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雄武
春日黃昏,夕陽悠悠墜向連綿的群山,透過暮云的霞光把天邊暈染得五彩斑斕。我喜歡沿著西溪堤岸漫步,對面的南山滿目蒼翠,奇炫的光縷在蒼松翠柏間迸閃,炫美的光線把思緒帶向遠方,靈魂也隨之飛蕩,氣氛也莊肅起來了。不知不覺就走到了西溪與東溪的交匯處,林木蔥蘢的南山腳下閃現(xiàn)出一座金碧輝煌的寺廟。
仰望山門上“南山禪寺”的匾額,就知此處即馳名閩粵的南山寺。南山寺始建于五代迄今已有千余年歷史。據(jù)《詔安縣志》稱:“五代時,潮人黃九郎舍田入南山寺,寺僧祀黃九郎為檀樾,主于此?!惫潘職v經(jīng)風雨,曾屢次重修?!拔母铩逼陂g被村辦工廠占用時,因失火焚毀,1978年后由華僑、港胞等捐資重建,1985年再次由閩粵、臺港澳、南洋及美國等海內(nèi)外信眾捐集巨資重修后,寺宇巍峨,飛甍雕棟,金碧輝煌。占地300平方米,坐南朝北。正殿面闊3間,大門匾額“南山寺”三個鎏金大字熠熠生輝,吟誦著“久造名山重閩粵;長留古剎對海天”的對聯(lián),思緒飄向了蒼茫的歷史深處。寺前自古有一渡口,謂橫嶺渡,是詔安至饒平縣的必經(jīng)之處,故寺又稱渡頭庵。這里曾經(jīng)是閩粵的交通要道,仕農(nóng)工商無不從此起航去追求他們的人生理想,熙熙攘攘,不管是為了實現(xiàn)治國平天下的家國夢想還是為光宗耀祖的個人價值的體現(xiàn),古渡口看盡了無數(shù)滾滾紅塵中人的奔波勞碌,為名忙,為利忙,為子孫忙,一次次的到達離開,離開到達,望前程渺茫,何處是歸程?渡頭庵為無數(shù)疲憊的心靈提供了一個棲息之所。
踏進大殿,只見屋頂為四垂單面坡式,梁架呈八卦形,中部突出成四方形三層樓閣式屋頂上端是藻井,建筑形式獨具特色。佛龕內(nèi)供奉南海觀音,手持玉凈瓶,法相端莊慈祥,始終用一種悲憫的眼光注視著腳下的蕓蕓眾生,佇足凝望,心境澄明,身本無一物,何處染塵埃?柱聯(lián)“音亦可觀,始信聰明無二用;佛何稱士,須知儒釋有同源。”儒家修身,佛家養(yǎng)性,雜用儒釋之教義,我們才能在喧囂的塵世之中尋找到安放靈魂的處所。大殿兩側(cè)是廂房,東廂房祀觀世音菩薩,門聯(lián)為“曉月泛舟開覺路;春風鼓磬啟迷津”。西廂房奉觀音、韋陀等,門聯(lián)“草色斜陽僧喚渡;鐘聲夜雨客參禪”,是清拔貢葉觀海所撰,我覺得此聯(lián)甚好,意境悠遠,意蘊深邃。大殿東隅有一坐西朝東的古建筑,名“小西天”,佛龕內(nèi)供南無阿彌陀佛,楹聯(lián)“五代草庵臨古渡;千年石佛現(xiàn)靈光”印證寶剎之悠久歷史。走出庵來,可見殿后山城有好多老樹,其中一古樟之樹干周長竟達一丈,古榕冠蓋如云,長須飄拂,仿佛歷史老人見證了古寺的滄海桑田。
步出古寺,靜靜地凝望山腳下的原野,枯黃的稻梗旁點綴的芥菜已是綠意蔥蘢,岸邊的綠草甸上幾頭黃牛吃飽喝足,正悠閑地甩著尾巴,一頭小牛犢撒歡地跑遠了,它的母親“哞哞”不停地呼喚著它的孩子,小牛犢跑回來依偎在母親的身邊,母親不斷地舔著它的孩子,眼里洋溢著母愛的光芒。晚風拂過,吹皺一江碧水,夕陽把最美的倩影揉碎在綠水間,讓人不由想起“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的名句來,溪下游一群群白色的鴨子或在水中嬉戲覓食,或在岸邊休憩,遠遠望去仿佛朵朵盛開的百合花,岸邊的蘆葦隨風飄蕩,發(fā)出“沙沙”的響聲,應和著古寺傳來的悠揚的鐘聲。夕陽漸漸沒入了遠山,暮色一點點地吞噬了大地四野一片寂靜,寂靜得讓心緒不再飛揚,眺望那籠罩南山的一派空蒙,仿佛能啼聽到自然、歷史的無聲傾述,一種源遠流長的歷史激動和沉甸甸的時間感被呼喚出來,便也會讓人覺得有許多世事已經(jīng)悠然遠逝,又有多少天涯過客正在匆匆走過。承載著歷史記憶和生命溫度的溪流依舊在歷史和現(xiàn)實的進程里流淌著,而我們在離開的時候應該帶走什么,又應該留下什么呢?