外國網友對中國功夫的喜愛與贊美。再如,李連杰在Facebook上傳《功夫道》的視頻,國外播放量達到780萬次。以上事實都可以說明中國武術已經打破課堂教學的限制,通過數字化新媒體技術資源平臺進入到外國網友的日常生活當中,中華武術對外傳播的受眾群體變得更加廣泛。
新媒體技術的使用不僅打破了時間和地域的限制,也打開了專業(yè)領域的枷鎖,全球各行各業(yè)人士都可以通過新媒體平臺了解到中國武術。同時,人人是中國武術傳播的受眾亦是主體,這種雙向的傳播模式無疑大大加快了中國武術傳播的廣泛性。在YouTube、TikTok、Facebook、Twitter等新媒體平臺每個人都享有輸入和輸出信息的權力,博主可以在平臺發(fā)布中國武術的相關作品,全球網友都將成為武術知識的接收者,同時網友們又可以成為新的武術知識傳播者,同樣通過新媒體平臺將中國武術信息傳播到更廣的范圍。
在Twitter有外國網友提出疑問:中國的武術家是怎么用手劈開木板的?如何做到用手擋刀?成龍針對問題進行了線上解答。作為全球功夫巨星,成龍在Twitter所進行的武術知識講解影響力可想而知,此時全球網友都是中國武術知識的接收者。Facebook、TikTok、Twitter等自媒體平臺是武術對外傳播的重要路徑,上傳的武術作品具有獨特性和真實性。自媒體以其自身非官方性和個性化的特征在全球范圍內為人們所接受,逐漸成為了國際友人了解中國的一個重要渠道,為中國的武術文化走出國門提供了線上發(fā)展平臺。并且自媒體平臺不只是單方面地進行武術知識傳播,平臺還設有評論區(qū)供廣大網友提供反饋信息,在這樣活躍且多元的環(huán)境中,雙方展開了良性互動。最終結果是傳播者通過反饋信息可以逐漸完善自身的輸出方式與講解內容,網友則打開了了解中國武術的新大門。
中國武術的海外傳播離不開網絡學習平臺的支持,在互聯網技術高度發(fā)達的時代,網絡學習平臺十分方便快捷,加強平臺建設是我們進行中國武術傳播的努力方向。國際武聯于2020年5月中旬起推出武術云課堂項目,線上講解武術多個方面的知識;全球功夫網作為面向全球人士的武術網站,包含歡樂武林、武醫(yī)養(yǎng)生、武林賽事等多方面內容,并且提供中英雙語翻譯,是全球網友線上學習中國武術的有效平臺。在全媒體時代,中國武術海外網絡學習平臺是傳播武術的重要渠道和途徑,我們應該不斷加強已有學習平臺的功能建設,增添更多人性化和合理化的設計,并且利用新媒體技術打造更多實用的學習平臺。
短視頻與傳統(tǒng)的武術影視作品傳播相比,主要以“短”見長。具體的傳播特點可以概括為以下三點:首先短視頻的時長限制在15秒到5分鐘之間,涵蓋的武術內容緊湊、節(jié)奏快,順應用戶的碎片化學習心理;其次短視頻制作程序簡單且傳播迅速,具有很強的互動性,在評論區(qū)人人可以各抒己見,達到了短視頻制作者與觀眾的良性互動;第三在快節(jié)奏的現代生活中,人們要求獲取的信息主題明確、內容集中,短視頻這一傳播方式順應時代發(fā)展潮流,是現代人更容易選擇的武術學習路徑。例如在TikTok上走紅的武術大師梁長興因為精彩的武術表演而成功圈粉150萬,通過這位“功夫老爹”的分享,中國武術的魅力和精彩被無限放大,也吸引了眾多外國友人爭相學習。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媒體平臺層出不窮不斷創(chuàng)新,有效加快了中國武術走出國門的進程。我們應當緊緊抓住新媒體技術這一有效途徑,在尊重文化差異的基礎上向世界展示中國武術,力求用更好的作品展示中國武術理論知識和武術背后蘊涵的民族精神,讓世界了解中國武術。新媒體平臺是當前時代背景下最為方便快捷的武術傳播路徑,我們要不斷提升新媒體技術,牢牢把握這一有效傳播媒介。
全媒體背景下的武術傳播范圍十分廣泛,影響力較大,由于中國武術門類劃分較為復雜,不同學習者的需求也不盡相同,為了滿足不同人群的需要,我們的傳播內容也應該進行合理安排,不同學習群體對拳法的選擇也有區(qū)別。其中青年人多喜愛詠春拳,因為其操作簡單方便,長期練習可以提高人的敏捷性和防御力;老年人則偏愛太極拳,太極拳助力人們修身養(yǎng)性和增強體質,還可以預防老年癡呆和骨質疏松。在新媒體平臺講中國武術是一種超越課堂之外的教學活動,學習對象是使用智能電子設備的全球人民,這意味著我們在抓住新媒體技術帶來機遇的同時也應該正確選擇傳播內容,只有先進技術和優(yōu)質內容相結合才能最大化地滿足全球武術學習者的需求,最終增強中國武術在全球范圍內的影響力。
武術傳播與發(fā)展離不開人的活動,我們需要具備全面素質的人才在新媒體平臺傳播武術知識。武術對外傳播人才所要面對的學習對象是全球人民,應該具備以下幾種能力:首先,需要有扎實的武術功底,了解中國武術文化內涵;其次,需要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將所學知識恰當地表述出來;第三,傳播者還應具有跨文化交際意識,尊重學習者的文化背景;第四,掌握新媒體技術是網絡學習平臺傳播武術的基礎技能,應熟練地進行線上教學。人才保障是武術傳播的首要條件,是能否成功進行武術對外傳播的關鍵,我國應該建立專門的中國武術傳播人才培養(yǎng)機構,保證高質量武術傳播人才的持續(xù)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