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俠(徐州市東湖實驗學校/江蘇省徐州市)
如果說語文是一只飛翔的雄鷹,那么情感和思維就是他強健的臂膀!古代學者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夫觀文者披文以入情。”高明凱先生說:“語言與思維是密不可分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闭Z文教學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激活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下面,就聯(lián)系自身的教學實踐談談這方面的體會。
閱讀滋養(yǎng)心靈,文學陶冶情操。語文是人文學科,每篇課文都是作者情感的結晶。所以,語文課堂是培養(yǎng)學生情感的主陣地。
認知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語文課堂中要激活學生的情感,教師的導入是最重要的一環(huán),也是師生間情感共鳴的開始。教學實踐證明,妙趣橫生的導語能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fā)學生對課文的興趣。
1.用好導語
特級教師魏書生先生曾在教學中設計這樣的導語:“火之光,電之光,能照亮人的道路,思想之光,能照亮人的精神世界。”中國有句俗語,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既應該才華橫溢,也應該充滿情感。這樣,才能設計出富有吸引力的導語。例如,筆者在教學《司馬光》時,就設計這樣的導語:“洗澡是我們小朋友夏天最喜愛的活動,但是一個小朋友掉進了一個比自己身高還高的大甕里該怎么辦?你有什么辦法救救這個同伴呢?”這樣的導語像磁石吸引著學生的注意力,更像是學生通向課文的一座橋梁。
2.用好電教
新《課標》指出:“探索語文教與學方式的變革,教師要關注互聯(lián)網時代日常生活中語言文字運用的新現(xiàn)象和新特點,認識信息技術對學生閱讀和表達交流帶來的深刻影響,把握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深度融合的趨勢,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變革中的價值和功能?!蓖ㄟ^聲像并茂的電教手段來展現(xiàn)情境,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無定法,教師應結合學生情況,結合文本內容,設計出最有效的導入法,讓學生走進文本,入情入境,從而忘我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文章不是無情物,閱讀過程就是情感參與的過程。領略詞句的情味,激發(fā)學生情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抓文中情感的體現(xiàn)處?!恫菰肥且黄馁|兼美的散文,可抓住第一段的景物描寫來體會老舍爺爺對草原的喜愛之情,如精彩的語句:“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
抓文中情感的高潮處?!逗苫ā肥侨~圣陶先生的作品,他以飽含深情的筆墨,把荷花的美盡顯筆端,字里行間滲透著對荷花、對大自然的喜愛贊美之情。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如果把眼前的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畫,那畫家的本領可真了不起?!币晃唤處熢趫?zhí)教這篇文章時,抓住文中的“活的畫”,結合“挨挨擠擠”,“碧綠”“冒出來”“飽脹得……要破裂似的”等詞句,引導學生感受這一池荷花旺盛的生命力。
此外,還可以抓住文中情感的含蓄處、升華處等關鍵詞句重點品味,帶領學生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品味美,讓深刻的思想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從而產生情感共鳴。
新《課標》強調語文教學以生活為基礎,具有實踐性、情境性和綜合性等特征?!罢鎸嵉纳钋榫嘲颜Z文學習內容、學生的學習活動與社會生活聯(lián)系起來,可以實現(xiàn)內容、學習、生活三者之間的互動?!币虼?,教學中應該創(chuàng)設適宜靈活的主題情境,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在真實語言情境中自主積累。教學中可以創(chuàng)設出真實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進入角色,促使學生帶著角色轉換的真切感,對文中的物產生親切感,從而進入教材描寫的情景當中,更真切體會到文中物的思想感情,加深內心體驗。如在教學荷花一文時,我運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想象自己成了一朵美麗的荷花,引導學生將自己和眼前的景物融為一體,身臨其境感受荷花那充滿活力的動態(tài)美。這時我再以熱情洋溢的語言穿插其間,將他們帶入奇妙的情感世界,從而產生一種愉悅的審美體驗,調動起學生的情緒,接著讓他們動情地讀,強化學生對荷花美的感受。當學生有了充分的體驗后,教師要及時誘導他們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取得教學效果。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在發(fā)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蓖瑫r,在“課程性質”中指出要將“發(fā)展思維能力,提升思維品質”作為語文學科的重要價值取向。其在“課程目標”中首次明確了語文課程的核心素養(yǎng)這個概念,包括“思維能力”“文化自信”“語言運用”“審美創(chuàng)造”四個方面。心理學研究表明,運算階段的兒童思維以形象為主,并逐步向抽象思維發(fā)展。語文教學就是要幫助學生完成這樣的過渡,這是學生思維能力發(fā)展的關鍵。
巴甫洛夫說:“質疑是發(fā)現(xiàn)的開始,探究的動力,創(chuàng)新的源泉?!痹谛W語文課堂上,質疑是學生閱讀過程中產生感悟的開始,也是提高學生探究學習能力的關鍵。所以,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并通過質疑發(fā)展思維。例如,在教學《爬山虎的腳》時,為了激活學生的思維,就可以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回答教師的質疑,或者自己提出質疑。如作者為什么要寫爬山虎的腳?爬山虎的腳有何特點?在這樣的質疑引導下,學生們會深入解讀文本。當然,學生們會從文本中回答這樣的問題。而有的學生能在閱讀中提出質疑。如爬山虎為什么能爬上很高的圍墻,它的腳果真有這樣的功能嗎?這就需要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并從生活現(xiàn)象中總結規(guī)律,得出結論。由此可見,要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就要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1.想象融入生活
教育家葉圣陶說:“想象不過是把許多次數(shù)、許多方面所觀察得到的融合為一,團成一件新的事物罷了?!鄙钍侵R的源泉,是語文教學的源頭活水。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引領學生走進現(xiàn)實生活,感受大自然的復雜。眾所周知,真實的生活經歷最能夠豐富學生的內心體驗。因為學生在觀察生活的過程中往往會引起思考,進而大膽探索事物的本質。實踐證明,這樣的過程能夠引發(fā)學生的興趣,最終放飛想象的翅膀。例如,帶領學生參觀當?shù)氐拿麆俟袍E,能引發(fā)學生對歷史事物的想象。帶領學生觀察東升的紅日、秋日的田野,能引發(fā)學生對自然現(xiàn)象的思考。讓學生欣賞一段悅耳的音樂或迷人的圖畫等,能喚起學生的聯(lián)想與想象,從而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為大膽的想象提供必要的素材。因此,閱讀教學要在重視積累知識的同時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心理學研究認為,大腦的想象活動是建立在感覺與知覺的基礎上的,并對這些材料進行加工與改造,進而產生新奇的事物。由此可見,在語文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必須立足于我們的生活實際。在觀察生活、思考生活與感悟生活中引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動,并通過參加各種活動來捕捉事物的形象,從而不斷的積累思維表象,為發(fā)展思維想象力提供幫助。
2.想象走進課堂
眾所周知,課堂中巧用插圖能激發(fā)學生的想象思維。心理學研究證明,視覺表象越鮮明就越能引起個體的興趣,進而積極參與其中。如果教學中對插圖進行精心講解,就會啟發(fā)學生的思維。課本中的插圖本身就是對文本內容的補充,學生通過觀察插圖可進一步創(chuàng)設情景或人物,從而達到啟迪學生思維想象的目的。這樣,學生就可以通過插圖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認知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想象與推測在發(fā)展思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學中引導學生用豐富的假設來嘗試探究自己在閱讀中的結論,有利于優(yōu)化學生的認知方式。同時,再讓學生進行換位思考,融入角色中去。這樣,就會讓學生的思維充滿想象力。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進入課文角色,引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再通過設身處地地思考文本內容,引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與想象,最終達到鍛煉學生思維的目的。
教育心理學研究認為,學生的閱讀活動總伴隨著思維和情感等因素。善于創(chuàng)新學習的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會產生想象,這時候他們的情緒跌宕,感情起伏較大。科學研究表明,人的情感能有效促進思維,思維也能滋育人的情感。如課堂上教師扮演的角色能把學生帶入與荷花共舞、與蟲魚共舞的讀書境界中,教師再給予學生表達的機會,此時的表達過程就是思維的過程,充分展示了學生的個性,強化了學生的內心體驗。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語文教學應該貼近小學生的生活,引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要從生活中選擇教材,讓學生更適合學習和生活,并通過不同形式向學生呈現(xiàn)出來,由此來激發(fā)學生情感表達,并鼓勵學生動腦思考,進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最終實現(xiàn)情感與思維的有機融合。情感教育是抽象的,需要教師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來完成閱讀教學。我們知道,兒童的感知能力正處在發(fā)展階段,需要教師進行科學引導。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感教學情境,可以把課文中抽象的作者情感直觀而具體的展示出來,從而達到促進學生產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目的。例如,在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這篇課文時,為了激發(fā)學生的情感,筆者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課文中的場景。課堂上充滿了節(jié)奏舒緩而低沉的音樂,營造了悲傷的閱讀氛圍,引發(fā)了學生悲痛的心情。與此同時,教師還通過語言講述周總理的感人故事。這樣,就讓學生對周總理產生了崇敬之情,從而讓學生的情感體驗加深。
在新課改大背景下,教師應該創(chuàng)造性使用現(xiàn)有教材。這就需要教師大膽對教材進行加工與重組,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首先,要根據文本適度開展拓展閱讀,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例如,在教學《記金華的雙龍洞》時,就介紹游記類文本進行閱讀,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其次,根據文本內容引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例如,在教學《冬陽童年駱駝隊》時,就給學生推薦《城南舊事》閱讀,培養(yǎng)學生對生活的的熱愛;在教學《牧童》時,就閱讀《尋隱者不遇》等詩詞,以激活學生的情感體驗。再次,根據單元內容來補充教材。例如,在教學“月是故鄉(xiāng)明”這個單元時,就引導學生在誦讀與鑒賞的基礎上進一步體會詩人的情感。我們知道,月亮、菊等是古詩詞中的典型意象,是情感的載體,了解這些意象有助于加深對同類作品的理解,容易引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與想象,進而達到發(fā)散學生思維的目的。最后,利用課文中的主人公補充教材。小學語文課本中介紹了很多名人事跡,根據課文中的主人公形象進行拓展,既能夠豐富教材內容,也能夠讓課文中的人物形象變得更加具有立體感。例如,在教學《偉大的友誼》時,讓學生充分了解這篇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認識到馬克思對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巨大貢獻。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真、善、美的思想情感,也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從而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打下堅實的基礎。
隨著教育現(xiàn)代化進程的不斷提升,信息教學技術走進了小學語文課堂。多媒體作為一種教學輔助工具,改變了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尤其是多媒體教學技術可以用更加豐富的畫面,或者通過有趣的視頻對學生開展更加有效的教學活動。這樣,既能夠把課本上的知識點生動形象得展示出來,還可以優(yōu)化學生的認知方式,進而升華學生的閱讀情感。課文本身就包含作者豐富的情感,閱讀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學生的思維,最終達到促進學生思維創(chuàng)新的目的。例如《憫農》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農民辛苦勞作的體諒之情。然而,這對于小學生來說還是很難理解的。因此,教學中就要把這首詩的內容和生活實際結合在一起,并且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閱讀情境,在課堂上播放給學生看。如春天來了,萬物復蘇。此時,農民伯伯把種子的幼苗放進泥土里。農民們?yōu)榱饲锾斓呢S收流了很多的汗,吃了很多苦。等到秋天來的時候,農民們又要把糧食一顆一顆收回來,這是很辛苦的體力勞動。通過這樣的情感激活,教學的過程中就調動了學生的情感,并且最大程度豐富了教學內容。在這樣的過程中,讓學生們知道糧食是來之不易的,從而養(yǎng)成愛惜糧食的好習慣。同時,這樣的教學也能滿足學生對未知情感的需求。
綜上所述,語文是思維的天堂,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語文是情感的圣地,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每一堂課,我們都要關注學生的情感和思維,從而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我們在新課改背景下,繼續(xù)研究課堂、實踐課堂、創(chuàng)新課堂,讓我們與語文相約,放飛心靈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