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琳琳
(濟寧市第八中學 山東 濟寧 272000)
初中階段是學生學習生涯當中承上啟下的階段,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無論是心理還是生理以及智力等各方面,相較于小學階段均獲得了很大的進步,達到了一個相對成熟的階段,這一時期對于學生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非常的重要。但與此同時,這一時期的同學他在思想和行為上都比較不受約束,正處于青春叛逆期,這就需要教師、家長和學校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在初中語文的教學過程當中引入儒學文化是迎合當下教育的時代背景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去提高自身的素質修養(yǎng),形成較高的道德品質。同時也能夠促進基于立德樹人背景下的儒學和初中語文教學的融合,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幫助學生開闊視野,美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立足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
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要想學習好一門學科所必須具備的,它包括學生掌握的關于這門學科的基礎知識以及與本門學科相關的一些課外知識都要有所了解,在立德樹人的背景之下,將儒學和語文學科的教學內容進行充分的融合,一方面能夠在我們的教學過程當中充分地突出儒學的重要性,讓學生能夠感受到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另外一方面,儒學也是語文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有利于幫助學生去提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最重要的是,將二者進行充分的融合,能夠有效的、對學生進行德育,迎合新課程改革當中所提出的“立德樹人”的教學理念。
“立德樹人”是在當下教育領域當中指導教師進行教學的重要理念,但同時也是各科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當中所必須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在初中語文的教學實踐過程當中融入儒學能夠更好地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完成立德樹人的教學任務。儒學文化當中具有豐富的內容來歌頌我們傳統(tǒng)的道德品質,還有很多蘊含優(yōu)良品質的人物都是值得我們當代中學生去進行學習的。而在語文教學當中也有很多類似的故事案例蘊含著一些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值得我們永遠去深思,將二者結合起來,既可以為語文課堂教學提供豐富的教學素材,同時也有利于幫助學生開闊視野,真正地去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和綜合素養(yǎng),真正的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
在以往的教學觀念當中,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以及學生自身都非常注重學生知識的增長,注重學生成績的提高,而不注重學生的綜合發(fā)展,大家雖然也知道德育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因此將重點放在了知識講解上,這就導致了各科在教學實踐過程當中涉及德育的內容較少,這也就導致德育在初中語文的教學過程當中所存在的基礎是比較薄弱的。即便是在新課程和素質教育當中明確提出了要將立德樹人作為教學理念,將德育放在首位,但在實踐的教學過程當中,受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影響,教師仍然是注重對應試技巧的傳輸,學生仍然注重對應試技巧的學習。而且當下社會升學壓力是非常大的,要想在各個考試的獨木橋當中脫穎而出,考試分數(shù)目前仍然是衡量學生能力的重要標準。所以德育在學科當中的融入還是比較流于形式,并沒有從根本上引起人們的重視。
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以及課本的知識內容和時代發(fā)展的潮流,對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以及教學方式進行改革和創(chuàng)新,豐富教學方式使課堂更加活躍,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的課堂學習環(huán)境。但在具體的教學實踐過程當中,初中語文教師在基于立德樹人的背景之下,將儒學和初中課本知識進行融合的過程當中,教學方式比較單一,只是在課堂上簡單地提到了儒學的知識內容,并沒有深入地引導學生去進行學習,這樣就造成整個語文課堂還是比較枯燥煩悶的,無法激發(fā)學生對儒學和語文知識的學習興趣。所以使我們最終難以達到的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
任何文化、任何知識都是源于我們的生活,都是在對我們生活方方面面的描述,或者是對生活當中美好事物的歌頌,儒家文化也并不例外。儒家文化的中心思想是恕、忠、孝、悌、勇、仁、義、禮、智、信,其中儒家文化的每一個方面在我們生活當中都有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在與他人或者家人的日常交往當中,我們要學會寬恕、要忠實。對待父母,我們要孝順父母、尊重父母。對待兄長我們要有敬愛之情。要仁愛,要符合禮儀……所以儒家文化雖然是我國流傳千年的文化瑰寶當中最為典型的部分,但其實與我們的生活也密不可分,儒家文化就是對生活最好的總結。所以教師在基于立德樹人的背景之下,要想將儒家文化和語文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完美的融合,完全可以從學生最為熟悉的生活場景出發(fā),先從學生熟悉之處入手,拉近學生和儒家文化和語文學習內容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從心里主動地去接受儒家文化和語文知識,這樣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往往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夠更好地去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教學目的。所以在初中語文課堂的教學實踐過程當中,教師完全可以以生活化的場景來引出儒家文化,例如:在學期末任何文化或者任何知識時,老師帶領學生進行學習總結和復習,一方面梳理所學知識,另一方面為期末考試做準備,是儒家“溫故而知新”和“凡事豫則立,不預則廢”;在平時要尊老愛幼,正是儒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所以儒家文化源于我們的生活,從生活出發(fā)有利于學生更好的去了解儒家文化,開闊語文視野,提升綜合素質。
在初中語文的教學實踐過程當中,要想將儒家文化和語文知識進行完美的融合,教師可以完全可以利用我們的課本教材,因為本身在我們的教材當中就蘊含很多儒家文化。教材是學生進行學習的基礎,教材上的內容往往老師和學生更為重視。在傳統(tǒng)的教學實踐過程當中,對于課本以外的內容,老師通常當做是擴展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是很重視,要求學生了解即可,這時學生對于課本以外的更是淺嘗輒止,一般不會進行深入地學習。但是在我們課本當中如果涉及到儒家文化,這時拿出來讓學生去進行分析和研究,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儒家文化在我們考試過程當中的比重,對于我們當下社會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激發(fā)學生對儒家文化的重視程度。只有當老師和學生從心理上去重視儒家文化的時候,他們才會付出行動去學習儒家文化,去探索儒家文化和語文之間的關系,進而能夠實現(xiàn)兩者更好的融合,也能夠最終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例如在學習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陳太丘與友期》時,提出問題——同學們對于元方對父親友人地回答作何感想?元方這么回答父親友人正確嗎?其中包含著什么樣地道理?通過學生回答,教師可以結合儒家思想進行總結:“言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做人應該誠實守信,更要維護父母長輩的尊嚴。
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給我們日常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更給我們的教育領域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師在教學的實踐過程當中融入信息技術,既可以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同時也能夠吸引學生更好地投入到課堂的教學活動當中。在基于立德樹人的背景之下,將儒家文化和初中語文的教學內容進行充分的融合,就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做到這一點。在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過程當中,翻轉課堂受到了很多師生的歡迎,所謂的翻轉課堂就是教師可以將以往在課堂上比較重要的內容錄制成視頻的形式,讓學生在課前去進行了解,然而真正在課堂之上時,可以就學生的疑問進行討論和作答。例如儒家文化當中會有很多典型的案例和小故事,教師就可以以講故事的形式錄制成視頻,讓學生提前去進行學習,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先詢問學生所聽視頻當中蘊含的道理或者傳達出來的精神,進而加強學生對儒家文化的了解。
總而言之,“立德樹人”是我們當下教育領域最為重視的教學理念和教學任務,利用儒學和語文課堂進行融合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是符合時代發(fā)展潮流的,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讓學生進行今后的學習和更好的成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接班人,成為對社會和國家真正有利的人才。所以教師如何更好地讓儒學和語文教學內容進行融合,是達到立德樹人教育目的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過程當中,初中語文教師也要不斷創(chuàng)新自身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應充分的去挖掘生活當中所涉及到的儒學文化以及課本當中所蘊含的儒學文化,更重要的是要能夠結合時代發(fā)展潮流,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并且在不斷的實踐過程當中還要探索更多的促進儒學和語文融合的方式,更好地達到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