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徑山,山路徑通主峰,江南五大禪院之首——徑山寺坐落于峰頂。山色空翠,茶園遍地,徑山寺宋式木結構的山門大殿,從容淡定地迎送往來的香客游人。與其他禪院不同,徑山寺有不少安靜幽美的喫茶小筑,分布在院內各處。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這里便是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徑山茶宴”的誕生之地。
所謂“徑山茶宴”,其實就是一種品茶的儀式,盛行于宋元時期。按照當時的待客傳統(tǒng),每當有貴客光臨,住持會在明月堂設茶宴招待。明月堂是高僧退養(yǎng)之地,軒窗明亮,綠樹掩映。而一些非正式的待客茶宴,有時也在客堂、茶亭舉行。茶宴開席,眾人列坐左右,在茶氣氤氳中品茗、議事,頗具坐而論道、參禪忘機之風。茶過三巡后,寺里還會準備各色茶點、水果招待大家,人們手持茶具器皿,用禪宗“參話頭”的方式問答交流,機鋒偈語,慧光靈現(xiàn)。
作為禪門儀軌和茶會禮儀的結合,徑山茶宴堂設古雅,程式規(guī)范,有一整套禮儀程序的設定,比如張茶榜、擊茶鼓、恭請入堂、上香禮茶、煎茶點茶、行盞分茶、說偈吃茶、謝茶退鼓等,間或有點茶、獻茶、聞香、觀色、斗茶等形式的茶藝活動。主躬客莊,禮儀備至。徑山茶宴后來還流傳到了日本,成為日本茶道之源,每年都有日本僧人不遠萬里來徑山探古尋根。
但明清之后,隨著徑山寺逐漸衰毀,徑山茶宴也幾近失傳。直到1985 年,有位愛茶的和尚福生路過徑山,看到這一片廢墟荒土,下定決心在山上住下來,守護這方禪茶凈土。兩年后,徑山寺在社會各界人士支持下重建,山上逐漸有了人煙,僧人們種茶飲茶,傳統(tǒng)茶禮再次受到重視。福生圓寂之后,他的接班人們繼續(xù)推動和保護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徑山茶宴。定康、戒興兩代住持潛心鉆研制茶技術,培養(yǎng)出數(shù)位弟子作為專職“茶頭僧”,讓徑山茶宴慢慢恢復了往日風采。
徑山茶宴依徑山寺歷代祖師、住持而傳承,一代又一代僧人維系著這場禪與茶的千年際會。熱愛茶文化的有識之士也紛紛出力,通過搜集梳理資料和走訪論證,逐漸確立了徑山茶宴的基本流程與器物。如今,徑山寺每年都會舉辦一至兩場莊嚴的茶宴活動,讓中國古老的禪茶文化歷久彌新。
傳承手工炒茶技藝
安吉縣溪龍鄉(xiāng),陳達有笑著迎接前來尋訪安吉白茶的客人。這位安吉白茶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膚色黝黑,敦厚大方,是典型的山里茶農(nóng)長相。他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他正趁著農(nóng)閑時期拆建家中的木制土房,到了春天便能擁有一個全新的手工炒制茶葉工作坊。
安吉白茶本是一類珍稀的白化綠茶,需在早春特定的白化期采摘,經(jīng)過一番精細炒制,方能得到一杯葉白脈綠、香氣持久的茗茶。其炒制工序頗有講究,不僅需要合適的溫度和濕度,更要求炒茶師傅有嫻熟的手法和手感,稍有不慎,就可能毀了一鍋來之不易的鮮葉。
陳達有遞來一杯茶,指著玻璃杯中的茶葉講解炒制難點:安吉白茶葉片單薄、葉脈粗大,殺青溫度低了,葉脈容易發(fā)紅,溫度太高,則葉片容易被炒成渣。有經(jīng)驗的老師傅只要把葉片放手心一瞅,就知道該在什么溫度下鍋,中途該如何根據(jù)茶葉狀態(tài)調整火力。所以炒茶不能戴手套,必須徒手下鍋,每一片茶葉都被師傅親手摸過,保證成品均勻細致。這一杯安吉白茶,是用炒茶人手上的水泡和厚繭打磨而來的。
炒茶的苦,一般人難以承受。陳達有十幾歲時跟著父親學炒茶,對采茶、炒茶這種臟活累活也是抗拒的。茶農(nóng)需要和時間賽跑,天不亮就趕上山采茶葉,直到中午才匆匆忙忙扒拉一口飯。采來的鮮葉必須挑揀出大小均勻一致的,大約下午2 點就準備開鍋現(xiàn)炒,一直要忙活到凌晨3 點才歇息。這種沒日沒夜、爭分奪秒的節(jié)奏要持續(xù)一整個月,對學徒的身心是一種巨大考驗。
陳達有的父親陳守斌是安吉白茶炒茶大師,在做茶這件事上精益求精。父親悉心指點,鼓勵陳達有挺過了做學徒最苦的三五年。隨著制茶技藝的精進,越來越多的茶客點名要陳達有炒茶。認同感和成就感支持著他炒茶,最終他接下父親的衣缽,甚至還發(fā)明了不少創(chuàng)新的炒茶技法。比如父輩炒茶,殺青之后要放在塑料布上,鋪上麻布,上烘籠焙干,但這樣做茶葉容易沾染上烘籠底下的炭火味。于是陳達有嘗試改進工藝,第一次簡單殺青后出鍋攤涼,第二次炒到六七成干后繼續(xù)攤涼,第三次才炒至足干。這個工藝被他稱為“三進三出”,雖然工序復雜,但大大提升了茶葉品質。
如今,安吉白茶大多采用機器炒制,整個溪龍鄉(xiāng)掌握手工炒制技藝的不過寥寥幾人。對自己山上幾十畝茶地的茶,陳達有每年都堅持親手炒制,維系他與茶客們所認可的茶葉品質。他每年還會帶幾個徒弟,像當年父親指導自己一樣,悉心傳授技藝,讓安吉白茶手工炒制的傳統(tǒng)得以延續(xù)。
一片葉子富一方人
浙南平陽縣,鐘維標啜飲了一口黃茶,將他與這杯茶的三十年緣分娓娓道來。20 世紀90 年代,鐘維標生活的朝陽山一帶是遠近聞名的貧困鄉(xiāng),作為革命老區(qū)和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朝陽山交通閉塞,鄉(xiāng)民受教育程度低。當時的鐘維標是一位鄉(xiāng)村教師,臨近開學,他得挨家挨戶敲門,勸說鄉(xiāng)民把孩子送到學校讀書??墒亲x書要花錢,孩子走了家里還少了勞動力,面對鄉(xiāng)民窘迫悲苦的眼神,年輕的鐘維標無可奈何。
一次偶然的機會,鐘維標打聽到茶葉的經(jīng)濟效益不錯,他靈機一動,沒準朝陽山也能種茶賣錢。于是他掏出積蓄買來茶苗,召集了七八戶鄉(xiāng)民承包茶地,同時自己也勤快地學習種茶技術,幾年下來竟也有了些收成,炒制的紅茶、綠茶都賣得不錯。他索性辭了教師的工作,全身心投入茶園管理和茶葉制作中,成了那個年代“下海”創(chuàng)業(yè)的典范。
鐘維標很快發(fā)現(xiàn)了一個商機。歷史上平陽黃湯頗負盛名,清乾隆時期還被列為貢茶,但如今平陽黃湯在市面上難以尋覓,加工技藝也逐漸失傳。鐘維標尋訪浙南閩北的制茶老前輩,尋求制作黃茶的技法,最終琢磨出了“九烘九悶”的炒茶思路,一有空就躲到茶廠里試制。他對黃茶幾乎到了癡迷的程度,記不清失敗了多少回,鐘維標終于在茶湯里聞到了古籍所記載的溫潤甜香。祖輩留下的傳奇黃茶,在鐘維標的手里重新煥發(fā)出活力。
一時間,黃茶訂單紛至沓來。鮮葉來源緊俏,鐘維標便以高于市場均價的價格,向朝陽山的農(nóng)戶收購茶葉,同時實行現(xiàn)代化的有機茶園管理制度,如春茶采摘完畢后,統(tǒng)一修剪茶樹并把殘枝覆蓋到土壤上,起到施肥、保水、防曬的作用。鐘維標花了幾十年時間,把平陽的茶葉推向更廣闊的平臺,他也清楚,只有好口碑才能帶來持續(xù)的經(jīng)濟效益。
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朝陽山在鐘維標的引導下,變成了鄉(xiāng)民的金山。許多過去的貧困戶上半年種茶賣茶,下半年出門打工賺錢,一年下來能攢下好幾萬元。茶廠建起來了,道路修得寬敞筆直,品茗觀光、餐飲住宿等特色服務業(yè)也跟著開發(fā)起來。鐘維標的黃茶企業(yè)也給當?shù)啬贻p人提供了更多工作機會,如茶園管理、炒茶制茶、茶藝表演、策劃營銷等。
身為平陽黃湯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鐘維標也樂意接納新人,如今他有了十余名弟子?!跋氩坏蕉刀缔D轉,又當上老師了?!眮砟甏禾觳刹钑r,要把徒弟們都叫過來,大家到朝陽山上搞一場黃茶炒制比賽,這是鐘維標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