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焦裕祿精神的新時代回響”融媒報道團隊
【采寫體會】難忘的追尋
2021年初,在中國共產黨引領反貧困斗爭取得偉大勝利的重要歷史時刻,我們以尋找“新時代的焦裕祿”為題進行典型人物報道,為黨的百年華誕獻禮。歷時近3個月,行程近2000公里,我們深入瀟湘大地,采訪中共炎陵縣委原書記黃詩燕、中共溆浦縣委原書記蒙漢的生前事跡。
黃詩燕和蒙漢在縣委書記崗位的時間相近,也都犧牲在脫貧攻堅的最后沖鋒階段。選誰?這個問題,貫穿了首輪采訪的全程。
由新華社總社、分社精兵強將組成的全媒采訪小組先后在他們工作生活過的地方采訪,得到初步印象:黃詩燕溫文爾雅,蒙漢雷厲風行,可這兩個人,干工作都有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蠻,耐得煩”的特質。在社領導的鼓勵下,我們又深入武陵山區(qū)和羅霄山區(qū),越積越多的感動讓我們更加糾結。
“為何不能兩個人都寫?”時任新華社社長何平同志一句反問,如醍醐灌頂。于是,我們大膽探索“雙線并舉”結構:用蒙太奇手法進行記述,讓兩個人的故事交疊呼應;尤其注重在迥然不同的性格特質和人物故事中,尋找共同的價值內核。
輾轉多地,晝夜兼程,只為聽到最真實的聲音。我們馬不停蹄,幾乎每一日都采訪工作到凌晨。通過細致的走訪,我們還原了他們生前的軌跡和事跡,在一個個奮斗故事中,兩人的形象逐漸清晰起來,變得有血有肉、飽滿立體。我們共計對話、拍攝了上百人,積累了30余萬字筆記。盡管兩人此前均被不少媒體報道過,我們仍挖掘出大量第一手資料,采寫了不少獨家故事。
采訪結束后,社領導帶領報道團隊反復修改打磨,字斟句酌、十易其稿;在春分時節(jié)結束采訪,千錘百煉后,在隆冬歲末發(fā)出了報道。
典型人物報道,要防范“反轉”風險。出發(fā)前,社領導反復強調,要以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標準去追問。
一些片段仍歷歷在目。針對“蒙漢是否愛喝酒”的問題,我們多方調查、反復求證。團隊中一位曾從事紀檢工作的記者懇切地說:“了解真實的情況,才不辜負他的犧牲,如果采訪不徹底而使報道不真實,那是對他不負責,也是對溆浦人民不負責?!?/p>
山區(qū)調研結束,我們回到長沙,又與湖南省委巡視組、省委組織部和省紀委的同志深入交流、查閱資料,力求確保兩位縣委書記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
【評委評語】
作品記述了湖南炎陵縣委原書記黃詩燕、湖南溆浦縣委原書記蒙漢,在脫貧攻堅戰(zhàn)中犧牲在扶貧一線的感人故事。這兩位縣委書記在沒有硝煙的扶貧戰(zhàn)場上,以生命赴使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征程中,以熱血寫忠誠,堪稱新時代的焦裕祿。報道采用“雙線并舉”的方式展開敘事,用蒙太奇手法鋪陳情節(jié),以萬字主通訊、評論員文章、記者手記和紀錄片等多種形式全方位呈現(xiàn),生動詮釋了焦裕祿精神在新時代的回響,是媒體融合背景下人物報道的新嘗試。報道播出后,社會反響熱烈,產生了良好的傳播效果,對于傳承弘揚焦裕祿精神,書寫新時代共產黨人的奮斗答卷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