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美
古代絲綢之路的出現使中西方貿易往來更加暢通,交際往來更加頻繁。茶作為中國非常受歡迎的飲品之一,受飲食、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在傳入英國后,逐漸發(fā)展形成了英國自身特有的茶文化。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為了達到相互順暢交流的目的,茶文化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一,在跨文化交際中占據重要的位置。中英茶文化存在的差異會對跨文化交際造成一定的影響,分析中英茶文化的差異,對于今后茶文化和跨文化交際的發(fā)展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英國茶文化起源于中國茶文化,但是在發(fā)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帶有英國自身特質的茶文化,并且享譽世界。接下來筆者從不同的角度對中英茶文化進行對比分析,幫助大家更清晰地了解中英茶文化之間的差異。
由于中國土質多樣、炮制方法多樣,因此,中國的茶種類多樣且各具特色,分為綠茶、清茶、紅茶、黑茶、白茶、黃茶共六大類。綠茶因其味道清淡,不做發(fā)酵和不添加輔料的特殊做法,受到古人的青睞,與古人注重輕飲,追求自然、修身養(yǎng)性不謀而合。起初,綠茶傳入英國后,英國天氣多陰雨,比較潮濕,綠茶屬寒且難以儲存,英國人還不習慣飲用。而紅茶因其屬溫和且容易保存受到英國人的喜愛。英國人飲茶時,善于添加蜂蜜、糖和酒等佐料,同時搭配甜品和水果,以淡化茶中的苦味,增添茶中香甜的味道。
在中國,從古至今,茶都被視為一種基于物質的文化表達和文化傳遞,在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在古代,晚輩要對長輩敬茶以示尊敬,拜師學藝也要向師傅敬茶,新人入洞房前也要向父母敬茶。在當代,親密朋友聚會,飯后閑談時都要飲茶。此外,中國人飲茶的場所有特定的講究,有專門的茶館和茶樓。由于中國人對飲茶非常喜愛,飲茶已經演變成為一種日常習慣,飲茶時間也比較隨意。
在英國,茶逐漸發(fā)展成為人們日常社交中非常受歡迎的飲品。英國人飲茶也非常重視儀式,但與中國側重的方面卻不同。飲茶時間、飲茶時的穿搭和飲茶器皿方面體現了英國茶文化的儀式感。英國人根據飲茶時間的不同來命名,即上午茶、下午茶及晚茶。上午茶一般開始于上午十一點,人們一般選擇用綠茶來提神。下午茶一般開始于下午四點,是一種僅次于晚宴和晚會的非正式社交方式。晚茶,一般在睡覺之前進行,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喝晚茶。英國設有茶宴,是英國人社交、聚會重要的場所之一。茶宴上,人們的穿搭也很考究,賓主都要衣著得體。高檔的茶具更是重中之重,如細瓷杯碟、銀質茶具,高檔奢華。
茶文化的精神內核是中英茶文化差異的根本所在。
中國茶文化的文化內核是在超越茶物質本身的條件下,為茶增添了更深層次的思想價值。中國茶文化集各家之精華,反映出了“茶文化來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哲學思想。品茶如品人生,先苦后甜,怡情養(yǎng)性,體現了中國人愛好和平、友愛的精神內核。
英國茶文化不僅反映了一種儀式感,而且也體現出了英國人對于一種精致、輕松愉悅生活的追求。與此同時,英國人在飲茶時的分享精神也是英國茶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
進行良性的跨文化交際活動,交際雙方必須對交流中的文化差異形成必要認知并融入。[1]在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下,人們常常會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以某一種具有共性的物質作為交際的突破口,例如“茶”。“茶”在世界上的傳播范圍很廣,飲用和了解它的人也十分廣泛,因而作為跨文化交際的載體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中國有關茶文化的優(yōu)秀作品類型多樣、內容豐富,對中國乃至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例如陸羽的《茶經》、趙佶的《大觀茶論》、蔡襄的《茶錄》及張源的《茶錄》等,這些著作中記載了豐富且詳細的茶知識。中國茶文化歷史悠久,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其他國家的人在閱讀相關著作時,不僅可以積累相當翔實的茶知識,還可以通過中國茶文化的具體情況,如飲茶習慣、飲茶器具、飲茶時間、飲茶地點等,側面感知到中國文化的本質及其內涵,通過茶文化了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這樣能使交際雙方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更加理解對方的文化,更有利于交際的順利進行。
此外,2005年10月,中國文化部和美國華盛頓肯尼迪表演藝術中心聯合主辦了“中國文化節(jié)”[2]。其中,中國話劇《茶館》受到外國友人的歡迎和喜愛,吸引了更多的外國人開始對中國文化產生興趣。僅僅是一場文化節(jié)就對參與此項活動的外國人造成積極的影響,由此發(fā)現無論是一場話劇表演還是一場中國茶藝的展示,都有可能在外國人的心中埋下一顆種子,有些人可能因為這場話劇,開始對中國和中國文化有好感,產生想要學習漢語或了解更多中國文化的動力?;诖?,將茶文化引用到跨文化交際之中,不僅有助于人們之間順暢地交流,還能夠推動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融合。
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交際雙方會依據對文化的認知尋找交際的匹配點,理解目標語的含義,同一信息點的不同文化內涵將會造成交際雙方的誤解。[3]交際的雙方只有了解并理解對方文化的內涵,才能有效地避免在交際過程中發(fā)生不必要的沖突,進而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融合。
跨文化交際,即不同文化之間文化因素的有效輸入與輸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并非隨意的,而是遵循一定的規(guī)則,需要遵循“推動—接納—適應—變革”的跨文化交際路線。[4]交際雙方要有明確的動機以激發(fā)交際活動中的主動性,接納與自身不同的文化,正是因為文化差異的存在,交際才更加具有價值,交際雙方在了解文化背景及內涵的前提下進行跨文化交際,才能促進交際順利進行。交際雙方要具有一定的適應能力,避免文化差異對交際造成影響??缥幕浑H物是變革的主要對象,當它被接納后,要對其進行變革,以適應不同文化間的交際。
首先,了解并掌握相關知識和文化背景。俗話說,沒有真正了解過別人,就不能隨意地評價別人,這句話同樣適用于跨文化交際。跨文化交際的雙方,由于所處國家不同,文化、知識背景也不相同,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思維差異。對于中英茶文化而言,起初,茶是由中國傳入英國的,但是受到英國的飲食習慣、思維方式及文化的影響,發(fā)生了變革和得到了發(fā)展。理解與自身文化不同的其他民族文化,有助于積累豐富的文化知識,隨著了解的不斷加深,茶文化的內涵也逐漸會顯現出來,理解其他民族文化內涵更有利于跨文化交際。
其次,文化作為一種精神財富,要充分重視文化的重要性。有人認為只要語言溝通順暢就代表了跨文化交際的成功。其實,跨文化交際是借助于語言來表達語言背后的文化,正如中英茶文化之間的差異,體現了不同文化的多樣性。因此,為了更流暢地進行跨文化交際,就要充分重視文化因素,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學會利用茶文化作為溝通交流的切入點,例如優(yōu)秀茶文化作品等,促使交際雙方在接受文化差異的基礎上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最后,應該增強自身的跨文化交際的文化意識。只有交際雙方能夠正視文化的差異性,積極探索文化背后的內涵,相互了解和學會接納不同的文化,才能提升跨文化交際的能力,進而促進人們之間的交流和文化的傳播。正如優(yōu)秀的茶文化,只有我們有文化自信,積極傳播茶文化,而對方也能抱著一種尊重、包容的態(tài)度,才能通過優(yōu)秀茶文學作品讓西方人對中國茶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從而促進跨文化交際。
實踐離不開理論的指導,理論知識需要實踐活動來檢驗和鞏固。理論的教學有了進步,實踐教學才能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國際中文教師在“茶文化”的教學過程中應該加強對中英茶文化和跨文化交際中茶文化的研究和理解,以滿足現實的教學需求和提升教學效果。
茶文化并非停滯不前,而是不斷發(fā)展、不斷進步的。針對“茶文化”的教學,國際中文教師應該站在國際視角下,與時俱進。教師要不斷學習和研究茶文化的相關理論知識,完善漢語教學的知識體系。教學要以茶文化的理論知識為基礎,滿足學生學習的實際需求,并進行拓展和升華。教學內容可以涉及有關茶的成語(粗茶淡飯、三茶六禮、人走茶涼等)、詩詞(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無由持一碗,寄予愛茶人)、諺語(好茶不怕細品,好事不怕細論)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明確教學目的,切忌生搬硬套,脫離教學實際,讓學生感受到中國茶文化的魅力,從而提升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此外,充分理解中國茶文化內涵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一定的時間。國際中文教師應該轉變傳統(tǒng)的思維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興趣,從而提高茶文化教學的效果。此外,由于學習者國別不同,將對比法作為茶文化的教學方法更為合適,以中英茶文化的差異作為導入,通過對比中英茶文化,幫助學習者了解中英觀念、習俗等方面存在的差異,讓學習者能更深刻地了解中國茶文化的具體內涵。只有明確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才能對交際雙方的文化內涵有更深的了解,這樣不僅能減弱漢語學習者在學習漢語時的抵觸心理,有利于漢語學習者更靈活地掌握和使用漢語,還有利于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的提升,推動交際雙方更加高效地進行交際。
交際能力的提升離不開真實的文化活動,外國人在茶文化活動中不僅能夠加深對中國茶文化的理解,進而理解茶文化背后的中國文化的內涵,還能夠在活動中創(chuàng)造交際的環(huán)境,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從而促進自身的發(fā)展。
首先,漢語學習者應該積極開展和參與茶藝等實踐類活動,“茶藝”在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基礎上,廣泛吸收和借鑒了其他藝術形式,并擴展到文學、藝術等領域,體現了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中國茶文化。在茶藝實踐課上,參與者可以直接接受中國茶文化的相關文化知識,提升自身的漢語水平。另外,實際的茶藝活動能滿足參與者動手實踐的需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幫助外國人在參與的過程中感知到自身文化與中國文化之間的差異,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國茶文化的內涵。
其次,茶文化交流角和茶藝社團等為外國人創(chuàng)設了學習和了解茶文化的平臺。茶文化交流角作為一個自然輕松的交流與分享的平臺,為喜歡中國茶文化的學生提供了很多用漢語進行文化交流的機會。參與者不僅可以相互分享和交流觀點,還能在交流的過程中提升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茶藝社團更是將喜歡中國茶文化的外國人聚集在一起,通過定期組織的相關交流和實踐活動,讓他們對中國的茶文化有更深的了解,也能在實踐過程中提升漢語口語表達能力,提升自身跨文化交際能力。
綜上所述,中英茶文化在發(fā)展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差異,這種差異是由于茶文化受不同文化背景影響而逐漸形成的。我們要學會正視并理解這些差異,不斷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從而在不同的交際語境下促進交際雙方都能順暢地交流。文化交流離不開文化載體,茶作為一種文化的物質載體,可以體現不同文化的內涵,我們應該養(yǎng)成借助茶文化或其他優(yōu)秀文化載體作為溝通的切入點的習慣,不斷提升自身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促進中國文化在其他國家的傳播與發(fā)展,推動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