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逸 文 玲子 編
中式菜刀、德式菜刀、三德刀(日式菜刀)是目前全球最著名的三大菜刀,各有所長。中式菜刀適合切蔬菜,德式菜刀適合切肉,三德刀魚肉兼長。人類學家安德森曾表示:中式菜刀完美體現(xiàn)了“最大化”原則,即以最小的成本獲取最大的價值。其重點在于節(jié)儉:最好的中式廚房致力于使用最少的廚房器皿,發(fā)揮最大的烹飪潛力。
中式菜刀的表面積大,普通用戶切大塊肉和魚時,易粘刀,影響速度和美觀。所以,中式菜刀也不是一開始就“長”現(xiàn)在這個樣,漢代崇“肉食者”時,使用的菜刀與今德式菜刀近似,后隨著炒法普及,中式菜刀才變成“一塊鐵片”,至今已延續(xù)千年。
隨著國人食肉量增加,如今中式菜刀確有變革空間,但這個變革不應只是“炒概念”“教育用戶”,而是應切實做好研發(fā)。
人類使用菜刀,已有百萬年,初期是石制砍砸器,漸次發(fā)展出石刀、蚌刀、骨刀等。
蚌刀脆,主要用來刮魚鱗,而大多數(shù)骨刀、石刀也不鋒利,只能輔助切割。在山西陶寺遺址中,考古工作者發(fā)現(xiàn)了距今約4500年的4把青石菜刀,呈V字形,有點像回旋鏢或耕地用的犁,同時出土了7塊木俎(即木案板),且菜刀上粘有豬骨肉碎渣。這種菜刀可能以砸為主,兼及切割。
古人處理大塊肉,常將其砸成薄片。甲骨文中有“腶”(音如段)字,“腶”即用木棒捶扁肉塊,并加姜桂,“腶”可制成肉干,應該也能烤食。據(jù)《周禮·天官》:“內饔(音如庸),掌王及后、世子膳羞之割、烹、煎、和之事。”
內饔是官職,負責后宮飲食,“割”放在首位,說明當時是大塊吃肉,割取最好的部位給天子,是一門專業(yè),這和后來歐洲王室的情況相同。
中式菜刀
三德刀
山西陶寺遺址中發(fā)現(xiàn)的距今約4500年的4把青石菜刀
英國學者比·威爾遜在《杯盤之間:一部被湮沒的“庖廚”史》中提到,中世紀時,歐洲宮廷專設“切割部”,由專門官員領導“切肉師”,用什么工具,取什么部位,怎么把造型各異的鳥、魚、畜、野獸等切得均勻,都需鉆研?!扒腥鈳煛睍褂酶鞣N刀,他們只效忠一個主人。
商周墓葬中出土了很多青銅刀,形似今天的匕首,可能都是切肉刀,而非后廚用刀。當時的餐法可能就是整烤,再切碎分餐,所以孔子說:“割不正不食”。但這種做法太浪費,烤一只整雞需1小時,即使是烤雞胸,也要20分鐘,如切成雞丁,只需5分鐘。
《庖廚圖》所繪都是露天作業(yè),不在廚房中,均懸掛臘肉、野味等肉菜為主,幾乎看不到蔬菜和谷物。此外,烤串特別多,在107幅圖中,至少22幅有燒烤。
《庖廚圖》表現(xiàn)的可能是想象的生活,而非寫實,但也說明,漢代以食肉為尊,菜刀自然窄而長。寬菜刀切厚物,會自動偏斜,不易控制,肉質粘,貼在刀面上,影響切割速度;且每切一刀,都要清理粘刀物。
如今菜刀切豆腐,仍須改變切法:刀的正面對著大塊未切部分,背面對著小塊已切部分,未切的大塊重量大,不易被刀粘起來,而刀的背面不粘刀。細長刀則無此弊,刀刃有弧度,可省力氣。
東漢已有生魚片,傅毅在《七激》中寫道:“涔養(yǎng)之魚,膾其鯉魴,分毫之割,纖如發(fā)芒?!鄙~片需用細長刀剔骨,寬菜刀不便操作。中國古代的生魚片多用淡水魚,易沾染寄生蟲,后來不再流行。日本生魚片多用海魚,不易引發(fā)寄生蟲疾病,得以傳承。
漢代怎樣烹飪,史料不多,好在留下大量畫像石《庖廚圖》。截至2016年,可見107塊,其中諸城前涼臺畫像石墓、嘉峪關壁畫6號墓、駱駝城苦水口1號墓等都出現(xiàn)了菜刀,均為細長尖刀,有弧度。
這些《庖廚圖》附屬于祠堂,學者信立祥說:“從考古發(fā)現(xiàn)看,一般中下級官吏和較富有的豪紳,在墓前都只建一座獨立的祠堂,而不再另建‘寢’和‘齋室’。但其使用目的,卻兼‘廟’‘寢’‘齋宮’之職能而有之,這也就是祠堂又名為‘廟祠’‘齋祠’和‘食堂’的原因?!?/p>
漢代畫像石《庖廚圖》拓片
漢代切肉壁畫磚
據(jù)《中國菜肴史》,魏晉南北朝時,文字記錄中已有炒法。《齊民要術》記“炒雞子法”“鴨煎法”,前者“麻油炒之,甚香美”,與今無異,后者切后“炒令極熟”。
《齊民要術》對刀工提出要求:做“白缹(音同否,意為煮)肉”需“薄切”;做“五味脯”,需“凡破肉皆須順理,不用斜斬”。
先切后熟,與此前先熟后切迥異,也是中餐與西餐的最大區(qū)別。
比·威爾遜寫道:“在中國,菜刀用來把待烹調的新鮮食材切好,而且要切得大小均勻;中世紀的切肉師傅們對付的是已經(jīng)熟了的食物,需要明白的是每種動物——整個烤熟的——都應該以某種特定的方式、用特定的刀具來切割,并且佐以特別的調料?!?/p>
由此形成不同的文化:中餐視當面切割為不禮貌,刀具漸從餐桌上消失;西餐則對中國廚師只用一把刀感到奇怪,中式菜刀像西餐的砍肉刀,被長期誤會為野蠻。
人類學家布雷斯發(fā)現(xiàn),先熟后切,西方人常吃大塊食物,門牙保持“平齊式咬合”;先切后熟,中國人較少用門牙,造成“覆蓋式咬合”。
直到唐代,菜刀仍以窄長刀為主,因炒菜未普及,膾(生魚片)是廚藝最高境界。唐代有“小晃白”“大晃白”“舞梨花”等切法。
《酉陽雜俎》記唐玄宗賜安祿山的禮物中,就有“鯽魚并膾手刀子”,此外,唐人還著有《砍膾書》,專論刀工。
唐代炒菜漸多,比如廣州“蠔肉大者腌為炙,小者炒食”,在今安徽的宣歙地區(qū),人們取山間“蜂子”,“以鹽酪炒之,曝干,以小紙囊貯之,寄入京洛,以為方物”。
整體看,炒菜未入主流,或與當時主食習慣有關。
唐人吃飯雖共桌,但各吃各的,米飯放在盆中,食客輪流用匕(相當于勺)挖取,不以黏糯為貴。飯干,則易盛取,飯黏,粘在匕上,有礙觀瞻。這個習慣秦漢時便有,即“飯而曝干之也”。
飯干難下咽,故常沃以湯汁。漢唐最常見的蔬菜是葵,優(yōu)點在于煮湯較黏稠,唐人也很喜歡葫蘆湯配米飯。湯汁黏稠的蔬菜,因近似肉食,特別受歡迎。在此氛圍下,炒菜被冷落。
日本美食史研究者石毛直道說:“廚師只要有一把菜刀,走到哪兒都能做菜。如果要帶已經(jīng)用習慣了的菜刀出門,柳葉刀(生魚片刀)、出刃刀(去骨刀)、薄刃刀(切菜刀)這三把是必帶的……有位客人問,要是只能選一把呢?老伯回答說:‘那我會帶柳葉刀?!?/p>
這是說日本廚師,但唐代中國廚師可能也如此。據(jù)《五代史·吳越世家》,將軍劉漢宏作戰(zhàn)失敗,便帶著“膾刀”逃跑,遇到追兵,舉刀自稱是廚師,竟然逃脫。
“膾刀”即切生魚片的刀,可能制式獨特,讓人一望即知。全球幾乎所有菜刀的刀刃橫截面都是V形,“膾刀”也不例外,柳葉刀有革新,橫截面呈“丁”形,可以一邊貼在魚肉上,一刀將整片魚肉與魚骨分離。柳葉刀更鋒利,但切菜時容易滑向一側,給廚師造成傷害。
宋代時,隨著炒菜普及,現(xiàn)代中式菜刀也開始普及。
國外美食研究者曾對比世界三大菜刀,發(fā)現(xiàn)在切菜的速度、技法上,中式菜刀優(yōu)勢明顯。傳說中式菜刀的刀法有200多種,遠超其他菜刀。比如淮揚菜的大煮干絲,好廚師能將兩厘米的豆腐片成20片。
中式菜刀一枝獨秀,是因為其中包含了不少“黑科技”。中式菜刀一般需18道工序,即開料、鑿腳、鍛打成型、拔腳、夾鋼、開面、初步整平、剪樣、二次整平、去銹、開口、淬火、水磨、拋光、裝柄、上油、稱重、包裝。
菜刀的基本材料是鋼,含碳多則鋒利,但太脆,容易折斷,含碳少則韌性好,卻會損失鋒芒。中式菜刀多用“夾鋼法”,內芯用鋼含碳少,外包含碳高的鋼。至遲在明代《天工開物》中,已記錄“炒鋼法”,大大降低了碳含量。
為克服刀粘食材的缺點,中式菜刀采取厚刀背、逐漸收薄的造型,專業(yè)人員經(jīng)訓練,可輕松制作生魚片。
很多人說西餐、日餐的廚刀種類多,中餐只有一把刀,顯得不專業(yè)。其實,中式菜刀也分多種,大體是三類:文刀,又稱批刀,切無骨之肉和蔬菜;武刀,又稱斬刀,用來切帶骨或較硬的食材;文武刀,介于文刀和武刀之間。
許多中式菜刀可“前批后砍中間切”,將三種技能合為一體,所以有“一把好刀用一輩子”之說。中式菜刀是不折不扣的“萬能”菜刀。
中式菜刀在國際上享有盛譽,但正如《中國飲食科學技術史稿》所說,民國之前的食譜、食單中,對廚師的刀功技法幾乎沒有記錄,連袁枚的《隨園食單》亦忽略,這可能是“中國人的刀法是錯的”這一誤會的源頭。
中式菜刀與西餐廚刀用力方法迥異,后者是前后用力,像“火車頭似的”由后向前移動,而中式菜刀則是由上而下砍,即平松洋子所說:“想靠蠻力馴服中式菜刀沒有用,自然地拿起刀,跟隨它的走向,簡單說就是‘以退為進’。這就是使用中式菜刀的秘訣?!?/p>
河南偃師酒流溝宋墓廚娘磚刻
在廚房中,中式菜刀“所發(fā)出的聲音遠比法式廚房響亮和富有沖擊力”,所以,中式菜刀必須比西餐菜刀的韌度高,才能經(jīng)得起反復沖擊,拍蒜只是最基礎的要求。
西餐廚刀也在不斷創(chuàng)新。學者陳龍在《西餐設備及工具在中餐中的應用》中介紹,西餐的魚刀鋒利,可緊貼魚骨,凈料率高。再如抹刀,在制作蛋糕時可快速抹平表面,更有效率。再如切碎刀,呈弧形,通常由3至10個刀片組成,刀的兩端有刀把,切碎原料時,手握刀把來回轉動刀片,堪稱“一刀頂十刀”。
社會在發(fā)展,中式菜刀也要與時俱進,根據(jù)食材改變、烹飪習慣改變等,主動求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