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菊
提高教學質量是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追求和工作的重心。對學校而言,教學質量是發(fā)展的關鍵;對教師而言,教學質量是能力的體現(xiàn)。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求得高質量呢?
從轉變教學理念上求得
轉變教學理念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教師只有在思想觀念上有創(chuàng)新,才會在內(nèi)容和方法上有突破。教師只有深刻領悟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找出其中的核心理念——以生為本、育人為本,才能依據(jù)各階段教學目標和內(nèi)容,組織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鼓勵學生多樣化地學習文本,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只有本著“教學的前提是一個都不能少”(面向全體學生)、“教學的本質是學而不是教”(關注學習過程)、“教學的生命在于應用”(注重學用結合)的教學理念,才能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從改變師生關系上求得
良好的師生關系與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先決條件。首先,教師的態(tài)度要和藹可親,語言親切溫暖,這樣才能拉近師生心靈間的距離,使學生的學習動機由單純的認知需要上升為情感需要。其次,教師無論是講解新知還是輔導交流,都要建立在愛學生的基礎上,知學生所想,幫學生所需。最后,教師還要和學生一起帶著興致勃勃的情緒、思索判斷的神態(tài)、躍躍欲試的舉止進入學習情境。學生只有發(fā)自內(nèi)心地喜歡你、接納你、佩服你、尊重你,才會親近你、配合你、模仿你、學習你,才會全神貫注地投入學習,把對教師的愛遷移到教師所講授的學科上來。
從開發(fā)錯誤資源上求得
學習中出現(xiàn)的錯誤是學生學習成長過程的必然產(chǎn)物。在處理錯誤時,教師容易走向兩種極端:一種是將錯誤視為學生的個性,一味遷就。有的教師對于一些似是而非的答案都給予肯定,生怕被扣上扼殺學生個性的帽子。其實,真正珍視學生的個性并不是任由學生肆意張揚、不辨是非。另一種是將學生的錯誤視為自己的失誤,再三糾正。有的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犯錯,就認為是自己教學失誤,馬上不厭其煩地一講再講,自己講得筋疲力盡,學生聽得心煩意亂。對于學生在課堂上出現(xiàn)的錯誤,教師不應害怕與回避,更不應一概棒殺,而應正視錯誤,冷靜分析錯誤產(chǎn)生的原由,并從中找準“豁口”,幫助學生突破思維障礙,由錯誤走向正確。
這就需要教師科學地處理錯誤,妙用錯誤資源,促成精彩課堂,提高教學質量。如有的教師采用“以錯誤引思辨、以錯誤啟反思、以錯誤傳友情”三部曲,讓學生直面錯誤狀況、辨析錯誤原由、自主改正錯誤,最終降低錯誤出現(xiàn)的頻率。
提高教學質量的方法很多,只要每一個教師在教學中有寬知識、厚基礎、強技能、真情感,從各個層面、各個環(huán)節(jié)常抓不懈,就一定能促進教學質量的穩(wěn)步提升。
(責編 馬孟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