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清談”名義考辨

      2022-02-16 12:28:18唐翼明
      長江學(xué)術(shù) 2022年1期
      關(guān)鍵詞:魏晉

      唐翼明

      (華中師范大學(xué) 國學(xué)院,湖北 武漢 430079)

      為了探討魏晉清談,先要弄清楚“清談”一詞的含義。許多不必要的官司,常常是因為概念的混淆不清而引起的?!扒逭劇边@個詞在不同的地方常有不同的含義,其中有古今之不同,廣狹之不同,褒貶之不同,泛指特指之不同,有必要細(xì)心加以區(qū)分。

      一、“清談”今義及其可能之起源

      讓我們從“清談”的今義談起。現(xiàn)代人使用“清談”這個詞,大概有以下三種含義:

      (1)談?wù)摗⒘奶?。常常有貶義,意為只談而不行動,空談。這是一個泛指的非學(xué)術(shù)性名詞。

      (2)特指魏晉時代以《周易》《老子》《莊子》等“三玄”(東晉以后又加上佛理)為內(nèi)容的談?wù)摚喾Q“玄談”或“談玄”。這是一個特定的學(xué)術(shù)名詞。

      (3)比第二義稍廣,意指魏晉時代以清談(上述第二義的清談)為代表的學(xué)術(shù)思潮,大致與“魏晉玄學(xué)”或“魏晉思潮”同義。

      第一、二義常見,不必舉例。第三義如陳寅恪《陶淵明之思想與清談之關(guān)系》、賀昌群《魏晉清談思想初論》、杜國庠《魏晉清談及其影響》等文中的“清談”,顯然指整個玄學(xué)思潮而非單指談?wù)?。第三義常與第二義相混,使用者自己也往往不清,在同一篇文章中有時用“清談”表談?wù)?,有時又用“清談”表思潮。

      “清談”以上三義究竟起于何時?準(zhǔn)確的時間很難說,但我們至少可以指出,明末清初的學(xué)者已經(jīng)這樣用了。顧炎武《日知錄·七》“夫子之言性與天道”條:“劉、石亂華本于清談之流禍,人人知之。孰知今日之清談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談,談老莊;今之清談,談孔孟。?!边@里把清談作為一種不切實際的空疏之談、玄虛之談來加以攻擊,帶有濃厚的負(fù)面色彩。今日“清談”一詞的第一義顯然承此而來。而他同時定義魏晉時的清談為“談老莊”,也就開了今天“清談”特指“玄談”(第二義)的先河。又《日知錄·一三》“正始”條:“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于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魏晉人之清談何以亡天下?是孟子所謂楊墨之言至于使天下無父無君而入于禽獸者也。昔者嵇紹之父康殺于晉文王,至武帝革命之時而山濤薦之入仕。紹時屏居私門,欲辭不就。濤謂之曰:‘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時,猶有消息,而況于人乎?’一時傳誦,以為名言。而不知其敗義傷教,至于率天下而無父者也”顧炎武在這里痛斥“魏晉人之清談”,至于以“亡天下”歸之,并舉山濤勸嵇紹入仕為例,這個“清談”顯然就不只是談?wù)?,而是整個魏晉玄學(xué)思潮的代名詞了。今日“清談”之第三義想即濫觴于此。以后學(xué)者,凡言“清談”大都不外此三義,于是相沿至今。

      我們要討論的是第二義的“清談”,即作為穩(wěn)定的學(xué)術(shù)名詞的“清談”。如前所說,這個“清談”至少也可追溯到顧炎武那里,不過顧氏只籠統(tǒng)地說了一句“昔之清談,談老莊”,還不能說是真正建立了“清談”的學(xué)術(shù)用法。這個任務(wù)的完成要?dú)w功于清朝乾、嘉間的學(xué)者趙翼。趙氏在其所著之《廿二史札記》中,專列“六朝清談之習(xí)”一條,對當(dāng)時談玄的內(nèi)容、著名人物及時間起訖做了一個簡要的敘述,“清談”作為一個特指的學(xué)術(shù)名詞從趙翼起才算正式確立了。

      二、“清談”原義及其可能之起源

      但是,如果我們細(xì)檢魏晉舊籍,很容易就會發(fā)現(xiàn)“清談”一詞的早期含義與現(xiàn)在的意思有很大的不同。最明顯的有兩點(diǎn):一是當(dāng)時的“清談”一詞完全沒有負(fù)面的色彩;二是當(dāng)時的“清談”一詞根本沒有特指玄談這種用法,例如記載魏晉玄談資料最多,以至于被陳寅恪先生稱為“清談總匯”的《世說新語》就從頭至尾沒有“清談”二字,不僅正文沒有,連劉孝標(biāo)的注文中也沒有。

      當(dāng)時“清談”一詞的用法究竟如何呢?根據(jù)現(xiàn)有的資料,可以推知“清談”的早期含義大致有以下三種:

      (1)雅談。泛指一切美好的言談,通常是個人性的,而不是公眾性的輿論。例如《文選·二三·劉公幹·贈五官中郎將四首》之二:“清談同日夕,情盼敘憂勤。”卷四二應(yīng)休璉《與侍郎曹長思書》:“幸有袁生,時步玉趾,樵蘇不爨,清談而已。”

      (2)美談。通常指對人物的揄揚(yáng),帶有輿論性。例如《藝文類聚·四八》引王隱《晉書》載晉武帝謂鄭默語:“昔州內(nèi)舉卿相輩,常愧有累清談?!薄短綇V記·三一八》引劉敬叔《異苑》“桓回”條:“樂工成憑今何職?我與其人有舊,為致清談,得察孝廉,君若相見,令知消息?!薄读簳の濠枴し鳌份d挺與徐勉書:“昔子建不欲妄贊陳琳,恐見嗤哂后代,今之過奢余論,將不有累清談。”又同書卷一三《沈約傳》:“自負(fù)高才,味于榮利,乘時藉勢,頗累清談。”

      (3)正論。由第二義拓廣演變而來,指對人物的評論,可褒可貶,而重在貶,也帶有輿論性。例如《南史·二〇·謝胐傳》:“建武初,胐為吳興,以雞卵賦人,收雞數(shù)千。及遁節(jié)不全,為清談所少。?!蓖瑫硭囊弧妒挿f達(dá)傳》:“(蕭)斅時居母服,清談所貶。”葛洪《抱樸子·外篇·疾謬·二五》:“俗間有戲婦之法......或清談所不能禁,非峻刑不能止也?!庇帧毒普]·二四》:“謂清談為詆詈,以忠告為侵己”

      “清談”以上三義中的前二義都可以從“談”字的古義中找到根據(jù)?!扒逭劇钡谝涣x中的“談”是“談”的最基本義,即言談?!睹献印るx婁下》說那個不知羞恥的齊人,“遍國中無與立談?wù)摺?,《莊子·天運(yùn)》說“孔子見老子,歸,三月不談”,都是這個“談”字。“談”字稍后的用法似乎漸指那種講究技巧的談話,而非一般的言談。例如東方朔的名言“談何容易?!?,司馬遷稱贊東方朔等人的話:“談言微中,亦可以解紛”

      “清談”第二義中的“談”則可以追溯到《莊子·則陽》云:“彭陽見王果曰:‘夫子何不譚我于王?’”釋文:“譚,音談,本亦作談?!笔瑁骸白T,猶稱說也?!笨梢姟罢劇弊止帕x中本有稱說亦即揄揚(yáng)之義。又《公羊傳·閔公二年》:“魯人至今以為美談?!币嗍欠Q揚(yáng)之意,且?guī)в休浾摰男再|(zhì)?!懊勒劇币辉~今天還用,魏晉時也有,例如《世說新語·賢媛》一九條敘陶侃少時追送范逵,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陽,當(dāng)相為美談?!薄逗鬂h書·八一·戴就傳》:“(薛)安深其壯節(jié),即解械,更為美談,表其言辭,解釋郡事。”又《晉書·八六·張軌傳》言張華謂安定中正蔽善抑才,“乃美為之(張軌)談,以為二品之精。”此義延伸至“清談”中,遂使“清談”一詞也有美談、揄揚(yáng)之意了。

      至于“清談”第三義則是從第二義拓變而來,可以不單獨(dú)討論,但它是魏晉間的特有用法,非常值得注意,下文還會談到。

      以上說到“談”的古義,現(xiàn)在的問題是:“談”字何時起同“清”字扯上關(guān)系而變成了“清談”?我的推測是,這大約是發(fā)生在東漢后期,而其中的關(guān)鍵是“黨錮”事件。

      東漢中葉以后,士大夫集團(tuán)先后與外戚集團(tuán)及宦官集團(tuán)惡斗,雙方壁壘分明,最后釀成兩次株連慘烈的黨錮之禍。范曄《后漢書·六七·黨錮列傳》中有一段話很值得我們注意。傳載范滂系獄時,中常侍王甫審問他,說:“君為人臣,不惟忠國,而共造部黨,自相褒舉,評論朝廷,虛構(gòu)無端,諸所謀結(jié),并欲何為?皆以情對,不得隱飾?!倍朵杌卮鸬溃骸俺悸勚倌嶂裕娚迫绮患?,見惡如探湯。欲使善善同其清,惡惡同其污,謂王政之所愿聞,不悟更以為黨。?!笨梢娖鋾r士大夫集團(tuán)以“清”自許,而以“污”目對方。所以范曄在《黨錮列傳》前言中也說:“若范滂、張儉之徒,清心忌惡,終陷黨議?!蓖瑐髦姓f范滂“少厲清節(jié)”,羊陟“清直有學(xué)行”,檀敷“少為諸生,家貧而志清”總之,看來從這個時候起,“清”字開始廣泛地同士大夫連在一起,“清流”“清談”“清議”“清論”“清言”等詞的相繼出現(xiàn),應(yīng)當(dāng)都是這先后的事。

      三、“清談”今義與原義的聯(lián)系

      根據(jù)前兩節(jié)所論,我們可以將“清談”之原義、今義列表如下:

      今義中的(1)(3)兩義完全是后起的,與“清談”一詞的原義無關(guān),也不是本文要討論的。本文要討論的是今義中的第二種,即作為特指學(xué)術(shù)名詞的“清談”。這個“清談”顯然來源于“清談”原義中的第一種。原義中的(2)(3)兩義今天已不用了。

      但是,如果我們只是籠統(tǒng)地提到“清談”一詞而不加以分析,則以上六種含義都可以同時在我們的腦海里出現(xiàn),這就是常常會引起誤解的原因。問題的復(fù)雜還在于,即使我們已經(jīng)指出作為特指學(xué)術(shù)名詞的“清談”來源于“清談”原義中的一種——雅談,仍然還嫌太籠統(tǒng)。魏晉士大夫之間的雅談包括許多內(nèi)容,并不是每種內(nèi)容的雅談都可以與今天我們所討論的“魏晉清談”同義的。日本學(xué)者板野長八在1939 年發(fā)表的《清談的一種解釋》一文中已指出漢魏六朝時“清談”一詞有多種含義。,后來余英時先生在《漢晉之際士之新自覺與新思潮》一文中又進(jìn)一步指出我們至少可以把當(dāng)時士大夫間的清談分為三種我下面就根據(jù)他的意見將當(dāng)時三種類型的清談[即三種雅談,不指“清談”原義中的(2)(3)兩義]的例子分別列舉于后。這些例子絕大部分是板野長八首先給出的,后來又經(jīng)唐長孺等人轉(zhuǎn)引,這里為了說明問題,只好再引用一次。

      1.泛泛的、沒有一定內(nèi)容的清談:

      (1)雖不能三思而吐清談,猶可息謔嘲以防禍萌也。(葛洪《抱樸子·外篇·疾謬·二五》)

      (2)入則見其清談干云,出則混亂。(《三國志·七·魏書·臧洪傳》注引《九州春秋》論青州刺史焦和)

      (3)得報知喜南方,至于荀公之清談,孫權(quán)之嫵媚,執(zhí)書咀噱,不能離手。(《三國志·一三·魏書·鍾繇傳》注引《魏略》太子與鍾繇書)

      (4)吾將以清談為筐篚,以機(jī)神為幣帛。

      當(dāng)今之世,何用清談!

      京邑衣冠,疲勞講肆,厭聞清談,對之睡寐。(魯褒《錢神論》)

      2.可以推測其內(nèi)容是以人物評鑒為主的清談:

      (1)孔公緒清談高論,噓枯吹生。[《三國志一·魏書·武帝紀(jì)》注引張璠《漢紀(jì)》載鄭泰說董卓(《后漢書·七〇·鄭太傳》)]

      (2)臣數(shù)聽其清談,覽其篤論。(《三國志·二一·魏書·劉劭傳》)

      (3)靖雖年逾七十,愛樂人物,誘納后進(jìn),清談不倦。(《三國志·三八·蜀書·許靖傳》)

      (4)于時君不可匡,俗不可正。林宗周旋,清談閭閻。(《抱樸子·外篇·正郭·四六》)

      (5)祖約清談平裁,老而不倦。(《文選三八·任彥昇·為蕭揚(yáng)州薦士表》李善注引王隱《晉書》)

      3.可以推測其內(nèi)容是以學(xué)理討論為主的清談:

      (1)曹爽常大集名德,長幼莫不預(yù)會。晏清談雅論,紛紛不竭。曹羲嘆曰:“妙戰(zhàn)何平叔之論道,盡其理矣!”(《北堂書鈔·九八》引《何晏別傳》)

      (2)不聞清談講道之言,專以丑辭嘲弄為先。(《抱樸子·外篇·疾謬·二五》)

      (3)何晏王弼,祖述玄宗。遞相夸尚,景附草靡。.....直取其清談雅論,辭鋒理窟,剖玄析微,妙得入神,賓主往復(fù),娛心悅耳。然而濟(jì)世成俗,終非要務(wù)。(《顏氏家訓(xùn)·勉學(xué)》)

      (4)世隆少立功名,晚專以談義自業(yè)。善彈琴,世稱柳公雙璅,為士品第一。常自云馬矟第一,清談第二,彈琴第三。(《南齊書·二四·柳世隆傳》)

      以上“清談”若干例,大概是現(xiàn)存的“清談”一詞的最早資料了??梢宰⒁獾氖牵陨先M各組中都有較早的例子,也有較晚的例子,可見三種內(nèi)容的“清談”是同時存在的,并無先后之分。換言之,從漢末到魏晉南北朝,“清談”一詞的內(nèi)容在指雅談這一點(diǎn)上并無任何變化,它始終只是一個泛指的非學(xué)術(shù)性名詞。我們今天所說的“魏晉清談”,嚴(yán)格地講,只是指上述三組中的第三組,而且特指化了。于是,我們可以再列一表:

      “魏晉清談”今義

      從抽象的邏輯角度上看來,今天所謂的“魏晉清談”作為一個學(xué)術(shù)名詞,只有魏晉時“清談”一詞義域的九分之一。只有這九分之一才是我們今天研究魏晉清談時所要研究的對象,其余九分之八都不是。

      弄清這一點(diǎn)非常重要,否則一見“清談”二字,就以為是我們所要研究的魏晉清談,豈不要犯“擴(kuò)大化”的錯誤?弄清這一點(diǎn)還可以幫助我們辨析后人使用“清談”一詞時的不同含義,而不致產(chǎn)生誤解。例如宋朱熹評陶淵明說:“晉宋人物雖曰清高,然個個要官職。這邊一面清談,那邊一面招權(quán)納貨。陶淵明真?zhèn)€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晉宋人物?!敝祆溥@里的“清談”如果按照今天的理解就講不通,為什么不可以一面談《老》《莊》,一面做官要錢?這個“清談”事實上兼有“雅談”與“正論”之意。宋董棻題《世說新語》云:“晉人雅尚清談,唐初史臣修書,率意竄定,多非舊語,尚賴此書以傳后世?!泵髟曅颉妒勒f新語》云:“世言江左善清談,今閱《新語》,信乎其言之也?!边@兩個“清談”則只是“雅談”之意,但包括各種內(nèi)容的雅談,并不單指談玄,仍與我們所說的魏晉清談不同。陳寅恪先生稱《世說新語》為“清談總匯”,其實也是沿襲宋明人這種用法。

      同時,正因為討論學(xué)理的玄談只占“清談”原義義域的一小部分,所以當(dāng)時特指玄談時反不用“清談”一詞。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在《世說新語》中竟然找不到“清談”二字的原因。至于當(dāng)時的玄談有沒有特定名詞,我將在第五部分中詳加討論。

      四、“清談”與“清議”的關(guān)系

      現(xiàn)在研究魏晉的學(xué)者,幾乎一致認(rèn)為“清談”與“清議”有非常密切的關(guān)系。這種看法起源于日本學(xué)者青木正兒、宮崎市定。這里有兩個層次,一個是歷史事實的層次,一個是字面的層次。在歷史事實的層次上,不少學(xué)者認(rèn)為,魏晉清談是漢末清議的變相,即漢末士大夫批評中央政治及評論執(zhí)政者的清議之風(fēng),經(jīng)黨錮之禍和魏晉政治的壓迫,變?yōu)榭照撔碇逭?。中國學(xué)者中持此說最力的以陳寅恪先生為代表,其觀點(diǎn)見于他的《逍遙游向郭義及支遁義探源》一文。在字面的層次上,有的學(xué)者認(rèn)為,“清談”在早期的含意與“清議”一致,可以互稱,后來則變?yōu)閷V感?,并且說:“清談從清議的互稱轉(zhuǎn)變?yōu)樾勔簿褪切W(xué)形成的過程?!贝苏f在中國學(xué)者中可舉唐長孺先生為代表,其觀點(diǎn)見于他的《清談與清議》一文。

      關(guān)于歷史事實層次上“清談”與漢末風(fēng)氣的關(guān)系,我有另文詳加檢討,此處不討論。但須指出,以“清議”來稱呼漢末士大夫批評朝政之風(fēng),完全是近代的用法,魏晉時“清議”一詞僅指士大夫階層中形成的關(guān)于個別士人的輿論,與“鄉(xiāng)論”的含義差不多。為避免行文枝蔓,此處亦不細(xì)論,讀者可參看附錄《“清議”詞義考》。

      這里我想仔細(xì)討論的是,在字面的層次上,“清談”與“清議”的關(guān)系究竟如何?因為唐長孺先生《清談與清議》一文是專門討論這個問題的,其觀點(diǎn)又已被學(xué)術(shù)界廣泛接受,所以我的討論即以該文為基礎(chǔ)來進(jìn)行。

      現(xiàn)分條述之于次。

      (1)“在初期清談與清議可以互稱”。

      我在前面已經(jīng)說過,早期“清談”大致有雅談、美談及正論三義?!扒逭勁c清議可以互稱”的命題在,也僅僅在第三義即“正論”上是成立的,對于其他二義則不成立。例如第一義“雅談”中,有不少內(nèi)容確與人物批評有關(guān),如我在第三部分中所引用的第2 組例子,但這些仍然只是清談,而不是清議,因為清議是帶輿論性的,這些例子卻只是個人性的。這些例子中的“清談”一般不可以換成“清議”,例如“祖約清談平裁,老而不倦”通常不說成“祖約清議平裁,老而不倦”,其余亦同。唐先生文中卻引用這些例子說明“清談”可以與“清議”互通,是不妥的。第二義“美談”雖是批評人物,又帶輿論性,但仍然不能與“清議”互稱,因為這類清談意在褒,而清議則意在貶。正因為這類清談意在褒,所以才說“有愧”“有累”,倘換成“有愧清議”“有累清議”就不成話了。唐文中也引用了此類例子以說明其時以清議為清談,顯然也是不妥當(dāng)?shù)摹?/p>

      真正可以與“清議”互稱的只有“清談”原義中的第三義“正論”,前引《南史》兩例、《抱樸子》兩例中“為清談所少”“為清談所貶”“清談所不能禁”“謂清談為詆詈”等之“清談”都可以以“清議”換之,變成“為清議所少”“為清議所貶”“清議所不能禁”“謂清議為詆詈”,而意思不變。順便還可以注意,這幾個例子的時代恰恰是較晚,晚在東晉以后,前此還似乎未見此種用法。因此,說“初期”也是沒有根據(jù)的。

      仍用我們前面的圖,就可以看得更清楚了:

      與“清議”可以互稱

      可以與“清議”互稱的部分是圖中畫菱形小格的部分,只占“清談”義域的三分之一,唐先生文章則將畫斜線的部分都誤算進(jìn)去了,又忽略了A 與C,結(jié)果得出“在初期清談與清議可以互稱”的結(jié)論,因而是不準(zhǔn)確的。

      (2)“清談開始是以人物批評為主的”,“晉以后已專指玄虛之談”。

      清談開始是否以人物批評為主,這個問題可以暫時不論,至于說晉以后,清談已專指玄虛之談,則可以肯定是錯誤的,事實上,終魏晉南北朝,“清談”一詞從來沒有“專指”玄虛之談,專指玄虛之談的用法,如我在第一部分中所說,是晚到明清之際才出現(xiàn)的。唐先生說:“從這一方面來檢查史料,我們可以找出無數(shù)的例子來?!钡∏∠喾?,我們可以說,專指玄虛之談的“清談”例子在魏晉史料中幾乎一個都找不到。試看我在第三部分中所引的第3 組例子,可說是最接近“玄虛之談”了,但顯然都缺乏“專指”的味道。正因為不是專指,才老是跟“雅論”“講道”等一塊連用。其中最后一例說柳世隆自云“清談第二”,這個“清談”最接近專指,但仍極可能只是泛指雅談而已,因為柳世隆并非三玄專家,他所謂“清談”恐怕還是泛泛的。

      (3)“清談從清議的互稱轉(zhuǎn)變?yōu)樾劸褪切W(xué)形成的過程”,“由此可以推論到玄學(xué)的起源”。

      玄學(xué)的形成自然有一個過程,但能否從“清談”一詞含義的轉(zhuǎn)化推論出來,則是頗可懷疑的。事實上,“清談”一詞的含義并沒有在魏晉時代發(fā)生唐先生所說的這種變化。前面兩點(diǎn)既然有問題,這個結(jié)論自然也就不能成立了。

      五、“談”與“清言”

      既然“清談”一詞在魏晉時含義頗廣,并不專指玄談,那么很自然地會引出一個問題,即:當(dāng)時的玄談,究竟叫什么呢?或說:我們今天所說的“魏晉清談”,當(dāng)時究竟有沒有什么專門的稱呼呢?

      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檢查《世說新語》。

      在《世說新語》中,尤其是《言語》《文學(xué)》《賞譽(yù)》等篇中,可以確定為談玄或與談玄有關(guān)的段落很多,作者使用了“言”“談”“說”“語”“道”“講”“敘”“論”“言理”“說理”“論理”“談道”“析理”“談玄”“談名理”“敘名理”“言虛勝”“清言”“微言”“玄言”“談詠”“談?wù)摗薄爸v論”“語議”等等,不下二十個詞。但其中最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兩個詞:“談”與“清言”。說它們最值得注意,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它們出現(xiàn)的頻率較其他詞高,二是它們都含有特指的性質(zhì),即凡是用這兩個詞的地方幾乎都可以肯定是談玄,而非其他,尤其是“清言”,其特指的意味最強(qiáng)。

      下面我就把《世說新語》中所見“談”與“清言”的例子分別抄錄于后,以資讀者研味。

      1.談

      (1)謝胡兒語庾道季:“諸人莫當(dāng)就卿談,可堅城壘。”庾曰:“若文度來,我以偏師待之;康伯來,濟(jì)河焚舟。(《言語》七九條)

      (2)諸葛厷年少不肯學(xué)問,始與王夷甫談,便已超詣。王嘆曰:“卿天才卓出,若復(fù)小加研尋,一無所愧?!眳毢罂础肚f》《老》,更與王語,便足相抗衡。(《文學(xué)》一三條)

      (3)傅嘏善言虛勝,荀粲談尚玄遠(yuǎn)。(《文學(xué)》九條)

      (4)殷仲堪精核玄論,人謂莫不研究。殷乃嘆曰:“使我解四本,談不翅爾。”(《文學(xué)》六〇條)

      (5)桓南郡與殷荊州共談,每相攻難,年余后但一兩番,桓自嘆才思轉(zhuǎn)退,殷云:“此乃是君轉(zhuǎn)解。(《文學(xué)》六五條)

      (6)江左殷太常父子并能言理,亦有辯訥之異。揚(yáng)州口談至劇,太常輒云:“汝更思吾論?!保ā段膶W(xué)》七四條)

      (7)殷融字洪遠(yuǎn),陳郡人?;敢陀腥藗愯b,見融,甚嘆美之。著《象不盡意》《大賢須易論》,理義精微,談?wù)叻Q焉。兄子浩,亦能清言。每與浩談。有時而屈,退而著論,融更居長。(《文學(xué)》七四條劉注引《中興書》)

      (8)謝車騎在安西艱中,林道人往就語,將夕乃退。有人道上見者,問云:“公何處來?”答云:“今日與謝孝劇談一出來?!保ā段膶W(xué)》四一條)

      (9)裴散騎娶王太尉女,婚后三日,諸婿大會,當(dāng)時名士、王裴子弟悉集。郭子玄在坐,挑與裴談。子玄才甚豐贍,始數(shù)交,未快;郭陳張甚盛,裴徐理前語,理致甚微,四坐咨嗟稱快。(《文學(xué)》一九條)

      (10)鍾士季目王安豐:“阿戎了了解人意。”謂裴公之談:“經(jīng)日不竭。”(《賞譽(yù)》五條)

      (11)人問王夷甫;“山巨源義理如何?是誰輩?”王曰:“此人初不肯以談自居,然不讀《老》《莊》,時聞其詠,往往與其旨合?!保ā顿p譽(yù)》二一條)

      (12)王仲祖、劉真長造殷中軍談,談竟俱載去。劉謂王曰:“淵源真可?!蓖踉唬骸扒涔蕢櫰湓旗F中。(《賞譽(yù)》八六條)

      (13)人問撫軍:“殷浩談竟何如?”答曰:“不能勝人,差可獻(xiàn)酬群心。”(《品藻》三九條)

      (14)郗嘉賓問謝太傅曰:“林公談何如嵇公?”謝云:“嵇公勤著腳,裁可得去耳?!庇謫枺骸耙蠛稳缰??”謝曰:“正爾有超拔,支乃過殷;然亹亹論辯,恐□欲制支?!保ā镀吩濉妨邨l)

      (15)郗太尉晚節(jié)好談,既雅非所經(jīng),而甚矜之。后朝覲,以王丞相末年多可恨,每見必欲苦相規(guī)誡。王公知其意,每引作他言。臨還鎮(zhèn),故命駕,詣丞相。翹須厲色,上坐便言:“方當(dāng)乖別,必欲言其所見?!币鉂M口重,辭殊不流。王公攝其次,曰:“后面未期,亦欲盡所懷,愿公勿復(fù)談!”郗遂大瞋,冰矜而出,不得一言。(《規(guī)箴》一四條)

      (16)陳林道在西岸,都下諸人共要至牛渚會。陳理既佳,人欲共言折,陳以如意拄頰,望雞籠山嘆曰:“孫伯符志業(yè)不遂?!庇谑蔷棺坏谜劇#ā逗浪芬灰粭l)

      以上16 例中“談”字都是單用,但根據(jù)上下文,我們很容易辨別這個“談”是特指玄談,而非一般的談話。至于“談”后再接“理”“道”“名理”“《老》《易》”等賓語的,我都沒有計算在內(nèi)。

      此外,“談”也偶爾同“論”“議”“講“詠”一起構(gòu)成“談?wù)摗薄罢勛h“談講”“談詠”等復(fù)合詞,意與“談”同,例如:

      (1)(桓)玄善言理,棄郡還國,常與殷荊州仲堪終日談?wù)摬惠z。(《文學(xué)》二五條劉注引《隆安記》)

      (2)(殷)浩能言理,談?wù)摼ⅲL于《老》《易》,故風(fēng)流者皆宗歸之。(《賞譽(yù)》八六條劉注引《中興書》)

      (3)衛(wèi)伯玉為尚書令,見樂廣與中朝名士談議,奇之曰:“自昔諸人沒已來,??治⒀詫⒔^,今乃復(fù)聞斯言于君矣。”(《賞譽(yù)》二三條)

      (4)衛(wèi)瓘有名理,及與何晏、鄧飏等數(shù)共談講,見廣奇之,曰:“每見此人則瑩然,猶廓云霧而睹青天?!保ā顿p譽(yù)》二三條劉注引王隱《晉書》)

      (5)惔有俊才,其談詠虛勝,理會所歸,王濛略同,而敘致過之。(《品藻》四八條劉注引《劉惔別傳》)

      2.清言

      (1)王右軍與謝太傅共登冶城。謝悠然遠(yuǎn)想,有高世之志。王謂謝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給。今四郊多壘,宜人人自效;而虛談廢務(wù),浮文妨要,恐非當(dāng)今所宜?!敝x答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豈清言致患邪?”(《言語》七〇條)

      (2)許詢能清言,于時士人皆欽慕仰愛之。(《言語》七三條劉注引《晉中興士人書》)

      (3)殷中軍為庾公長史,下都,王丞相為之集,桓公、王長史、王藍(lán)田、謝鎮(zhèn)西并在。丞相自起解帳帶麈尾,語殷曰:“身今日當(dāng)與君共談析理。”既共清言,遂達(dá)三更。丞相與殷共相往反,其余諸賢略無所關(guān)。既彼我相盡,丞相乃嘆曰:“向來語乃竟未知理源所歸。至于辭喻不相負(fù),正始之音,正當(dāng)爾耳?!泵鞯感湔Z人曰:“昨夜聽殷、王清言甚佳,仁祖亦不寂寞,我亦時復(fù)造心;顧看兩王掾,輒翣如生母狗馨?!保ā段膶W(xué)》二二條)

      (4)謝鎮(zhèn)西少時,聞殷浩能清言,故往造之。殷未過有所通,為謝標(biāo)榜諸義,作數(shù)百語。既有佳致,兼辭條豐蔚,甚足以動心駭聽。謝注神傾意,不覺汗流交面。(《文學(xué)》二八條)

      (5)殷中軍嘗至劉尹所,清言良久,殷理小屈,游辭不已,劉亦不復(fù)答。殷去后,乃云:“田舍兒強(qiáng)學(xué)人作爾馨語!”(《文學(xué)》三三條)

      (6)(謝)玄能清言,善名理。(《文學(xué)》四條劉注引《謝玄別傳》)

      (7)張憑舉孝廉,出都,負(fù)其才氣,謂必參時彥。欲詣劉尹,鄉(xiāng)里及同舉者共笑之。張遂詣劉,劉洗濯料事,處之下坐,唯通寒暑,神意不接。張欲自發(fā)無端。頃之,長史諸賢來清言,客主有不通處,張乃遙于末坐判之,言約旨遠(yuǎn),足暢彼我之懷,一坐皆驚。真長延之上坐,清言彌日,因留宿至?xí)?。(《文學(xué)》五三條)

      (8)仲堪有思理,能清言。(《文學(xué)》六三條劉注引《晉安帝紀(jì)》)

      (9)樂令善于清言,而不長于手筆。(《文學(xué)》七〇條)

      (10)(殷)浩善《老》《易》,能清言。(《文學(xué)》二七條劉注引《殷浩別傳》)

      (11)(何)晏能清言,而當(dāng)時權(quán)勢,天下談士多宗尚之。(《文學(xué)》六條劉注引《文章敘錄》)

      (12)(殷融)兄子浩,亦能清言。每與浩談,有時而屈,退而著論,融更居長。(《文學(xué)》七四條劉注引《中興書》)

      (13)(裴)邈字景聲,河?xùn)|聞喜人。少有通才,從兄頠器賞之。每與清言,終日達(dá)曙。(《雅量》一一條劉注引《晉諸公贊》)

      (14)謝太傅未冠,始出西,詣王長史清言良久。去后,茍子問曰:“向客何如尊?”長史曰:“向客亹亹,為來逼人?!保ā顿p譽(yù)》七六條)

      (15)(殷)浩清言妙辯玄致,當(dāng)時名流皆為其美譽(yù)。(《賞譽(yù)》)八二條劉注引徐廣《晉紀(jì)》)

      (16)(王)濛性和暢,能清言,談道貴理中,簡而有會。(《賞譽(yù)》一三三條劉注引《王濛別傳》)

      (17)尚書令衛(wèi)瓘見廣曰:“昔何平叔諸人沒,常謂清言盡矣,今復(fù)聞之于君。”(《賞譽(yù)》二三條劉注引《晉陽秋》)

      (18)劉尹至王長史許清言,時茍子年十三,倚床邊聽。既去,問父曰:“劉尹語何如尊?長史曰:“韶音令辭不如我,往輒破的勝我。”(《品藻》四八條)

      (19)前篇及諸書皆云王公重何充,謂必代已相;而此章以手指地,意如輕詆?;蚯逖晕隼?,何不逮謝故邪?(《品藻》二六條劉注)

      (20)遐與浩并能清言。(《品藻》三三條劉注)

      (21)司空顧和與時賢共清言。(《夙惠》四條)

      (22)王濟(jì)字武子,太原晉陽人,司徒渾第二子也。有俊才,能清言。(《言語》二四條劉注引《晉諸公贊》)

      (23)宣武征還,劉尹數(shù)十里迎之?;付疾徽Z,直云:“垂長衣,談清言,竟是誰功?”劉答曰:“晉德靈長,功豈在爾?”(《排調(diào)》二四條劉注引《語林》)

      以上“清言”共23 例,是意指玄談諸詞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一個。其特指談玄是毫無疑問的,這只要看看上下文和參加的人物就知道了,無煩多加解說。

      在“談”與“清言”二詞中,又以“清言”更值得我們注意,因為它是魏晉時才出現(xiàn)的新詞,看來是專為稱呼當(dāng)時已經(jīng)成形的那種“談”而造出來的。說實在的,如果只考慮準(zhǔn)確性一端,則“魏晉清談”這個術(shù)語實不如更名為“魏晉清言”更好,既于史有據(jù),又無歧義,不致引起誤解和混淆。

      六、試為清談下一現(xiàn)代定義

      但是“魏晉清談”這個說法已經(jīng)約定俗成,真要改為“魏晉清言”,大家反而會覺得不習(xí)慣。從方便著眼,“魏晉清談”這個術(shù)語仍可沿用,然須給它一個較嚴(yán)謹(jǐn)?shù)默F(xiàn)代定義,以為討論與研究的基礎(chǔ)。

      我現(xiàn)在試下一定義如下:

      所謂“魏晉清談”,指的是魏晉時代的貴族知識分子,以探討人生、社會、宇宙的哲理為主要內(nèi)容,以講究修辭與技巧的談?wù)f論辯為基本方式而進(jìn)行的一種學(xué)術(shù)社交活動。

      下面我再解釋一下如此定義的理由。

      第一,這個定義排除了廣義的清談,即將魏晉清談作為魏晉思潮的代名詞。因為“清談”這種廣義的用法既無必要,又容易造成混亂。前人缺乏嚴(yán)謹(jǐn)?shù)目茖W(xué)訓(xùn)練,用語每易含混,才會造成這種情況,我們當(dāng)然沒有必要繼承。

      第二,這里說的“貴族”指當(dāng)時的門閥士族,以別于寒庶或平民。魏晉時代的清談名士,無一不出身于門閥士族,處于社會的上層。

      第三,這里說清談的內(nèi)容是“探討人生、社會、宇宙的哲理”,方式是“講究修辭與技巧的談?wù)f論辯”,這就把清談同一般的談話、聊天或具體的人物批評以及兩漢經(jīng)師的講經(jīng)等區(qū)別開來。雖然清談同它們都有關(guān)系,而且有時候也不免相混,但從嚴(yán)謹(jǐn)?shù)呐c純粹的角度來看,畢竟是不同的事情。魏晉清談從本質(zhì)的意義上講,應(yīng)是一項精致的學(xué)術(shù)活動、智力活動,它有特定的內(nèi)容和形式,并逐步發(fā)展出一套約定俗成的規(guī)則。

      第四,說清談的內(nèi)容是“探討人生、社會、宇宙的哲理”,而不說“《老》《莊》”或“三玄”(《周易》與《老》《莊》),這樣就使它的涵蓋面較廣。而事實也正是如此,魏晉清談雖以“三玄”為主要談資,但它所涉及的內(nèi)容并不限于“三玄”。東晉以后,佛理成為清談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這是人人都知道的,就是早期的清談也有很多內(nèi)容并非“三玄”可以概括,例如人物品鑒之理就不好說是出自“三玄”。清談不等于思潮,但清談的內(nèi)容反映了思潮。魏晉思潮本來就很復(fù)雜,熔儒、道、名、法、佛于一爐?!啊独稀贰肚f》”或“三玄”固然是其中重要的、突出的、使之別于前后思潮的成分,但遠(yuǎn)非它的全部。所以,說魏晉清談的內(nèi)容是探討人生、社會、宇宙的哲理,比說魏晉清談是談《老》《莊》,談三玄,更為確切,更為接近事實真相。

      第五,說清談?wù)劦氖恰罢芾怼保@也很重要。如果談的是具體的東西,例如具體的政治批評、具體的人物批評,都是不能叫做“清談”的。標(biāo)準(zhǔn)的清談?wù)劦氖浅橄蟮摹⑿味系睦?,而不是具象的、形而下的事。這也就是當(dāng)時人說的“理”“名理”“虛勝”“玄遠(yuǎn)”“義理”“微言”“玄言”“道”等等。《世說新語》中的眾多例子都說明只有談這些的時候才被稱之為“清言”,亦即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清談”。

      第六,說清談以談?wù)f論辯為“基本方式”,這是稍留余地。如當(dāng)時人在清談之后常常要著論、寫文章來繼續(xù)發(fā)揮自己的觀點(diǎn),如果不死摳字眼,這自然也可視為清談的一種方式,至少是一種補(bǔ)充的方式吧。

      附錄:“清議”詞義考

      “清議”之“議”不是普通的商議、討論,而是批評性的議論,表示不同意見的議論?!抖Y記·間傳》:“大功言而不議?!编嵭⒃疲骸白h,謂陳說,非時事也。”“議”字的這種用法至少可以追溯到孔子說的“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同時或更早一點(diǎn)有《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載“鄭人游于鄉(xiāng)校,以議執(zhí)政之善否”,晚一點(diǎn)有孟子說的“圣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我們今天常說的“非議”一詞,即由此義而來。

      至于“議”字何時起與“清”字連用,變成“清議”一詞,則當(dāng)與“清談”一詞產(chǎn)生的背景類似,應(yīng)是漢末黨錮前后的事。這一點(diǎn)已有另文論及,此處不再重復(fù)。

      但是我特別要強(qiáng)調(diào)指出的是,“清議”一詞雖然在黨錮前后產(chǎn)生,卻并不指黨錮前后士大夫批評朝政之風(fēng),與我們今天在“漢末清議”一詞中的用法相當(dāng)不同?!皾h末清議”這種用法,起源其實相當(dāng)晚,差不多到清朝才出現(xiàn)??梢哉f,“清議”一詞原義與今義的差距,不亞于“清談”一詞的情形。由此也引起很多誤解與困惑,實有細(xì)加澄清之必要。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清議”一詞的早期資料。例如:(1)《藝文類聚·二二》載曹羲《至公論》中云:“凡智者之處世,咸欲興化致治者也。興化致治,不崇公抑(私),割(私)情以順理,厲清議以督俗,明是非以宣教者,吾未見其功也。清議非臧否不顯,是非非賞罰不明。故臧否不可以遠(yuǎn)實,賞罰不可以失中。若乃背清議,違是非,雖堯不能一日以治。審臧否,詳賞罰,故中主可以萬世安?!保?)《三國志·五七·吳書·張溫傳》:“(暨)艷性狷厲,好為清議?!薄妒勒f新語·任誕》一三條注引《竹林上賢論》:“后(阮)咸兄子簡,亦以曠達(dá)自居。父喪,行遇大雪寒凍,遂詣浚儀令。令為他賓設(shè)黍臛,簡食之,以致清議,廢頓幾三十年?!?/p>

      曹羲為曹爽之弟,《至公論》當(dāng)作于魏正始初。陳壽《三國志》不晚于晉初,其中“吳書”多本韋昭之《吳書》,成書尚在晉前?!吨窳制哔t論》已佚,但它的作者我們知道是東晉人戴逵。此外唐人所修的《晉書》中載有晉初諸臣之奏疏,當(dāng)系原文,也應(yīng)該是較早的資料。例如:(1)卷四七載傅玄上疏云:“臣聞先王之臨天下也,明其大教,長其義節(jié),道化隆于上,清議行于下……其后綱維不攝,而虛無放誕之論盈于朝野,使天下無復(fù)清議……?!保?)卷三六載衛(wèi)瑾上疏云:“魏氏承顛覆之運(yùn),起喪亂之后,人士流移,考詳無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為一時選用之本耳。其始造也,鄉(xiāng)邑清議,不拘爵位,褒貶所加,足為勸勵,猶有鄉(xiāng)論余風(fēng)?!保?)卷四五載劉毅上疏云:“置州都者,取州里清議,咸所歸服,將以鎮(zhèn)異同,一言議?!保?)卷四六載劉頌上疏云:“今閻閭少名士,官司無高能,其故何也?清議不肅,人不立德,行在取容,故無名士。下不專局,又無考課,吏不竭節(jié),故無高能。無高能,則有疾世事;少名士,則后進(jìn)無準(zhǔn)。故臣思立吏課而肅清議”又云:“不軌之徒得引名自方,以惑眾聽。因名可亂,假力取直,故清議益?zhèn)?。凡舉過彈違,將以肅風(fēng)論而整世教,今舉小過,清議益頹?!保?)卷七〇載卞壸為王式事上疏,“疏奏,詔特原組等,式付鄉(xiāng)邑清議,廢棄終身?!边@雖不一定是詔書的原文,但據(jù)情理推之,“付鄉(xiāng)邑清議”的字樣多半是詔書中有的。

      以上諸例說明魏晉間“清議”一詞已經(jīng)流行,但其意義與我們今天常說的“漢末清議”之“清議”有很大的差距。我們所說的“漢末清議”之“清議”是指批評中央政治及執(zhí)政者的風(fēng)氣,亦即范曄在《黨錮列傳》前言中所說的“逮桓靈之間,主荒政繆,國命委于閹寺,士子羞與為伍,故區(qū)夫抗憤,處士橫議,遂乃激揚(yáng)名聲,互相題拂,品核公卿,裁量執(zhí)政。”但上引各例中的“清議”卻全無此意,而近乎“鄉(xiāng)論”的同義語,亦即士族中形成的關(guān)于個別士人的輿論。其中傅玄疏中的“清議”一詞似乎含義稍廣,但根據(jù)上下文仔細(xì)考察,很容易發(fā)現(xiàn)其基本含義還是跟其他各例一樣。傅玄說要以“清議”“長其義節(jié)”,對抗“綱維不攝”和“虛無放誕之論”,所以當(dāng)然還是指讓士人敦品勵行的鄉(xiāng)里清議,而絕非“品核公卿”的“處士橫議”。

      “鄉(xiāng)論清議”從魏以后似乎就成為一種制度,作為選拔進(jìn)用士人的重要根據(jù),此制一直沿用到南朝?!赌鲜贰ひ弧に伪炯o(jì)上》載宋武帝即位后大赦,詔告“其犯鄉(xiāng)論清議,贓污淫盜,一皆蕩滌?!逼浜簖R高帝代宋,梁武帝代齊,陳武帝代梁,實行大赦時,都有類似的話。隋唐以后改用科舉為士人進(jìn)身之路,“鄉(xiāng)論清議”的重要性才漸漸降低,“清議”一詞也就用得少了。

      “清議”一詞究竟何時開始用來指漢末“處士橫議”之風(fēng)?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顿Y治通鑒·六八·漢紀(jì)》之后,司馬光有一段頗長的議論,稱贊“風(fēng)化之美,未有若東漢之盛者也”,后面列舉漢末朝野名士,也就是我們說的“漢末清議”中的著名人物,加以褒揚(yáng),可是自始至終未見“清議”二字??梢娝抉R光不這樣用。又《資治通鑒·五五·桓帝延熹七年》載:“濟(jì)陰黃允,以雋才知名。(郭)泰見而謂曰:‘卿高才絕人,足成偉器,年過四十,聲名著矣。然至于此際,當(dāng)深自匡持,不然,將失之矣!’后司徒袁隗欲為從女求姻,見允,嘆曰:‘得婿如此,足矣?!事劧砬财淦?。妻請大會宗親為別,因于眾中攘袂數(shù)允隱匿十五事而去,允以此廢于時?!边@段后面有胡三省注云:“當(dāng)時清議為何如哉!。”黃允的故事正是典型的鄉(xiāng)論,可見宋末學(xué)者胡三省是以鄉(xiāng)論為清議的。清初顧炎武著《日知錄》,其一三“清議”條云:“古之哲王,所以正百辟者,既已制官刑儆于有位矣,而又為之立閭師,設(shè)鄉(xiāng)校,存清議于州里,以佐刑罰之窮。”又曰:“兩漢以來,猶循此制,鄉(xiāng)舉里選,必考其生平,一玷清議,終身不齒?!薄敖导拔簳x,而九品中正之設(shè),雖多失實,遺意未忘。凡被糾彈付清議者,即廢棄終身,同之禁錮?!憋@然,顧炎武是把鄉(xiāng)論當(dāng)作“清議”的,而且說它古已有之。(這當(dāng)然是溯源之意,不是說“清議”這個詞也早就有了。)顧炎武并未把漢末的“處士橫議”稱為“清議”。在同卷“兩漢風(fēng)俗”條中,他說,漢末“朝政昏濁,國事日非,而黨錮之流,獨(dú)行之輩,依仁蹈義,舍命不渝,風(fēng)雨如晦,雞鳴不已。三代以下,風(fēng)俗之美,無尚于東京者”也不用“清議”這個詞。最早把“清議”同漢末風(fēng)氣連在一起的,大概是清代乾嘉間的史學(xué)家趙翼。他在《廿二史札記·五》“黨禁之起"一條中說:“漢末黨禁,雖起于甘陵南北部及牢修、朱并之告訐,然其所由來已久,非一朝一夕之故也。范書謂桓靈之間,主荒政繆,國命委于閹寺,士子羞與為伍,故匹夫抗憤,處士橫議,激揚(yáng)名聲,互相題拂,品核公卿,裁量國政。自公卿以下,皆折節(jié)下之。蓋東漢風(fēng)氣,本以名行相尚,迨朝政日非,則清議益峻。號為正人者,指斥權(quán)奸,力持正論,由是其名益高,海內(nèi)希風(fēng)附響,惟恐不及。而為所貶訾者怨刺骨,日思所以傾之。此黨禍之所以愈烈也?!边@里“清議”就是“正論”,而且明白地與《后漢書·黨錮列傳》中那段話連在一起。近代學(xué)者沿襲趙氏此論,“漢末清議”一說也就成立了。

      猜你喜歡
      魏晉
      魏晉時期的清廉與貪腐
      公民與法治(2022年8期)2022-08-12 01:23:38
      小議魏晉琴畫中的自然與美
      樂府新聲(2022年4期)2022-02-28 06:27:06
      魏晉士人的“身名俱泰”論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7:10
      魏晉清談探析
      河北畫報(2020年10期)2020-11-26 07:21:16
      沒落期|魏晉南北朝至唐代
      “魏晉隋唐交通與文學(xué)圖考”簡介
      關(guān)于魏晉文學(xué)中的“嘯傲”
      魏晉南北朝時期楚辭的接受
      魏晉風(fēng)流,縱是靜坐也繁華……
      火花(2015年7期)2015-02-27 07:44:01
      美人骨——回到魏晉
      火花(2015年7期)2015-02-27 07:43:11
      静宁县| 平原县| 延长县| 湟源县| 城市| 宁晋县| 根河市| 邮箱| 同仁县| 游戏| 鸡西市| 奉节县| 太仓市| 湾仔区| 南郑县| 若羌县| 宣武区| 黔西| 建平县| 稷山县| 湘潭县| 洛宁县| 芒康县| 霍山县| 郓城县| 眉山市| 龙海市| 清远市| 眉山市| 巨野县| 那曲县| 高州市| 和硕县| 北京市| 巴塘县| 申扎县| 屏山县| 承德县| 南召县| 讷河市| 剑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