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瓊香
(作者單位:廣東深圳市寶安區(qū)坪洲小學)
“鄉(xiāng)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
冬至已至,朋友圈里滿是溫馨的祝福與問候。走進教室,黑板上一顆大紅心里“冬至快樂”四字很是醒目,而學生們都在歡快地進行著“冬至到了,寒假還會遠嗎”的設問和反問。緊接著,各個教育網站紛紛發(fā)出“各地師生就地過元旦、春節(jié)”的倡議。寒假、春節(jié),就這樣手拉手地伴隨著冬至節(jié)來到了我的面前。遙遠的家鄉(xiāng)、在家鄉(xiāng)過年的那些美好時光,一瞬間也都浮現(xiàn)在了我的心頭。
我的家鄉(xiāng)湖南,有鄉(xiāng)諺“大人盼插田,小孩盼過年”,我們小時候確實是很盼望過年的。剛剛分產到戶的湘中山區(qū)農村,那時還很是清貧,那時日光也慢,我們這樣過年……
冬月一到,忙完了秋收的人們就開始為過年做準備了。主婦們會在一個有大太陽的日子,制作出一盆米漿,取下一塊門板,在太陽下架起,準備打褙子、做鞋子。她們把那些已經不能再穿的舊衣爛衫和平時攢下的碎布統(tǒng)統(tǒng)取出,在門板上刷一層米漿貼一層布,反復貼上好幾層,這是“打褙子”。褙子打好曬干后,照著事先剪好的鞋樣子剪出鞋底,多層的褙子鞋底重疊,上下都貼上一層白色的新棉布,用針鉆扎眼、麻繩當線一行行地納,這樣納出來的鞋底就是有名的“千層底”。納鞋底、做鞋面、圓口、上鞋子、切邊等各種工序,既要技術又要力氣,很耗時間,饒是心靈手巧、吃苦耐勞的主婦,做出一雙布鞋也要好幾天。孩子們的腳長得快,基本上一年要做一雙,外出行走的當家人得做兩雙:一雙單鞋,一雙棉鞋。當年的家庭主婦大多有在冬月的煤油燈下做鞋做到雞叫的經歷。鞋子做好后讓家人試穿一下看合不合腳——當然是合腳的,然后收到柜子里,大年三十晚上才交到各人手中,大年初一那天穿了出行。
那時我們都穿母親做的手工鞋,穿裁縫師傅手工制作的衣服,冬月和臘月是裁縫師傅們最忙的月份。主婦們會提前跟師傅約好日子,在這天派一個壯勞力清早就上門把縫紉機背來,裁縫師傅也就跟了過來吃早飯。還是架好一塊門板,給師傅當工作臺,將從供銷社扯回來的布料一一擺開,請師傅給各人設計一下款式,然后一個個地量身,寫尺寸,然后孩子們去上學,大人們各自忙活。孩子們中午和下午放學回家時會一直守在師傅身邊,急切地看著她裁剪、縫紉、鎖扣眼、釘紐扣,然后歡天喜地地試新衣。做好的新衣也很少被允許馬上穿著出門,也要等到大年初一才能穿。
當主婦們在家中起早貪黑地打褙子、做鞋子,三飯五酒地殷勤招待裁縫師傅的時候,男人們基本都上山砍柴、挖樹蔸去了,他們得為全年尤其是過年燒的好柴火做好貯備。那時家家戶戶都燒柴, “戶戶炊煙”是真有的。 “燒起蔸根火,喝著燒老伙,陪著親家母”,簡直就是家鄉(xiāng)過年的《清平樂·村居》,“燒老伙”就是我們自家釀制的米酒。
進入臘月就是家家戶戶釀酒的時候了,過年一定要有一壇子好酒,酒是老家最好的待客之物。陸游詩中有名句“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老家的“臘酒”一點也不渾,清亮綿醇,香氣撲鼻,印象中仿佛所有的大人都能喝酒。
那時家家戶戶都有一個占地面積頗大的牛角灶,這樣的灶有左右兩個灶膛,每個灶膛上都能架一口大鍋,專為釀酒、做豆腐和煮潲所用。
量出二十斤大米放在大鍋里煮成米飯,把米飯鏟出放在大竹匾里冷卻后拌上酒曲,密封進一個大酒壇子里讓它發(fā)酵。半個月之后,壇口飄出陣陣酒香,這就意味著酵已發(fā)好,得熬酒了。把發(fā)好酵的米酒糟倒入牛角灶靠墻的那一口大鍋里,加入一大桶水拌勻,這時這口鍋叫“地鍋”;在地鍋上豎放起洗得干干凈凈的木質甑桶,甑桶上放好另一口鍋,這口鍋叫 “天鍋”。天鍋里裝一擔新挑來的冰清的井水,用來冷凝酒。而另一個灶膛里已安放好一個大酒壇,酒壇和天鍋用一根傾斜的酒筧連接起來,兩口鍋和甑桶的接口處都用濕布封好防止酒氣側漏。紅通通的灶火燒起來,酒糟在鍋內翻滾,含酒精的蒸氣遇天鍋冷凝成米酒,順著酒筧流到酒壇里。二十斤米的酒糟大致可以熬出二十斤米酒,而一個酒壇正好可以盛二十斤。親戚多客多的人家,過年得備上兩大壇。
熬酒的日子真是流金溢彩的日子啊,主婦們事先已從地窖中取出了一畚箕當年收的紅薯,一邊熬酒一邊煨滿一灶膛,香噴噴的煨紅薯讓已放寒假的孩子們吃得一個個肚子溜圓。如果恰好家里的雞這段時間肯生蛋,主婦們還會很大方地用土紙包了雞蛋,用冷水將土紙打濕,放入火灰中。十余分鐘后,火中“噗”一聲輕響,雞蛋熟了,孩子們一人可以吃到一個雞蛋,大人們都說小孩吃煨雞蛋好,晚上不用起夜。
天鍋中的水開始燙手后,需全部舀出換上新挑來的冷水,一般要換三次后才能熬出一壇好酒,再熬下去就沒酒勁了。一壇酒熬下來可以得到四大擔熱水,全家都可以洗上一個暢快的熱水澡!沒有用完的熱水倒入大腳盆,平時很少幫襯家務的當家男子這時隆重登場了,他們要用他們粗壯的大腳把家里床上所有的蚊帳、毯子在熱水里拌著洗衣粉全部踩一遍,踩一遍后再進行搓和刷,然后挑到井邊或池塘里去清洗、晾曬。床上的稻草此時也被他們攤到了太陽下,接下來的幾天男人和女人還要合力洗全家老少換下來的臟衣服,洗被面被殼,再重新把被子訂好。正月里來家里留宿的客人,就都能睡上飄著陽光香味的干凈整潔的床鋪了。
那幾天村莊里惠風和暢,花招繡帶。我至今都認為,臘月里各家各戶熬酒的那一段日子,是家鄉(xiāng)的男人最溫柔、最勤勞,女人最快樂、最滿足的日子。
熬完酒,洗曬完床鋪,就已是臘月下旬了。臘月二十四是小年,大人們騙我們說是小孩子過年,不予重視,很平常就過了。小年一過,大人們就開始張羅過年的菜肴了。我們生產隊有兩口小水塘,每年都要干一口塘賣魚,但魚并不多,每家每戶過年能買到的不過三五條大魚和一些小魚;那時家家戶戶都喂豬,但也并不是每一家都殺過年豬,不殺過年豬的人家要事先在別人家訂好肉,讓彼此都放心,不至于無肉過年或肉賣不出去。稱回來的肉會被精明的主婦分為三份:一份用來吃新鮮肉,一份用來制臘肉,一份用來做春節(jié)走親戚時的人情肉。
既然魚、肉都不是很多,那就家家戶戶都得做豆腐。家鄉(xiāng)一般把六斤豆子做出來的豆腐叫“一桌豆腐”,每家過年時都要做上兩桌以上。
前一天就要用石磨將豆子破開成豆瓣,一桌一桌地分開用水桶泡上;第二天再用石磨來磨泡發(fā)了的豆瓣。一般是兩個勞力一組,邊喂邊磨,這是做豆腐過程中最漫長最艱辛最無趣的一環(huán)。豆子磨好后,倒入滾水攪勻,然后倒入紗布包袱里濾漿。濾出來的豆?jié){在牛角灶上的大鍋內燒開,燒開后馬上舀入大木桶內灑上石膏水輕輕攪拌,然后蓋上桶蓋捂著。十來分鐘后,揭開蓋,輕輕扔一根筷子下去,筷子能豎著在桶內立起來就意味著豆?jié){已變成豆腐腦了。孩子們早就像丐幫弟子一樣端了空碗守在旁邊了,一人裝上一碗,加點白糖,是真正的“山水豆花”。大人們打發(fā)走討得了“山水豆花”的丐幫弟子后,用大瓢將豆腐腦舀到已放好紗布的豆腐匣子里,匣子裝滿后就對稱地蓋上紗布四角和匣蓋,用重物壓上,把水分擠出,一桌真正的 “山水豆腐”就做成了。
兩桌豆腐一般會做得一桌較嫩一桌較老,較嫩的豆腐做過年的湯水菜。較老的豆腐切坨放油鍋里炸,制成油豆腐;切塊在鍋里煎,灑上一點鹽,就是煎豆腐;一坨坨地切好放到壇子里,放鹽、姜絲和辣椒粉,使之發(fā)酵,不久就成了朽豆腐。油豆腐、煎豆腐和朽豆腐都是過年時下飯的好菜,并且能存放好多天。
父親是教師,寫得一手好字,家里大門是一定要貼春聯(lián)的,鄉(xiāng)鄰們也喜歡買來紅紙請父親幫他們寫一副大門對聯(lián)。我記得當年看到最多的對聯(lián)是“積善人家慶有余,向陽門第早逢春” “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 “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治家須當勤儉,創(chuàng)業(yè)方知艱難” “承先祖一脈相傳克勤克儉,教子孫兩條正路惟讀惟耕”……這些勸人行善積德、勤儉持家、勤勉向學的經典對聯(lián),潛移默化地規(guī)范著那時的鄉(xiāng)風民俗。對聯(lián)一貼,炒熟瓜子、花生,炸好紅薯片,屋前屋后、屋里屋外打掃得干干凈凈,柴滿角,水滿缸,年就已經到了。
大年三十要吃團年飯,每家在廳屋正中的方桌上擺上三鮮、供果和飯菜,家中長者在桌前肅穆地上香、燒紙錢、敲罄子,全家老少下跪,敬天地、拜祖宗、請祖宗先過年,求來年風調雨順、合家安康,估摸著祖宗們已領受完了子孫的孝敬,全家就團團坐下正式吃團年飯。已經許了人家的姑娘,這一天在娘家團完年后要被接到婆家去過年,路上可見喜氣洋洋的小伙子和羞澀靦腆的姑娘。三十晚上全家圍坐在火爐邊,聽父親講關于年的故事和正月里的禁忌,看我們都有了睡意,父親就會發(fā)放壓歲錢,打發(fā)我們早點去睡。
初一清早就得起床,穿上放在枕邊的新衣和新鞋,在父親的帶領下到鄰村的本家家里去吃早飯,這就是“初一出行”。母親放一掛鞭炮,送我們到門口。母親得留在家里,大年初一是不能鎖門的,如果讓拜年的人撞一扇門,是很不好的。本家用一掛大鞭炮迎接我們,茶水、點心和火爐早就備好,兩家人一起吃過熱熱鬧鬧的早餐后,出發(fā)往我們家里來吃中飯,這就是本家到我們家里來“出行”。能夠互相“出行”的人家,一定是平時關系好、過去的一年很順暢的人家。正月初一,一年伊始,到這樣的人家出行,全年都有好運氣!
中飯過后來串門賀新的鄉(xiāng)鄰就絡繹不絕了,因為都已正式出行過了,都來拜地方年了。有客上門,男主人放鞭炮、發(fā)煙,接受一聲聲“恭喜發(fā)財、新年好、人興財旺”的祝福,女主人泡茶、斟酒、上點心。正月初一這一天家里不得動針、線、剪子、掃帚、扁擔等物件,據說它們都在這一天過生日,一般是初二之后才能到井里去挑水,第一個到井里去挑水的人要放一掛鞭炮敬井神;為家里挑回新年第一擔水的孩子,能得到父母的一個小紅包。
拜年拜到初七八,這時該走的人家都已走完,各村的龍燈就耍起來了。鄉(xiāng)村里那些天才的樂師和斷師們,敲鑼打鼓,簇擁著一支龍燈隊伍,一家家登堂入室地耍將來!各戶人家都要預先準備好幾封小爆竹,龍燈進屋放一封,龍燈出門放一封,耍的過程中斷師贊完好話后也要放一封。斷師,是我見過的鄉(xiāng)間最富語言急智的男人,他們能在耍龍燈的間隙極妥帖地贊上四句或六句押韻的好話,讓主家全身上下無一處不舒坦!后來看到“口吐蓮花”一詞,我覺得說的就是這些鄉(xiāng)間斷師!我至今都記得斷師給我家贊的好話其中有一句是“李老師教出來的學生個個上北京”。
正月十五晚上,龍燈會在一個屋場里耍坐場,這是 “圓燈”。那個屋場的幾戶人家要合伙招呼龍燈隊伍一頓好伙食。當然,能接龍燈來“圓燈”的那個屋場,肯定是人興財旺的好屋場。喜歡熱鬧的人們會早早吃了晚飯趕過來??礋狒[的人越多,主人的鞭炮就放得越響,煙就散得越勤,耍龍燈的漢子們就會愈加精神抖擻,斷師們贊的好話就愈有水平,全村的節(jié)日氣氛至此達到最高潮!耍到十點左右,汗涔涔的漢子們舉著龍燈繞場一圈,把燈槌放下,大隊負責人帶頭和大家一起把龍燈收攏,就是正式 “圓燈”了。主人放起震耳欲聾的鞭炮,人們扶老攜幼心滿意足地回家睡覺,鄉(xiāng)村的年,就正式過完了。勤勞的鄉(xiāng)親們,說不定在回家的路上就已盤算著如何進行春耕生產了哩!
歲月如歌,時節(jié)如流,從南下深圳開始追夢之旅至今,我已有二十年沒有回老家過年了。鄉(xiāng)愁是一支清亮的笛,總在不經意的某個時刻響起?;赝^去,在家鄉(xiāng)過的每一個年,是歲月的陳釀,也是命運的犒賞。我感恩家鄉(xiāng)曾經給予我一段無憂的金色歲月,讓我時刻保持著一顆歡喜的心。家鄉(xiāng)父輩們在清貧歲月中展現(xiàn)出來的無窮智慧、永遠對生活葆有的美好希冀,成為我一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讓我把每一個日子都過得姿態(tài)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