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殷商時期,人們非常崇拜老虎,把神虎作為至高力量的代表。幾千年來,虎早已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被稱為“百獸之王”,地位僅次于龍。那么,虎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究竟有著怎樣的意義?
在中國殷商時期,人們非常崇拜老虎,把神虎作為至高力量的代表。幾千年來,虎早已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被稱為“百獸之王”,地位僅次于龍?;⑦€是十二生肖之一,它既是人們畏懼的猛獸,同時也是人們崇拜的對象。
古人何以怕虎
18世紀,法國博物學家布封拿獅子和老虎對比,認為獅子是大度高貴的,除非先被挑釁,否則不會主動傷害人,但是老虎卻很兇猛,它們以捕殺獵物為目的,即便吃飽喝足也很難改變嗜血的本性。在他看來,老虎的形體并不優(yōu)美,體長腿短、腦袋平禿,張著血盆大口,甚至一些雄性老虎在盛怒之下,連自己的幼崽都吃。老虎也無法改變天性,很難馴服,人類與它相比只是弱小的嬰兒。
中國史料記載中的老虎,常常和虎患聯(lián)系在一起。唐代以來的山西地區(qū)就經常有虎患,傍晚時分,幾只老虎結隊出行,在村莊里大搖大擺地閑逛。村民常常受到威脅,因而虎患成為人們捕殺老虎的主要原因。
其實,虎患是人類活動的結果。比如,明朝時期,為了防止蒙古南下,朔州南部的內長城沿線一度禁止伐木,直到清朝隨著人們經濟活動的擴大,開始肆意開發(fā)森林資源。老虎失去了棲息的地方,也沒有了食物來源,自然會到人類世界討生活。
人類為何崇拜虎
在目前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中,老虎其實越來越少見,但對老虎的想象和由此編撰的故事卻在民間一直流傳。比如《西游記》里的虎精是虎變成人的典型,虎精法力超群,能夠呼風喚雨。當人能變虎,虎能變人,人虎之間也就擺脫了物種的隔絕,人與老虎的關系更加緊密,一些故事里甚至出現(xiàn)了嬰兒被老虎哺育的情節(jié)。
像楚國著名的賢相令尹子文,是父親斗伯比年少時和勛國女子私通生下的私生子。斗伯比的母親勛夫人性格強勢,決心遺棄這個孫子,就將還是嬰兒的令尹子文扔到了云夢澤里。不久,斗伯比去云夢澤打獵,發(fā)現(xiàn)他以為早被大澤吞沒的兒子正安靜地躺在一頭母虎身邊,而母虎把孩子當成自己的虎兒一樣哺乳。斗伯比覺得這個私生子非凡間之物,隨后就把他接了回去,還給他起了“斗谷于菟”的名字。在楚國語言體系中,“谷”就是“乳”,“于菟”則是“虎”的意思。
人們一方面害怕虎,一方面又對虎有崇拜之情。比如清朝滿人常以虎為名叫“塔思哈”,漢人也會給孩子取帶“虎”的名字,寓意著勇猛剛毅的品格,同時也想得到神虎的保佑。人們相信老虎具有神力,給嬰幼兒戴上虎頭帽、穿上虎頭鞋,可以達到驅邪的作用。
老虎的一切象征物都能起到鎮(zhèn)宅、驅邪、保平安的作用。一些少數(shù)民族有崇拜虎的傳統(tǒng),他們的服飾、器皿上都喜歡用虎紋裝飾。老虎的出現(xiàn)不再只是虎患的象征,尤其是白虎被看成是瑞獸,與青龍、朱雀、玄武并稱,是祥瑞的化身。
權利和力量的象征
老虎具有的習性與一般的野獸不同,鋒利的爪牙是它的利器。它不僅能吞噬一頭水牛,還能降服豹子等猛獸,具有至剛無敵的氣勢。
我國文學作品對老虎有著許多刻畫,經常以戰(zhàn)勝老虎來樹立英雄形象。在《水滸傳》中,設置了武松打虎的經典橋段,成功塑造了武松的英雄形象;《水滸傳》里也有不少以“虎”為綽號的梁山好漢,包括“矮腳虎”王英、“錦毛虎”燕順、“笑面虎”朱富等10余人,大概和老虎齊名也是頗能令人沾沾自喜的。
據《周易·乾卦文》中記載:“云從龍,風從虎?!笨梢钥闯?,虎在先秦時期一度與龍并列而稱,成為權力和力量的象征,比如有龍騰虎躍、龍爭虎斗、臥虎藏龍、龍?zhí)痘⒀ǖ瘸烧Z。不過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二者卻又走向了兩個方向:龍飛于天,與至高無上的皇權融為一體,成為皇族的專用代表;虎行于地,走入民間,成為普通百姓崇拜并可以直接運用的文化符號。
老虎被入選十二生肖后,成為人為創(chuàng)作的觀念動物,是民間信仰中的仁獸。歌謠是這樣講的:百獸之王列第三,不爭名利不爭先;神虎避邪主正義,為保平安永向前。
老虎身為百獸之王,可是在十二生肖排序時卻屈居第三位。這是因為第三位主“生”,生存、生產、生活是關系發(fā)展前途的大事。2022年所對應的是農歷壬寅年,而“寅”則代指“虎”,有萬物展示個性、開始生長的意思。
作為千百年來的瑞獸,老虎能永葆虎威。
(《學習時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