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蔚
[摘 要] 當前,小學生對自我價值的認識更多元、更全面、更深刻。正確的自我價值認識,對小學生的發(fā)展十分關鍵。當前,教師在引導小學生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過程中面臨諸多困境。作為教育者,我們應依據(jù)自身評價與社會指引的辯證關系,從認識社會、認識自我、認識自我與社會的關系三個方面,探索引導小學生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 自我價值;小學生;自我認知
一、自我價值對于小學生的意義
(一)認識世界
人是社會的人,個性離不開社會性。個人需要的滿足,依賴于一定的社會現(xiàn)實;個人的獨特性,要符合一定的社會道德和法律規(guī)范;個人的各種能力,要在社會中發(fā)揮、發(fā)展;個人的價值選擇,也必須遵循一定的社會價值規(guī)范。為了讓學生能在未來更好地獨立生活,教師應當更多地帶學生去接觸社會的普遍價值觀,“發(fā)現(xiàn)”社會公認的價值,結合興趣愛好,實現(xiàn)自我認知,從容不迫地選擇未來的道路。
(二)尋找方向
世界是復雜的,個體也是復雜的,如果一個人總是看不到自己的優(yōu)點,就會產(chǎn)生自卑心理,畏縮不前;相反,如果一個人過高地估計自己,也會驕傲自大、盲目樂觀,導致多方面的失誤。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教師應引導孩子認識自身、思考自身,擁有剖析自己的勇氣、深刻反思的觀念、尋求進步的心愿。因此,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對自己的所作所為進行反思,把學生帶入集體中接受他人評價,使學生全面地認識自己,擁有持久的自我價值感。
持久的自我價值感是一種較穩(wěn)定的人格傾向,是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系統(tǒng)。以職業(yè)為例,自我認知就是在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之后,從“我想干什么”的設想型轉變到“我能干什么”的現(xiàn)實型。其中,“我能干什么”應結合自身的夢想和才能,實現(xiàn)自我價值,從而創(chuàng)造社會價值。
二、教師引導小學生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困境
首先,教師受到自我的局限,所傳授的知識、觀念,會存在與社會共識沖突之處。教育涉及的工具本身所包含的知識,受到著書人及發(fā)行社乃至管理者的影響,可能不會與社會共識、真情真理完全契合。
其次,成長環(huán)境、氣質性格、成長經(jīng)歷不同,教師會對所教授的知識、能力、價值觀進行自我釋義,使其充斥著個人色彩,造成一定程度的意義扭曲。
最后,大社會有大的共識,小社會有小的共識,不同地域、社會團體的共識也會有所不同。如面對法律條文,律師的共識與警官的共識便會有所不同。教師無法預測每個學生將來所處的團體,無法準確地教授共識,促其發(fā)展,學生要在成長過程中自我摸索。
三、教師引導小學生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策略
(一)提升自身素養(yǎng)
一方面,時代在發(fā)展,教師如果不能對新事物有更充分的了解,很難讓學生信服;另一方面,教師本身的自我認知存在偏頗,需要不斷學習、更新。此外,書本上的知識也可能帶有偏見、有多重含義、不符合時代發(fā)展需要,教師需要了解書中內容的來龍去脈,站在更高的角度去詮釋這些內容,不斷提升自己的業(yè)務能力。
教師要引導不同類型的學生,就要多與書本交朋友,文學的、常識的,經(jīng)濟的、管理的,法學的、哲學的,科技的、軍事的,古典的、現(xiàn)代的,不偏信個家觀點,而能在制高點分析問題,從多角度思考問題。
教師要積極地與不同教育圈子的同人交流,接觸更多教育行為,了解更多教育規(guī)律,觀察不同立場的人的做事方式,思考不同性格的人的想法,并聯(lián)系、對照自己的學生,更有效地做到辨識學生的缺陷,引導學生完善自我認知。
同時,教師要重視師德建設??荚囀悄壳昂饬繉W生學習所得的重要方式,但是我們都明白,考試成績好并不代表自我認知就好,不能用考試成績的優(yōu)劣去評定教育效果的優(yōu)劣,更不能因單一的評定標準違背教育的本意。在教育技術推廣的同時,教師要及時省視自身:教育的時間花在了與學生親切地交談、巧妙地點撥上,還是馬不停蹄地完成教學任務上?教育的精力花在了了解學生意愿、促進學生發(fā)展方面,還是為了應試而做大量的知識灌輸和題型練習方面?
(二)更新教育理念
教師要有比學生更廣闊的眼界和更開闊的思路,帶學生走出校園、走出地域。讀萬卷書卻不行一里路,想讓學生對社會有正確的認知,對自我有正確的觀察和評價,是不切實際的。對自我價值的思索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長遠來看,人若不能學會抵御不良因素的入侵、做到自我控制,遲早有一天會因身邊的哪怕一點變化而沉淪。
心智在大腦中,大腦在身體中,身體在環(huán)境中。認知通過身體及其活動而超越了大腦和皮膚,與環(huán)境需求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堵江河湖海不如挖水道放任而流,防止學生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不如讓學生接觸挫折,然后在實踐中教導學生如何抵御。
就算礙于現(xiàn)實環(huán)境,學生無法真正走出校門,教師也可通過網(wǎng)絡平臺豐富學生的認知,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學會面對不同文化的沖擊時獨立思考,更全面地認知自我。
學生接收信息的方式受到性格、經(jīng)驗、智力等因素的影響,接收的結果不盡相同。教師想讓學生樹立正確的自我認知,最好找到適合每個人的教育方式,即因材施教。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特殊性去因勢利導,使每個學生的能力和品性在自身資質和才能的基礎上獲得充分的發(fā)展與完善,保證每個學生通過教育不僅獲得生存的能力,而且具有創(chuàng)造自身幸福生活的能力。這也是教育的本意。
(三)獲取家長支持
事物是聯(lián)系的,學生的成長與他們每天看到、聽到、想到、感受到的事物相聯(lián)系。學生在學校的時間有限,跟教師的單獨交流更有限,而家長陪伴孩子成長,對孩子的影響比教師更大。不僅如此,父母的性格、家庭的作風、親人的受教育程度等都會影響孩子的自我認知,從而影響其接受教師教導的程度。教師要讓學生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必須了解他的家庭,必須和其家人溝通,注重父母及其他親人平時的行為,制定切實的方案,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
作為教師,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社會現(xiàn)狀,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引導他們思考如何實現(xiàn)自我價值。教師應以學生為本,讓學生更科學、更全面地認識世界、認識自我。
參考文獻
[1]李蘭.人的個性發(fā)展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5.
[2]余歡.青少年同伴依戀、自我價值感以及創(chuàng)造性傾向的關系研究[D].南京:東南大學,2016.
[3]葉浩生.身體與學習:具身認知及其對傳統(tǒng)教育觀的挑戰(zhàn)[J].教育研究,2015,36(4):104-114.
[4]何菊玲.因材施教原則的教育正義之意蘊[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36(2):110-11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